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0 現代仿品的基本特點與破綻

1.錢體不是過重就是過輕,這是因為仿製品與真品所用銅質不同氧化程度不同, 現代造假者,用計算機等最新科技手段分析古錢幣的成分或用同時代的普通錢幣融化後在鑄新錢,所仿造古錢幣在材質上足可亂真,不易辨真偽。但鑑定者可從真、偽品的其他方面去突破,主要是不同時代的鑄造工藝、書法特點等都會反映在古錢幣上。

現代仿品的基本特點與破綻

2.高仿品工藝常常過細。高仿古錢幣鑄造工藝,均比被仿物生產時期先進,而仿造者又惟恐做得不精不細不真,在鑄造時常使用當代生產技術,故往往過於精細立體感過強。

現代仿品的基本特點與破綻

3.鑄造風格與鑄造時代不符。這是最要害的一點。眾所周知,不同時期鑄造的古錢幣其風格不同,因此,仿造品無論怎樣精心研究被仿對象,著意模仿特點,仍必然打上仿造者的時代烙印,給辨偽者留下蛛絲馬跡。


4.字體輪廓線條生硬。這亦是鑑定作偽品的一個重要突破口。因為仿品是“仿”,現在仿品一般用子錢或塑料雕母翻砂,用子錢翻砂出來的錢有其型無其神,任何高手製作塑料雕母時都有一個參詳的藍本,其製作受該藍本制約,不能隨意,只能盡心盡意去“依葫蘆畫瓢”。顯而易見,在仿品上各部位的輪廓是小心翼翼做出來的,必然顯得生硬呆板,遠不及真品流暢自然。這是一切仿品之共性,是仿品“固有”的、不可克服的特徵。

現代仿品的基本特點與破綻

5.無自然流通痕跡。傳世古錢幣真品大都經歷百年,錢幣表面有自然磨損痕跡仿品,生產出來的時間不長,當然沒有流通磨損。有的仿品雖經人工作舊,但其磨損痕跡不自然,有人為痕跡。

6.銅質新包漿顏色不正。

7.邊道穿口形制、方面的一些特徵與真品不符,看上去極不自然。這是因為要仿得像、仿得真,仿造者大多研究掌握了被仿真品基本特徵,好些作偽者均是研究古錢幣的內行。但因要想矇騙世人,特別怕被行家識破,所以仿造時便仔細做出若干特徵來,不太高明的仿造者甚至有意突出某些特徵,這便形成了一般仿品的過激現象,為鑑定者留下鑑定依據。

8.字體無力,字體做作舒展不自然,有些走形不規整,線條粗細不勻。因為能寫古錢幣書法的都是那個時代有名氣的書法家,書法體現的是這人的藝術個性。

只要我們平時多注意觀察真錢的書法藝術在鑑定時用心觀察,抓住了一點兩點,也就有了突破口。

9.做舊與偽鏽,我們講的仿造古錢幣中有一個重要方面做舊做偽鏽,不舊則較易被人識破。於是,聰明的仿造者也總結出一些作舊的方法來,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這也增加了收藏品鑑定的難度。我們鑑定者針對仿造者的作舊偽鏽,也總結出一些識破機關的方法來,

(一)自然成鏽

  把偽造的錢幣埋入地下,保持一定的溼度,很快就能生成綠鏽。但是由於時間短,生成的鏽很浮,即使埋上一兩年,生成的鏽亦無法像埋藏數百上千年的銅錢所形成的鏽那樣堅硬而且能同錢體緊緊結合在一起,也就是俗話說的真鏽是“入骨鏽”,也叫“鏽色如骨”,用刀都很難刻動,而短期形成的鏽並沒有具備此特徵,拭擦容易掉落,並隨有晶亮的銅星閃爍。

(二)催化生鏽

先把偽錢放在鹽酸、醋酸、滷水等溶液中浸泡,然後再埋入土中發鏽的做偽方法。這種方法使錢幣生鏽的速度大大加快,而且能形成一些結晶物,可以以假亂真,但是硬度仍然不夠,大部分可以擦掉。因為受到強酸的腐蝕,其偽品作有刺鼻的氣味。

(三)做紅綠鏽

  古錢上有一種紅綠相混雜在一起的鏽色,俗稱為紅綠鏽。據說,有一種做法是先將偽錢用火燒後,再將其浸入醋酸中泡,之後埋入土中可得紅綠鏽;另一種做法是在錢體上塗上土和鐵粉,埋入土中可得紅綠相間的鏽色,但紅色平淡和不自然。

