01.09 行業洗牌加劇 藥企紛紛出售資產“避寒”

海正藥業、人福醫藥、天士力等多家藥企近期相繼發佈出售資產公告。有的公司多次公告出售資產。業內人士表示,不少藥企相繼出售資產,獲得現金流以滿足主營業務擴張和減少債務負擔。同時,改善自身財務狀況,增厚企業利潤,優化財務報表。根據華融證券醫藥行業分析師的統計,2019年醫藥公司完成39次資產出售,而2017年-2019年出售資產合計為111次。

藥企“瘦身”

藥企的“瘦身”動作仍在持續。海正藥業1月7日公告,公司位於台州市椒江區君悅大廈A座的5套公寓拍賣成功,成交總額為182萬元。事實上,海正藥業前期就出售過資產。2019年12月27日,海正藥業公告,控股孫公司海正宣泰51%股權被重慶恩創成功摘牌,摘牌價格為2371.5萬元。

除海正藥業之外,2019年12月份以來,海爾生物、人福醫藥、天士力、四環生物、雙成藥業等多家藥企相繼發佈出售資產公告,主要涉及股權、土地、房產等資產。

海爾生物1月6日發佈公告,將以2700萬元出售其持有的海美康濟75%股權。交易完成後,公司不再擁有從事分子診斷POCT相關產品的研究開發、生產和銷售業務實體;人福醫藥於2019年12月31日公告,全資子公司鍾祥醫療擬將其所有的鐘祥市人民醫院新院區不動產出售給興瑞資產;天士力於2019年12月17日公告,重慶醫藥擬通過支付現金對價的方式收購公司直接及間接持有的控股子公司天士營銷87.47%的股權以及天士營銷其他股東所持有的天士營銷股份。

受帶量採購、“兩票制”等政策影響,近年來不少藥企調整營銷業務,收縮研發管線,以抵禦行業“寒冬”。

寶新金融首席經濟學家鄭磊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2019年醫藥企業紛紛收縮戰線,包括減員降低成本、賣資產增收等。近兩年來,醫藥行業受到的衝擊較大,收縮戰線是不少企業不得已的選擇。

根據華融證券醫藥行業分析師張科然的統計,按照中信一級醫藥行業劃分,醫藥上市公司2017年完成了31次資產出售,2018年完成了41次資產出售,2019年完成了39次資產出售。2017-2019年三年間醫藥公司共出售資產發生數為111次。

聚焦主業

出於戰略發展需要,進一步聚焦主業,成為藥企出售資產的主要原因。

天士力表示,天士營銷主要負責公司原醫藥商業板塊。通過本次資產出售,公司將進一步聚焦醫藥工業,繼續推進現代中藥、生物藥和化學藥的協同發展,構築創新醫藥研發集群。同時,公司擬通過本次交易與重慶醫藥在醫藥商業領域建立長期良好的合作關係,最終實現合作共贏的戰略目標。人福醫藥表示,2018年以來,為提升資產運營效率和抗風險能力,公司堅定地實施“歸核化”戰略,積極推進業務聚焦與資產優化,決定逐步退出醫療服務等競爭優勢不明顯或協同效應較弱的細分領域。

國信證券高級研究員張立超認為,藥企出售資產“做減法”,從多元化到攻主業調整業務結構。剝離相關業務單元,可以集中精力專攻強勢業務,滿足當前經營環境下公司戰略轉型的需要,有助於藥企進一步盤活資產、優化資源配置、聚焦核心業務、控制經營風險。

張科然則認為,藥企從以前的“買買買”轉向“賣賣賣”,聚焦盈利能力強、發展潛力大的主業,外延擴張粗放式發展暫時告一段落,聚焦才能更好地發展。“在政策出現變化的情況下,醫藥企業迅速轉換方向才能贏得時間。醫保控費是長期趨勢,常規藥走平價模式,高價藥、救命藥也要讓居民消費得起。截至目前,已經開展三次醫藥集中採購,‘鯰魚效應’可以激活企業的求生欲,優秀企業勝出。”

張立超表示,面對政策變化,藥企應苦練“內功”,聚焦自身具備優勢和資源的領域,通過紮實有效的研發投入、技術創新、結構優化,獲得更多的利潤和更順暢的資金流,為企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支撐;同時,通過資本運作及資產重組等形式,獲取更多的資源反哺實業,實現“實業+資本”的雙輪驅動發展模式。

創新發展

在上述出售資產的藥企中,部分公司近年來業績下滑。

海正藥業自2015年以來開始走下坡路。2016年,公司淨利虧損0.94億元,同比下降796.03%,系2000年上市以來首次虧損。2018年,公司淨利虧損4.92億元,同比下降3730.15%。2019年,公司扭虧為盈,但負債較高,2019年三季度末資產負債率達64.16%。

2019年三季報顯示,天士力前三季度實現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11.32億元,同比下降17.31%;2019年上半年,公司實現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8.99億元,同比下降2.86%。

藥企通過出售資產可獲得一定收益。人福醫藥公告稱,鍾祥市人民醫院新院區不動產的交易金額將按工程決算審計結果確認。經初步測算,該項目投資收益約為4000萬元;四環生物全資子公司廣西洲際出售林木資產,將產生大約4000萬元收益;雙成藥業轉讓旗下注射用比伐蘆定產品知識產權及生產技術,預計增加公司淨利潤3750萬元左右。

張科然表示,仿製藥一致性評價推行,為醫保藥品集中採購創造了條件;而藥品集中採購可以解決醫保支付面臨的經費緊張難題,一環扣一環。前面的環節順利推行,後面的環節才能繼續。而醫藥企業根據政策的變化,評估經營所面臨的機會與風險,保留能夠帶來利潤、符合政策發展方向的醫藥產品,剝離與主業協同性較差、甚至拖累主業發展的業務,並通過出售資產獲得一定的現金補償,能夠改善財務狀況。閒置資金可以投資創新藥品種,獲得長期發展動力。

張立超表示,不少藥企需要大量現金流以滿足主營業務擴張的需要,並減少債務負擔,提升資本增值能力;通過出售資產,可以改善自身財務狀況,增厚企業利潤,優化財務報表。實際上,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政策鼓勵創新藥研發、仿製藥質量與療效一致性評價、新一輪帶量採購、醫保目錄動態調整等醫藥大環境的影響與驅動。長期看,有助於醫藥企業緊扣創新、精耕細作、突出主業,迎來內生性增長時代。

本文源自中國證券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