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古代“記者”如何堅持職業操守?

黑娃愛瘋


這個問題需要從三個方面來說。

第一,窄義來說,古代的太史公們非常有職業節操。不多說,舉個例子。齊太史公曰:“崔杼弒其君。崔抒大怒,將太史公殺之,接著太史公的二弟繼續書寫:崔杼弒其君。崔抒當即也將他們殺了,最後太史公的三弟過來,接著兩個哥哥,繼續書寫:崔抒弒君。崔杼告訴太史第三個弟弟說“你兩個哥哥都死了啊,你難道不怕死嗎?你還是按我的要求:把莊公之死寫成得暴病而死來寫吧”,太史公三弟正色回答“據事直書,是史官的職責,失職求生,不如去死。你做的這件事,遲早會被大家知道的,我即使不寫,也掩蓋不了你的罪責,反而成為千古笑柄”。崔杼無話可說,只得放了他。小太史走出來,正遇到南史氏執簡而來,南史氏以為他也被殺了,是來繼續實寫這事的。

第二,從廣義來說,節操也就那樣。因為需要講究“為上隱、為聖人隱、為賢者隱。”不能說這三類人的壞話,所以光看表面文字會有很多完人。

第三,從時間上說,越往後史官越沒節操。還是舉個例子。秦檜謀害岳飛之後,編造汙衊岳飛的文字材料,銷燬關於岳飛的真實材料。這裡面必然有史官們的參與。


星空之下


古代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記者,類似的大致比如史官、採風官等。

史官大家應該都有所瞭解,作為歷史的記錄者,真實性非常重要。但要做到如實記錄歷史,也並非人人都能做到,一般就靠職業操守或者家族傳承來約束,最著名的比如司馬遷父子。其實在儒學這個大的環境下,一些仗義執言也是一種美德、一種榮耀,這種背景下很大程度減少了史官真實記錄的壓力。

採風官,簡單來說是採集民間詩歌、歌謠的人,一般大家都讀過《詩經》等著作,應該對古代民間的詩歌有過了解,因為他們很大程度的顯示了民間生活、節日民俗的一些情況,更加方便的讓統治階層瞭解民間疾苦。因此統治者十分注重這種通過採錄歌謠來了解民眾情緒的做法和形式。例如漢朝曾設立樂府機構,採集各地民歌、音樂,以整頓禮樂制度,教化民眾。明朝後期也出現採風高潮,以馮夢龍、李開先為代表的一些文人十分看重民間歌謠、故事,先後編輯刊印了《掛枝兒》、《山歌》、《笑府》等民歌集、笑話集。到了清代比如李調元的《粵風》是記述廣東廣西民間風謠的採風之作。總結來說採風的形式前後稍有變化:一是政府專職官員在春三月向路人採錄。二是政府僱請年老無子嗣者,在冬季到民間採錄。


殘留餘香ljx


由於古代紙張很貴,而且印刷術一直到宋代才真正普及開,所以現代意義上的記者,在古代是不存在的,最多也就是寫一些花邊新聞的娛樂記者,類似於現在的狗仔隊。

而我們所真正看重的,揭露時弊,調查民間疾苦的記者,在古代由另外一群人承擔,秦朝以前是史官,類似於董狐直筆這樣的人物。而以後則是由監察御史這樣職位的承擔,但是中間也混雜了大量的政治鬥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