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大家是否對小米要求太高了?

官長風


估計小米高層看到問題的那一刻內心是難以平復的。“小米一個只成立九年的互聯網公司,靠著薄利多銷的性價比手機維持生計,可為啥你們卻非要把小米當成‘蘋果’,對我們要求如此苛刻?”



對於小米要求太高,我認為確實是這樣的。

直到今天我們依然能夠看到,一些人在不同的網絡渠道上表達了對小米MIX4手機配置的期待:驍龍855+處理器、IP68防塵放水、100W超級快充、4000mAh超大容量電池、三星1億800萬像素傳感器後置四攝、屏下攝像頭全面屏、ufs3.1閃存。當然,重點是最後一個,價格不能超過4000。


看到一些人對小米MIX4的希冀以後我不免在心中驚歎:這一屆的網友有點難代呀。

且不說不超過4000塊的超級旗艦,就單說上面擴列的配置規格,我們即使在明年的今天也不會在同一部手機上同時找到。iPhone、三星、華為,這些最終價定格在6000塊以上的旗艦都做不到的事,為什麼偏偏要把這個要求強加給小米呢?

記得小米9在發佈時很多人吐槽配置不夠驚豔,然而很多人卻忘了這只是一部不到3000塊的性價比手機。用口袋裡的3000塊買5000塊的體驗,這樣的福利即使小米也給不到我們。畢竟作為一個低利潤的廠商,小米的體量還不足以和蘋果、三星,甚至是華為抗衡。

當然,部分人對小米過高的要求是可以理解的。

在眾多手機廠商當中,小米是最貼地氣的,也是最貧民。1999塊成就了小米,也正是長期的1999塊,讓我們有了從小米身上“佔便宜”的習慣。對於小米的高要求,也許正是一些人對小米間接的愛,也許正是米粉對小米衝擊高端的期許。面對用戶的高標準、高要求,小米也許會在這個下半年給我們回應。

面對高要求的小米熱,不知您對此事有何看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YiMei科技


小米其實在中國左看右看都是個好公司,但是對小米的態度不友好,一方面,愛之深恨之切,另一方面也是小米今年的一系列的表現在咎由自取,因果循環而已。

不管你現在用的是華為手機還是小米手機,如果是一個合格的IT發燒友,有哪個沒有用過小米的產品?我相信很少。比如很多朋友覺得我是華為控,但是我家視頻盒子是小米的,我夫人手環是小米的,我自己的隨身旅行箱也是小米的。


所以我覺得很多人不喜歡小米,並不是因為小米的產品不好,而是傷心了,或者厭惡了。

小米是中國互聯網手機模式的締造者,一直在堅持高性價比的手機,出身第二年就衝到了中國只智能手機銷售榜的前列,可以說初期就是萬千寵愛集一身的寵兒,現在華為、OV的手機制造和銷售新思維,可以說是都像小米學習


小米是中國生態鏈打造的最成熟的企業,締造了生態鏈這個成功的商業模式,並且成功的引申到了家庭物聯網的行業,目前連華為在生態方面,距離小米還有不少的差距。小米在短短9年內衝到了世界500強,這也算是史上最快了

那麼為何還有很多朋友對小米不滿呢?態度,對消費者的態度,和對對手的態度。


小米被詬病的兩點,其一就是“耍猴”。小米創造了互聯網的手機銷售模式,但是小米也創作了飢餓營銷的思路,並且應用的屢試不爽。年初小米9發佈就是這樣,給予消費者有多大的希望,在消費者被欺騙之後就有多大失望


這就是小米對消費者的態度。每個產品都有BUG,任何產品都不免會有問題。當消費者發現被耍了之後,或者購買的產品質量不好投訴無門時,對小米的感覺自然會很不好。小米應該算是因為虛假宣傳被消費者告狀的最多企業


第二就點就是對友商的態度。相信今年有非常多的小米粉絲對小米粉轉路人,就是因為小米今年沒有聚焦自己的技術,不斷的攻擊每一個友商。我現在看到小米系的一眾高管、低管像瘋狗一樣的亂咬,就覺得非常噁心。

作為世界500強,全世界沒有一家企業是這樣。中國其他幾家手機大廠,也沒有喋喋不休的追著猛咬,尤其是在小米今年的主要攻擊對象華為受到美國嚴重打擊的前提下,小米高管每一次冷嘲熱諷都是減分項。


小米不能總是友商有黑科技出來科普科技無用,自己用成熟方案就主打性價比,這樣不是500強企業的風範,正確的大廠應該是承認對手,承認對手就是承認自己。

高管的表現對企業的形象太重要了。我們可以類比另外一家500強企業的高管,聯想的高管每一次錯誤發聲,對聯想都是重創,小米當然也一樣。作為一家新晉500強企業,對他的期望是發展核心技術,在500強道路上越走越遠,而不是高管出來當看門狗


所以,我覺得大家不是對小米要求高,而是小米自己的不爭氣。如果小米聚焦自己的技術,不總是想著當街亂咬,多和OV學學,我覺得小米的口碑會比現在好的多。


IT老菜鳥



我不喜歡小米,不過憑良心說,小米確實太委屈了.......


