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为何在五代十国那么乱的期间,契丹都没有借机南下统一?

飞天舞168691091


947年,辽太祖耶律德光曾率军南侵,灭亡后晋,攻占了后晋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

946年,契丹皇帝耶律德光(他是契丹国开国皇帝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次子)率北南侵,后晋大将杜重威率军投降,耶律德光很快进入汴京,晋出帝石重贵被俘。耶律德光在后晋皇宫中称帝,改国号为“辽"。契丹军队在中原四处抢掠,激起了中原人民的反抗。耶律德光无力维持其在中原的统治,率军北撤,死于途中。


跪射俑


首先,契丹其实南下过,后晋就是契丹灭掉的。在灭掉后晋后,契丹首领,耶律德光就在开封称帝了,只不过时没过多久就被中原的反抗军打回去了。

其次,别小看五代十国。五代十国藩镇割据,实行的都是军事统治。这个时期每一个割据势力虽然人口不多,割据的领地也不大,但是千万别小看了这些节度使。这些人都是当世的猛将,打仗都是非常狠的,将领够狠,带出来的军队自然战斗力非常强了。毕竟在这样一个人吃人的社会,自身不够硬是活不下去的。所以契丹的军队在面临这些军队时,也没有足够的把握可以大赢。

要知道与契丹接壤的几个小国,如:卢龙军、后唐、后晋、后周对契丹的作战都有不俗的战绩。后晋被契丹灭掉也是内部的高级将领投降。

灭掉后晋的契丹,没过多久就被打回去北方了,之后就再难一南下了。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 耶律德光在退军的途中病死了,自此以后,契丹皇室就内乱不止了,各方都在争夺皇位,之后连续两位黄帝耶律阮和耶律璟上台没多久就死于政变。契丹内部不稳定,所以再难以集中兵力再南下了。

二、 当时出现了一个超级猛人,后周世宗柴荣,号称时“五代第一明君”。这个人有多猛呢?在北汉和契丹联手的情况下,以一敌二,还把契丹给打残了,之后就是南下征南唐和后蜀,还举行过灭佛运动(佛教因为不事生产所以被针对了),开通漕运开拓汴梁。周世宗柴容基本是奠定了一个统一全国的经济政治军事的基础。在北伐契丹时,契丹国内昏君当道,形势一片大好,但是奈何染病没过多久就死了(37岁死的),而宋朝就捡了一个便宜。

等宋朝建立后,把目标放在南方,准备一统天下。契丹新任皇帝耶律贤也基本扫除了障碍,开始恢复国力,一时也无法南下。等到宋太祖统一南方后,开始北伐,契丹也已经恢复一定的元气了。进过宋太祖和宋太宗两次北伐失败,基本就以及放弃了北伐的念头了,签订了澶渊之盟。

历史有时就是这么巧合,阴差阳错的错过了许多事。


这个历史很正


天佑四年,随着唐哀帝李祝的禅让退位,大唐王朝的最后一丝荣光也随之消散,天下分崩之势再也无法挽回,历史的车轮就此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

先前大一统的唐王朝被一个个地方势力所割裂,而此时代替唐王朝,号称正统的那个后梁王朝,细算下来也只不过是一个地盘稍大的地方政府罢了,实在是力量有限,而在各个藩镇相互征伐之际,北面的游牧民族——契丹,正开始迅速崛起,然而纵观五代十国之际,契丹虽然有击败中原王朝的例子,却始终没有趁势完成南下统一,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这里面的原因有必然也有偶然,主要是契丹自身的原因,打铁还需自身硬,自己不强也没啥可说的,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段历史,一起看看为何契丹会错过统一的良机。

