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兩伊戰爭的來龍去脈是什麼?

宗錡W


1980年至1988年的兩伊戰爭是一場殘酷的、血腥的、最終完全毫無意義的衝突。這是由伊朗革命引發的。

由霍梅尼領導,在1978-1979年間推翻了沙阿·巴列維。輕視沙阿的伊拉克總統薩達姆·侯賽因對這一變化表示歡迎,但當霍梅尼開始呼籲在伊拉克進行什葉派革命以推翻薩達姆世俗/遜尼派政權時,他的喜悅變成了警報。

霍梅尼的挑釁激怒了薩達姆·侯賽因的偏執狂,他很快開始呼籲發動一場新的卡迪西耶戰役,這是指7世紀阿拉伯人擊敗波斯人的戰爭。

1980年4月,伊拉克外交部長塔裡克·阿齊茲在一次暗殺企圖中倖免於難,薩達姆將其歸咎於伊朗人,當伊拉克什葉派開始響應阿亞圖拉·霍梅尼的反叛號召時,薩達姆嚴厲鎮壓,甚至在1980年4月絞死了伊拉克什葉派最高領導人穆罕默德·巴齊爾·薩德爾。整個夏天,雙方的言辭和小衝突仍在繼續,儘管伊朗根本沒有為戰爭做好軍事準備。

伊拉克入侵伊朗

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全面入侵伊朗。首先是對伊朗的空襲,接著是六個伊拉克陸軍師三管齊下地入侵伊朗胡茲坦省長達400英里的前線。薩達姆·侯賽因預計,伊朗胡茲坦的阿拉伯人會站起來支持入侵,但他們沒有,也許是因為他們主要是什葉派毫無準備的伊朗軍隊與革命衛隊一起努力打擊伊拉克侵略者,到11月,一支由大約20萬名“伊斯蘭志願者”(未經訓練的伊朗平民)組成的部隊也開始向入侵部隊發起進攻。

戰爭在1981年的大部分時間裡陷入了僵局,到1982年,伊朗集結兵力,成功發動反攻,用“人浪”般的義勇軍將伊拉克人從霍拉姆沙爾趕回來。同年4月,薩達姆·侯賽因從伊朗領土撤軍。然而,伊朗呼籲結束中東的君主制,說服了不情願的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開始向伊拉克提供數十億美元的援助;沒有一個遜尼派大國希望看到伊朗式的什葉派革命向南蔓延。

1982年6月20日,薩達姆·侯賽因呼籲停火,使一切恢復戰前的現狀。然而,霍梅尼拒絕了和平,要求薩達姆下臺,伊朗政府開始準備入侵伊拉克。

伊朗入侵伊拉克

1982年7月13日,伊朗軍隊越境進入伊拉克,前往巴士拉市。然而,伊拉克人做好了準備;他們在地上挖了一系列精心設計的戰壕和掩體,伊朗很快就彈藥短缺。此外,薩達姆的軍隊還向對手部署了化學武器。

美國總統羅納德·里根對伊斯蘭革命的前景感到震驚,他宣佈美國將“採取一切必要措施防止伊拉克輸掉與伊朗的戰爭”。有趣的是,蘇聯和法國也向薩達姆·侯賽因提供援助。

在整個1983年,伊朗人對伊拉克防線發動了五次重大襲擊,但他們武裝不足的人浪無法突破伊拉克的防禦工事。作為報復,薩達姆侯賽因向11個伊朗城市發射了導彈伊朗人在沼澤地的推進。

“油輪戰爭”

1984年春,伊拉克在波斯灣襲擊伊朗油輪,兩伊戰爭進入新的海上階段。伊朗的回應是攻擊伊拉克及其阿拉伯盟國的油輪,美國感到震驚,威脅說,如果石油供應中斷,美國將加入戰爭。沙特F-15s在1984年6月擊落了一架伊朗飛機,以此報復對沙特船隻的襲擊。

“油輪戰爭”一直持續到1987年。在那一年,美國和蘇聯海軍艦艇為油輪提供護航,以防止它們成為交戰方的目標在油輪戰爭中,共有546艘民用船隻遭到襲擊,430名商船船員喪生。

血腥的僵局

在陸地上,從1985年到1987年,伊朗和伊拉克進行了攻勢和反攻,雙方都沒有獲得太多領土。這場戰鬥血腥得令人難以置信,通常幾天內雙方都有數萬人喪生。

1988年2月,薩達姆對伊朗城市發動了第五次也是最致命的導彈襲擊。與此同時,伊拉克開始準備一次大規模進攻,將伊朗人趕出伊拉克領土。伊朗革命政府因八年的戰鬥和極高的生命損失而疲憊不堪,開始考慮接受一項和平協議。

1988年7月20日,伊朗政府宣佈接受聯合國斡旋的停火協議,儘管霍梅尼將其比作從“有毒的聖盃”中飲酒。薩達姆·侯賽因要求霍梅尼在簽署協議前撤銷他要求薩達姆下臺的呼籲。然而,海灣國家依賴薩達姆,薩達姆最終接受了停火協議。

經過八年的戰鬥,伊朗和伊拉克回到了戰前的狀態——在地緣政治上,一切都沒有改變。

1980-88年的兩伊戰爭是現代最長的戰爭之一,以平局告終。


走進伊拉克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兩伊戰爭的爆發,有著複雜的因素。

大概是這幾點:

第一,現實矛盾。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中東的霸主埃及衰敗了,相反兩個大國卻崛起了,就是伊拉克和伊朗。