做金屬機身嫌棄小米炒iPhone的冷飯,做玻璃機身說容易摔碎,做陶瓷機身說沾指紋,感覺雷總可以考慮一下水泥機身可能比較適合這群用戶?;處理器本來就那麼幾個可選,要麼高通要麼聯發科,用高通旗艦說價格高了,用聯發科又會說配置低了忽悠消費者,用性價比最高的6系列又說是清庫存,建議雷總跟蘋果談一下能不能批發點A芯片過來?;拍照做了雙攝說看看人家都上三攝了,做了三攝又說人家都四攝了,這次首發一億像素的傳感器又說是人家三星做的,你只不過是個方案整合商,雷總可以考慮不然給個F卡扣,讓他們自己買鏡頭換?

現在的用戶就是這樣,又要質量,又要好看,又要性能,又要便宜,最後還不允許有廣告。小米做點手機容易嗎,難啊,這是真的難。小米的這種模式就註定了肯定會被人往死裡懟,雷軍很早就說過,小米是一家披著硬件外衣的軟件公司,硬件不賺錢,軟件賺錢,那用戶自然而然就會認為你可以提供高水準有性價比的硬件產品,至於軟件怎麼賺錢管我們啥事兒?於是每一代小米旗艦機都被拿去跟蘋果和三星做對比,當然小米自己也是作,非要吊打這吊打那,結果你怎麼可能打得贏,人家成本多少,你成本多少......


用戶定位也變了,2014年以前,小米的用戶還是主打發燒友,什麼是發燒友?就是隻看配置不看質量,我扔1999元給你,你給我對得起這個價格配置就行了,質量啥的都是浮雲,反正我就是要配置。現在不一樣了,小米是國民級產品,啥叫國民產品?長虹電視,格力空調,蘇泊爾廚具,這些是國民產品,價格實惠,經得起折騰,小米哪款產品經得起折騰?2018年安卓手機返修率第二名(第一名是三星),不得不推出了18個月保修的政策。充電寶確實好用,推薦!

產品也比較亂,萬萬不敢教雷總做產品,但是對比起別家機器,確實產品定位最近兩代小米有點問題。小米9這款手機,定位男性用戶,那麼到底是拍照還是遊戲?好像都有但是都不突出。小米MIX 3這款機器,到底是定位商務還是年輕人?配色就那麼三個,女性用戶怎麼辦?不買小米了?(出了個CC9)。定位不準,就會出現用戶拿到手機各種不滿意。看看隔壁華為,P30 Pro就是打拍照,用戶買來就是拍照的,其它功能有怨言,也認了。Mate20 Pro就是商務,4200mAh地池續航就是可以用一天。這是定位準確,讓用戶找不到話說。


米家生態和軟件系統,這一點真不怪小米,米家產品確實蠻好的,雖然性價比不能說多高多高,但是有設計,質量也過硬,消費者可以不認可小米手機,但是米家還是不得不服。軟件主要還是廣告,誰叫友商沒有就小米有呢?


PM宋先生


從小米一開始,到米三米四米六,習慣了MIUI,習慣了小米。家中不定期會入一些小米新成員,但身邊依然有粉轉路再轉黑的。

不吹不黑,小米公司從無到有到上市到最年輕的世界五百強,只用了短短几年,這是努力換來的,雖然沒有深厚的企業積澱,但是終究也是有一份讓國人足以驕傲的成績了。

米黑變著法的黑,高端的米粉無腦捧,見仁見智,三言兩語便被左右思想的人,用什麼都無所謂了。而用品牌界定身份地位的做法,又忽然讓我想起了過家家的年紀……

手機,包括智能設備,只不過是服務自己的一種工具,用著習慣就好,舒服就好,外人的看法意見,真的有那麼重要麼?而我們對小米是否要求太高,或許也只是我們自己的想法罷了。