首先,五代十国,对于中原王朝来讲,是虚弱、混乱的时期,然而对于契丹来讲,契丹在这段历史时期也并非是一个强大的帝国。

唐末时期,随着黄巢起义的爆发,大唐内部事态开始变得危急非常,为了应对黄巢起义军,大批唐廷精锐军队开始从河东北部、朔方藩镇南下勤王,连原先唐王朝一直坚决打击的沙陀叛部,唐廷对之也选择了宽恕、诏安,此时大唐昔日的塞北羁縻、平衡政策被打破,在唐帝入蜀避难之时,整个塞北地区处于权力真空状态,而此时已经颇有实力的契丹部,在耶律阿保机的带领之下,开始蚕食其他小部落,并迈出了崛起的步子,可以说,契丹的崛起,与大唐的衰落密不可分,用一句俗话来描述,那就是——捡漏。

后梁时期,

契丹开始迅速崛起,耶律阿保机在镇压了契丹贵族叛乱之后,兴兵完成了对奚、室韦、阻卜等部落的征服,将草原诸部最终混一在契丹的部下,而此时中原战乱,为了逃避战火,大批普通民众、书生、官吏北逃,为当时的契丹部族带来了中原文明,在接触到中原文化之后,耶律阿保机最终下定决心,在塞北筑城,自此迈出了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融合步子。

而此时的契丹在经济上比较富裕,其掌控着蒙古地区的高产量盐池,在政治上游走于后梁、河东、卢龙藩镇之间,争取自己最大的发展利益,但从此时卢龙藩镇刘仁恭父子经常出塞焚烧草原、袭击契丹散部来看,当时的契丹的军事力量虽然已经不容小觑,但应该还不足以对河东、卢龙实行毁灭性的打击,当然不可能进一步完成南下统一了。

到了后唐时期,

契丹已经开始与后唐王朝加剧摩擦,前期耶律阿保机倾族围困幽州,并频频入侵易、定之地,而此时后唐正值开国之际,军事实力爆棚,在强悍的唐庄宗带领之下,硬碰硬使得契丹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而此刻,身后的渤海国也让契丹每次南下如芒刺在背,无法全力南下,最终契丹在数次尝试失败之后,耶律阿保机最终选择了先灭渤海国,再图中原的策略,回军北上,平灭渤海国。

渤海国的灭亡,让契丹国本身需要一段时间来消化、融合这个占有国,特别是大儿子与次子耶律德光之间的矛盾激化,最终导致大儿子耶律倍叛逃后唐,使得契丹国内政治不稳,也无力再染指中原,直到石敬瑭的叛乱,才给了契丹一次绝好的时机,押宝投资石敬瑭,稳赚不赔的投资,最终让契丹获得了燕云十六州,将军事触角直接越过了长城,进入了传统的农耕王朝势力范围之内。

随着后晋皇帝石崇贵的强硬,后晋与契丹撕破脸皮,契丹皇帝耶律德光最终进行了南下统一的尝试,而最终的结局却是两败俱伤,耶律德光被做成了木乃伊送回塞北,当时随军的耶律倍长子耶律阮却趁势被将领推上皇位,北上与叔叔耶律李胡争夺地位,在中原被打得一团糟烂的时候,辽国自身陷入了一场皇位争夺危机,而随着这场危机最终尘埃落定,河东节度使刘知远也完成了对中原王朝烂摊子的收拾,再次称帝,此时的辽国面临着新旧势力更替,太后、三叔、先皇昔日的势力盘根错节,使得作为耶律倍一系的辽世宗根本不敢再派大军南下,以免祸起肘腋之间。

在后汉、后周时期,

辽国高层权力之争更是从来没有歇停过,辽世宗在睡梦中被耶律察割杀死,而皇位又落回了辽太宗耶律德光长子耶律璟的手中,更奇葩的是这位辽穆宗经常酗酒,天亮才睡,中午方醒,而且长时期不理朝政,国人称之为“睡王”。

遇到这种皇帝,辽国的国力自然难以振作,而与此同时,五代时期最厉害的君王,柴荣登场,并整合军队、国力,制定了一些列的统一政策,

面对后周的强势崛起,此时的辽国更加倾向于积极防御,联合北汉、南唐等地方势力,一起遏制后周,而没有想过去南下统一,因为太不现实了。

结语:

在五代时期,看似中原纷乱,而契丹自身其实也是矛盾重重,使得其根本无法聚集强大的力量,来推行南下统一的进程,因此五代时期,虽然乱,契丹依然无法南下统一,不是他不想,而是他确实也做不到呀!