伊朗在國外巴列維世俗化政策領導下,有著長足的進步,一躍成為中東強國,也是美國的盟友。

這邊,伊拉克也是一樣。

所謂一山不容二虎,薩達姆以中東霸主自居,雄心壯志統一阿拉伯世界。

然而,鄰居伊朗就是薩達姆面前最大的絆腳石。

尤其是1979年伊朗進行伊斯蘭革命以後,開始實行政教合一的制度,要求推翻所有世俗化阿拉伯政權,薩達姆自然也是被推翻的一個。

薩達姆大怒,感到實質性的威脅,開始考慮對付伊朗。

第二,宗教問題。

伊朗和伊拉克雖同屬伊斯蘭教,但分屬於什葉派和遜尼派。

兩國存在深深的教派分歧,其實整個中東都是這樣。

伊朗是什葉派多數並且執政,而伊拉克也是什葉派多數,但執政的薩達姆集團卻是遜尼派。

伊朗使用宗教輸出,開始煽動伊拉克的什葉派推翻遜尼派統治,給薩達姆造成很多麻煩,後者恨之入骨。

拋棄其他不談,其實僅僅是派別不同,在中東這種地方就足以爆發戰爭了。

在阿拉伯人看來,宗教是第一重要的,其他都是次要的。

沙特、阿聯酋等國,也站在伊拉克這邊反對伊朗。

甚至,沙特等國還認為,伊朗根本不是穆斯林,而是假穆斯林,務必先清理門戶將他們消滅。

第三,邊境問題。

伊拉克和伊朗因歷史問題,留下很多嚴重的邊境糾紛。

雙方邊境長達1200公里,有很多爭議部分。

以阿拉伯河為例,伊拉克人為該河完全屬於伊拉克,伊朗認為應該一家一半。

雙方爭執了七八十年,相互不買賬。

第四,民族和歷史問題。

雖然都是穆斯林,但伊拉克是阿拉伯人,而伊朗是波斯人。

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民族,波斯人的歷史和文明比阿拉伯人還要悠久和先進。

然而,波斯人卻被阿拉伯人征服多年,也奴役多年。在阿拉伯人統治時期,波斯人形同奴隸。

後來波斯人推翻阿拉伯人的統治,雙方戰鬥多年。

由此,形成了較為深刻的民族仇恨。

更重要的是,波斯人和阿拉伯人都很強硬兇悍,迷信武力,認為一切談判都是虛的,最終還是要通過槍桿子解決。

第五,趁火打劫。

薩達姆早就想對伊朗對手,但畏懼巴列維王朝強大的軍事勢力(伊朗空軍數量是伊拉克的三倍,裝備450架比較先進的戰機),以及也是美國的盟友。

然而,1979年伊斯蘭革命爆發,巴列維王朝被推翻。

霍梅尼上臺以後,開始清洗原來伊朗王國軍隊。

原來軍隊的軍官被清洗了大半,另一些人早逃亡到國外,軍隊戰鬥力急轉直下。

同時,因和美國關係鬧僵,原來有大量美式裝備的伊朗軍隊逐步癱瘓,缺少必須的零件和維護。

同時,由於政教合一的極端政策,伊朗國內很多階層嚴重不滿。尤其波斯民族並不是古板民族,他們喜歡娛樂和享受,女人也不蒙面,難以接受極端保守的宗教政策。

種種情況讓薩達姆感到,目前伊朗的軍隊和民間都有嚴重問題,真是進攻的絕佳機會。

只要伊拉克大軍閃電一擊,伊朗就可能崩潰,屈膝投降。

由此,伊拉克徹底確定中東霸主的地位,不再有對手。

在這種判斷下,薩達姆悍然出兵。結果是,兩國鏖戰8年,造成百萬人傷亡,耗費了2000億美元的軍費,戰爭破壞高達5000億美元,卻一無所獲。練過仍然保持戰爭之前的邊境。

不過,兩伊戰爭對於兩國仍然有一定不同。

因兩伊戰爭的失敗,動搖了薩達姆的統治,最終讓他冒險進攻科威特以緩解國內矛盾。

相反,戰爭卻讓伊朗的政權穩住了局勢。本來內部有著嚴重矛盾的伊朗,卻通過伊拉克人的入侵團結起來。伊朗人內部的矛盾,也被迫讓位於保家衛國的戰爭。

一般認為,如果沒有戰爭,霍梅尼政權未必會得到本國人民的支持。

另外,兩伊戰爭救活了很多馬上就要倒閉的中國軍工企業。戰爭爆發前,這些軍工企業已經開始製造防盜門、液化氣鋼瓶之內,每月只能發百分之二十的薪水。

由於兩國的訂單,很多軍工企業瞬間滿血復活。

戰爭期間,中國從伊拉克獲得的訂單總額超過60多億美元(當時幣值)。要知道,1988年,中國大陸的總外匯儲備只有33.72億美元!


薩沙


兩伊戰爭指的是上世紀80年代伊拉克和伊朗之間的長達8年的邊境戰爭。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向伊朗發動攻擊,血腥的兩伊戰爭爆發,在經過長達8年的慘烈廝殺之後,伊拉克和伊朗各自接受了聯合國的停火決議,雙方到1988年8月20日才正式停止戰鬥。

附圖,兩伊戰爭

伊拉克和伊朗在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中使用現代化武器打了一場極為傳統的戰爭,例如在戰爭中鮮有集群化坦克長距離突擊作戰,而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壕溝戰、人海攻擊成為主要作戰方式,甚至還出現了沒有武裝的平民在狂熱宗教信仰支撐下集體衝鋒,踩爆地雷的場面。雙方還在戰爭過程中採取了襲城戰、襲船戰、襲擊油田等破壞敵方後勤、經濟設施的手段,伊拉克甚至動用化學武器。另一方面,這場戰爭中也出現用直升機打直升機、用防空導彈打小艇的新戰術,在襲船中和襲城戰中雙方大量使用先進反艦導彈與地對地導彈,這揭示了現代戰爭的到來。

我們先來說一下兩伊戰爭的結果:

根據戰後統計,伊拉克承認傷亡人數為35萬人,另有6萬人被伊朗俘虜,損失飛機250架,坦克2000多輛,火炮1500門,艦艇15艘。而伊朗宣稱死亡30萬人,損失作戰飛機150架,坦克1500輛,火炮1200門,艦艇16艘。

作為嚴重依賴石油的兩個產油國,兩伊戰爭對其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雙方軍費開支接近2千億美元,直接經濟損失超過5千億美元。伊拉克1979年中平均每天出口約350萬桶原油,而到1987年時總出口量大約在每天一百多萬桶,直到1990年6月石油生產才恢復至戰前水平。

兩伊戰爭的起因:

兩伊戰爭的起因非常複雜,既有長期積累的歷史原因,也有一戰之後的邊境糾紛;既有兩伊之間的內部矛盾,也有世界大國勢力的暗中推動;既有兩國之間的民族仇恨、宗教衝突,也和兩國領導人之間的個人問題有關。總的來說是:邊境糾紛、宗教矛盾、民族仇恨。其中,邊境糾紛是最主要和直接的原因。

邊境糾紛(兩伊戰爭中,政治因素高於宗教因素)

邊境領土爭端是兩國由來已久的歷史問題,兩伊戰爭爆發前的阿拉伯河界線問題是戰爭的主要導火索。阿拉伯河由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在伊拉克境內匯合而成,下游約100千米長的一段為伊朗伊拉克兩國界河。1847年,當時統治伊拉克的奧斯曼帝國和波斯王國簽訂協議,規定阿拉伯河以波斯一側的淺水區域為界,即奧斯曼帝國掌握著大部分的水域。1937年,已脫離奧斯曼帝國獨立的伊拉克與伊朗簽訂協議,以河面上主要航線的中間位置為國界。1975年3月15日,雙方簽訂了《阿爾及爾協議》:協議以阿拉伯河中央為國界。

