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大家怎麼評論明朝于謙和海瑞?

酒鬼丁大虎


他們是有英雄氣概的文官,為了追求敢於捨命直諫。源自內心胸懷大志而追求執著。這一壯舉的影響力,必是天道風向標。


東方絲綢1812


關於怎麼評論明朝于謙和海瑞?也許于謙在民間的知名度並沒有海瑞的知名度高。

首先來說說于謙,有一首詩是我們幾乎都熟記與心的—石灰吟(作者于謙)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

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于謙是明朝初期名臣與民族英雄,在那段歷史中發生過土木堡之變、保衛京師的九門之戰以及奪門之變。可以說于謙所處的明朝堂在那時期正經歷著建立以來的未有的突變與動亂。

土木堡之變讓強大的大明朝在本不該出現的失敗之役中因為太監王振的慫恿導致了明英宗親率五十萬精銳大軍北伐瓦拉,最終卻失敗,明英宗被俘虜,可以說這是自大明開國以來北伐瓦拉最大的一次失敗,皇帝的被俘已經是國恥了,瓦拉以被俘虜的英宗為質行盡無恥勒索之事,並一路攻打到北京城下,瓦拉也先以放還英宗為餌要求明朝廷打開京城大門讓瓦拉軍進入都城,以便其實施掠奪京城,若是讓其得逞那將是大明朝的災難,甚至是整個漢族的恥辱。

當時朝廷大臣甚至建議南遷,于謙等人堅決反對,在這種兵臨城下的情況下於謙被任命為兵部尚書,並參與了擁立郕王為帝,親自指揮京城保衛戰,分兵守衛京城九門,並將瓦拉大軍主力所在的德勝門由自己親自帶兵駐守,與瓦拉大軍大戰於德勝門外,大敗瓦拉,後又轉戰西直門,最終守衛住了京師,挽回了民族尊嚴。

于謙並沒有因為擁立新帝及守衛京師而居功自傲,在此後他依然保持公正廉潔,積極推動邊防軍備的整頓,將瓦拉趕出大明朝疆土之外。

在明代宗景泰帝病危之時,有投機者想讓居住在南宮的太上皇明英宗復帝位,於是發動了奪門之變,奪門之變之所以能夠輕鬆成功,這也同於謙他不想參與到朝廷的黨掙政變之中有很大原因,

“於少保最留心兵事,爪牙四布,若奪門之謀,懵然不少聞,何貴本兵哉!或聞之倉卒,不及發耳!”

于謙當初之所以擁立郕王為新帝是為民族大義,國家榮辱而為之。

《明史》評論奪門之變為:明代皇位之爭,而甚無意義者,奪門是也。

最終於謙被成功復位的英宗以謀逆罪殺害並抄家。

史書記載當錦衣衛領命抄于謙家時發現其家中根本沒有多餘的錢財,只有皇帝賞賜之物。

關於海瑞,民間稱呼為海青天。

海瑞為明中後期名臣清官,其人剛正不阿,不為強權,為官清廉,為百姓辦事,在任期間實行一條鞭法政策。

海瑞斷案几乎算是全憑感覺,史書記載其對於那些疑案,他不是慎重調查,而是“與其冤屈兄長,寧願冤屈弟弟;與其冤屈叔伯,寧願冤屈侄子;與其冤屈貧民,寧願冤屈富民;與其冤屈愚直,寧願冤屈刁頑”。

海瑞憎恨大戶,推行一條鞭法,迫使那些強佔百姓土地的官員士紳退還百姓的土地,得到百姓的擁戴,使其名聲在民間廣為流傳。有海青天之稱。

而在朝堂上海瑞為是剛正不阿,不畏強權,曾上疏明世宗《治安疏》,罵世宗昏庸無道,被人稱為天下第一疏。

由此可見

于謙之名於國,海瑞之名於民也!