青史如烟


子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的国力日渐衰败,对于周边游牧民族的管理和约束也出现力不从心的状况,而契丹人在耶律阿保机的带领下逐渐的强大起来,到了五代时期,契丹已经成为北方游牧民族的老大,而这时却是中原大地藩镇军阀混战时期,契丹人也发现这个契机多次南下入侵中原,但是他们始终没法对统一中原。

公元915年,李存勖的晋军和朱友贞的梁军正展开决战。趁着李存勖脱不开身的机会,阿保机亲自率领三十万大军南下攻打幽州。此时幽州只有周德威率领的三万人,拥有三十万大军的契丹军队对于幽州是势在必得,可是周德威坚守不出,苦苦的坚守了200多天契丹军队也没有攻下幽州,眼看着晋国援军的到来错失了南下的机会。

在这次幽州保卫战中让周德威一战成名,也暴露出了契丹军队的问题。第一,契丹军队多为骑兵不善于攻城战。第二,契丹各个部族之间其实都是利益关系。久攻不下的幽州令他们失去耐心和攻城的决心,在幽州保卫战后期攻城的契丹部队已经很少了,只有晋国投降到契丹的部队在攻城。内部的不稳定加上部队的不成熟,以及战术的不足都限制了当时契丹南下的脚步。

幽州保卫战之后如果是契丹军队依靠武力攻入中原可能还需要非常久的时间。但是到了公元936年,石敬瑭为当上皇帝,找了契丹人这位“干爹”,并且送上了中原的“北大门”——燕云十六州,自此契丹敲开了中原的大门。

到后晋石重贵时期,契丹皇帝耶律德光就有统一中原的想法,这次南下占领晋国的都城东京,四处烧杀抢掠。耶律德光也仅仅占领东京三个月,就被各地的藩镇和晋国旧部给走了,耶律德光还将自己的命断送在北撤的路上。

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就算是燕云十六州在契丹人手中他们想继续南下统一中原的目的还是无法达到,因为作为游牧民族并没有能力管理中原,即便是占领晋国都城,契丹人也只是会烧杀抢掠,没有把心思放在治理上。

所以在五代藩镇混战时期,契丹人有心南下中原,但因为内部政治、军队实力,而且还没有掌握管理国家的方式等原因并没法做到南下统一中原。


历史百货铺


这个问题是个伪命题

契丹是中国历史上继匈奴,鲜卑,柔然和突厥后又一个强大的游牧政权。契丹和这些政权比起来既有相同,也有不同,因为二者虽然地盘大致相同,但匈奴和突厥虽然强大,始终只是游牧政权,奴隶制帝国,正所谓兴也忽然,败也忽然。但是契丹却是个半封建帝国,完成了从游牧到农耕生产方式的转变,从这一点看,契丹比之前的草原政权先进得多了

要说契丹没有在五代十国时期入侵中原,那是不对的

五代十国指的是唐末到北宋建立这一混乱时代,华夏战乱给契丹以待机而动,但是当时的契丹刚刚一统不久,如果独自吞下中原则有点力不从心,所以耶律家族通过在华夏扶植傀儡政权的方法来操控华夏,例如五代之一后晋石敬瑭就是契丹扶持的“儿皇帝”。中原的屏障燕云十六州也被契丹夺走。

但是后来,中原的力量得到了恢复,到了后周世宗柴荣励精图治,富国强兵,使得契丹无机可乘;宋太祖登基之时虽然后周有些混乱,但是此时的契丹也是出了乱子无力南下,而后宋朝完成了统一,契丹更是没有机会入主华夏了。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契丹先后灭掉了后唐和后晋,就相当于灭掉了中原最强的王朝了。辽国建立的时候中原地区还是割据混战状态,五代十国根本不具备作为正统王朝的资格,这一局面很长时间后才以北宋统一了南中国宣告结束。