附圖,阿拉伯河地圖

阿拉伯河是伊拉克進出波斯灣的唯一通道,伊拉克認為將阿拉伯河水道平分是對伊拉克大為不利,因此他們視《阿爾及爾協議》為不平等條約。此外,波斯灣上的阿布穆薩島、大通布島和小通布島也是兩國爭執的對象,這些島嶼原本歸英國所有,1960年代之後英國將其控制權交給沙迦(阿聯酋的成員國之一),但伊朗出兵佔領了這些地區。由於這些島嶼靠近霍爾木茲海峽,伊朗佔領這些島嶼後擴大了其在海峽地區的控制能力,這引發了伊拉克的擔憂。

附圖,霍爾木茲海峽的位置

宗教矛盾

伊朗和伊拉克都為伊斯蘭國家,伊朗的伊斯蘭教徒以什葉派為主,伊拉克雖然也是什葉派佔多數,但掌握國家政權的卻是遜尼派。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勝利後,其宗教領袖霍梅尼試圖將伊斯蘭原教旨主義運動推廣到整個中東地區,積極輸出伊斯蘭革命,他號召伊拉克民眾推翻薩達姆政權。

伊朗伊斯蘭革命之前,霍梅尼曾被流放伊拉克,因此在當地的什葉派穆斯林中有不小威望,他的號召對薩達姆統治造成了一些麻煩。歷史上的伊拉克為什葉派發源地,革命後掌握了國家政權的伊朗什葉派不滿伊拉克遜尼派大權在握,同樣他們不滿的世俗化伊拉克。周邊阿拉伯國家也擔心伊斯蘭革命的擴散,因此暗中支持伊拉克。

附圖,霍梅尼

民族仇恨

伊朗人口波斯人佔多數,伊拉克阿拉伯人佔多數,兩族在歷史上有過多次衝突,在對方國內互為少數民族。伊朗西部的胡齊斯坦省是伊朗境內阿拉伯人的主要聚集區,歷史上該省曾屬於奧斯曼帝國的伊拉克行省,因此這一地區的阿拉伯人多次反抗伊朗統治,追求民族獨立。此外,伊朗和伊拉克國內均存少數民族庫爾德人,兩國都支持著對方的庫爾德人取得民族獨立以造成國家分裂。

附圖,伊朗空軍的F-14戰鬥機

戰爭進程:

兩伊戰爭的地面戰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1980年9月戰爭爆發後開始到1981年9月伊朗展開阿巴丹反擊戰為止,這一階段伊拉克陸軍入侵伊朗,戰爭多在伊朗境內進行。

第二階段:從1981年9月到1984年3月伊朗數次攻擊結束為止,這一階段伊朗掌握了戰爭主動權,完成了從戰略防禦到戰略進攻的轉變,將戰役從伊朗境內轉移到伊拉克境內,一度威脅到了伊拉克首都巴格達。

第三階段:從1984年4月直到戰爭結束,雙方互有攻守,地面戰場基本保持僵持,戰爭成為了消耗戰。

戰爭爆發前伊拉克人口1300多萬、 GDP為390億美元,而伊朗1979年時人口為3600萬、GDP為860億美元,因此 伊朗的戰爭潛力要強於伊拉克。在伊斯蘭革命後,伊朗世俗軍隊力量遭到清洗,特別是有經驗的軍官損失嚴重‘同時由於兩國之間不斷的邊境摩擦和長久以來的矛盾,雙方都預見到了遲早會爆發戰爭,因此都進行了戰爭準備。除了軍事力量調動外,伊拉克在8、9月間進行了一系列的外交訪問,同周邊的阿拉伯國家溝通以取得他們的支持,還和蘇聯進行了聯繫以期獲得其支援。另一方面卻向國際社會宣稱不願發生戰爭,麻痺伊朗。伊朗也同蘇聯進行了溝通,緩和雙方關係,用石油換取武器。


伊朗伊斯蘭革命後,許多效忠王室的軍人和官員被清洗,軍隊內部整肅和裝備零件嚴重缺乏都導致軍隊素質大幅下降,而此時上臺不久的伊拉克薩達姆政權試圖使伊拉克獲得地區霸權地位。從1980年4月開始,兩伊邊境衝突加劇。4月5日,伊拉克副總理、外交部長阿齊茲被一名伊朗籍人炸傷,薩達姆指責伊朗策劃了襲擊事件,隨後,雙方互相指控、驅逐對方外交官並驅趕僑民。4月8日,薩達姆表示誰企圖打伊拉克,就“砍斷他的胳膊”。4月9日,霍梅尼決心推翻伊拉克現政權,並將其領導人拋進“歷史垃圾堆”。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趁伊朗政局動盪、經濟惡化之機對伊朗發動了旨在收復失地、打擊霍梅尼輸出革命、爭奪海灣霸權的戰爭。

歡迎交流與討論!!!!!


我沒忘記home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兩伊戰爭?下場練手的兩位,分別是伊朗和伊拉克,倆大頭娃娃當時都吹自己個是世界強國。

當然您要是從這戰爭中所使用的武器來看,確實牛掰,用在老話講,那叫土地爺放氣,那叫個神氣啊!當時動用的武器,除了武器界的終極霸主原子彈之外,啥高科技都上了。

幻影戰鬥機,飛毛腿導彈等等,倆人掐的那叫個過癮,一傢伙就幹了八年,光死傷的人數就是百萬級。這時間久了,倆人掐的那叫個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但實在是掐不動了,眼瞅著自己個家裡的經濟都快玩崩了,鍋都快揭不開了,最後在聯合國秘書長的調解下,這才消停了。

而這事,最終被地球這嘎達研究軍事的小夥伴們定性為一場用高科技武器揍出了低水平戰爭的典範。

那麼今個,咱就把這事說道說道。

那麼這倆人為了啥事,打的不可開交,就不能整個桌子,蹲椅子上聊聊,把事聊開了不就得了,咋就弄的這麼個打生打死的。

這事的起因那叫多了去了,咱一條一條的捋。

首先是民族矛盾。

話說,伊朗這嘎達他的主體民族是波斯人,阿拉伯人是少數民族。而伊拉克這邊卻翻了過來,他的主體民族是阿拉伯人,少數民族反而是波斯人。

你說這事弄的。大傢伙也知道,倆親兄弟擱一塊時間久了,還鍋勺碰鍋簷呢?何況是倆個互為主體民族的國家呢?