子非魚,子非我……


高巖40363238


並不是大家對小米要求高,而是市場對小米要求高,市場對每一個企業要求都高,只有最適應市場的企業才能存活下來。年輕並不是小米的優點,而是他的缺點。

小米現在面臨的情況,是成長為大企業必經的磨難,小米前九年的成果,並不能說他年少有為,只能說他順風順水。

正如雷軍所說:“站在風口上,豬也能飛起來”

2010年,小米切入市場的年代,所有人都在做組裝機,並且恬不知恥的拿著遠超過應得的高利潤。

這樣的市場結構是腐朽的,科學技術的發展成果必然會逐漸普及到每個人,而高價高利潤的經營模式必然會導致只有少部分人才能享受絕大部分人都應該可以享受的科學技術。人們願意為新的技術付出高價,但是並不願意為簡單的組裝貼牌勞動付出高價。

我們的工廠能夠生產上千萬這樣的機器,但是我們只能生產一百萬,為什麼?因為賣不出去,太貴了,只有一百萬人能買得起這個機器。

有一千萬人想買這樣的機器,但是隻有一百萬人買,為什麼?太貴了,只有一百萬人買得起這個機器。

當生產方和消費者都有同樣的需求的時候,卡在中間的傲慢不肯改變的品牌方就會被拋棄。價格稍微便宜一點,生產方能賺更多的利潤,消費者也能買到心儀的手機。

所以小米“性價比”橫空出世,三年就做到全國第一。

這才是小米能夠殺出重圍的核心風口,是經濟發展,時代的潮流。

但是現在,時代變了。

2010年,諾基亞佔據手機行業半壁江山,絕大多數人都在用著塞班系統,那是賣腎買iphone的時代,全年智能手機出貨兩千萬臺。

2019年,這個數字是3.96億,2018年,是4.08億,再往前,2017年,是4.59億,2016年,是4.65億,最近四年,賣出去的手機,已經超過中國人口了,國內手機市場逐漸萎縮已經成為事實。

當幾乎每個人都有一臺智能手機,許多人甚至有好幾臺手機的時候,吸引人們買手機的已經不是智能手機本身了,

而是外觀、宣傳甚至信仰,隨著國民的日漸富裕,純粹的低價和性價比,已經很難獲取消費者的青睞。

從組裝貼牌—資源整合廠到自我研發—技術生產廠,這是小米必須要走的路,這條路,蘋果走通了,華為走了一大半,他們已經真正成為了龐然大物。

年輕並不是小米的優點,而是他的缺點。

這意味著他必須要投入比前輩們更多的心血和財富才能追平差距。

研發投入,要錢,那就必然要有更高的利潤,要有更高的利潤,小米必須要衝擊高端。這就是小米現在的癥結。

在現在乃至未來情況下,任何一箇中國企業,都不願意被美國公司卡脖子。

蘋果十年的時候,直面了起飛的微軟和喬布斯的(被)退出。

華為十年的時候,跨行移動通信(2G),幾乎走到絕路。

小米熬過去,就是魚躍龍門,熬不過去,

當年的中華酷聯,除了華為,剩下的都化作了一個詞語,其他。



事實上不是說我們對小米的要求太高了,而是我們對於小米的偏見太大了,原因就在於小米並不是第1家國內立足於供應鏈體系的廠商,但我們苛責的卻始終只有小米一家。



此前在三星受到日本的制裁之後,沒有相關的核心元素就無法造出屏幕,閃存以及內存等等就可以看出沒有一家其實可以逃離經濟全球化的體系之下,也沒有一家可以逃離現在成熟的供應鏈體系。

所以首先,小米的供應鏈體系本質上就不應該受到攻擊,原因就在於這應該是很多不擅長核心研發的廠商所能夠採用的唯一的一種方式。



其次,相比於其他手機廠商來說,小米所做的並沒有那麼差,一方面小米也有投資自己的澎湃芯片,我們暫不論澎湃芯片第1代產品的性能表現,單單就小米投資相關的半導體以及芯片行業就比國產其他手機廠商要強很多,強如OPPO vivo也並沒有在核心芯片層面有所研究。

所以從這一點上來說,小米至少超越了國產絕大部分的手機廠商,僅次於華為,核心芯片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小米可能也深深體會到了紅外芯片第1款產品,就耗資十幾億,但做出來的產品卻是很難堪當重任,而且這個行業需要持續的投資研發,持續的虧損才能夠趕超行業的平均水準。



