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4 被動投資的真相:散戶依然還是散戶

近年來的數據顯示越來越多的投資者轉向了被動投資的懷抱,但這其實並沒有改變大部分散戶投資者短視的問題,大部分投資者依然是“動量驅動”的。

基金管理行業現在已經逐漸開始轉變成被動投資行業。今年,大部分被動投資基金的業績超過了大部分主動投資基金的業績,被動投資基金佔據了美國一半以上的股權投資基金。這些基金通過忽略選股策略降低整體成本,它們的目的是複製指數。更重要的是,它們還利用稅收漏洞,在整個持有期間消除了對潛在已實現損益的稅收,進一步提高了積極管理者保持競爭力的門檻。

被動投資的真相:散戶依然還是散戶

大部分的主動管理基金可能處在一個時代的末期。摩根大通的研究表明,(https://www.ft.com/content/cdbdd01a-95b4-11e8-95f8-8640db9060a7) 儘管被動基金佔行業的一半,但如今交易所高達90%的交易是由算法或被動基金再平衡完成的。這意味著,個股的股價表現在很大程度上已成為證券交易中一個微不足道的因素。對於新手投資者,我媽媽在最近的一次討論中說,“這聽起來像是電影《大空頭》。”

市場流動性正在逐步萎縮,指數投資同時不斷地增加證券類型的交易相關性,並降低個股波動性。不同資產間的相關性增加是由於投資者不再關注某些特定資產的基本面造成的。

為了在低收益率的世界裡提高收益率,投資者正在買更多的保險。現在有更多的投資者正在購買與市場掛鉤的保險合同,這種合同可以複製市場回報,而無需達到投資市場所需的資本。波動性降低和槓桿率上升一直在推動股市走高,而個人投資者繼續從市場撤出資金,收益增長速度相對於指數增長非常緩慢。簡言之,市場正在脫離基本面。

被動指數基金的誕生是以有效市場假說為基石的,該理論為投資的穩定性奠定了基礎。理論認為市場完美地反映了資產價格中的所有信息,這意味著很少有人(如果有的話)能夠預測出市場或表現出市場。

令人驚奇的是,儘管有很多相反的證據,有效市場假說仍然是大多數投資和投資理論建立的基礎。

諾貝爾獎獲得者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在《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上發表的一篇題為《噪音:如何克服不一致決策的高隱性成本》(Noise:How to to Corride the High,Hidden Cost of Consistent Decision Making)的文章中所說,卡尼曼對人類克服偏見的期望表示悲觀。他的解決方案是建議人們更多地依賴算法。卡尼曼認為如果一個人在信號到達大腦之前過濾掉信號中的噪聲,那麼這個人就可以提高他的判斷力。

被動投資的真相:散戶依然還是散戶

雖然我們看到很多個人投資者開始轉向了被動投資,從這一點上來說他們拋棄了過去頻繁交易以及部分人性貪婪等問題,但是根據我們所蒐集到的證據來看,這些投資人裡面有相當一部分依然在“擇時”投資,只是他們不再將錢投入到主動管理基金了。

晨星(Morning Star)多年來的數據研究表明,投資者在投資基金的時候會受到股市的趨勢而驅動。2009-2010年間,大量的投資者從股票型基金裡逃離出來,從而錯過了之後大概至少好幾年的反彈上漲的機會。

根據晨星最近發佈的“Mind the Gap”(https://www.morningstar.com/articles/942396/mind-the-gap-2019)報告,普通投資者與股票型基金的業績差距在10年滾動基礎上已縮小至0.56%。

被動投資的真相:散戶依然還是散戶

這裡有兩個解讀:

  1. 這十年來的波動性減小了,對普通投資者的影響減小
  2. 原來那些散戶投資者很多都將資金放入了被動投資

來自Schwab的一位令人擔憂的2018 ETF投資者研究證實(https://www.aboutschwab.com/etf-investor-study-2018),對那些有意投資ETF的投資者來說,其中83%的投資者有點同意或強烈贊同“ETFs能為我提供應對短期市場波動所需的靈活性”的說法,另外,其中60%的投資者承認在波動期間更頻繁地買賣ETFs。

這說明,雖然大部分投資者都認可了被動投資的穩定性,但由於人性的衝動,他們不可避免地在市場高位買入ETFs基金,然後在市場下跌的時候賣出。

被動投資的真相:散戶依然還是散戶

有人認為,這意味著投資者在被動基金中表現得更好,但鑑於過去10年被動投資空前增多,基礎指數波動性較低,在市場下一次重大調整之前,我們無法確定這個說法是否成立。事實上有理由相信,鑑於許多投資者優先考慮日內流動性,許多擇時的投資者可能已經轉向ETFs。

對投資者有關個股的行為研究一直證實,投資者在選擇個股時實際上是反向的。行為經濟學家將這種行為稱為“處置效應”,它描述了投資者出售表現好的股票並持有表現不佳股票的趨勢。

令人擔憂的是,83%的ETF投資者強調,他們之所以更願意持有被動投資,是因為他們相信有能力擇時選擇基金。這意味著,當股市停止上漲時,多達40%的投資者可能倉促逃離。這不僅是“大空頭”,而且還包括了與2010年閃電崩盤相同的驅動因素,當時寶潔(Procter&Gamble)和埃森哲(Accenture)等公司被機器已幾分錢的價格進行交易,顯然,機器人還沒有學會擁有常識。

我們擔心,當有一天恐懼傳染開來的時候,可能會有接近一半的散戶投資者蜂擁賣出他們手中的ETFs。他們買入的時候是認為這筆資產是一筆流通性極好的資產,但問題是,事實可能並非如此,而當這一幕發生的時候,我們可能會遇到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戰。


我們歡迎對上市公司有獨特見解的投資者投稿

文章投稿發郵箱:[email protected]

透鏡社

專業的買方投資社區

讓每一個獨立思考的投資者找到Alpha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