而且在歷史上,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壓根那就是恨到骨頭縫裡的仇人,倆人掐著脖子打,都打了上千年了。當年阿拉伯人幹翻波斯人,把波斯人當奴隸的使喚,您就說這矛盾這得有多深。

所以雙方要是遇到矛盾,您想讓他倆湊一起聊聊,這難度比上天都難。一般情況讓倆人亮亮撅著,互撩一頓,通過槍桿子解決問題,如果相持不下,這才會需要外人的介入。

接著是宗教問題。

話說伊朗和伊拉克這都是穆斯林國家,他們的民眾都信奉伊斯蘭教。大傢伙都知道伊斯蘭教他大體分裂成了兩個系統,一個是什葉派,一個是遜尼派。

這倆派系在兩個國家都有,而且都是以什葉派為主體的,但要命的是伊朗的政權實實在在的掌握在什葉派的手裡,這沒毛病,可伊拉克居然是作為少數人的遜尼派的人掌握著政權。

這讓伊朗瞅著就不對付,所以當伊朗的伊斯蘭革命勝利以後,他們的宗教領袖霍梅尼就一直想要號召伊拉克的民眾,把那個有著中東雄獅稱號的薩達姆掀翻。

而霍梅尼當年被流放的時候,就待在伊拉克,所以霍梅尼在伊拉克什葉派的威望那是不小的。

這事傳到薩達姆的耳朵眼裡,這頭中東雄獅表示很生氣,這那成啊!俺還沒有想咋地,你到是想撩撥俺,這不行。

領土問題

話說兩伊邊界線,您要是拉根皮尺去量的話,少說他也有一千二百千米。

咱就說了,這麼長的邊界線,沒個啥矛盾的他誰也不信啊,為這邊界線的事,雙方沒少扯皮。

那麼他們最主要的矛盾在哪裡呢?阿拉伯河!這條河是打兩條河擱伊拉克的境內匯流而成。

這條河下游當中間大約有一百千米的樣子,就這一百千米恰好就是兩個國家的界河。

這事往根上說是在1847年的時候,伊拉克的主人奧斯曼帝國和波斯王國,倆人簽了這麼個協議。在協議裡規定,以這一段的淺水區為界線,劃定邊界,也就是說奧斯曼帝國佔據了大部分的水域。

可這事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那奧斯曼帝國沒了,真沒了。這伊拉克成為了一個全新的國家,這就提出和伊朗重新劃定界線。

本著你好俺好大家好的原則,這就以河道的主要航線的位置劃分邊界線,也就是說這段河流,一人一半。

後來這伊拉克回過味來了,這阿拉伯河是他們唯一的出海口,要是這樣分,他們太虧了,又開始扯皮。

這還不算,在波斯灣上還有三小島,原來啊,這三島子是攪屎棍英國佬的,後來他把這三島子交給了沙迦管理。

要不說英國佬是攪屎棍呢?這棍的能力真不是一般人能受得了的,當時沙迦還沒有和其他人組成阿拉伯聯合酋長國,也就是說還沒有獨立。

你把三島子交給沒有獨立的國家管理,這也沒誰了,所以伊朗出兵就把這三島子給霸佔了,這也是伊朗為嘛能控制霍爾木茲海峽的原因,就因為這三島子就在這海峽的邊上。

現在美國佬恨英國佬那恨的牙癢癢。而伊拉克瞅著伊朗就一臉的不對付,一直要求伊朗把那三島子還給人家阿聯酋。

最主要的就是三個矛盾,那麼引發兩伊戰爭的,那個是導火索呢?就是那一百千米的阿拉伯河鬧的。

兩伊戰爭

咋說呢?薩達姆其實一直想要找伊朗的麻煩,但一直都沒有逮到機會。因為開頭的時候,伊朗是巴列維王朝,人家和美國佬是盟友關係,軍事實力那也不是蓋的,碰一碰那也得自損八百,所以這火氣一直壓著。

可到了1979年伊斯蘭革命爆發了,這巴列維王朝徹底歇菜了。

霍梅尼上來了,一傢伙就把王國軍隊給清洗了,畢竟軍事是一個國家命根子不是,所以這頓清洗,一大半的軍官就沒了。

伊朗軍隊的整體實力下滑了老多的百分點,這把薩達姆開心壞了,回頭伊朗的盟友美國佬對這伊朗也開始有了怨言。

於是美國和伊朗這倆人算是鬧掰了,咱也知道開頭的時候,伊朗軍隊的武器裝備那都是美國貨,現在掰了,那武器的維修補充這都成了問題。

而且伊朗的世俗化一傢伙就停了,又開始實行政教合一,娛樂啦,享受啦,啥東西都取消了。

這讓本來熱情奔放的波斯人感到不滿,社會矛盾尖銳起來了。

“讓俺抓到了吧!”薩達姆拍著大腿根的高興,一傢伙就攻擊了伊朗。

得咧!兩伊戰爭這就爆發了,話說薩達姆的軍隊就是菜,就是在這種偷襲的情況下,愣是沒拿出個像樣的成績,等到人家伊朗回過味來了,倒黴日子可就來了。

一傢伙讓人家伊朗幹進了家門裡頭,得咧,這兩伊戰爭直接被反推到自家的地頭上,這事鬧的,這要是繼續下去,伊拉克早早晚晚涼的透透的。

結果到了後期,雙方玩了一場結結實實的炮戰,數百枚的導彈互丟,在這個過程中伊拉克漸漸的佔了上風,把丟掉的土地又慢慢的收了回來。

最後倆人算是打皮了,這就跑聯合國接受了598號和平決議,兩伊戰爭打1988年八月份就停了。

事就是這麼個事,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1980年9月22日,薩達姆命令伊拉克軍方,發動了針對伊朗長達八年的戰爭,這場兩伊戰爭導致雙方有40多萬軍人死亡。

那麼,薩達姆為何要在自己剛當選總統的第二年,就發動這樣一場代價極大,自己卻沒有足夠好處的戰鬥呢?

整件事,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們從“外交關係”“國家戰略”和“宗教矛盾”三個角度來談。

1、伊拉克國內剛剛發生了革命,國內局勢並不穩定

1979年2月,伊朗國內發動了伊斯蘭革命,伊朗什葉派宗教學者霍梅尼推翻了伊朗國王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

這個國王,是個標準的親美派,也是美國想要在中東扼制蘇聯的一步棋子。

但同時,國王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又是標準的獨裁暴君,他的高壓統治,引起了民眾的不滿,也就有了霍梅尼發動革命的事件發生。

革命雖然成功了,但前任國外留下的爛攤子卻不是這麼快就可以打掃好的,薩達姆瞅準了時間,想要藉機確立自己在中東的統治地位。

2、蘇聯的幫助,滋長了薩達姆的野心

前文提過,伊朗一開始是美國戰略佈局的一部分,而薩達姆就是蘇聯佈局的一部分。

兩個超級大國為了爭奪中東豐富的石油資源,都各自扶持了代理人出來,只是霍梅尼這個意外讓美國還沒來得及處理,伊拉克就發動了一場全面入侵戰爭。

薩達姆的這個行為,可以說是冒險,也可以說是“臥榻之下,豈容他人安睡”。

作為一個立志要稱霸的人而言,薩達姆對伊朗的變革,並不歡迎,這裡面既有伊朗和伊拉克長期存在矛盾的因素在其中,也有“宗教”的矛盾因素在其內。

3、宗教矛盾

伊拉克和伊朗同是伊斯蘭國家,只是伊朗革命軍屬於什葉派,而薩達姆信仰遜尼派。

別看兩隻教派都是伊斯蘭教,但具體差距很大,薩達姆認為霍梅尼的上臺,很可能會影響遜尼派在伊拉克的統治。

綜上,薩達姆在多方考量下,決定發起針對伊朗的“兩伊戰爭”,以此解決伊朗的潛在威脅。

如果喜歡,歡迎點個關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將為您帶來有趣的文章分享


腦洞趣味歷史


兩伊戰爭的來龍去脈是什麼?兩伊戰爭是20世紀80年代伊朗和伊拉克之間爆發的一場長達8年的戰爭,不但兩個交戰國最終損失慘重,而且還對後續海灣地區的一系列事態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那麼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兩伊戰爭究竟是怎麼回事。


