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范進中舉後為什麼會有很多人送錢糧房屋等?

西河狼


范進中舉這個故事是取自於《儒林外史》,主要講的是范進在中舉前後的人間百態。

范進二十歲參加科舉考試,五十四歲才中了舉人,從開始的家徒四壁,貧困至極,無人拜訪到後來的門庭若市,簡直是天壤之別,出榜的那一天,聞聽范進中舉,街坊裡是鑼鼓喧天,鞭炮齊鳴,鄉里鄉外都聚集到他家裡看熱鬧祝賀他。知道他家裡沒有柴米油鹽的時候,有的拿雞蛋、拿酒,拿米過來孝敬。就連嘲笑他的岳父胡屠夫也極盡巴結之能事,全力以赴討好他,同時范進所在縣的鄉紳和富人家更是親自到其家中拜訪,並送田送地送房,而有田有地的農戶更是自己的田地掛靠在范進門下。


那一瞬間,范進“好嗨吆,人生達到了高潮,人生達到了巔峰”。

不就中了個舉人嘛,大家的臉色怎麼變得這麼快?生活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究竟是為什麼呢?

既然中了舉人必定有它的優勢和好處,不然也就不會有這麼多的不同。

范進中舉以後,他的身份一下就不一樣了,可謂是從此就進入了官員序列之內了。

在古代,中了舉人也意味著一隻腳已經踏入仕途,就有權了,那些富人就要來巴結他,朝中有人好做事,許多難題都能迎刃而解。

在明朝,每三年會在各省的貢院主辦一場科舉考試(即鄉試),在這場考試中如果考試及格了那麼意味著他已經就是舉人了,而一旦當了舉人也就意味著這個人一隻腳已經踏進了官場,即使後面中不了進士也有當官做縣令的機會,至少可以做到九品縣丞。


明朝科舉考試規模宏大,平均來說,就是一個縣三年也不一定能出一兩個舉人——比例能說明它有多搶手,如果舉人不想考進士,而同時縣裡有缺,他也有機會直接進入官場直通車。

中舉可以除了做官,還有一個最重要的特權,那就是減免其名下土地的賦稅,也就是說從中舉那刻起,自己名下就可以有四百畝地的減免稅額度。

范進或許窮的叮噹響,沒有一寸土地,但可以通過接收掛靠的形式,在名義上吃進四百畝地。

為什麼自耕農平民心甘情願掛靠,就是因為這樣可以省錢,比如原本每畝地交一貫錢,這樣也許可以交半貫,省下一半。范進這樣的新晉舉人則憑空多出二百貫錢,兩廂情願,皆大歡喜,吃虧的只是政府財政。

土財主再富,也沒有任何政治地位,這也能解釋富豪鄉紳為什麼送范進房屋金錢,這一方面可以做掛靠的定金,一方面藉此鞏固地位,結交“準”官場人士。

所以,不到兩三個月,范進家的生活條件有了質的飛躍。連當地的鄉紳都催著讓他搬家,等范進搬到新房子裡,賓客絡繹不絕,歌舞昇平,范進從此也開始講究伙食質量了。



科舉制度的發展和完善,給了平民百姓一條靠讀書擺脫出身階級的唯一通路,除此之外,別無他途,或許殘酷,或許悲催,但畢竟不失為一條相對公正的道路。

因此,很多古人即使被撞得頭破血流,熬到窮經皓首,都會顫顫巍巍地想去搏取功名,併產生了范進中舉這樣的前後冰火兩重天的生動寫照。


歷來現實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是一種投資行為。

首先,無論是秀才、舉人還是進士,在全國都是很稀少的。

秀才尚且好說,並沒有太多實權。

但舉人其實已經有些權力,進士更是官員的代名詞。

秀才在縣衙上不用跪,不能隨便用刑,還免除各種徭役和稅務。

其實秀才也是很難考的,根據人口比例的錄取率來說,大約相當於今天的博士錄取率。

成為秀才以後,就可以順順利利的開館收徒,不愁生計了,在地方也很有些地位。

不過,秀才並不是官,也無實權。

所以范進考取秀才後,丈人胡屠夫仍然很囂張,不把他放在眼裡,動輒臭罵一頓。

四周的鄰居,明明看到范進家窮得很,甚至沒米下鍋,也不願意接濟接濟。

說來也是,連丈人都不願意給考試的路費,更別說鄰居。

但范進中舉以後,就不同了。

每年全國的舉人也就幾百人,相當於今天中國的院士。

一旦成為舉人,距離做官也就一步之遙。

儒林外史最初的那個周進,考取舉人以後很順利的考取了進士,被皇上任命為廣東學道。這是正三品的地方高官,僅次於巡撫。類似於現在的省教育廳廳長。

就算是最沒出息的書呆子進士,做一個縣長也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所以,秀才並沒有人搭理,但范進中舉以後也就成為一支非常強大的潛力股。只要誰去投資他,獲得十倍回報的可能性就非常大。