史客浪


二人都是明朝之中,心無二唸的忠義之臣

一、在大是大非的問題面前都是耿直不阿

正統年初,楊士奇、楊榮、楊溥主持內閣朝政的時候,于謙所奏請的事,早上上奏章,晚上便得到批准,可見於謙很早就得到認可。當央宗不聽勸阻,非要帶兵出征被也先俘虜以後,朝中大部分聲音要南遷首都,也是于謙挺身而出,才使局勢得到控制。在央宗被也先作為人質多次要挾大明的時候,于謙從朝廷大義出發予以拒絕,這也為自己日後被斬埋下了伏筆。

海瑞在朝為官時,也是敢作敢為,得罪很多達官,最為代表的是首輔徐階對海瑞提拔賞識,才使得他一路升遷,但是在追究侵佔土地問題,海瑞一點都不給他的這個救命恩人留餘地,按照當時要求悉數予以處理,雖然是按照律法辦了事,但也從側面幫助了徐階的政敵。他的秉公辦事贏得了皇帝和百姓的叫好,但是最終得罪了首輔以及宦官集團,使得他一生命運坎坷。

二、二人都是清廉之人

此二人一生也身居要職,很多官員在任上,一方面大展身手,一展抱負,另一方面也不失時機的中飽私囊,但是他二人在身後都是家徒四壁。

景泰八年(1457年)明代宗朱祁鈺病重,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貞趁機迎接央宗恢復帝位,他們為了使自己“奪門之變”名正言順,誣陷於謙圖謀不軌,於是被判死罪,在抄家的時候,除了朱祁鈺賜給的蟒袍、劍器,家中一無所有,這讓抄家的人,目瞪口呆、難以置信。

萬曆十五年(1587年)十月十四日 ,身為南京右都御史海瑞病故於南京任上。“海瑞住處用葛布製成的幃帳和破爛的竹器,有些是連貧寒的文人也不願使用的”,如此貧窮的朝廷大員讓百姓“祭奠哭拜百里不絕”。

、二人都有著不是弱點的弱點——情商低

于謙作為一個文人,在朝廷無主的時候,力挽狂瀾,數次淡定做出重要決定,並指揮若干對於也先的戰役,可謂兢兢業業,然而,他做的事情,威脅到了朱家皇族的權威性,為他以“莫須有”被殺埋下了伏筆,這也是他考慮欠周的致命之處。

後世有人研究說海瑞妻妾眾多是導致他貧困的根本原因,然而這些都是《萬曆野獲編》記錄,而存本多為清道光版本,可信度顯然存疑。


河東一粟


海瑞是一個著名清官,于謙是民族英雄。雖然海瑞也有名,但是比起來真的不在一個層次上,李雲龍和朱德誰更會打仗一樣。

于謙不能用清廉不清廉來形容,扶大廈於將傾,憑一己之力挽救整個國家,說實話,歷史上僅此一人。

海瑞一生推行清丈、平賦稅,並屢平冤假錯案,打擊貪官汙吏,深得民心。歷任州判官、戶部主事、兵部主事、尚寶丞、兩京左右通政、右僉都御史等職。他打擊豪強,疏浚河道,修築水利工程,力主嚴懲貪官汙吏,禁止循私受賄,並推行一條鞭法,強令貪官汙吏退田還民,遂有“海青天”之譽。

于謙是明代一位傑出的英雄人物。他曾以《詠石灰》為題的詩,表述自己的志向:“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他光明磊落的一生,正如他詩中表述的那樣,名垂千古,受人敬仰。

他的偉大不需要任何人去肯定,也不需要任何證明,因為他的一生就如同他的那首詩一樣,坦坦蕩蕩,堪與日月同輝……而於謙不但才能過人,品德上也幾乎無可挑剔,所謂德才兼備者,千古又有幾人!