兩伊的積怨

其實兩伊戰爭並不是在1980年突然就爆發了,而是也有一個相當長時間彼此矛盾積累的過程。而雙方的矛盾與目前仍然經常與西亞地區熱點問題相關的庫爾德人有關。

伊拉克境內的阿拉伯主體民族和庫爾德少數民族之間的衝突可以說在伊拉克在公元20世紀建國之後就存在。在1961年,庫爾德人發動了叛亂,試圖脫離伊拉克獨立。而在1963年,阿拉伯復興社會黨發動政變,奪取了伊拉克的政權,之後即開始對庫爾德叛亂採取鐵腕政策,進行了強力鎮壓。到1970年,雙方曾一度停戰,並建立了聯合政府,但4年之後,雙方關係再度破裂,庫爾德官員和軍人從伊拉克政府和軍隊中撤出,雙方戰事重啟,而伊朗在此時為庫爾德人提供了支持。

兩伊爭議的焦點阿拉伯河劃界情況

而這時的伊朗不光為庫爾德人提供支持,還對當時主要由伊拉克控制的阿拉伯河提出了領土要求。在這裡要說明的一點是,當時伊朗是巴列維國王執政,是美國與以色列比肩的鐵桿盟友,因此也得到了美國的大力支持。而伊朗又是蘇聯的鄰國,所以美國為了防止蘇聯向伊朗擴張,向伊朗出售了大量武器,所以此時的伊朗軍事實力急劇擴張,對伊拉克具有一定優勢。不久之後,兩國就沿阿拉伯河形成了對峙,而伊朗很快就出兵佔領了波斯灣裡的4個小島。而伊拉克也採取了反制措施,他們支持伊朗西部胡齊斯坦省的阿拉伯人發動了叛亂。

薩達姆和伊朗國王巴列維和談場景

但當時美國也秘密地為庫爾德人提供了援助,所以總體上伊拉克的形勢很被動。因此,伊拉克最終做出了讓步,在1975年與伊朗簽署了《阿爾及爾協定》,同意兩國以阿拉伯河中心線為界,同時放棄支持胡齊斯坦省的阿拉伯人。而伊朗則中止了對庫爾德人的支持,之後當時任伊拉克革命指揮委員會副主席的薩達姆很快率軍鎮壓了庫爾德人的叛亂,這樣雙方暫時恢復了和平。

兩伊戰爭的爆發

而到1978年,雙方的關係還一度有所緩和。在當年,伊朗王國的情報機構向伊拉克通報了伊拉克國內有人在策劃親蘇聯政變的消息,而為了感謝伊朗,伊拉克將當時在其國內避難,還是伊朗政治反對派的霍梅尼驅逐出境。

但在1979年,兩伊國內卻都發生了重大變化。首先是在1979年2月11日,伊朗國內的伊斯蘭革命取得成功,巴列維王朝被推翻,剛剛被伊拉克驅逐不久的霍梅尼很快還返回伊朗,成為了伊朗的新領導人。而幾乎與此同時,伊拉克政局也發生重大變化。先是伊拉克總統貝克爾籌劃與敘利亞合併成為一個國家,但這樣當時伊拉克的二號人物薩達姆就會被邊緣化,所以薩達姆發動“宮廷”政變,在7月16日逼迫貝克爾辭職,自己成為了伊拉克的總統。

薩達姆和貝克爾

而在這之後,兩國的關係很快惡化。因為伊朗的新政府秉持的是基於宗教的跨民族理念,而且他們是伊斯蘭教什葉派,而在伊拉克境內有阿拉伯國家最大的什葉派群體,所以霍梅尼上臺後不久就開始號召伊拉克境內的什葉派也發動革命,推翻薩達姆的復興黨政權。而薩達姆則很快強力回應,開始鎮壓國內的什葉派教士。同時,薩達姆也看到了伊朗國內在巴列維王朝被推翻之後出現的混亂,認為這時時機已到,自己可以趁機對伊朗發動軍事行動,挽回在1975年的《阿爾及爾宣言》裡對伊朗的讓步。

同時,因為在1978年埃及與以色列和解並建交,在阿拉伯世界引發廣泛不滿,所以埃及喪失了之前在阿拉伯世界所享有的領袖地位。而薩達姆則也想借此機會通過打擊阿拉伯人共同的敵人,即波斯人和什葉派政權,來把伊拉克打造成中東超級大國,也就是阿拉伯世界的領袖,同時稱霸波斯灣。

伊朗在伊斯蘭教革命之後與美蘇都交惡

而伊朗在伊斯蘭革命之後,與之前的盟友美國徹底決裂,1979年11月還發生了佔領美國大使館,扣留美國人的伊朗人質危機。同時因為其伊斯蘭宗教政權的性質,當時蘇聯非常擔心伊朗會將伊斯蘭革命傳入蘇聯南部的伊斯蘭教地區,因此也對伊朗產生了極高警惕,可以說不1979年底蘇聯入侵阿富汗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對伊朗伊斯蘭革命的一種回應,具有防範伊斯蘭革命擴散到阿富汗並進而擴散進入蘇聯的意味。

所以此時的伊朗同時受到了東西方兩個陣營的制裁,陷入了空前的國際孤立之中,而這就更使薩達姆看到了擊敗伊朗“一雪前恥”的機會,於是開始全力備戰。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海陸空全線出擊,對伊朗發動了全面入侵。

兩伊戰爭的進程

但薩達姆的如意算盤從一開始就落了空。當時在伊拉克的第一波攻勢中,伊拉克空軍對伊朗的10個軍用機場發動了偷襲,希望一舉殲滅伊朗空軍的主力。但結果卻只是炸燬了一些機場建築,並沒有摧毀多少伊朗軍機。不過從第二天開始,伊拉克陸軍出動了6個師,1200多輛坦克分北中南三路攻入伊朗。其中其主攻的目標是南路胡齊斯坦省的阿巴丹和石油重鎮霍拉姆沙赫爾。10月26日,伊拉克軍隊攻克霍拉姆沙赫爾。此時伊拉克差不多攻佔了伊朗2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同時,兩伊海軍也在霍爾木茲海峽爆發了激烈海戰。