比如劣紳張鄉紳和范進套近乎,送錢送屋,為啥?說白了還是將來試圖利用它。

其實不要說張鄉紳了,就連當地的湯知縣,也對范進是比較巴結的。

說不準范進中了進士以後,官職就比湯知縣還高。


薩沙


中舉意味著什麼?

1。明朝時期的舉人,具備了擔任低層公務員(官員)的資格,但擔任的可能性不大。

2。對於范進這樣窮困潦倒的人,和同樣和他差不多出身的人來說(市井小民),那可就完全不一樣了。就像早些年,家裡考上一個大學生是一樣的,有了吃皇糧的人,那結果就完全不一樣了。

3。舉人還是一種身份,具備舉人身份的,意味著階級地位已經不一樣了,可以被稱為“舉人老爺”了。

4。具備舉人的身份,就可以進入富貴階層的圈子,就像很多人考MBA,只是為了認識更多人是一樣的道理。圈子不一樣了,那麼富貴的可能就多了。

5、明朝的舉人還享有免稅的特權,不少人主動將田地產業,歸到士紳名下,藉以逃避稅收、徭役。這也是士紳的一種收入來源。

6。中了舉人就具有了會試的資格,要是考上了功名,可就完全不一樣了。是要做大官的了。

7。范進中了舉人之後,自然就有很多人幫他經營起來,就像現在明星有了經紀人一樣。

這些東西,都是實實在在的利益,任誰也不能小覷,勢利眼的人太多,自然是要好好地巴結,以求得到範大老爺的認可,而後在大老爺飛黃騰達的時候,能有所照顧。


瘋哥哥l


因為對於鄉親們來說,從范進中舉的那一刻開始,他們與范進就已經拉開了巨大的身份差異。雖然眼下的范進還是一個窮書生,但是那是秀才范進,面對著舉人范進,這些鄉親們,是要叫一聲“老爺”的。

中國古代的官本位思想非常濃重,直到今天都有殘留。舉人在古代科舉體系中,是十分重要的一等。在舉人以下的童生,雖然有一些特權(如免除徭役,見官不跪等),但依然是“民”的範疇。不過秀才一旦成為舉人,身份差異就立刻天差地別了。




由各省鄉試考出來的舉人。雖然不是進士,卻也有做官的資格。舉人如果屢考進士不中的話,是可以去吏部報道準備做官的,吏部會根據排號來安排工作。一般來講,舉人的地位要遠低於進士,能夠分到的官也就是八品的縣丞(副縣長)甚至教諭(縣教育局局長)等芝麻小官。相比於將相雲集的史書,實在不算個什麼角色。

可是即使是看起來芝麻大的小官——縣丞,對於古代百姓來說,也已經足夠大。古代的地方官權力十分之大,所謂“滅門知府破家縣令”,對於范進這種舉人,雖然可能一輩子考不上進士,但畢竟已經踏入了官員的行列,對於今後可能擔任縣領導的範舉人,鄉親們當然要盡力巴結啦~


小約翰


在吳敬梓的小說《儒林外史》中,有一個范進中舉的故事廣為傳頌。

范進是一個老童生,很多年來都考不上秀才。所以范進非常受自己岳父胡屠夫的氣,見到他時誠惶誠恐,連大氣都不敢出一口,胡屠夫對范進經常破口大罵。

後來范進中了秀才,又中了舉人,身份立刻就不一樣了。不僅胡屠夫見了他畢恭畢敬,而且當地富戶張鄉紳立刻前來拜訪,送上了五十兩銀子,後來還有很多人來奉承他,有人送田產,有人送店房,還有許多破落戶來投身為僕圖蔭庇。可以說,范進一下子從窮屌絲變成了成功人士。

很多人可能會奇怪:范進僅僅是中了舉人,並沒有考進士,更沒有當官,為什麼就陡然而富,成為社會精英了呢?