辽国虽然先后攻灭了两个所谓的中原王朝,但是打不过后周,后周时期。国家强大。疆土广阔。经济复苏。权力又集中。


晋汉时期国家政治动荡。权利不够集中。外敌入侵。贪官污吏横行。国家经济实力落后。而契丹非常强大。。至晋亡以来契丹虽然国内内乱。但后汉也是自顾不暇。所以就留给一个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后周。不过后者只是收复了南边的两个州。两个关而已。


但是为什么都没有在中原站稳脚跟?反而等后周做大后反推倒了幽州,其实原因很好解释。


1. 契丹始终没有消灭中原军队的主力。它的体制又不能很好地容纳中原已有的统治集团。所以必然遭到强大的排斥和反抗,再加上耶律德光去世,契丹军只能撤走。


2. 其实契丹入主中原的意愿并不强。捞一票就走,回到草原还不是美滋滋?所以缺乏持续在中原发育的动力。


3. 后晋十万大军不投降,你看看契丹能南下汴京吗,五代时期民风彪悍,只要军民团结一致,不可能让少数民族入主中原。


4. 契丹“打草谷”过于恐怖,引起中原人们的激烈反抗。还有各地的藩镇本来就各怀鬼胎,战斗力也不差,只是暂时屈服契丹,契丹做得过分,难保不会鱼死网破。还有击败和毁灭一个王朝是困难,但是消灭王朝后,帮助新征服的地区重新建立统治秩序(简称“消化”)就更加困难。他们不思治理反而做大死,最初是为了抢夺中原的财富而烧杀抢掠,激起公愤是中原反抗,不像后来元清,占领中原后就建立了政府统治。


5. 契丹人根本就不太热衷于中原文化,到了辽国灭国时契丹人和汉人都还没法融合,都是各过各的,人家不稀罕中原土地,那里没法放牧。也就贵族们热衷学习中原文化。可见辽国无法从文化上融入中原文化也就无法和元清一样入主中原。


冷兵器研究所


五代十国乱世期间,契丹为何没有借机南下统一。小白丁觉得有这么几个原因:一是契丹尚未有一统中原取而代之的思想和准备;二是中原地区虽处乱世,但契丹也无彻底击败中原王朝的军事实力。

实际上在五代时期,契丹曾经两次南下中原,一次是因石敬瑭想取后唐而代之,以割让燕云十六州、称臣、称子为代价求得契丹南下并建立了后晋, 在完成这一单纯的军事目的后,被石敬瑭欢送北还,契丹借此得到了燕云十六州;第二次是在石敬瑭去世后,其侄子石重贵只想称孙不想称臣,引得契丹大怒,发兵南下并最终灭亡了后晋,当时的辽国皇帝辽太宗在汴京的皇宫着龙袍、坐皇位,学起中原皇帝的样子,然而,仅仅几个月就因中原人民的反抗并被后晋大将刘知远打败北返,辽太宗还死在了中途。

首先来说第一个原因: 在五代时期,契丹看似建立了政权,完成了向封建制度的转变,但其尚未做好统治中原之地的思想和行动上的准备。建国后,契丹族本身的游牧民族习性并未改变,契丹军队出征时,很少携带粮食,多以就地打草谷来解决粮草问题,这样注定了契丹即使进入中原也无力长久。就在契丹灭亡后晋的当年,契丹军队就因为在开封附近频繁打草谷而引起民怨沸腾,结果被刘知远等人赶回了北方老家。

第二,五代后期,随着辽太宗的逝世,辽国内部因皇位之争陷入了一段时期的内乱之中,根本无暇顾及南下之时。同时,随着后周的建立,中原之地开始逐渐向重新统一的趋势发展,周世宗柴荣南征北战,其军队的战斗力较强,并重新收复了燕云三州之地,若不是突然暴毙身亡,或可收复全部故地。说明在军事实力上,中原王朝是有一定的战斗力的,契丹即使南下也无力彻底击败中原军队,这是契丹未南下统一的第二个原因。


