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3 《七個人的70年——新疆相冊》攝影展·新紀元

這一組影像故事主要取材於20世紀五六十年代。圖片故事講述人為白炎先生和宋士敬先生。他們鏡頭下的新疆影像在黑白光影中樸素、真切,記錄了新中國成立後百廢待興的新疆和新疆各族兒女艱苦創業的歷程。1955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最早的鐵路、公路、農業合作社、樸素的街景、第一口油井、知青的“青蔥”歲月等等,都被記錄在他們的鏡頭中。這些影像是那個年代攝影人扛著相機,揣著乾糧,一個村一個村、一座山一座山、一片綠洲一片綠洲艱辛跋涉而拍下來的。

《七个人的70年——新疆相册》摄影展·新纪元

為克拉瑪依尋找水源

1955年11月26日,新華社播發新華社新疆分社記者韓文輝的報道《黑油山一號井出油》,引起轟動,從而掀起了“為了石油,到克拉瑪依去”的熱潮,大批技術工人、轉業軍人、知識青年懷著一腔熱血來到油田。克拉瑪依這片荒蕪的土地,蹲在地上就能看見深藏地下的石油汩汩流出,卻極其乾旱缺水。1956年9月,驕陽似火,石油工業部設計局派來的幾名隊員,站在克拉瑪依乾旱的荒灘上,協助設計輸水工程,為克拉瑪依尋找水源。白炎 攝

《七个人的70年——新疆相册》摄影展·新纪元

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進行林間勘測

1969年初夏一群烏魯木齊市林業學校的學生,來到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的一個小村莊進行林間勘測。他們堅信,終有一天,新疆各族人民會以智慧和力量,構築起一道道綠色屏障,縛住一條條猖狂的沙龍,實現“人進沙退”的壯舉。宋士敬 攝

《七个人的70年——新疆相册》摄影展·新纪元

烏魯木齊市婦幼保健院出生的新生兒

1955年,一名新生兒在烏魯木齊市婦幼保健院出生。新生兒的平均體重為3千克,而這名嬰兒出生時的體重是3.4千克。看著發育良好、營養健康、白白胖胖的新生兒,兩名護士高興地笑了。 白炎 攝

《七个人的70年——新疆相册》摄影展·新纪元

烏魯木齊市百貨商店

1956年初春,天氣正在一天天轉暖,但人們還戴著棉帽,穿著棉衣、棉褲和冬鞋。這天,烏魯木齊市的百貨商人賽力木早早叫來了店員,生了爐火,打掃乾淨地面,擦亮貨櫃的玻璃,然後把從上海進的毛毯、床單等貨品整齊地擺放到貨架上,準備迎接公私合營。 白炎 攝

《七个人的70年——新疆相册》摄影展·新纪元

烏魯木齊河灘公路的記憶

1957年4月,春寒料峭。烏魯木齊河水已冰消雪融,紅山頂上的“鎮龍寶塔”倒映水面。幾個孩子,穿著冬裝,在河邊玩耍。烏魯木齊河從烏魯木齊南邊的天山雪峰上流下,緩緩穿過城區,經紅山腳下向北而去。昔日的河床,如今已變成寬闊的河灘公路。流經這裡的不再是時常氾濫的河水,而是川流不息的車流。宋士敬 攝

《七个人的70年——新疆相册》摄影展·新纪元

農業合作社有了農民會計

1956年11月,新疆哈密,兩名普通農民成了農業合作社的會計,負責合作社的賬目。這項工作非常重要,來不得一丁點兒馬虎。這天,兩名新任會計拿著從政府部門領到的嶄新的算盤,接受培訓。培訓用的算盤很大,掛在牆上,方便他們學習。 白炎 攝

《七个人的70年——新疆相册》摄影展·新纪元

趕著毛驢交公糧

1959年,英吉沙縣農民趕著毛驢和牛去交公糧。鄉間小路兩旁,是農田和新栽的農田防風林帶。20世紀50年代,塔里木盆地林網建設已經初具規模 。栽植農田防風林,可大大減少風沙對農田的侵害。 宋士敬 攝

《七个人的70年——新疆相册》摄影展·新纪元

伊犁新二臺養路段果子溝工段的養路女工

1959年9月,伊犁運輸局新二臺養路段果子溝工段勞動工地現場。女養路工杜秀英站在陽光下的山坡上,扛著一根紅白相間的路標。繁重的體力活兒,使她纖細的雙手變得粗糙,但臉上卻洋溢著自信與自豪。新疆和平解放初,僅有3361千米簡易公路,371輛破舊汽車;到20世紀60年代中期,公路已基本是簡易的砂石路了。白炎 攝

《七个人的70年——新疆相册》摄影展·新纪元

“沙漠之舟”拉犁耕地

1960年春,阿克蘇柯坪縣,萬物復甦,社員們早早下地開始春耕。牛、馬、驢、騾耕地常見,可駱駝耕地還真是少見。只見兩頭大駱駝奮力地拉著鐵犁,一點兒不比一旁的騾子兄弟遜色。駱駝耕地,是當地農民在耕畜缺乏條件下的一大勞動創造。 宋士敬 攝

《七个人的70年——新疆相册》摄影展·新纪元

蘭新鐵路烏蘭段鋪軌至烏魯木齊西站

1962年12月9日,吊裝機吊杆將一段鐵路枕木徐徐放下。這是蘭新鐵路烏蘭段鋪軌至烏魯木齊西站的場景。蘭新鐵路烏蘭段於1952年10月開工,東起甘肅省蘭州站,西跨黃河,翻越海拔3000米的烏鞘嶺,沿祁連山北麓入河西走廊,經武威、張掖、酒泉,出嘉峪關,經玉門、疏勒河,沿馬鬃山南麓西進,跨紅柳河進入新疆境內。在新疆的廣袤大地上,這條鐵路一路向西,沿天山南麓,經哈密、鄯善、吐魯番盆地北緣,在達坂城穿過天山,於1962年底鋪軌至烏魯木齊西站。全長1903千米,是新中國成立後修建的最長的鐵路幹線,從此結束了新疆沒有鐵路的歷史。白炎 攝

《七个人的70年——新疆相册》摄影展·新纪元

馬背醫生牧區巡醫

1963年,帕米爾高原,馬背醫生又來牧區巡診了。沒有人知道這是他一年中的第幾次巡診,反正隔三差五,牧民們總能見到他和他的馬出現在牧民家的氈房前。牧民們見了他,就像見了親人一樣。有了他,誰有個頭痛腦熱,就不用翻山越嶺到山下去看病了。宋士敬 攝

《七个人的70年——新疆相册》摄影展·新纪元

烏魯木齊市最早的“菜籃子”

1958年7月的一天,烏魯木齊縣六道灣紅星合作社一名年輕的女社員,挎著一籃新摘的黃瓜走在田埂上。紅星合作社種植的蔬菜將供應烏魯木齊市蔬菜市場,成為了烏魯木齊市最早的“菜籃子”。白炎 攝

《七个人的70年——新疆相册》摄影展·新纪元

“傳絲公主”跨越千年,又傳新篇

新中國成立後,新疆和田地區蠶桑業發展迅速,從而帶動了絲綢業的蓬勃發展。在絲綢廠繅絲車間裡,幾名來自江浙的女繅絲工在傳授繅絲技術。小小蠶繭,將南疆和江南的繅絲女工維繫在了一起。宋士敬 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