福子說歷史


于謙是明朝大臣,同時也是著名的民族英雄。在有關記錄于謙生平紀事的書籍中,詳細地記載了士大夫名士們是如何評價明朝大臣于謙的。除此之外,《明史》一書也詳細地記載了明朝廷是如何評價明朝大臣于謙的。《明史》曾讚揚于謙說:“謙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卒得復官賜卹。公論久而後定,信夫。” 

 

  王直、興安、朱祁鎮、錢謙益等人都表達過自己對於謙的讚美。董其昌曾說:“賴社稷之靈,國已有君,自分一腔拋熱血。竭股肱之力,繼之以死,獨留清白在人間。”于謙自幼崇拜文天祥,他以文天祥的氣節來激勵自己。後來,于謙在為官途中,不為五斗米而折腰,也沒有攀權富貴來提升自己的官爵。等到土木堡之變爆發後,于謙依然力挽狂瀾,拯救明朝政權於水火之中。因為于謙的不同流合汙引起了石亨等人的猜忌,他們以謀反罪名誣陷於謙。清廉剛正的于謙最終被推上斷頭臺。

  政府當局除了重新修建于謙墓之外,還重新刻立了墓碑,墓碑上寫著“大明少保兼兵部尚書贈太傅諡忠肅於公墓”。于謙墓前還設立了祭臺、香爐等。1998年,恰好是于謙六百年誕辰,為了紀念于謙,當地政府在於謙墓道兩旁修建了牌坊以及石雕,除此之外,還修復了于謙祠。如今,于謙墓已經成為湖西一處重要的人文景觀。2006年,于謙墓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如今,明朝于謙故居已經白勝石灰;重社稷、保社稷,百代罄擊意社稷”。如今,來明朝于謙故居的遊人絡繹不絕。

  在記載於謙生平經歷的書籍中,詳細記載了明朝于謙為什麼被殺。說起明朝于謙為什麼被殺,還得從土木堡之變開始說起。明宣宗去世後,九歲的皇長子朱祁鎮登基為帝,是為明英宗。明英宗對宦官王振十分寵信,不久之後宦官專權釀成了土木堡之變。土木堡之變爆發後,瓦剌抓捕了明英宗最為要挾明朝的砝碼。在此情況之下,于謙一面抵禦瓦剌來襲,一面處理朝廷政事。于謙建議皇太后立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鈺為皇帝。只要英宗沒有了利用價值,瓦剌便會放英宗回來。

  《明史》曾評價于謙說:“于謙為巡撫時,聲績表著,卓然負經世之才。”那麼,明代于謙是誰。要想全面地瞭解明代于謙是誰這一問題,需要從於謙簡介開始說起。于謙生於公元1398年,卒於1457年,享年59歲。于謙的祖籍雖然在河南商丘,但是于謙自幼在浙江杭州一帶長大。于謙少年時期非常仰慕文天祥,他認為文天祥是一位頂天立地的英雄。  

  隨後幾年,于謙以兵部右侍郎的身份在山西、河南一帶履行巡撫的職責。公元1446年,于謙因沒有賄賂王振而遭到其他同黨的誣陷入獄。等到于謙出獄後,于謙更加明白肩上責任的重大。公元1449年,土木堡之變爆發,于謙親自率領將士抵抗敵軍來襲。明英宗被抓之後,于謙以江山社稷為重,積極挽救明朝政權於水火之中。

細究于謙等人在“奪門之變”後被處死的責任完全在明英宗身上,一系列事件的根子“土木堡之變”的責任也在明英宗身上,因此,從這角度來說,明英宗無疑是一個歷史罪人,他先禍害國家,繼而禍害自家,最後又禍害忠臣。

如果說“土木堡之變”,明英宗是因為年少不能做主,被太監王振忽悠,才幹出御駕親征的荒唐事,還算情有可原,但是他殺于謙、害弟弟就是無論如何也不能令人原諒的了。作為一個經歷坎坷,石亨、曹吉祥等投機政客,他缺乏清楚準確的認識;二是對曾經擁立其弟弟登基的于謙、王文等忠臣,他缺乏公正的判決和獨立的立場;三是對重病纏身且無後的弟弟,他缺乏寬宥之心和長遠謀劃。