史海小白丁


其实在五代十国时期,契丹辽国并非没有南下,只是由于种种原因,又重新退回了北方。

辽国的崛起,其实和五代十国的时间比较一致。

公元907年,后梁太祖朱温代唐称帝,正式拉开了五代十国五十三年的乱世大幕。

而也是在这一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成了为契丹部落的首领,此后一直忙于国家的建立于稳定,无暇南顾。其实耶律阿保机始终都有南下之心,但等到其稳定好国内,想要腾出手来南下中原的时候,却一场大病亡故了。

耶律阿保机死后,其妻子述律平摄政,拥立辽太宗耶律德光即位,随后又为了稳固耶律德光的通知,在辽国展开了血腥的屠杀,终于在公元930年平息内乱,彻底稳定了耶律德光的统治。

其实在这段时间里,契丹为了物资,也曾南下试探过中原王朝。只不过与契丹辽国所接壤的龙卢地区、河东地区都是在晋国治下,后来李存勖建立的后唐取代了后梁。辽国无法再后唐军队手中讨到便宜,因此并没有大规模南下。

这种情况直到后唐李从珂上位之后,才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李从珂本身就是藩镇篡位,因此他对后唐境内另一个藩镇,也就是河东节度使石敬瑭极为忌惮,总想要找机会除掉石敬瑭。

石敬瑭个人实力无法与后唐军队相抗衡,为求自保,便向契丹辽国许诺,若是辽国帮助自己灭唐上位,那自己便愿意割让燕云十六州给辽国。

耶律德光闻言大喜,直接亲率五万骑兵南下,辅助石敬瑭灭唐建晋。五代十国之一的后晋政权就此建立,石敬瑭“儿皇帝”的名号也因此传了出来。

中原政权北方之屏障,燕云十六州从此便落入了北方少数民族的手中,直到朱元璋北逐蒙元,建立大明朝之后,才彻底将燕云十六州拿回来。

石敬瑭在位期间,辽国与中原王朝相安无事。可石敬瑭死后,继任者石重贵不愿意继续仰辽国鼻息,公然与辽国翻脸。

耶律德光勃然大怒,直接亲率大军南下,一举灭亡了后晋,生擒后晋皇帝石重贵。按照耶律德光本来的想法,是要就此占据中原,用心经营。

但辽国的习俗与中原大相径庭,不同习惯之间的摩擦,导致矛盾愈演愈烈,耶律德光不得已,只能率军返回辽国,这才给了刘知远见缝插针的机会,后汉政权也由此建立。

在辽国撤军的途中,耶律德光病故,辽国顿时又陷入了新一轮的夺位之争。等到辽世宗稳定政局,再次难顾的时候,中原王朝就已经变成了强大的后周。辽国再想南下,就有些力有不逮了。

