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1 《生命缘》记者隔离区拍摄八天 他们经历了什么?

1月30日19:30,北京卫视《生命缘》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特别报道播出。作为北京地区第一支进驻医院隔离区内采访的战队,《生命缘》节目组一行四人从腊月二十九进驻北京地坛医院,带来了疫情防控一线的最新消息。

医者夜以继日大爱筑就战疫长城

“病人情绪绝大部分还挺乐观的,有的之前比较焦虑,但经过一些治疗后,现在情绪都比较平稳,对疾病的治疗也比较有信心。物资保障方面,因为地坛医院是传染病专科医院,即使在没有发生疫情的情况下,医院也会做一些消毒物资的储备。目前物资保障情况相对较好,这里的专业化程度也特别高。“记者郭洪泷介绍道。

《生命缘》记者隔离区拍摄八天 他们经历了什么?

(医护人员在现场为自己加油打气)

疫情当前,所有医生护士都在用自己最大的努力坚守工作岗位。感染二科的主任医师张伟,从腊月二十九至今,每天都会出现在病房中。原本计划坐火车回山东老家看望年迈父亲的她,因为疫情选择了直接退票。大年三十晚上,导演组采访张伟,提起70岁的父亲时,这位坚守一线的医生湿了眼眶。

《生命缘》记者隔离区拍摄八天 他们经历了什么?

(医护人员在隔离病房工作)

隔离区内,记者注意到一个细节,护士在接触每一个患者前后都会仔细消毒,在碰过患者的物品后,会专业地用反手推车,避免任何一个再次交叉感染的可能。地坛医院重症监护室主任刘景院向记者介绍,地坛医院的感染病治疗专业化水平比较高,隔离区值班护士会在4小时左右出来换一次衣服。

《生命缘》记者隔离区拍摄八天 他们经历了什么?

(《生命缘》节目组导演李晓东(右)跟随地坛医院重症监护室主任刘景院(左)探视病人)

《生命缘》记者隔离区拍摄八天 他们经历了什么?

(地坛医院重症监护室主任刘景院目送患者出院)

据了解,隔离区最小的一位护士是99年的,去年刚毕业。护士中80、90后居多,医生70、80后居多,主任年长一些,是从非典那会儿过来的。记者郭洪泷说“真的要感谢他们,身处这样的环境当中才知道,他们为这场‘战疫’付出了多大的努力,他们的价值真的是不可衡量的。”导演李晓东也感叹,“医生特别地辛苦,也很专业,我觉得他们每个人的信念感都很强,使命感也很强,值得我们去学习。“

《生命缘》记者隔离区拍摄八天 他们经历了什么?

(一直坚守岗位的医生累倒在椅子上睡着了)

媒体不负所托与子同袍并肩战疫

坚守在地坛医院“战疫”一线的,不仅有白衣天使们,还有《生命缘》的记者。腊月二十七,北京广播电视台副总编辑徐滔,北京电视台卫视节目中心主任马宏、副主任邵晶组织《生命缘》开会参战,导演李晓东二话没说第一个报名。

《生命缘》记者隔离区拍摄八天 他们经历了什么?

(《生命缘》节目组导演李晓东)

腊月二十九,导演组进入隔离区拍摄。首批进入隔离区拍摄的四个人中,年纪最大的摄影师张鹏生于1983年,最小的导演郭洪泷生于1988年,除导演李晓东外,其他三位家里都有年幼的孩子。大年三十,为抓拍特殊时间节点里所有医护人员的工作状态,三个人都忘了给孩子发红包。

《生命缘》记者隔离区拍摄八天 他们经历了什么?

(《生命缘》摄像张鹏(左)、记者郭洪泷(右))

对于这次任务,四人不约而同地向家人隐瞒了部分真实情况。导演李晓东说,疫情当前,作为记者要发挥职业担当,让更多人看到医生的无私奉献和他们的超常付出,也为社会尽一份自己的力量。在回乡的火车上,记者郭洪泷接到召集,他当即决定返回北京,得知真相的妻子纠结再三,毅然选择了支持丈夫。

《生命缘》记者隔离区拍摄八天 他们经历了什么?

(机器设备防护)

每次进ICU都要进行严格防护,摄像机要用多层塑料薄膜缠起来,话筒也要经过消毒包裹。此外,穿着隔离服对体力消耗极大,病房中也无法为机器充电,《生命缘》摄制组每次进到隔离病房都会带两套充满电的设备,基本上要拍到电池没电了或者卡拍满了然后才出来。多天下来,他们身上的衣服被消毒液腐蚀得深一块浅一块,所有人的手也因频繁消毒变得干裂、粗糙。

《生命缘》记者隔离区拍摄八天 他们经历了什么?

(记者褪色的衣服与日益粗糙的双手)

腊月二十九至今,四人白天在隔离区拍摄,深夜就在隔离宿舍中整理素材。李晓东笑称,“住在这跟大学宿舍差不多,医生12点下班,我们就到1点多,加上整理素材也没多少时间睡觉。”谈及采访结束后最想做的事,四个人的答案都是“陪伴家人”,少言的摄影师张鹏,说起原本答应孩子出去旅行时潸然泪下。

截至发稿,《生命缘》导演组依旧坚持在疫情一线,与白衣天使们同呼吸、共命运,两种不同的职业在此时紧紧相依,演绎出相同的无畏与热血。更多“战疫”一线情况,敬请关注1月30日开始北京卫视19:30播出的《生命缘》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特别报道,每日18:05首播及21:15重播的《养生堂——疫情防控特别节目》。一线报道,科学防疫,北京卫视,与你在一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