官場上“盡忠如螻蟻”的海瑞與做人“盡孝似禽獸”的海瑞。

官場上“盡忠如螻蟻”的海瑞

中國古代從隋唐往後,越來越看重官員的科舉履歷,尤其是在宋明時期,科舉沒有考中進士的基本上很難“居廟堂之高”。

海瑞卻是一個例外,海瑞只考中一個舉人,在海瑞40歲的時候,已經連續三次會試不中的情況下,被授予一個縣級學政的官職,大概是負責管理一縣的科舉相關事宜,品級相當低了。

作為一名四十歲才從政的人來說,海瑞的起步算是比較晚的了,看明末的歷史,少年中舉的人才還真就不少,孫傳庭、盧象升、楊嗣昌這些名人,都是二十多歲就中進士的,和他們比海瑞要想成名是相當難的。

然而現實是,海瑞的名聲要遠遠大於這些人,尤其是在老百姓的口碑相傳中,海瑞是每隔幾年就要被搬上屏幕讓人震撼一番。

海瑞能夠成名,還真就跟他當這個負責科舉的學政小官有一定的關係,在海瑞擔任教諭的第二年,有領導前來視察工作,按照當時的習慣,官員都應該向領導下跪,偏偏海瑞沒有,只是做了一個長揖,海瑞沒有跪,而另外兩名官員卻下跪了。

活脫脫的擺出了一個筆架的陣容,弄的領導很是尷尬。

明朝是一個比較講究禮數的時代,在明代開國的時候,明朝統治者為了體現對教師的尊重,規定在學校裡面,老師見到領導官員是不必下跪的,但是到了海瑞當官的時候,早就禮崩樂壞了,誰還管你開國時候的那些破規矩。

這名前來視察的領導官員十分生氣,認為這是海瑞不尊重領導的表現,因此拂袖而去,但是海瑞卻因此而出名,你一個這麼不入流的官員,竟然這麼看重禮法,引發很多士大夫的讚譽。

再加上海瑞在業務方面很努力,所以在海瑞四十五歲的時候被破格升任為縣令,然而比較有意思的是,海瑞經常因為直諫而被罷官,罷免一次復職之後官卻越做越大。

在嘉靖四十五年的時候,官位僅為六品的海瑞竟然直接向嘉靖皇帝上疏,說嘉靖治下的明王朝“吏貪官橫,民不聊生”。原因就是您心惑、苛斷、情偏,既是昏君,也是暴君,希望皇帝能夠“幡然悔悟”。

在明朝時期,直諫是一個可以讓文官迅速走紅官場的措施,有些時候,越是壯懷激烈的懟皇帝,越容易得到文人士大夫的肯定,海瑞儘管得罪了嘉靖,幸運的是,僅僅十個月後嘉靖就去世,被關在獄中的海瑞在大臣的聯名力保下被釋放,不久就做了正三品的官員。

功成名就的海瑞並未就此收手,主政期間一如既往的懲治貪腐,以清官而聞名,到這個時候皇帝卻認為海瑞是一個可以幫助他打擊其他文官的工具,對其多加袒護,而被觸碰到利益的文官士大夫則走到了海瑞的對立面。

關於對海瑞的彈劾,那真是一層接著一層,所以晚年的海瑞也並不得志,畢竟得罪的人太多了。所以,明朝的很多人都罵海瑞是“盡忠如螻蟻”

做人“盡孝似禽獸”的海瑞

當然,如果是觸碰一部分人的利益,也不會遭遇如此多的仇敵,實際上海瑞就是標榜自己是聖人,而以同樣近乎嚴苛的標準來審視別人,在他那套標準下,近乎大部分的文人士大夫都是不夠格的。