所以最终结论,不是契丹辽国不想趁五代乱世南下统一,只不过是没有那个能力罢了。


盗帅夜留香YE


趣谈答案:契丹有一次机会南下,可是因为耶律德光的昏招和契丹内斗丧失了机会。除此外,文化的碾压也是契丹无法入主中原的主要原因。

可怕的李存勖

李存勖出生于公元885年,死亡于公元926年,简单讲,他是晋王李克用的儿子,唐朝的军事家以及后唐的开国皇帝。

我们拿出对应地图来看一下李存勖的地理位置,就不难发现李存勖和辽国几乎是咫尺相隔。这也就意味着,一旦契丹想要借机南下,就必须和李存勖进行生死较量。

而李存勖的军事能力之强超乎了所有人的力量,这其中就包括耶律阿保机。

  • 耶律阿保机的小心思

出生于公元872年的耶律阿保机,比李存勖还要年长几岁,而耶律阿保机作为辽国的开国君主,有着一定的能力,更多的是野心。

在耶律阿宝基当皇帝的11年时间里面,连续不断的向南扩充,连续不断的对南入侵,可是有一个人物的存在,让耶律阿保机前进不得。没错,这个人就是著名的李存勖。

耶律阿保机南征北战先后攻灭了渤海国、室韦和奚,但因为李存勖的存在,无法南下。

  • 兴教门之变后,耶律阿保机的机会

李存勖在公元923年魏州称帝之后,定国号为唐。这是一个了不起的举动,因为在同年的12月也就是仅仅过去了8月份之后,先后灭掉了后梁,然后河南、山东等大片土地通通归了李存勖。

李存勖能力很强,却输在了一次兵变上。公元926年4月份,兴教门之变正式开启,而在此次的兵变当中,李存勖没能挺过去。

  • 后唐的初始阶段

在整个后唐的初始阶段,有两股势力在对辽国进行了腥风血雨的碾压,分别是李存勖和李嗣源。

这两个人对于辽国没有任何好感,甚至有事没事都会去欺负辽一下,辽国防守都来不及,就更不要说积极主动进攻了。

后唐混乱,但辽国依然没有掌握机会

李存勖是英雄,李嗣源也差不到哪去,但李嗣源有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不大却很致命,没有选到合适的继承人。

但凡是个皇帝在关键敏感时刻没有选中继承人或者继承人不合适的话,足以把一个帝国拖向深渊,而这个时候后唐进入了深渊。

  • 石敬瑭的献媚

当李嗣源去世之后出现了两个人物,最有可能争夺皇权,分别是石敬瑭和李从珂。

石敬瑭为了能够获得契丹的认可,获得契丹的支持,主动割让了幽云十六州。

幽云十六州需要简单讲一下,他是整个北方对抗契丹的唯一缓冲之地。

契丹国国力大增,也正式进入了华夏平原,开始逐鹿天下。

  • 耶律德光的昏招

在石敬瑭去世之后,华夏北方群龙无首,这几乎是辽国直接掌控华夏大部分平原的唯一一次机会,而辽国也的确掌握住了。

只不过掌握了没有几天,因为耶律德光在入主华夏之后,并没有约束自己的士兵,士兵所到之处烧杀掳掠不说,还进行了诸多欺凌事件,这一系列的事情让华夏的门阀贵族、让华夏的本土势力见到了辽国的龌龊。

自此开始,华夏的本土小势力放下了之前的恩怨情仇,开始一致对外,抵抗辽国。辽国在入侵华夏的这一段时间里面,没有占到任何便宜。

  • 辽国的优良传统

辽国最擅长的就是内战,而最开始的时候耶律德光入侵华夏不适应平原气候,直接得了重病,自己还没有死呢,整个辽国就开始了新一轮的权力争夺。

前面在打仗,后面却在势力争夺,这一系列的行动对耶律德光的打击是致命的。此次战役之后辽国被迫退出华夏舞台,这一次退出将是永久性的退出。

辽国的权力争斗

前面一片大好,但后面进行了系列的争斗,第一个争斗就是辽世宗。

  • 可怜的辽世宗

辽世宗是在耶律德光去世之后,通过系列变动掌握了国家命脉,而自此之后的几年里面辽世宗一直辛苦奔波,奔波来奔波去,然后就死掉了。

关于辽国的军权变化以及皇帝为何频繁更迭,没有必要详细阐述,只是在辽世宗去世之后,又展开了新一轮的贵族夺权活动。

  • 辽国的复杂

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面,辽国所发生的事情,用一本史书似乎没有办法描述,简单讲:辽国这也有问题,那有问题,通通都是大问题。

