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1 《生命緣》記者隔離區拍攝八天 他們經歷了什麼?

1月30日19:30,北京衛視《生命緣》抗擊新型冠狀病毒特別報道播出。作為北京地區第一支進駐醫院隔離區內採訪的戰隊,《生命緣》節目組一行四人從臘月二十九進駐北京地壇醫院,帶來了疫情防控一線的最新消息。

醫者夜以繼日大愛築就戰疫長城

“病人情緒絕大部分還挺樂觀的,有的之前比較焦慮,但經過一些治療後,現在情緒都比較平穩,對疾病的治療也比較有信心。物資保障方面,因為地壇醫院是傳染病專科醫院,即使在沒有發生疫情的情況下,醫院也會做一些消毒物資的儲備。目前物資保障情況相對較好,這裡的專業化程度也特別高。“記者郭洪瀧介紹道。

《生命緣》記者隔離區拍攝八天 他們經歷了什麼?

(醫護人員在現場為自己加油打氣)

疫情當前,所有醫生護士都在用自己最大的努力堅守工作崗位。感染二科的主任醫師張偉,從臘月二十九至今,每天都會出現在病房中。原本計劃坐火車回山東老家看望年邁父親的她,因為疫情選擇了直接退票。大年三十晚上,導演組採訪張偉,提起70歲的父親時,這位堅守一線的醫生溼了眼眶。

《生命緣》記者隔離區拍攝八天 他們經歷了什麼?

(醫護人員在隔離病房工作)

隔離區內,記者注意到一個細節,護士在接觸每一個患者前後都會仔細消毒,在碰過患者的物品後,會專業地用反手推車,避免任何一個再次交叉感染的可能。地壇醫院重症監護室主任劉景院向記者介紹,地壇醫院的感染病治療專業化水平比較高,隔離區值班護士會在4小時左右出來換一次衣服。

《生命緣》記者隔離區拍攝八天 他們經歷了什麼?

(《生命緣》節目組導演李曉東(右)跟隨地壇醫院重症監護室主任劉景院(左)探視病人)

《生命緣》記者隔離區拍攝八天 他們經歷了什麼?

(地壇醫院重症監護室主任劉景院目送患者出院)

據瞭解,隔離區最小的一位護士是99年的,去年剛畢業。護士中80、90後居多,醫生70、80後居多,主任年長一些,是從非典那會兒過來的。記者郭洪瀧說“真的要感謝他們,身處這樣的環境當中才知道,他們為這場‘戰疫’付出了多大的努力,他們的價值真的是不可衡量的。”導演李曉東也感嘆,“醫生特別地辛苦,也很專業,我覺得他們每個人的信念感都很強,使命感也很強,值得我們去學習。“

《生命緣》記者隔離區拍攝八天 他們經歷了什麼?

(一直堅守崗位的醫生累倒在椅子上睡著了)

媒體不負所托與子同袍並肩戰疫

堅守在地壇醫院“戰疫”一線的,不僅有白衣天使們,還有《生命緣》的記者。臘月二十七,北京廣播電視臺副總編輯徐滔,北京電視臺衛視節目中心主任馬宏、副主任邵晶組織《生命緣》開會參戰,導演李曉東二話沒說第一個報名。

《生命緣》記者隔離區拍攝八天 他們經歷了什麼?

(《生命緣》節目組導演李曉東)

臘月二十九,導演組進入隔離區拍攝。首批進入隔離區拍攝的四個人中,年紀最大的攝影師張鵬生於1983年,最小的導演郭洪瀧生於1988年,除導演李曉東外,其他三位家裡都有年幼的孩子。大年三十,為抓拍特殊時間節點裡所有醫護人員的工作狀態,三個人都忘了給孩子發紅包。

《生命緣》記者隔離區拍攝八天 他們經歷了什麼?

(《生命緣》攝像張鵬(左)、記者郭洪瀧(右))

對於這次任務,四人不約而同地向家人隱瞞了部分真實情況。導演李曉東說,疫情當前,作為記者要發揮職業擔當,讓更多人看到醫生的無私奉獻和他們的超常付出,也為社會盡一份自己的力量。在回鄉的火車上,記者郭洪瀧接到召集,他當即決定返回北京,得知真相的妻子糾結再三,毅然選擇了支持丈夫。

《生命緣》記者隔離區拍攝八天 他們經歷了什麼?

(機器設備防護)

每次進ICU都要進行嚴格防護,攝像機要用多層塑料薄膜纏起來,話筒也要經過消毒包裹。此外,穿著隔離服對體力消耗極大,病房中也無法為機器充電,《生命緣》攝製組每次進到隔離病房都會帶兩套充滿電的設備,基本上要拍到電池沒電了或者卡拍滿了然後才出來。多天下來,他們身上的衣服被消毒液腐蝕得深一塊淺一塊,所有人的手也因頻繁消毒變得乾裂、粗糙。

《生命緣》記者隔離區拍攝八天 他們經歷了什麼?

(記者褪色的衣服與日益粗糙的雙手)

臘月二十九至今,四人白天在隔離區拍攝,深夜就在隔離宿舍中整理素材。李曉東笑稱,“住在這跟大學宿舍差不多,醫生12點下班,我們就到1點多,加上整理素材也沒多少時間睡覺。”談及採訪結束後最想做的事,四個人的答案都是“陪伴家人”,少言的攝影師張鵬,說起原本答應孩子出去旅行時潸然淚下。

截至發稿,《生命緣》導演組依舊堅持在疫情一線,與白衣天使們同呼吸、共命運,兩種不同的職業在此時緊緊相依,演繹出相同的無畏與熱血。更多“戰疫”一線情況,敬請關注1月30日開始北京衛視19:30播出的《生命緣》抗擊新型冠狀病毒特別報道,每日18:05首播及21:15重播的《養生堂——疫情防控特別節目》。一線報道,科學防疫,北京衛視,與你在一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