其實,在古代,舉人的身份是很值錢的。比如在明朝,你考上了舉人,就有了當官的可能性。雖然舉人只能當個芝麻小官,比如學官、縣丞,最多也不過是知縣,而且只是在名義上有候補的資格,未必能輪到你。但是,你的身份從此完全不同:你從被統治階級一躍進入了統治階級,雖然只是統治階級中身份最低的一級。

你中了舉人,就不再是平頭百姓了,而是成為了縉紳,在地方事務中的治理中有很多發言權,也可以積累很多官場人脈。要知道,古代中國皇權不下鄉,只能到達縣一級,而治理鄉村必須靠地方縉紳的配合。所以對於中了舉的范進,知縣都要高看他一眼。

而且舉人在制度上是有特權的,舉人可以免稅,比如舉人名下的田產不需要納稅。因此范進考上舉人後,會有很多沒有功名的富戶地主把自己的田地掛名在他名下,這樣就不需要向國家納稅,只需要向范進交租子(比向國家納的稅低)便可以了。

因此我們可以理解,為什麼范進幾十年苦苦考秀才,考舉人,為什麼他在得知考上舉人後立刻發瘋了。因為前後的地位差距實在太大了,對於范進來說就像平白中了彩票一等獎一樣。

一切有為法,如夢亦如露。我是夢露居士,為你解讀國學經典。歡迎關注,閱讀系列文章。


夢露居士


范進考上個舉人為什麼發瘋?因為舉人太難考!

很多人看歷史課本中常出現“秀才”“舉人”,就誤以為秀才、舉人是很好考的,實際上每三年的科考,一個縣裡也就出個位數的舉人,有的縣甚至三年內只有一兩個,這比清華北大還困難許多倍。舉人之難考,可想而知。范進中舉之所以瘋,也是因為能考上舉簡直是不可思議的事情。明清時期的舉人,不僅可以擁有一系列的權力,如到衙門同縣令商議諸事,擔任縣內次於縣令的官吏,免除徭役和賦稅等。

舉人有官可做,家裡也可以不納糧

中國古代民間的賦稅是很重的,除了交納給朝廷,還需時時交納省裡、州府以及縣下的攤派,而舉人則可以不用交這些。這本是朝廷為了褒獎讀書人,給讀書人的獎勵,好讓人一心向學,然而在現實中,卻成了偷稅漏稅的法寶。譬如范進中舉以後,有送田產的。田產關係到人命,怎麼就有人送田產呢?

因為將田產納給范進(舉人)以後,這片田就沒什麼稅了,或者說只需要納極少的稅。鄉紳、舉人,每石有全不完者(即一丁點不用交的),有每石收兩千余文者。而普通民戶,一石則要收至六七千文,甚則要收十五六千文(即15~16K文)的。這懸殊太大了,人們不得不想辦法逃掉這個稅。

小老百姓把自己的田產,名義上送給范進,面上算是范進的地,可以不必納稅或少納稅,所謂“例不納糧”,實際上卻是劉老三(假設是這麼一個人納給范進的)的。劉老三隻需每到收穫季節將一些錢糧繳納給范進即可,范進平白得那麼多錢糧,小老百姓可以少受那麼多苦,何樂而不為呢?

除了送田產的,還有直接送身子的。當范進大舉人的奴僕,也就算了入了舉人老爺的家了,算是鄉紳家裡的人。舉人把奴僕算成自己人,其田畝也造冊入內,算是“廕庇”。如此,范進中舉以後,算是既有了大量良田,又有了許多奴僕。還有過來巴結他的:

有送田產的,有人送店房的,還有那些破落戶,兩口子來投身為僕圖蔭庇的。到兩三個月,范進家奴僕、丫鬟都有了,錢、米是不消說了。


普通百姓為什麼老想著逃稅?

既然鄉紳、舉人們不納糧,而又廕庇親族、鄰里,一大批人都不納糧,而朝廷的稅收錢糧又不可能減免,重擔就全都落在了沒有被廕庇的普通民戶裡。這就導致了一邊吃香的喝辣的還不納糧,另一邊本來地就少,還要承受數倍的重擔,“全國一小半的土地(普通農民所種),卻要承受比全國額定錢糧數還要多的稅收”。

你村裡出了個舉人,還不趕緊靠上去投身?

想什麼呢?