而辽国在忙着内部争斗的时候,再也无心问鼎天下,再也没有能力入主中原了。

文化方面解析

整个唐朝给我们这样的一个认知,四方都是蛮夷部队,只有唐朝才是最为正宗的帝国。之所以有这样的思想认知,我们可以称之为文化自信。

唐朝是有文化自信的,也有理由、有必要有文化自信,因为整个唐朝几乎是那个年代全世界的巅峰。

一旦拥有了文化自信,就很难再被其他民族奴役,比如北方的辽国。

文化自信会衍变出一个抱团效应,而这种抱团效应也极大的阻滞了辽国的入侵。

北宋的崛起断送了辽国的希望

在辽国犹豫、纠结和踌躇的时候,另一个小国家出现了,这个小国家最开始的时候非常的普通,只不过伴随着这个小国家的慢慢崛起,整个辽国才发现一个庞然大物已经出现在自己的面前,而这个庞然大物就是鼎鼎有名的北宋。

当北宋的大一统帝国正是呈现,当北宋的板块形成了一个绝对意义的防御性线路的时候,辽国再想进攻就已经难上加难了。

历史启示录

在五代十国的时候,辽国有不少机会能够入主中原,只不过因为自身的内部矛盾再加上后唐最开始的积极反抗,让辽国丧失了绝大多数机会。

另一个角度来出发,让辽国丧失所有机会,未必是一件坏事,毕竟相较而言,宋朝的统治要比辽国靠谱一些。


趣谈唐宋元明清


因为辽国没有机会,五代十国时期,虽然中原大地混乱不堪,但是的契丹也还是一个小小的部落,而不是后来的辽国。

唐朝末年,中原大地混战不休,公元907年,唐朝大将朱温篡位夺权建立后梁,正是开启了五代十国乱世时期,从公元907年到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这短短的几十年时间,中原大地的割据政权犹如走马观花一般,兴起后又快速陨落。

当时的中原大地虽然在进行混乱的战争,中原地区各色人马粉墨登场,你方唱罢我登台,一片乌烟瘴气,劳苦大众生活在一片水深火热之中,而与此同时在遥远的东北大平原上,也在演变着一场激烈的群雄争霸赛。

时间来到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征服东北地区的部落,建立契丹国,此时的国家还刚刚建立,根本没有能力南下进攻中原,一直到了公元947年契丹才南下,进入了开封,此时已经是耶律德光在汴京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大辽”,改年号为“大同”。

公元951年,郭威通过兵变建立后周,但此时前朝后晋“儿皇帝”石敬瑭为了建立后晋,已经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了契丹,所以后周继承的疆域已经失去了燕云十六州,但是此时辽国内乱,国内混乱不堪,无力一鼓作气占领中原,后周趁机反扑,把辽国逼回燕云一代,这个时期的辽国已经丢失了最好的机会,后面其实就没有机会南下占领中原了。

后周太祖郭威驾崩之后,因为无亲儿子,所以养子柴荣继位,是为周世宗,柴荣的能力大家都知道,励精图治使后周蒸蒸日上,但不幸的是在北伐期间病死,皇位落到了年幼的儿子身上。

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建立大宋,随后逐步一统中原,此时的辽国才从内乱中走出来,开始逐步经营燕云十六州,辽国因为才有“辽人治辽,汉人治汉”的政策,国力蒸蒸日上。

大宋此时也处于宋太宗时期了,国力也空前强大,宋太宗北伐辽国,想夺回燕云十六州,但几次北伐都失败了,辽国在萧绰萧太后的带领下,看穿了大宋的国力,所以也想南下进攻大宋,经过战争,虽然辽国开始时是一路高歌猛进,但随后遭到大宋坚决抵抗,导致战事不利,加上辽国大将陨落,权衡利弊之下,萧太后认为,辽国并没有足够的能力消灭大宋,而且战事拖久了,会导致辽国不利,所以宋辽就签订了“澶渊之盟”,从此宋辽历经了百余年的和平相处时期,后来宋辽因为百余年的太平,金国趁机崛起,覆灭了辽国和北宋。

总而言之,不是辽国不想南下入主中原,是没有机会,唯一一次机会因为内乱失去了,等到再有机会的时候,中原已经完成了大一统,建立了大宋,虽然大宋没有能力收回燕云十六州,但是辽国也没有力能入主中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