被伊拉克炸燬的伊朗軍機

但伊拉克的全面入侵,卻反而使伊朗國內在革命後的紛爭迅速告一段落,伊朗全國上下迅速團結起來,支持伊斯蘭革命政權抵抗外敵,也就是伊拉克的入侵,所以薩達姆的入侵反而起到了幫助伊朗新政權穩固國內局勢的作用。此時新政權也迅速將一些因為支持前國王而被捕的軍官釋放,並在全國進行總動員,招募志願軍。

而此時,薩達姆原本預期的胡齊斯坦阿拉伯人“喜迎王師”,強力支持伊拉克軍隊的局面卻沒有出現,當地阿拉伯人對伊拉克來的同族人態度冷漠,提供的支持極為有限。因此攻入伊朗的伊拉克軍隊後勤保障很快出現了重大問題,在其首要目標阿巴丹附近攻勢受阻。而伊朗而在阿巴丹集結重兵,在1981年9月發動反擊,解除了伊拉克對阿巴丹的包圍。1982年,伊朗又收復了霍拉姆沙赫爾,之後薩達姆意識到已經不可能再扭轉戰局,因此在6月20日提出停戰,並在6月29日將所有軍隊都撤出了伊朗。

伊朗軍隊在霍拉姆沙赫爾戰鬥場景

但佔據了戰場主動的伊朗此時卻不想停戰了,他們故意提出了伊拉克無法接受的條件,使戰爭繼續進行。在伊拉克撤軍僅僅14天之後,也就是7月13日,伊朗出動了10萬大軍,攻入伊拉克境內,並對伊拉克南部重鎮巴士拉發動猛攻。10月,伊朗又在北部出動5萬大軍攻入伊拉克,一度對巴格達也造成了威脅。

而這時,原本就希望遏制伊朗的美蘇等世界主要國家紛紛開始為伊拉克提供軍事支持,蘇聯向伊拉克提供了大量武器,法國也向伊拉克出售了幻影戰機,美國也開始鬆動與伊拉克的關係。1983年12月,美國派特使拉姆斯菲爾德來到伊拉克與薩達姆直接會談,一方面商討與其恢復外交關係,一邊也開始為其提供武器。沙特、科威特和阿聯酋等石油國家則為伊拉克提供了大量資金支持。而伊拉克則有恃無恐,開始在戰爭中使用包括芥子氣在內的化學武器。最終伊朗的這些攻勢又先後被伊拉克擊退。

薩達姆會見拉姆斯菲爾德的場景

1984年,美國與伊拉克正式復交,此後美國和西方國家對薩達姆的支持進一步升級。而伊朗也無力再對伊拉克發動大規模入侵,雙方開始進入消耗戰。而在此期間,伊拉克為了打擊伊朗經濟,開始發動襲船戰,即攻擊從伊朗運送石油回國的各國油輪。而伊朗則也針鋒相對,對從伊拉克運輸石油回國的各國油輪展開襲擊。同時雙方還相互派戰機空襲敵方主要城市,並相互向對方主要城市發射彈道導彈。在此期間,伊拉克向伊朗發射了200枚導彈,伊朗則發射了70多枚。

伊朗此時又想起了庫爾德人這步棋,在1988年3月13日,伊朗聯合庫爾德武裝發動攻勢,迅速佔領了數座伊拉克邊境城市。而伊拉克在反擊時,則對庫爾德哈萊卜傑地區發動了化學武器攻擊,導致當地3000多名平民喪生,震驚了世界。

而在此期間,兩伊的軍事行動還都曾波及在海灣地區有大量軍事存在的美國。1987年5月17日,伊拉克空軍空襲了美國海軍斯塔克號護衛艦,炸死37人,炸傷21人。而伊朗佈置的水雷則在1988年4月14日重創了美國軍艦薩繆爾·B·羅伯茨號。但因為當時美國明顯倒向伊拉克一邊,所以對這兩件事的反應截然不同。在受到伊拉克攻擊之後,雙方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基本沒有產生任何後果,而在被伊朗水雷炸了之後,美軍迅速反擊,擊沉了五艘伊朗戰艦和炮艇。不久之後,在1988年7月3日,還發生了美國軍艦文森內斯號擊落伊朗航空655號客機事件,造成機上290人死亡。

遭受伊拉克空軍轟炸後艦體傾斜的美艦斯塔克號

最終伊朗在不利的國際形勢下再次落入下風,不但庫爾德地區被伊拉克全部收復,而且伊拉克在5月和7月的反攻期間還奪取了伊朗中部城市代赫洛蘭。但也已經無盡戀戰的伊拉克在攻佔該城之後主動撤離,並再次向伊朗表達了停戰願望,最終在聯合國的斡旋下,兩伊在8月20日全面停火。而這場戰爭給兩國都造成了20萬到60萬人死亡。



這場戰爭還給兩國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不光使其外匯儲備全部花光,而且都欠下了鉅額外債,同時兩國的石油基礎設施也都遭到嚴重破壞。特別是伊拉克,因為它在戰爭中更多的依賴外援,所以它所欠下的外債更多,光欠科威特的債務就達到了140億美元。而這些債務也成了兩年之後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原因之一。總體來說,可以說兩伊戰爭使兩國都從戰前相對富裕的國家變成了相對貧困的國家,也為後來海灣地區一系列的變化埋下了伏筆。


桃花石雜談


我是肩擔日月向鴻鵠,我來回答。

二戰以來,伊拉克是中東爆發戰亂最頻繁的地區,60年代推翻費薩爾王朝,70年代政變頻發,80年代兩伊戰爭,90年代海灣戰爭,新世紀以來又有伊拉克戰爭,可以說戰爭從未遠離伊拉克。

在這之中,兩伊戰爭被認為是伊拉克從繁榮走向衰敗的開始,伊拉克與伊朗打了9年,雙方死傷148萬人,經濟總損失4000億美元,同時也為後來的戰爭埋下禍根。

從時間線來說,薩達姆於1979年7月就任伊拉克總統,而僅僅一年後的1980年9月,薩達姆發動了兩伊戰爭。此時的薩達姆處於執政初期,應該穩紮穩打才是,為何他要悍然發動戰爭呢?