所以說,海瑞的做人標準,已經接近於變態,老百姓當他是青天大老爺,當他是聖人,那些士大夫們卻把他當作怪物來看待。


沒有雨傘的人要努力


于謙是明朝初期名臣,民族英雄。海瑞是明朝中期著名的清官。作為官員,兩人共同的是為官清廉,剛正不阿,個人品德和操守都堪稱完美。但從為官的政治理念和處理政務的水平而言,兩人則有很大不同。

于謙影視形象

于謙的政治理念是:重名節,輕名利、重成仁,輕殺身、重社稷,輕君王 。

于謙在土木堡戰敗後主持大局。他以“重社稷,輕君王”的思想為主導,果斷扶持景泰帝作為新君,打破瓦剌人用被俘的英宗皇帝要挾明朝廷的幻想。組織了北京保衛戰,力挽狂瀾,避免了明朝類似南宋的命運。

于謙在北京保衛戰時展示了過人的才能,表現出超人的急智和果敢。他為官清廉,為人磊落。人們更讚賞他幾乎完美的品德和操守。

奪門之變時,于謙選擇了置身事外。于謙保持住了光明磊落的品性,不參與皇室的內爭,卻失去了生命。只能成為名臣,而沒能成為謀身謀國的政治家。

海瑞影視形象

海瑞更多的是追求個人品德操守的完美。主張道德和做事不可分割,但以道德為先。

海瑞以自己為榜樣,力主嚴懲貪官汙吏,禁止徇私受賄,主張嚴刑懲貪。他對自己和處理政務的嚴苛,使他成為朝廷的孤臣。而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做事拘泥呆板。

黃仁宇在《萬曆十五年》中說:海瑞充分重視法律的作用並且執法不阿,但是作為一個在聖經賢傳培養下成長的文官,他又始終重視倫理道德的指導作用。他在著作中表示,人類的日常行為乃至一舉一動,都可以根據直覺歸納於善、惡兩個道德範疇之內。他說,他充當地方的行政官而兼司法官,所有訴訟,十之六七,其是非可以立即判定。

海瑞在斷案時,不能以法斷案,常常憑感覺:

“與其冤屈兄長,寧願冤屈弟弟;與其冤屈叔伯,寧願冤屈侄子;與其冤屈貧民,寧願冤屈富民;與其冤屈愚直,寧願冤屈刁頑”。

“與其冤屈小民,寧願冤屈鄉宦”;“與其冤屈鄉宦,寧願冤屈小民”。

萬曆首輔張居正認為海瑞做事古板,不能處理錯綜複雜的局面而不用海瑞。

于謙是能臣幹吏,海瑞是官場道德楷模。


愛冬的文


無論是對於謙還是海瑞,我個人覺得我們都應該去尊重他們。或許有人覺得海瑞的能力有所缺陷,但我們不能否認海瑞是一個清官,也是一個敢於發聲的忠直耿介之臣。

《明史》中對海瑞有這樣一個評價,“自號剛峰,天下稱剛峰先生。嘗言:“欲天下治安,必行井田。不得已而限田,又不得已而均稅,尚可存古人遺意。”故自為縣以至巡撫,所至力行清丈,頒一條鞭法。意主於利民,而行事不能無偏雲。贊曰:海瑞秉剛勁之性,戇直自遂,蓋可希風漢汲黯、宋包拯。苦節自厲,誠為人所難能。”這個評價或許和海瑞一生的所作所為比較的話有些高了,只說了海瑞的的品行高,對他的能力有所忽略。要分析人,需要站在一個時代背景下,多角度的去分析。關於這一點,黃仁宇先生做的很好。

黃仁宇先生對海瑞有這樣一番評價:海瑞,古怪的模範官僚。海瑞是忠臣,又是孝子。海瑞尊重法律,按照規定的最高限度執行。海瑞從政20多年的生活,充滿了各種各樣的糾紛。他的信條和個性使他既被人尊重,也被人遺棄。當人們評論他的政治措施,卻不僅會意見分歧,而且分歧的程度極大。在各種爭執之中最容易找出的一個共通的結論,就是他的所作所為無法被接受為全體文官們辦事的準則。海瑞充分重視法律的作用並且執法不阿,但是作為一個在聖經賢傳培養下成長的文官,他又始終重視倫理道德的指導作用。他在著作中表示,人類的日常行為乃至一舉一動,都可以根據直覺歸納於善、惡兩個道德範疇之內。他說,他充當地方的行政官而兼司法官,所有訴訟,十之六七,其是非可以立即判定。

