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2 一碗麵條裡的中國史,麵條流行全國,只是一場偶然


一碗麵條裡的中國史,麵條流行全國,只是一場偶然

麵條是怎麼出現的,超乎我們想象,我們今天看到的麵條,並不是我們的一個主動地選擇,而是在複雜漫長的歷史中經歷了種種不可預期的變化才出現。

一碗麵條裡的中國史,麵條流行全國,只是一場偶然


講麵條要先從小麥開始

最早的麵條是由考古發現的,青海民和縣喇家村發現了一個倒扣的碗。碗中裝有黃色的麵條,最長的有50釐米。研究人員通過分析發現這碗麵條已經有約4000年曆史。但這其實不是小麥麵條,這個麵條是用用小米、黃米制作的。

小麥從西周傳入中國,但一直只是中國人食物中的配角,主角是小米--慄。小麥並不是個一開始就很能夠適應中國具體情況的植物,耕作技術複雜,耐寒耐旱的生產條件等種種不如---粟,所以當時的中國人並不喜歡小麥。董仲舒向漢武帝說"今關中俗不好種麥"。


小麥嚴重不符合中國人的飲食習慣

北方向來以小米作為主食,南方以稻穀為主食,小麥初出現時的加工方法和小米一樣,就是沒有加工,食用方法也採用的小米似的,煮熟是一粒一粒的叫"粒食",這主要是缺乏有效大量的加工設備,所以這種麥飯極不受南方人歡迎,也不受北方人歡迎。

後來,有人把小麥椿成碎粒,"麥屑",從粒食到麥屑這個歷史進程非常長,甚至在其中曾經發生過一次著名的事件。

南北朝時齊和梁打仗,梁軍是南方人,不習慣小麥,但軍糧供給是麥屑,因此軍隊士氣不振,"調市人與軍,皆是麥屑為飯,以荷葉裹而分給",導致軍隊潰敗。這個時期的麥子"皆野人農夫之食耳",甚至有人說"聞有碎米尚付豬狗,況麥飯乎?"小麥的粒食一直都被人當作失敗者的食物,當粟與稻獲得大豐收時,小麥根本無人問津。

一碗麵條裡的中國史,麵條流行全國,只是一場偶然


南北朝時候的小麥還有他一個毛病,從品質上無法做出麵食,"其小麥面軟泥,少味,大麥多以為麩,別無它用"。

雖然南北朝時北方已經有了"蒸餅",但在北方人們依舊以慄為主食,一方面的原因是飲食習慣問題,另一方面的原因是其實沒有大量的,便宜的麵粉加工工具。雖然說原始社會已經發明瞭石臼,但加工量太有限。

石碾幫了大忙

麵條最需要的加工工具是---石碾,石碾是從唐代開始的。唐人為什麼想到石碾?

這有可能是長安城的"胡風",長安城裡當時有很多來自西域的胡人,他們愛吃胡餅的習俗讓唐代的長安人深受啟發。首先是出現了大量的水錐,在長安周邊利用河水碾碎小麥的水磨坊,唐代的水錐磨坊是個大生意,只有大官僚才可以做,像李林甫。郭子儀和唐玄宗的大太監高力士都擁有磨坊。這個時代麵粉開始出現,唐代長安人也愛上了吃胡餅。制粉技術有了突破,麵粉價格從而降低,麵條開始變得市民化,但這時候也不是誰都能吃上一碗麵條。

一碗麵條裡的中國史,麵條流行全國,只是一場偶然


唐人認為有"麥毒"

有趣的是,在當時,麵粉對中國人來說是個新鮮東西,許多人因為體內沒有合成出相關的澱粉酶而導致中了"麥毒",消化不良。《本草蒙筌》上說:"做面多食,則中其毒",也人們認為肯定是,"為磨中石末在,所以有毒,然杵食之則良",小麥被視為殺人植物,這個觀點到了唐朝中期才漸漸改變。

唐代的小麥的種植在北方已經普及,以"兩稅法"的收稅項目看來,小麥已經成為了和"粟"平起平坐的食物,粟和麥開始並稱。

但這個麵食和我們今天意義上的麵條並不相同,我們今天意義上的麵條,是唐以後幾百年才出現。

雖然南方早早的就有小麥,但飲食習慣並沒有把小麥當成一種主食。漢代以前江南無麥,最早的記載是三國孫權曾經給了出使的蜀國大臣費禕一塊餅。到東晉初才開始在揚州,徐州種麥,但麥子並不適合南方的溼熱氣候,所以往往被隨意種植在山坡上。

一碗麵條裡的中國史,麵條流行全國,只是一場偶然


小麥由主要在北方種植到發展成全國種植和三次中原南遷有關,最重要的是第三次北宋滅亡後,大量的中原人士開始南遷,中原人南遷無疑會把在北方的農作物和農作技術帶到南方,

麵條真正產生是在南宋,之前的麵條被叫做煮餅、湯餅,水引餅、不託、餺飥等。麵條這個詞組也是南宋出現的,但為什麼麵條是在不太產麥的南方出現呢?

只是一場偶然

南宋的麵食品種很多,制面方法很多,擀、削、撥、抿、擦、壓、搓、漏、拉……。《夢華錄》裡記載的南宋麵條,有“獵羊生面”“絲雞面”“三鮮面”“魚桐皮面”“鹽煎麵”“筍潑肉面”“炒雞面”“大熬面”“子料澆蝦面”“銀絲冷淘”等等。很多達官貴人均喜吃麵,並以麵食招待貴賓。

南宋的都城是臨安,是當時的政治經濟中心,在這裡集聚了大量的北方人,這部分人中一部分是原來的北方政府官員,一部分是流寓臨安的大量的西北人,這些人在北方都已經吃慣了麵食,所以可以想見,他們的飲食習慣在這個首都具有了影響,慢慢的散播四方。

一碗麵條裡的中國史,麵條流行全國,只是一場偶然


後來又發現這種吃法實在很快捷,很快餐,很美味,喜歡的人也就更多,所以中國商業意義上的麵條就是在這個時刻誕生的,最終中國人的飲食習慣在這個時代再一次被改變。

明朝末年小麥在北方的地位已經確立,"四海之內,燕、秦、冀、豫、齊,魯諸道,…小麥居半",麵條行業的繁榮基礎更加堅實。

麵條就是這樣歷經上千年才逐漸出現的,你在街頭或家中享用的一碗麵條,裡面的歷史就是這樣。

-\u0001�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