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5 唯品会投靠刘强东没用,Q1营收增速创新低,股价大跌市值蒸发80亿

唯品会投靠刘强东没用,Q1营收增速创新低,股价大跌市值蒸发80亿

文|谭文琦

5月15日一早,美股上市的唯品会股价出现了暴跌,短短4个小时每股缩水2.18美元,为12.91美元,跌幅达14.45%,总市值蒸发12.7亿美元(约80.6亿元),降至75.14亿美元。受此影响,唯品会创始人、第一大股东沈亚的身价损失约1.8亿美元(约11.4亿元)。

唯品会股价重挫源于一份不太靓丽的财报。5月15日盘后,唯品会公布了2018年第一季度财报,数据显示,第一季度总净营收为199亿元,同比增长24.6%;归属于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5.297亿元,同比下降4%。

资本市场最看中电商公司的指标是增速,这事关一家公司是否核心竞争力。但曾被寄予厚望的唯品会,增长势头已经明显弱于京东,同期比京东37.9%的营收增速还要低。这表明,电商领域已经呈现出明显的“虹吸效应”,能力越大的巨头抢占的空间会越来越大,进一步挤压垂直电商的生存空间。

不仅是与巨头相比,从唯品会自身的增长看,也日趋乏力。刚刚递交的今年第一季度成绩单是其IPO以来的最低水平,2012年唯品会上市时的第一季度唯品会的营收增速高达150%,此后几年一直维持着高速增长,增速在2014和2015两年都让京东望其项背,这一度帮助唯品会成为妖股,股价连连攀升,一度达到239美元每股。

此后,为了让唯品会股价更有流动性,吸引更多投资人,该公司于2014年11月选择拆股1拆10,到了次年四月唯品会股价达到了30.72美元的顶峰,与那时相比,唯品会当前的股价相当于蒸发了近六成。核心原因是,这两年唯品会的增速已经从三位数的高速增长滑落到20%左右。

分析唯品会的财报发现,超过97%的收入来自于自营为主的服饰平台,但是在天猫的挤压下,唯品会活跃用户量已经触及天花板,2018年第一季度活跃用户5660万人,增长几乎停滞,同比仅微增2%。这是其用户增速连续第五年出现下跌,并且还首次出现个位数增长。去年用户增速还维持在31%的水平。

由于活跃用户增长达到了天花板,唯品会第一季度总订单量同比仅增25%,而2016年以前这个数字都超过50%。在此背景下,唯品会只能做老用户的生意,第一季度用户复购率为86%, 96%的订单是重复客户所购买。

针对增长乏力,唯品会方面也进行了解释说,在自身如此大的规模体量下,要求居高不下的年增量并不现实。同时,从行业角度来讲,所谓的超高速增长绝大部分来源于低利润的品类扩张,或是很多个商家带来的效果,但这些和唯品会深耕服饰穿戴领域和将近100%的自营模式不具备可比性。

唯品会投靠刘强东没用,Q1营收增速创新低,股价大跌市值蒸发80亿

在唯品会自己看来自己的体量已经足够大了,因此将原因归于规模上,但资本市场对此显然是不认可的。毕竟有阿里巴巴这个巨头在,不仅体量更大,增速还更快,这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为何唯品会拓展新客户乏力?还要从其业务模式说起,唯品会曾经靠限时特卖在电商市场上杀出一条血路,但是尾货注定不会成为主流,体量达到一定程度上,如何寻找足够多的货源将成为一大难题。尤其是,越往后走同样以女性用户为主的淘宝和天猫成为唯品会迈不过去的一个坎儿。

扩品类、引商家,这条被京东、当当网、聚美优品等都曾践行过的路也成了唯品会的选择。今年4月开始Marketplace开放平台第三方商家内测,截止到5月4日,已完成产品的全部测试,并正式对外招商,在传统优势的服装鞋帽之外,对家居建材、家电数码、母婴用品、食品饮料、图书文娱、汽车用品、医疗保健、虚拟产品在内的八大品类商家开放。

为了吸纳卖家,除了常规开店支持外,唯品会还支持商家店铺实现一键生成小程序,收割一把腾讯的流量。这也能解释,为何去年12月,唯品会会选择投靠腾讯系,让腾讯、京东入股。但从第一季度的成绩单看,外界所期待的三家联合正面效应还没有显现出来。

由于开源不力,在成本方面,唯品会选择了节流,第一季度市场营销方面同比下降11.5%。但在营收缩窄的大背景下省钱也无力回天,唯品会的净利润最终同比下滑4%,这是2013年第一季度扭亏为盈以来第一个负增长、也是最惨败的一个第一季度财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