可以說黃仁宇的評價對海瑞來說是公允、準確的。在肯定了他是忠臣孝子、尊重法律的同時,也毫不保留的說到了他的古怪。如果只用一句話想說明海瑞這個人是有一些難度的,在我看完了海瑞的一生之後,我覺得海瑞是一個模範,但他算不上一個好官,甚至也不能算一個好人。這個人很偏執,他偏執到有些不近人情了,而且這個人往往以古人的善惡標準來規範他的行為,可以說這是落後於時代的。如果一定要找到一個詞用來概括他的話我覺得是“鬥爭”。他的一生永遠像是一輛開足馬力的車,用自己的形式標準藐視著身邊他所不贊同的一切,並且用這個標準與和他標準不同的人、事去鬥爭。海瑞的鬥爭是非理性的。因為他的鬥爭中忽略了兩個最為重要的東西,一個是時代,另一個是人性。

接下來我們在說說于謙,從德行上來說,于謙也可以作為一個標杆人物,他清廉正直,但與海瑞不同的是,這個人的能力遠不是海瑞能比的,在國家遇到危機的時候,時任侍郎的于謙能夠挺身而出,並且組織了強有力的反擊,解除了危機,他也因此而得到了升遷。

很少有人對於謙有過負面評價,他的偉大不需要任何人去肯定,也不需要任何證明,因為他的一生就如同他的那首詩一樣,坦坦蕩蕩,堪與日月同輝。而於謙不但才能過人,品德上也幾乎無可挑剔,足可稱之為德才兼備。

朱見深在評價于謙是這樣說到:卿以俊偉之器,經濟之才,歷事先朝,茂著勞績。當國家之多難,保社稷以無虞;惟公道而自持,為機奸之所害。在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心實憐其忠。他的父親先皇朱祁鎮是推動于謙死亡的兇手,可朱見深在評價于謙的時候不僅能夠客觀的對待于謙,也不掩飾朱祁鎮在這件事上的失誤。

朱佑樘對於謙有這樣的評價:氣稟剛明,才優經濟,兼資文武,茂著聲猷,當皇祖北狩之時,正國步難危之日,乃能殫竭心膂,保障家邦,選將練兵,摧鋒破敵,中外賴以寧謐,人心為之晏然,迴鑾有期,論功應賞,不幸為權奸所構,乃隕其身,輿議鹹冤。

我們在來看看《明史》上給於謙的定義:于謙為巡撫時,聲績表著,卓然負經世之才。及時遘艱虞,繕兵固圉。景帝既推心置腹,謙亦憂國忘家,身系安危,志存宗社,厥功偉矣。變起奪門,禍機猝發,徐、石之徒出力而擠之死,當時莫不稱冤。然有貞與亨、吉祥相繼得禍,皆不旋踵。而謙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卒得復官賜卹。公論久而後定,信夫。

我們可以從各方對於謙的評價中得出一個共性:德才兼備,居功至偉。可以說于謙的能力與影響無論是在當時所處的社會背景中,還是與歷史上其他年代的人相比,他都可以算的上是上上等。於國家而言,北京保衛戰他有定天下之大功。說到他的能力那是“才優經濟,兼資文武”;而說到人品他是氣稟剛明,忠心義烈。我們可以毫無誇張的說,于謙與明朝而言,絲毫不亞於郭子儀於唐朝,岳飛於南宋。

于謙自己所作的《石灰吟》其實就是對他人生的最好寫照: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再言春秋


