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6旬大伯做满煎糕39年,5分钟搞定一片20元,小店门口每天排长龙


冬日的暖阳一如既往洒在大地上,温暖着天地万物。福建泉州裴巷一间不起眼的满煎糕摊位前,排起长长的队伍,阳光包裹下食客温馨静谧。每天早晨8点左右,小店门口便排起长龙,有老人也有小孩,有白领也有蓝领,付钱拿糕,一切在静默中完成,仿佛自有默契。

温暖的火炉前,“掌锅人”张景雄娴熟地制作满煎糕,下面、摊平、加料、盖锅盖、起锅几个动作一气呵成,一片满煎糕制成不超过5分钟,时间不长,但这几个动作他已经重复做了三十几年,并将一直重复下去。张景雄今年65岁,左邻右舍都亲热地管他叫“老张”,他的满煎糕陪着街坊们度过春夏秋冬的每个早晨。

1980年,张景雄从永安煤矿辞职回家乡泉州,没技术的他不知道能做什么。无奈之下,他决定学做满煎糕,开家店养活自己,没想到自己一个不得已的决定,多年后竟成了许多泉州人对古早味最深沉的眷念。


说干就干,张景雄通过给老师傅免费打杂来换取学习机会,一段时间后,他便掌握了满煎糕的制作技巧,并在中菜市场开了人生的第一家店,取名“康莊满煎糕店”。“‘康莊’二字取自张帝《我需要安慰》歌中那句‘我为理想奔向康庄’。”张景雄说,年少的他期待通过经营好这家店]走向康庄大道。

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他铆足了劲,甚至不惜花了200多元,专门请铸铁师打造了两口重达30斤的平底锅。“锅底要足够厚,这样满煎糕才不会出现一面已焦一面未熟的情况。”在张景雄看来,如此“奢侈”的锅才是品质的保障。

如他所说,每个顾客都是他的老师,在反复的揣摩试验中,他掌握了火候和原料的最佳配比。店面几度搬迁,辗转开于甲第巷、新门街,直至1985年左右才搬迁至裴巷,这期间他也结婚生子,完成人生大事。

39年的口耳相传,为“康莊满煎糕店”积累了一大波铁粉食客,他们专程开车从晋江、石狮、惠安等地赶来,就是为了吃上一口Q弹松软的满煎糕。心与胃相连,食客与食物之间也发生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2015年清明节,张景雄和往常一样埋头做满煎糕,突然听到一个略带哽咽的声音:“这是我儿子爱吃的满煎糕吗?”张景雄抬头一看,眼前站着一位50多岁的女人,眼角噙泪。细问之下,他才知道,她儿子去世前叮嘱,经过裴巷一定要给他买块满煎糕。锅炉边香气氤氲,张景雄第一次意识到小小的满煎糕,竟承载一个人对尘世的眷念,寄托一个母亲对儿子的哀思。


食客如此厚爱,张景雄不敢辜负,大到面粉小到芝麻,一切原料都用最好的。老面发酵全靠自然,没有添加任何膨松剂。“动车开通这么久,我从来没有坐过。”为了每天准时供上味道正宗的满煎糕,张景雄从未出过远门,心里偶有遗憾,看到食客满意的笑容,也就释然了。

随着网络的传播,老店的生意越来越好,但张景雄内心却希望生意不要太好。“生意太好,忙不过来!”张景雄说,每块满煎糕从最初的发酵到打包都需要时间,排队的人多了,就会着急,满煎糕质量会有偏差。

37年来,张景雄始终坚持用最原始的材料、最传统的手法做出最原汁原味的满煎糕。升级版配料:红糖、芝麻、冬瓜糖、花生仁,10元半片,20元一片。

住在西街的陈女士已经吃了“康莊满煎糕”十余年,从婆婆到孙子都喜欢在早晨吃上一口温热的满煎糕,她几乎每天早晨7点左右就来光顾。“我以前常想等到张师傅老了,做不动了,我们还会吃到这么好吃的满煎糕吗?”陈女士说,当她得知张一龙回来是为了传承这门手艺,她便稍稍放心了。图为两位来自厦门的女孩吃完一块满煎糕后,将剩下的打包带回厦门给亲友品尝。

暖阳下,两位女孩结伴前来购买满煎糕。

古老的巷子,陈旧的小店,老板张景雄专心做好每一片满煎糕,鲜少抬头。儿子张一龙在案板前切糕、打包、收钱,妻子郑丽珠则在后面配合,一家三口有条不紊地忙碌着,俨然成为老巷一道风景。偶有摄影师经过,也会按下快门记录这一和谐画面。但愿这幅画面会一直保持下去,这股甜香味会飘得更远。 文 施远圻 图 照真传媒 黄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