至少在投資核心芯片這一方面,我們對雷軍就要另眼看待,對於小米其實也不應該苛責太多,其次,性價比策略並沒有什麼問題,本質上來說如今的經濟全球化條件之下,小米這樣的模式,雖然將來的風險比較大,但它並沒有違反相關的規則規定反而是讓利於用戶,推動了整個國產智能手機的發展,從某種層面上來說,小米應該是功不可沒的。

小米確實有很多問題,但這些問題也僅僅只是企業內部的問題,也僅僅是企業戰略以及內部對於自身定位和發展方向的問題,並不是需要我們上綱上線對其進行嚴厲的抨擊。



所以我們鼓勵更多的廠商去做投資研發,但也不希望過分的綁架廠商要知道小米全年的利潤也不過七八十億人民幣,讓這樣一個廠商去投入鉅額資金研發,耗資量巨大的芯片半導體領域顯然是不太現實的,只能說一步一步來。

對於國產的硬件廠商其實我們真的應該多一些寬容,核心元器件以及硬件層面真的不是一朝一日就能夠補齊短板的,這是整個國內在相關行業的硬件缺失,但我們卻苛責幾個做硬件的廠商。


互聯網的放大鏡


恰恰相反!我認為如果不是小米天天以高科技企業自居,拿著外企的硬件和技術做賣點,大肆炒作;尤其是在美國全力打壓華為等中國高科技企業的大環境下,不懟三星蘋果,卻一直緊咬著國產化程度最高的華為不鬆口,沒人會對小米這樣一家產業鏈整合組裝貼牌廠家有什麼要求,它和0V魅族等國產手機廠家並沒有什麼本質上的不同,但它的營銷行為已經超出了正常商業競爭的底線了,這是原則和立場問題!假如小米不忘初衷,像0Ⅴ一樣埋頭做好自己的產品,別老是說自己有多少黑科技;不能一邊拿著外企的技術吹捧自己,還要一邊攻擊詆譭國產技術和產品,打擊國人的科技自信!做事和做人一樣,因為你小米是做產品的,就得把精力用在產品上,天天懟天懟地,總給人一種不務正業的感覺,有哪家硬件產品企業的老闆和高層會像網紅一樣靠炒作而不是產品出名的?小米的問題就出在企業定位上,它始終不願意承認自己只是一家硬件產品銷售企業,但事實上從小米誕生之初,用戶最在乎的就是它的性價比產品,從沒有誰要求它成為高科技企業,搞什麼研發;只是它自己愛以黑科技為噱頭做營銷,為了股票市值虛價炒作,背叛了初衷和米粉,把自己搞到騎虎難下的地步了而已!


澤櫟


我覺得不是要求高,而是態度問題。畢竟發展講究的是韜光養晦,厚積薄發。這就像我們國家一樣,以前都是被他國排擠、壟斷、限制、小瞧,但從來都是靠自身力量突破封鎖。現如今大國之間一直都是軍事、科技、經濟等進行對弈,否則你連基本的外交權都很難擁有。之所以小米現在容易被人當成一種反面話題來談,是因為自身技術在沒有相當成熟的情況下還各種攻擊例如華為這種本身就處於正在突破外部封鎖的國內企業,而這種行為最後得意的卻是高通等國外企業,這是我們不願意看到的,所以針對小米的態度也就容易極端化。儘管小米這種可能只是單純的商業行為,可最終的結果也是一樣的結果,嚴重一些說,有吃裡扒外的嫌疑。但就現狀來看,小米還並沒有完完整整的一個研發成果,每一項幾乎都是靠炒作來推動,這並不是長久之計。所以我個人相信,有一部分人是因為小米的各種碰瓷而討厭小米,有的是因為單純的根據國際形勢強行轉換到商業領域來說,還有的應該是恨鐵不成鋼的心理。總而言之,沒有人不盼著本土企業好,所以,這裡也希望小米也能轉變成一個有真正的科技實力的公司,而不是單純的賣一個成天打壓本土企業的國家的產品,並且還賣的非常自豪,儘管這只是商業,但也關係到國家發展。


風言楓語啊


看到有篇小米和華為誰質量好的問題的帖子

有個網友回覆

他說:

“從14年紅米note開始用。紅米note兩年,紅米note3一個月丟了。紅米3老爸用一年多,老媽接著用一年多仍然好用。小米max2老爸用了一年多,在用狀態,沒毛病。然後紅米note4,三年多了,現在是備用機。目前小米6x,非常好用,內存有點不夠了。剛給老丈人買的紅米k30還沒到貨。家裡的智能家居也不少,淨水機強烈推薦。以後還會支持小米”

唉,看了這個回覆我覺得吧,怎麼說呢,挺不是滋味。

說實話吧 ,長輩也盼著我們日子紅紅火火。哪天我們用賊貴的手機然後把換下來的iPhone11 max給他用,他心裡說太貴了不用,可拿在手上那心裡是美滋滋的。出門一起喝茶下棋的老人們看見了都對他說“你家的孩子真孝順!”