豆子人民藝術家


我要說的是,無論哪朝哪代,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這種現象都普遍存在,有增無減,因為這個跟時代無關,跟人性有關,在現實社會里面,人性是趨利避害的,人性是逐利和勢利的,都是為了生存,為了更好的生存和發展。

我最煩中國中小學的語文教材,總是斷章取義……范進中舉人家有後半部分的,這老小子是大器晚成,後面節節高升,官至四品大員,混得如魚得水呢[酷拽][酷拽][酷拽]……也算很勵志很正能量的作品拉。

可是瞧瞧我們編寫教材的人,把它斷章取義後變成了什麼玩意呢?純粹就是混淆視聽顛倒黑白呀。什麼人吶如此狹隘和變態心態……這樣子的人還配編寫教材教書育人呢……簡直就是辣手摧花,三觀不正。

這跟魯迅筆下那些壞蛋,有何區別呢










用戶96347536692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科舉制度給了普通讀書人一個加官進爵的途徑,多少學子,一生為之努力。

一、范進何許人?

范進是一個貧困人家的讀書人。從二十歲開始應試,連續考了二十餘次。五十四歲作為老童生進入院試考場時,“面黃肌瘦,花白鬍須,頭上戴一頂破氈帽。廣東雖是地氣溫暖,這時已是十二月上旬,還穿著麻布直裰,凍得乞乞縮縮”。交卷時,“那衣服因是朽爛了,在號裡又扯破了幾塊”。穿著打扮就像個乞丐,狼狽不堪。

家裡兩間茅草房,家人已經餓了兩三天,全靠老丈人胡屠戶救濟。發榜那天,老母親巳經餓的兩眼都看不見了。他捧著一隻生蛋的母雞到集上去賣,指望買幾升米來煮餐粥吃。

他一輩子什麼都不幹,也不會幹部,一門心思讀書應試,天憐見碰到了同樣經歷的周學道,圈他為第一名,賞識他的文才,並鼓勵他繼續應試,讓他有勇氣去鄉試,終於中舉。

二、范進中舉意味什麼?

科舉是中國古代封建統治者為選拔人才資源,而設置的一種考試製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目的是為了讓讀書人參加人才選拔考試,讓優秀的人才走進仕途,為國家效力。

科舉分四級,縣試、府試過了的稱為童生,童生不是指年齡,而是指考試的類別。童生有十幾歲的少年,也有像范進那樣的讀書人,五十四歲還是童生。

第二級是院試,通過後稱為生員,俗稱秀才。范進遇到周學道就是鄉試,得到周的賞識,圈為第一名。

第三級是鄉試,有了秀才資格才可參加鄉試,通過後就是中了舉人。第四級是會試和殿試,通過後就是進士。殿試是隻決名次,沒有淘汰,所以和會試合在一起。

范進參加院試,中了相公,就相當於參加高考錄取了本科,成了國家的學生,“進學了”。中舉就是作為本科畢業生,參加國家公務員考試,成績優秀,錄取為公務員。

公務員只是一般的科員,想升職到科長、處長、廳長,很難。舉人就牛多了,只要有空缺,可以直接做縣處級官員,掌握土地、稅收、徵兵、司法、用人等權力。

舉人還有一個機會,通過會試成為進士,這就更牛了。可以直接授部屬,升御史,成為京城高級官員。

對於四鄰八鄉的鄉親們來說,范進中舉就相當於茅草出筍,雞變鳳凰。平時看不起他的人秒變成了崇敬他的人。

明清時代,官就是老百姓的天,官員一聲吼,老百姓抖三抖,所以范進中舉是轟動鄉民的大事,許多人都來巴結他。

三、送錢送屋何所圖?

買房子最好是在十年前,房價還未飛漲時。買股票最好是在低谷開始起動時。買官就得在官員落魄受難時,這叫最大邊際應。當官員已經在高位,別說攀不上,就算能攀上,成本一般人也承受不了。

范進處於貧困潦倒,將起未起之時,正時眾人投資的最佳時機,可以以最小的成本獲得最大的收益。所以許多人來奉承他;有送田產的,有人送店房的,還有那些破落戶,兩口子來投身為僕,圖蔭庇的。

最典型的人是曾經中過舉人,當過一任知縣的張鄉紳,心裡最清楚官場潛規則。想要享受特權,就得尋租權力。他聽到范進中舉,做了三件事,穩穩地要范進心裡紮下了根。

1. 送錢。第一時間來祝賀,給賀儀五十兩。這筆錢對於一貧如洗,急等用錢的范進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情深恩重。

2. 送華屋。“弟有空房一所,就在東門大街上,三進三間,雖不軒敞,也還乾淨,就送與世先生,搬到那裡去住,早晚也好請教些”。錢用完情可能就沒了,房子天天住在裡面,時時提醒他的恩情,你想忘也忘不了。