一般認為,薩達姆發動戰爭的原因是感受到了來自伊朗的威脅。1979年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霍梅尼不僅要在伊朗實行全面的伊斯蘭化,還公開號召伊拉克境內的什葉派站起來反抗,要建立一個屬於什葉派的伊拉克。

伊拉克的統治階層雖是遜尼派,但什葉派的人口占了大多數,如果真被霍梅尼煽動反抗,遜尼派的統治地位岌岌可危,因此薩達姆選擇先下手為強,率先發動戰爭。

另外,伊拉克當時有一個很嚴重的問題,那就是海岸線非常短,特別是科威特獨立之後,伊拉克的出海口更是被擠兌地只剩一丁點。

薩達姆的志向是讓伊拉克成為中東老大,那麼必定要爭奪阿拉伯海利益,因此向伊朗開戰,也可以認為是薩達姆想要奪取更多的出海口。

以上是關於兩伊戰爭起因的主流觀點,這場戰爭的背後還有很多推動因素。兩伊戰爭其實也是薩達姆自保的手段之一,因為比較冷門,所以知道的人很少。

從推翻費薩爾王朝到薩達姆上臺,伊拉克一共出過五位總統,前四位的結局都不太好,三死一流亡,可見在伊拉克當總統是件多麼危險的事。

薩達姆上臺之後,首先做的事就是幹掉了上百位反對自己的高級官員,一是鞏固統治,二是為求自保,避免同樣的政變發生在自己身上。然而薩達姆覺得這樣還不夠,因為反對他的人依然很多,他需要一個有效的辦法來一次性轉移所有矛盾。

自古以來,戰爭都是轉移矛盾的最好方法,就像同樣在80年代爆發的馬島戰爭一樣,阿根廷軍政府之所以要奪回馬島,美其名曰收復國土,其實是國內反對軍政府的人太多,不得不以戰爭來轉移國內矛盾。

薩達姆也用了這個辦法,發動對伊朗的戰爭,國內什葉派注意力被轉移,政界反對他的聲音也小了很多。也是在兩伊戰爭時期,薩達姆迅速掌控伊拉克,樹立了威信,不過代價是戰後伊拉克傷筋動骨,並在兩年後的海灣戰爭中慘敗。






吃肥肉大王


上世紀80年代,中東地區的兩個石油大國伊朗和伊拉克之間爆發了一次長達8年的局部常規戰爭。上百萬人在這場戰爭中喪生,上萬億美元化為灰燼,直接導致伊朗和伊拉克兩國一蹶不振,經濟發展至少停滯了20多年。仔細研究“兩伊戰爭”的爆發原因,不外乎三點:政治、民族和宗教。


政治領土原因

伊朗和伊拉克都位於兩河流域,不管是地理位置還是文明發展時間都大體相似,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戰亂紛起的地區之一。上世紀80年代,伊朗和伊拉克之間關於阿拉伯河一帶的領土矛盾日益尖銳,1200公里的邊界線也成為了醞釀摩擦事件的最肥沃土,最後談判無果,直接升級為常規戰爭!

雖然伊朗和伊拉克都位於中東地區,但是二者的民族卻並不統一。伊拉克是純粹的阿拉伯國家,國民主體為伊拉克人,而伊朗則是從波斯帝國發展而來,主要人種為波斯人。人種的不同勢必帶來種種政治、文化上的分歧,長此以往,導致了矛盾的不斷升級。而且兩伊境內還有不少支持民族獨立的庫爾德人存在,對兩伊戰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最關鍵的宗教因素

最後一點就是宗教原因。人種民族上的不同,必然會帶來宗教信仰上的差異,雖然伊拉克和伊朗都有著輝煌悠久的歷史,但自古以來都是爭鬥不休,波斯文明統治過阿拉伯文明,反過來阿拉伯文明也統治過波斯文明。雖然二者在上世紀末都信仰伊斯蘭教,但卻是互為仇敵的什葉派和遜尼派,誰都不服從另一方的統治,這也是兩伊戰爭爆發的最主要原因。


領土、民族和宗教三個方面層層矛盾,最終在上世紀末接連爆發,最終導致“兩伊戰爭”爆發,兩河流域的千古文明停滯不前,這便是兩伊戰爭大體的來龍去脈。


與狼共舞的歷史和旅行


我們能夠生活在這樣和平、穩定和繁榮的環境裡面是一種幸福,但這個世界依然有戰火硝煙,依然有人無法滿足基本生活的需求,徘徊在生死邊緣上,這種對比越發凸顯和平的美好、戰爭的殘酷,更使我們珍惜現下的生活。今天我們來說的就是持續八年之久的兩伊戰爭,直到現在那場戰爭的影響依然存在,那麼這場戰爭的歷程是如何的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這場戰爭爆發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分為邊境之爭、宗教紛爭和民族矛盾等等,加之當時的國際環境和國家內部的混亂,這場戰爭的破壞性和時長都不容小覷。先來說說邊境之爭,我們有很多國家都不是獨立出來的,在地圖板塊上是與一個甚至多個國家相鄰,如果不能處理好關係,那將會影響到周圍其他國家,同時也會限制自身的發展;當然如果能夠處理得好,自然是互利互惠,共同進步。如何處理好與領國的關係本身就是一個很難的政治話題,伊朗和伊拉克之間的“仇恨”也不是一天兩天,積攢了太久就會隨時爆發,直到他們因為分界線的不滿而引發了嚴重的衝突,這也是兩伊戰爭爆發的重要原因。

關於宗教問題,其實這個問題是一個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的問題,宗教信仰如果能夠正確被使用,會帶來正面的作用,倘若是歪門邪教則會引發不好的事端。伊拉克與伊朗都是信奉伊斯蘭教,本應該是沒有什麼大問題的,可惜兩國領導者信奉的門派不同,各自堅持自己的門派,並且想要“感化”眾人一同歸屬同一門派,於是爭端就產生了。宗教原因在很多戰爭中都有體現,它能夠拯救一個人,卻也能夠破壞一個國家。最後一個爆發的原因就是民族矛盾,伊朗國家波斯人為主,伊拉克主要是阿拉伯人,兩個國家捱得近文化卻大不相同,當誰也看不上誰,誰也想要控制誰的時候,於是戰爭就來了。

兩伊戰爭之間歷時8年,主要分為四個階段,剛開始雙方的戰爭場地在伊朗境內,這也就意味著伊朗打的是防禦戰,伊拉克主打進攻,剛開始的確伊拉克進攻速度很快,不過畢竟是在伊朗的領土上,情況根本不如對方,所以後來伊朗阻擋住了伊拉克的進攻,並且開始準備反擊。在戰爭開始的第三年,戰爭場地轉移到了伊拉克,也就是第二發展階段,伊朗集結國內所有的戰鬥力投入伊拉克,剛開始的確攻勢非常強,伊拉克艱難防守,這一打打了兩年之久,伊朗已無當初的強大戰鬥力,伊拉克也守住了自己的最後防線。直到戰爭開始的第五年,雙方誰也沒有討到便宜,於是伊朗就開始轉變自己的進攻戰略。

因為之前講究的是持久戰,所以精力、武器等等在漸漸消耗,第三階段伊朗採取的是速戰速決,並且做了兩手準備,正面戰與海戰,伊朗共派出九萬多人前去攻擊伊拉克的港口城市,同時一邊與伊拉克進行地面戰爭。這種作戰方法讓伊拉克措手不及,剛開始的確是有些吃不消,不過為了留住自己的家園,保護自己想要保護的人,伊拉克戰士們也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克服艱難勇往直前,未能讓伊朗佔到太大的便宜。這場戰爭不僅讓這兩個國家深陷戰爭的泥沼裡面,同時也影響著其他國家的人,在國際上受到了強烈的譴責,於是他們開始思考另一種解決的辦法,迎來了最瘋狂的一個時期,雙方利用空軍和裝備相繼往對方區域投入炸彈,最後造成的損失無法彌補,成為無數人心中的噩夢。