期貨來了


小米是一個家尚未成年的企業,但它卻是一家朝氣蓬勃,高速發展的企業。短短的9年它就從一個初入手機行業的愣頭青成長為行業的翹楚,甚至進入了世界的500強,它的成長是有木共睹的。在答覆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看下介紹下小米的發展歷程。

小米誕生

小米公司是當時時任金山董事長的雷軍創辦的一家致力於智能硬件和電子產品研發的科技公司。

41歲的雷布斯在人生巔峰時非但沒有選擇享受人生而是像年輕人一樣選擇了再創業,拉了一班小夥伴成立了新的公司,喊出了“為發燒而生”的口號。

多少當時的米粉為了買到小米的手機一次又一次守在電腦面前,看著一次次售罄的頁面卻還是選擇鍥而不捨再去排隊搶購。一時間性比價超群的小米手機硬是在百家爭鳴的手機市場開闢了自己的天地。

三駕馬車

小米早期的戰略是三駕馬車,分別是小米手機,MIUI,米聊。說起小米手機和MIUI大家都耳熟能詳,但是有多少朋友知道米聊這樣一款由小米公司推出的即時聊天軟件。

  • 米聊

其實這款軟件是先於微信推出的即時聊天工具,可見小米超前的戰略以及對機遇的敏感度,但是因為早期的微信是可以跟QQ互通賬號的,微信很快就被推廣開了,而沒有自己生態的米聊則慢慢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 MIUI

MIUI被稱為國內手機廠商中最親民的UI一點不為過,MIUI的工程師願意傾聽用戶的反饋,會根據用戶的意見和建議調整手機的功能,通過開發版周更,穩定版月更的方式儘快推出最新的功能,最大程度的滿足用戶的需求。

智能家居

雷布斯是比較早嗅到了智能家居商機的企業家,同樣是通過性價比小米迅速構建了屬於自己的生態系統。電視,空調,風扇,檯燈,電飯煲,燒水壺,掃地機器人,小米之家儼然成為了"雜貨鋪",但是就是這些“雜貨”又成就了小米公司新的增長點。同時生態系統的構建也為後續IOT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讓IOT不再是一個概念。

澎湃處理器

很多人說小米只會堆砌硬件,但是小米卻發佈了自家的手機芯片,可以說小米是繼蘋果、三星、華為之外第四家能自產自用處理器的手機廠商。

講到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小米無論是硬件還是軟件,無論是戰略還是發展都是行業裡領先的,但是對於小米的質疑之聲仍不絕於耳,確實是小米不行還是大家對小米的要求太高了呢?我覺得可能我們確實對小米的要求太高了,原因有如下幾點。

小米畢竟年輕,無論是技術還是資金投入都面臨巨大挑戰

小米公司一直都是走的高性價比路線,這樣也就導致了利潤率會降低,能投入研發的經費相對也就更有限。同時小米比較年輕,不比其他公司的手機業務只是其部分業務,而且有大量的科學家、軟硬件工程師,不缺乏研發人才,而對於小米這樣一家成立時間尚不太久,尚且沒有前期技術積累的公司,能研發出芯片實屬不易。如果一定要求小米真正能量產自家處理器並大規模自用對小米來說未免過於苛刻。

小米性價比的路線限定了自身的品牌形象

有很多朋友看到過這個畫面,當時1999的售價讓多少人熱血沸騰,“為發燒而生”的口號讓多少人激情澎湃。1999也慢慢成為了小米手機的烙印,中端手機貌似成為了小米手機的宿命。

甚至當小米10即將發佈時,調皮的網友還在調侃說定價1999就買小米10。其實不是小米不做高端機而是廣大網友的印象對小米已經定格,所以被吐槽玩不了高端機的小米也著實是冤。

結語

小米是家非常不錯的公司,小米手機在如此殘酷的競爭中能存活下來確實不容易,推出高性價比的智能家居不僅拓展了自己的業務範圍也為廣大消費者帶來了更多高性價比的智能產品,眾多小米線下體驗店的設立也讓我們在購買前能更多的瞭解、體驗相應的產品。小米在不斷提升自我的同時也一直在致力於為廣大用戶推出更好、更酷的產品,希望大家能多給小米一些時間,讓它真正能證明自己---小米不僅能玩性價比,也可以高大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