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7 从长安步行到成都,杜甫家的茅草屋,成就了1400首唐诗

床头屋漏无干,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这是一首唐朝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既写出了杜甫家茅草屋的破败,又写出了晚唐时期人们生活的艰苦,更表达了诗人对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劳动人民的关心,然而在杜甫定居成都茅草屋之前,他是一个出生于地主家庭的官二代,本打算追随先人的步伐在朝堂之上谋取官职。那么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杜甫住进了茅草屋,又走上了亲民的写作之路,并留下了1400多首唐诗呢?这一切都要从长安说起......

从长安步行到成都,杜甫家的茅草屋,成就了1400首唐诗

正在修葺的杜甫茅草屋

一、艺高人胆大,杜甫只身闯长安

杜甫出生于一个仕宦家庭,他的十三世祖是晋代有名的将领,他的祖父是武皇时期的膳部员外郎,他的父亲是兖州司马。有这样出生的杜甫享有很多封建社会的贵族特权,不用纳税和服兵役等,当然他也就有了足够的时间去读书和写诗。

杜甫自7岁开始便开始在家中读书作诗,20岁后开始了早年的游历生活,足迹遍布江苏南部、河北南部、山东和浙江等地,期间还曾和李白等人一起结伴,这些经历为杜甫后来的诗歌写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公元746年,杜甫怀着远大的政治抱负来到了当时的唐朝首都长安,希望通过科举考试在朝廷做官。杜甫对于自己的才华是非常有信心的,他相信自己只需要一次考试就能够入朝为官,这多少有些自大但说明杜甫确实是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可惜的是杜甫并不知道,这次科举考试被奸相李林甫做了手脚,为了不让这些难以管教的文人进入朝堂,破坏自己的好事,他直接让全部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名落孙山,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行,李林甫还跟唐玄宗说:

“野无遗贤。”

从长安步行到成都,杜甫家的茅草屋,成就了1400首唐诗

李林浦画像

科举失败后的杜甫虽然认识到了科举的黑暗,但仍然没有放弃求官的道路,为了能够得到皇帝的认可,杜甫曾在唐玄宗举行祭祀大典的时候,献上了三篇《大礼赋》。幸运的是这次杜甫得到了皇帝的认可,但悲哀的是:虽然皇帝让宰相考试了杜甫却也仅仅是考试了而已,杜甫并没有因此为自己谋取到一官半职。杜甫并没有因此放弃,他后来又献上了《封西岳赋》和《雕赋》,可惜结果都是都石沉大海。

父亲因病去世后,失去了经济来源的杜甫,不得不到贵族府中当了宾客。这个时期的杜甫,不断地给当时的驸马、王爷等权贵写信、投诗,希望他们能够向朝廷引荐自己,或许是杜甫的写的大量诗歌和书信起作用了吧,755年的十月杜甫被任命为河西尉,后来又被任命为右卫率府曹参军。

对于写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讽刺朝廷诗歌的杜甫,或许我们对他早年的经历会有些异议,但是综合考虑杜甫的的家世与生活困境、当时的社会风气,杜甫早期选择为官的道路和想发设法的为官,并无不可取之处,何苦杜甫为官后并没有跟贪官同流合污,也没有做出任何伤害民生的事情,

这些跟杜甫为官报效国家的初衷并不冲突。

二、官场深似海,杜甫落魄向西行

杜甫当官不久爆发了“安史之乱”,长安成了首当其冲的沦陷区,不得已杜甫带着家人离开了长安。在带领家人逃亡的路上,杜甫得知太子李亨在灵武继位,便打算赶往灵武以徒报效国家。不料在半路上杜甫遇到叛军成了阶下囚,还好叛军的看管不是很严格,当了8个多月的俘虏后,杜甫借机逃离了长安。

这次事件发生后,杜甫也因祸得福被唐玄宗任命为左拾遗,算是正式的当上了大官。随唐肃宗回到了长安后,杜甫积极的参与政事,过了一段官宦生活。可惜好景不长,对官场不够了解的杜甫,因为给败军之将房琯求情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房琯受唐玄宗所托到灵武任命唐肃宗为皇帝,因受唐肃宗的器重担任收复两京失地的重任。可惜房琯并无军事才能,在两次用兵的过程中均兵败,导致唐军死亡4万多人,不过唐肃宗并没有因此而责罚他,对他依然很器重。后因贺兰、董庭兰、崔圆、李辅国等人,均向皇帝进言房琯对皇帝不忠,再加上他本人总称病不上朝、手中又有兵权等原因,引起了唐肃宗对他的警惕和怀疑,于是房琯从丞相一路被贬至邠州刺史。

杜甫求情的理由是房琯有才,他并没有分析皇帝贬房琯的原因,也不了解此时的皇帝最关心的是掌握军权的人是否忠心,只是觉得像房琯这样的人才不应该被贬,就大胆的为房琯求情了。这一求情不要紧,杜甫被皇帝误会成了跟房琯一条线上的人,于是随着房琯的贬官之路,杜甫也一路贬官至华洲。

从长安步行到成都,杜甫家的茅草屋,成就了1400首唐诗

未老先衰的杜甫像

从入长安求官,初步认识到官场的黑暗,到后来的唐玄宗宠爱杨贵妃、以及安史之乱的爆发,杜甫有机会接触到了最底层人们的生活艰苦,也深刻领悟到了统治阶级的奢华生活和对人民的剥削,这些都为杜甫后来的辞官埋下了伏笔。在被贬官到华洲以后,杜甫一路西行看到都是流离失所的百姓,他们的生活依然是非常的艰辛,有时需要靠挖野菜、吃野草为生。到此杜甫真正认识到了统治阶级的本性,也厌倦了政治生活,毅然辞去官职去了成都,

此时的杜甫大约49岁,却早已经是满头白发!