(四)塗 色

  有的偽品用文博部門複製文物常用的配料(主要是石質顏料為主)外塗,作偽鏽,色灰暗。鑑別此偽品,不妨採用熱水煮的方法,該配料白然脫落。

  有的偽品用漆、松香、膠水或現代化學粘劑和上顏料塗在偽錢上,做得好的還能以假亂真,將其加熱,會嗅到其產生的剌鼻異味,這絕非真鏽之味。有的用放大鏡看有毛刷刷過的痕跡,甚至有些還可能看到毛刷脫落的細毛質物。有的偽品則用真的銅鏽或者鐵鏽粘在偽錢上,用真鏽假錢來迷惑人。但分佈不自然。

(五)傳世鏽

  有些古錢是世代流傳下來的,並沒有埋入土中而為民間收藏或祖宗遺留,這些古錢常稱作為“傳世品”,此類古錢表面與空氣中化學成份發生反應而產生一種色澤,即足通常所說的傳世鏽。俗稱“包槳”。分為古銅色、黑色包漿、淺色包漿。偽造者用煤煙、油煙將偽錢燻黑,有的用鞋油擦抹,再打蠟拋光而成;有的拿在手中不斷把玩或者放在裝有米糠的布袋中淨擦,不 多時日就形成某種傳世鏽。但無論如何,以此產生的“鏽”都飄浮,有的氣味怪異。而真錢的包漿沉著。

(六)古錢真鏽的基本特徵

  通過對大量的古錢幣進行鏽色鑑定,歸納出汄為古錢幣真鏽具有如下的基本特徵:

  ①硬度大。有鏽的古錢幣,錢體上的鏽都很堅硬,往往和錢體結為一體。人們通常用“入骨”、“生根”等名詞來形容它。此種鏽異常難除,在沸水中浸煮亦不會脫落。經過對一定數量的古錢幣的鏽蝕做剔除實驗,發現即使清除掉表層鏽之後,但錢體中的鏽蝕仍然一目瞭然。

  ②類型較多。古錢幣上的鏽,主要有綠鏽、紅鏽。有的還像“墨水藍”、“孔雀藍”。有的經過漫長的埋藏時間,局部滲出紅銅質,稱為“返銅底”。

  古錢幣還存有多種多樣的鏽,比如:有的局部呈小片水銀色結晶,俗稱“水銀浸”;有的粗略看上去錢體似無鏽,在放人鏡下卻看到星點狀大小的“硬綠”(很強的深綠色鏽斑)存在。也有在綠鏽層上生成的乳膠狀的“水鏽”。

  古錢幣的包漿,實質上也是一種鏽,且較為常見,即是經年深日久流傳所產生的“傳世鏽”。事實上,它們是在長期流通過程中,尤其是與人手之間的輕微摩擦所造成的一種鏡面現象。

  “傳世鏽”直觀和古錢本色並沒太人區別,偽造者利用與古錢近期的廉價錢幣或翻砂重鑄傳世品,使得真假難辨。所以在鑑別時應從文字入手,觀其有無神韻,也要聽聽有無轉音,因為新鑄幣有火氣,它的就有轉音,用了很久的錢擲於地就無轉音,以此可以判斷真偽。

  ③層次強。對一枚偽錢鏽斑的辨別結論,人們習慣說其無層次或不自然,但古錢幣鏽的層次感、自然性是可以從一定的分佈規律來展示的。錢體廣佈綠鏽只是一種共性,而“硬綠”誘遍佈錢體為極個別現象,多以斑點狀分佈;“紅鏽”一般都產生於錢體疊壓緊密無隙的位置,多出現在內外廓和錢文上;“墨水藍”鏽出現在錢體被其他物品封閉時產生真空的部位,所以常見於錢體凹處;“水銀浸”鏽則散見於生坑出土的“紅斑”或者“返銅底”位置上;“水鏽”在錢面上呈水的自然浸漫狀。

  辨別是真鏽抑或假鏽,是老鏽抑或新鏽,最主要的方法還是需要對古錢幣的鏽多加觀察,不能侷限於某一種、某一地區、某一時代的錢。由於古錢幣入藏的壞境不同、材質不同、鑄工不同、埋傳時間不同、磨損程度不同,其鏽蝕情況十分複雜。以下例子的就是出自同一窯藏的唐代“開元通寶”錢的鏽蝕情況。因此,對真鏽和偽鏽多作對照,總結經驗,找出規律,對提高鑑別能力有所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