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6 雷州老兵的回憶:全村人一鎬一鋤挖出一個水庫

9旬抗美援朝志願兵艱苦歲月的回憶

全村人一鎬一鋤挖出一個水庫

在雷州市南興鎮輝塘仔村,有一個小型的石坑尾水庫遠近聞名。“它之所以出名,是因為人人都知道,這是我們村民一鎬一鋤挖出來、一擔一擔子挑建起來的。”日前,9旬的抗美援朝志願兵何春彬老人向記者追憶起昔日以人工挖水庫的艱苦歲月,不由感慨萬千。

沒有一分工錢全村人也熱情百倍

何春彬老人今年96歲,家住雷州市南興鎮輝塘仔村。他於1923年出生一個貧窮家庭,兄弟4人。那時正是舊中國處於兵荒馬亂的時代,從小飽受各項苛捐雜稅及地主盤剝的家庭,加上人口多,其生活之艱難可想而知。解放後,老人與第三個弟弟先後應徵入伍,他還於1950年至1953年當過抗美援朝志願兵。老人的人生經歷過貧窮、困難、艱辛、炮火等,他稱除了炮火連天的歲月給人烙下深刻記憶外,還有就是全村人一鎬一鋤挖出一個水庫過程也令人難以忘懷。


雷州老兵的回憶:全村人一鎬一鋤挖出一個水庫


南興鎮輝塘仔村地處偏僻山坡,遇上乾旱的季節,不僅村民的飲用水困難,連灌溉農作物的農用水也奇缺,常常導致群眾顆粒無收。於是在1967年,輝塘村黨支部發出號召,動員群眾採用愚公移山式的方法人力挖掘水庫,以解決乾旱缺水的問題。“那時我才20歲左右,弟弟妹妹們才10多歲,就與父母全家人一起,參加了人工挖水庫的偉大工程。”何春彬老人說,“沒有一分工錢,全部是義務勞動,但全村人卻都是熱情百倍。”

一鎬一鋤地挖也完成偉大工程

據何春彬老人回憶,那個年代還沒有掘土機、推土機等現代化機械設備,完完全全是靠村民們用鐵鋤、鐵鏟及鎬子頭等人工工具,一鎬一鋤地挖土,然後用鐵鏟往籮筐、糞箕裡裝土,再讓村民們手提、肩挑甚至背扛,完完全全發揮出人的體能力量,喊著“農業學大寨”“人民的力量大如天”等響亮的口號,甩著膀子加油幹。“家裡只要有勞動力的,就全部出來參加了,場面可熱鬧了。每幹一天雖說沒有現金報酬,但生產隊也會給記上一天的工分,全村人都樂此不疲地天天干。

“人工開挖水庫,從挖土到挑土都沒有輕活。百兒八十斤一擔的泥土我們挑不動,就與兄弟或者孩子們一起扛,年紀輕的就倆人合抬50市斤的一糞箕土。”何春彬老人稱。他那時是青年人,渾身有力氣,肩挑百斤左右的都沒有問題。但弟弟妹妹們卻還稚嫩,一天抬扛下來也著實夠嗆。他們的肩胛頭紅腫得象個紅鮮鮮的小饅頭,把老媽老爸心痛得暗地裡出眼淚。而他雖然年輕力壯,但由於是天天干活,手掌、肩頭同樣也起了水泡,但大家都毫無怨言。

在以人工開挖石坑尾水庫的過程中,輝塘仔村成百上千的村民肩挑背扛,團結一致、艱苦奮鬥,爆發出了勢不可擋的磅礴力量。“期間,我們有的村民因年邁或體弱無法上陣,就讓兄弟或者兒子頂上去。”今年87歲的何春活和72歲的吳愛蓮老人回憶時表示,他們有的村民在施工時受了傷,休息一陣立馬返場……該項工程歷經近半年時間,生產隊裡還宰了兩頭豬犒勞村民群眾,歷盡艱辛才終於挖成了現在的石坑尾水庫。

很想再來一次工程驗證“現代意志”

沒有一部機械參加,全靠人工也能挖成一個水庫,在現代人看來簡直不可思議,但輝塘仔村人還是做到了。令人欣慰的是,該水庫的建成投入投用,除了可使輝塘仔村的農田得到灌溉外,還有附近南坑、東吳等村莊群眾的100多畝農田也能受益。該水庫建成時寬20多米、長300多米、深5米,總面積10多畝。只可惜近日記者前往採訪時,看到水庫四周都是林木及高大的灌木叢,庫容蓄水不多,堤壩及庫周邊都沒有加固防護,並且附近的農田竟然全部丟荒,雜草叢生。


“非常遺憾,現在的石坑尾水庫,幾乎完全喪失灌溉作用了。”輝塘仔村老農告訴記者,“近10多年來由於缺少清理維護,導致水庫的淤泥堆積越來越多,庫存也變得越來越小。另外,水庫還被鄰近村的村民佔為已有,用來養鴨子養魚,完全根據個人需要隨便排水,導致水庫灌溉不了農田,100多畝農田丟荒10多年,很辜負那個時代大家肩扛背挑的血汗勞動。如果可以的話,我們很想發動大家再來一次人工開挖水庫工程,一方面可以鍛鍊現代人的身體和意志,另一方面是把水庫的淤泥清理掉並建築防護,以拯救丟荒的農田……當然是如果有資金支持的話會更好,這樣不用人工開挖,為此我們特別希望能得到政府部門的支持和幫助。”


記者:吳智雅 戴李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