三、茅草屋下住,杜甫写诗千余首

杜甫在结束了将近十年的长安生活,又过了四年的颠簸生活后,终于来到了成都这个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虽然来成都的路上,杜甫一家人的生活十分艰苦,但看到成都繁华、安静的生活,杜甫的心里总算是平静了下来。最开始的时候,杜甫一家人是住在成都西郊涴花溪北的草堂诗中,后来看到涴花溪边这个有山有水、有林塘的幽静之地,杜甫十分喜欢便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建造了草堂。

建造茅草屋对于杜甫本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还好他的表弟王十五给他送来了建造房屋的费用,他的朋友肃实给他送来了100棵银桃树,韦续给他送来了绵竹,韦般给他送来了松树子等等,杜甫才把草堂建成了。

这个时期的杜甫,跟附近村民的关系都十分的亲切,他们经常在一起饮酒(当然然杜甫很穷,这些酒和菜都是村民准备的),杜甫一些朋友也经常到草堂来拜访他,大家在一起叙叙旧日子倒也过的快活。虽然为了生活杜甫还自己挖野菜,种植蔬菜等,有时还需要朋友的资助,但是跟中原地区的战乱和流离失所的难民相比,杜甫在草堂的生活还算是十分安逸的。

生活安定下来后的杜甫,在沉寂了一段时间后,开始了诗歌的创作。看到鸟语花香的美景,杜甫会写一些赞美大自然的诗歌;有朋友来访时,杜甫会写一些赞美友人的诗歌;想起饱受战争之苦百姓时,杜甫会写一些忧国忧民的诗歌,据说杜甫在草堂生活折这段时间,前前后后不过4年的时间却创作了将近1400首诗歌,这些固然跟杜甫的经历关系密切,但也离不开草堂这个安静创作的环境。

从长安步行到成都,杜甫家的茅草屋,成就了1400首唐诗

综上草堂对于杜甫而言,是一个赖以生存的家,也是一个沉淀人生经历的地方。在来草堂之前杜甫目睹了官场的黑暗,也经历了安史之乱的混乱;逃亡的路上杜甫亲身体验了普通大众生活的艰难,对社会有了重新的认识,他开始从一个地主阶级的官二代转向了亲近人民的诗歌作家;到了草堂之后杜甫开始了真正的创作之路。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杜甫的成长,也看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此时的他心里装的再也不是统治阶级,而是饱受战乱之苦的牢固大众以及对腐朽统治阶级的批判。

四、草堂的发展和现状

杜甫离开成都以后,茅草建造的草堂自然的毁掉了,但这个地方被四川节度使崔宁的小妾改造成了私宅。我们不得不说杜甫生活的地方,这个有唐诗的地方,世人一直都十分的关注,杜甫去世以后有很多人因为仰慕他来这里观赏,为了纪念杜甫他们还为他修建了祠宇,虽然中间草堂被毁掉了很多次,但在人们不断的修葺过程中,草堂作为一种文化一直被保留了下来,并取得了蓬勃的发展。

到了五代时期,诗人韦庄追寻到这里,为杜甫重新修建了茅草屋,来表达自己对杜甫的思念之情。


宋人仰慕杜甫的才华,把草堂建成了杜甫祠宇,并把杜甫像绘制在了墙壁之上。


自此之后历朝历代都会对草堂进行重建和修葺,这才使得杜甫草堂文化得以保存到了民国时期。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内珍藏有各类资料3万余册,文物2000余件。包括宋、元、明、清历代杜诗精刻本、影印本、手抄本以及近代的各种铅印本,还有15种文字的外译本和朝鲜、日本出版的汉刻本120多种。

建国以后大概对杜甫草堂整修和改善了十余次,并正式成立了杜甫纪念馆,为此大量的工作人员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政府单位和很多喜欢杜甫的朋友都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此时的杜甫草堂已经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和一级博物馆,每年都吸引大量的游客来这里瞻仰杜甫的旧居和学习杜甫文化。不得不说杜甫本人的故事和他创作的诗歌,都是无比珍贵的文化遗产。

从长安步行到成都,杜甫家的茅草屋,成就了1400首唐诗

草堂游客

我的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在文章的最后我想说的是,杜甫的一生是平凡的一生,也是苦难的一生,更是伟大的一生。平凡是因为他大部分时间过的都是普通人的生活,除了诗歌并没有在当时成就其它事业;苦难是因为他经历了残暴的安史之乱,做过叛军的俘虏,为了生活挖过野菜;伟大是因为杜甫一生都在忧国忧民,并用诗人特有的技能为我们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