3. 攀親。“貴房師高要縣湯公,就是先祖的門生;我和你是親切的世兄弟”錢和房子只是停留在物質層面,兄弟就不同了,那是割捨不了的親人。

張鄉紳做完這三件事,就在官場上買到了一把保護傘,今後不管他做多少坑害百姓的事,只要范進有能力擺平,就得罩著他。

那些送田產的,也許可以減稅護短。那些送店面的,也許可以狐藉虎威。那些破落戶,可以有口飽飯吃。如果范進一路高升,奴才也有發財機會,比如傳個話,遞個條,畢竟宰相門前七品官呢。



END.


博書


《范進中舉》是出自清代《儒林外史》中的一篇諷刺小說,入選中學語文教材,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個故事。

故事梗概是這樣的:范進是個一心考科舉但是卻一直沒有考中的人,到54歲了還是個童生,日子過得窮困潦倒,吃了上頓沒下頓,被周圍的人瞧不起,就連自己的岳父也不看不起他,不停的奚落他,笑話他。後來,范進考中了舉人,一激動,差點瘋掉,清醒過來後,周圍的人一改之前的各種嘲笑和瞧不起,紛紛圍過來攀親戚、拍馬屁、混臉熟。

文章對“幾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的范進以及范進周圍的人進行了生動描寫,活靈活現地諷刺了這種趨炎附勢、熱衷仕途、好官名利祿且世態炎涼的可恥的社會風氣。

至於為什麼范進中舉後有很多人送來錢糧房屋,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范進考取了功名,說不定哪天就走馬上任去當官了。因此先送上錢糧房屋,好在范進做官後能夠沾點光。

古今中外,社會上的攀炎附勢的風氣一直存在,很多的詩句、成語、俗語都對這種風氣進行了形容。

元代高明的《琵琶行》中有云“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說的就是科舉制度下,如果考不出功名,那就是處於無人問津的狀態,只有考取了功名,才會有人關注你。

民謠中說的更加現實:“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不信但看宴中酒,杯杯先敬富貴人,人無錢不如鬼,湯無鹽不如水,有錢天邊是親戚,沒有錢對面不認你。”這反映了一定的社會現實。


草廬煮咖啡


《儒林外史》,范進中舉可謂是寫盡貧寒讀書人,一朝中舉後的社會百態。看了真的是印象深刻,實際上這種情況在明清時期並不鮮見,只是作者進行了藝術的昇華和提煉。


在明清時期,普通讀書人,通過科舉考試入仕是非常不容易的,許多人讀書一輩子也只是個秀才,但是為了讀書中舉,往往又很少從事生產和勞動,基本沒什麼收入,能做的,一般都是教教書,幫人寫寫對子、書信賺點錢,更有大量秀才放不下身段去從事一些窮苦人做的事情,導致懸在哪裡。


朝廷原來對秀才是有豐厚的補貼的,但到了明清,秀才太多,補貼沒漲,甚至還降了。所以,家裡沒底子的都變成了窮秀才。范進就是這樣的典型,窮的時候家裡下鍋的米都有,一家老小都悽悽哀哀,覺得沒有前途,自然包括親人在內的父老鄉情也不會對他有什麼好態度。受盡白眼和貧窮折磨,已經白髮蒼蒼的范進,才會一朝中舉,興奮過度,一口痰上來,差點瘋了。

但世態炎涼,范進周邊的人都是很勢利的,這下子都在指望著攀上范進這個官老爺的關係,哪裡會管他瘋了沒瘋啊。於是各種施救,各種巴結,一個個為了顯示自己的誠意,送什麼的都有,錢財、米糧、房屋。都想在這個一波錦上添花中爭取讓范進關注到自己。范進自然也就笑納了,朝廷,社會上對此也自然是習以為常,且人人巴結都來不及,肯定不會有誰去高發,於是范進就真的一飛沖天,寒鴉變鳳凰了。


另外,一方面,在范進時代,人人都缺乏安全感,都心裡有個小九九,都在等待機會和達官貴人構建關係,指望著未來幫忙你。眼見這麼一個好機會,大家都送,自己不送說不過去啊。況且可能原來自己還鄙視過,嘲諷過,做難過,迫害過范進,給范進心理留下了陰影。送了不一定能得到好處,不送說不定還會被范進一朝發現,並且記住了,回頭來再報復,這就問題大了。所以,送禮即是求榮,也是避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