于謙(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號節庵,漢族,浙江杭州府錢塘縣(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

永樂十九年(1421年),于謙登進士第。宣德元年(1426年),以御史職隨明宣宗平定漢王朱高煦之亂,因嚴詞斥責朱高煦而受宣宗賞識,升為巡按江西,頌聲滿道。宣德五年(1430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等地。明英宗時因入京覲見時不向權臣王振送禮,遭誣陷下獄,因兩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請而復任。土木之變後,英宗兵敗被俘,他力排南遷之議,堅請固守,升任兵部尚書。明代宗即位,整飭兵備,部署要害,親自督戰,率師二十二萬,列陣北京九門外,抵禦瓦剌大軍。瓦剌太師也先挾英宗逼和,他以“社稷為重,君為輕”,不許。也先無隙可乘,被迫釋放英宗。和議後,于謙仍積極備戰,挑選京軍精銳分十團營操練,又遣兵出關屯守,邊境得以安寧。當時朝務繁雜,于謙獨運徵調,合乎機宜。其號令明審,令行政達。他憂國忘身,口不言功,平素儉約,居所僅能遮蔽風雨。但因個性剛直,招致眾人忌恨。

天順元年(1457年),英宗復辟,大將石亨等誣陷於謙謀立襄王之子,致使其含冤遇害。明憲宗時,于謙被複官賜祭,弘治二年(1489年),追諡“肅愍”。明神宗時,改諡“忠肅”。有《於忠肅集》傳世。《明史》稱讚其“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他與岳飛、張煌言並稱“西湖三傑”。

海瑞(1514年1月22日-1587年11月13日),字汝賢,號剛峰,海南瓊山(今海口市)人。明朝著名清官。海瑞一生,經歷了正德、嘉靖、隆慶、萬曆四朝。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海瑞參加鄉試中舉,初任福建南平教諭,後升浙江淳安和江西興國知縣,推行清丈、平賦稅,並屢平冤假錯案,打擊貪官汙吏,深得民心。歷任州判官、戶部主事、兵部主事、尚寶丞、兩京左右通政、右僉都御史等職。他打擊豪強,疏浚河道,修築水利工程,力主嚴懲貪官汙吏,禁止徇私受賄,並推行一條鞭法,強令貪官汙吏退田還民,遂有“海青天”之譽。

萬曆十五年(1587年),海瑞病死於南京官邸。獲贈太子太保,諡號忠介。海瑞死後,關於他的傳說故事,民間廣為流傳。


視影隨形


于謙是明朝的大功臣,民族英雄,沒有他,明朝在土木堡之變之後的歷史無法想象。而且於謙在普通百姓心目中地位很高。在於謙被殺之後百姓自發祭典他。在明孝宗弘治二年(1489年),朝廷追贈于謙為特進光祿大夫、柱國、太傅,諡號肅愍,賜在墓建祠堂,題為“旌功”,由地方有關部門年節拜祭。萬曆十八年(1590年),改諡為忠肅。杭州、河南、山西都是歷代奉拜祭祀不止。海瑞是明朝有名的清官,但是他的貢獻主要是精神上的,實際貢獻無法與于謙相比。海瑞本身一生做的職位不是很高,另外海瑞除了清廉以外,為人也很刻薄、迂腐,相傳海瑞曾逼死自己六歲的女兒,只為女兒吃了別人給的一塊餅,而且海瑞的小妾自殺據傳與他的刻薄和迂腐有很大的關係。海瑞和當時的官員隊伍格格不入,畢竟國家治理是要眾多的官員隊伍而不是他一個人。


呆呆不呆


于謙是力挽狂瀾的偉人,沒有他明朝很有可能國祚不足百年!海瑞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清官,但我個人認為他算是個沒有用的好人。他最大的問題是情商很低,一根筋。往往被人利用,成為政治鬥爭的工具。恕我直言,他最大的作用就是被皇帝利用來標榜自己用賢,佐證就是身居高位,卻沒有實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