最後誰也沒有在這場戰爭中討得便宜,兩伊雙方又恢復到戰前的狀態,不過在這八年裡面,他們每個人深陷戰爭的痛苦中,沒有誰能夠獲得幸福,美好的生活也被打破無法重來,八年的光陰就這樣浪費在仇恨和武器裡面,真的不值得。


木劍溫不勝


伊拉克和伊朗之所以開戰,彼此雙方都有內外的原因。

首先是領土爭端。

伊拉克和伊朗在歷史上都曾經被歐洲侵略者染指過。中東國家雖然有複雜的民族和宗教糾葛,但是在殖民者眼裡他們沒有什麼不同。比如在北非各國之間的國界劃分完全是英法等殖民者根據經緯度來劃分的。在中東,伊朗和伊拉克的邊界也是由英國殖民者來劃分的。比如阿拉伯河流域,在伊朗和伊拉克看來是非常重要的領土問題,但英國人則野蠻的把它進行了一刀切,為日後兩國的爭端埋下了伏筆。


而伊拉克在科威特獨立之後,伊拉克的海岸線只留下了一點點。這僅有的一點海岸線難以支撐伊拉克的石油貿易,伊拉克迫切的需要一段海岸線,在科威特之前,伊拉克打算從伊朗手中奪得一段海岸線。只不過之前的巴列維王朝軍事實力強大,伊拉克一直沒有敢動手而已。

其次是教派爭端。

教派爭端是伊朗和伊拉克爭鬥的根源。

在穆斯林世界裡有眾多的教派,最主要的教派是遜尼派和什葉派,在整個伊斯蘭世界中遜尼派的數量要遠多於什葉派,但什葉派穆斯林的聚居地比較集中,伊朗和伊拉克都是什葉派的聚居地。

伊斯蘭革命之後,什葉派穆斯林掌握了伊朗的政權。但什葉派穆斯林占人口55%的伊拉克,依然由遜尼派的薩達姆掌握政權。所以伊朗的哈梅內伊一直策劃顛覆伊拉克的政權,也正因為如此,薩達姆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脅,這是它發動與伊朗的戰爭的最主要的原因。

也正由於伊朗是一個什葉派穆斯林國家,薩達姆與伊朗的戰爭得到了眾多遜尼派的支持。沙特阿拉伯,約旦等國家都為伊拉克提供了大量的金錢支持。以防止伊朗向各國滲透。

比較諷刺的是,伊拉克當時還獲得了美國的大力支持。伊朗伊斯蘭革命之前的巴列維王朝是美國的堅定盟友之一。

伊斯蘭革命之後,伊朗當局確定了一個路線叫做“不要東方,也不要西方,只要伊斯蘭”。這種極端宗教化的新政權給美國帶來了巨大的不安感。所以美國支持薩達姆進攻伊朗。


最後是兩伊對彼此國內狀況的誤判。

伊朗經過伊斯蘭革命以後,國內雖然支持者眾多,但反對者同樣不少, 尤其是德黑蘭等大城市內的知識分子及富裕家庭。

巴列維王朝是一個貧富差異很大的社會。當時的伊朗上層富裕,文明,開放,但伊朗的下層依然保持著傳統的伊斯蘭社會的風貌。雖然伊斯蘭革命勝利了,伊朗的下層普遍感到很高興。但是伊朗的統治階級,伊朗真正的知識階層及財富階層,他們對這個新政權是有很大的敵意的。

薩達姆認為,如果伊拉克此時進攻伊朗,伊朗國內勢必會爆發叛亂。這個脆弱的新政權可能剛剛誕生,就會被伊拉克打垮。

不過事後證明,這場戰爭反倒是幫了伊朗。由於這場戰爭,伊朗國內的各個反政府勢力決定放下武器槍口,一致對外。經過8年兩伊戰爭之後,伊斯蘭革命的成果基本穩定,伊朗國內反抗政府的勢力不再存在。

而伊朗對伊拉克國內的情況也發生了誤判。

伊朗認為伊拉克國內什葉派人口眾多,占人口的更大比例,他們認為當伊拉克與伊朗爆發戰爭時,伊拉克國內的什葉派穆斯林會傾向於伊朗。

但事實上伊朗遠遠低估了薩達姆對伊拉克國內的控制能力。在薩達姆之前,伊拉克一共有四任總統,三個死亡,一個逃亡。伊朗認為薩達姆對國內的控制也不會強於他的前幾任總統。實際上薩達姆在國內進行了殘酷的清洗。他在國內前後處決了上百名高官,基本將他的反對派一掃而空!

薩達姆發動了兩伊戰爭,其實也有另一個考慮。 薩達姆坐穩政權之後,除了清洗反對派,他也希望能夠創造一個讓國內人民支持自己的理由。 而這個理由沒有比稱霸伊斯蘭世界更合適的了,薩達姆希望通過擊敗伊朗來鞏固遜尼派穆斯林的地位,同時讓他自己成為遜尼派穆斯林的領導者,從而成為中東的霸主。


除此以外各國都在樂於見到兩伊開戰。兩伊戰爭對於國際軍火商來說是一場巨大的盛宴。為了擊敗彼此,兩國都不惜血本進口了大量的先進武器,從步槍子彈到飛機坦克導彈。

在戰爭以前,伊拉克本來是個擁有充沛的外匯儲備的國家。但是在戰爭之後,伊拉克不僅國庫內分文不存。而且還欠下了海量的外債。這也直接導致了兩伊戰爭之後它要侵略科威特。

但是由於伊朗和伊拉克總體上實力差距不大,而且彼此的戰術和戰略都很糟糕,這場戰爭被西方人評價為拿著現代的武器打了一場一戰式的戰爭。兩方經過8年的鏖戰死亡了上百萬人,經濟損失超過了4000億美元,但是卻沒有得到一點好處,雙方都沒有獲得戰爭的勝利。兩國都有騎虎難下之感,終結戰爭則之前的損失付諸流水。但是繼續戰爭兩國都乏心乏力,而且沒有力量戰勝對方。

最終在1987和1988年,兩國簽訂了聯合國擬定的停戰協議。 兩伊戰爭對中東的影響是巨大的,它鞏固了伊朗的地位,同時也終結了薩達姆政權的壽命。他讓中東各國明白,想靠戰爭來稱霸中東是不可能的。同時也讓世界各國記住,這種不義的戰爭對本國的傷害究竟有多大。而且首先發動不義戰爭的人必將受到歷史的懲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