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激光是如何被研制出来的?

577149781


1916年,爱因斯坦提出了受激辐射的概念。在他的《论辐射的量子理论》论文中指出,激发态原子或分子在外界光辐射刺激下,会向某较低能态跃迁,从而辐射光。该辐射光和入射光完全相同,相当于大大增强了光强度。受激辐射的概念就是激光的基本原理,激光全称为:“受激辐射的光放大”,英文名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简写为LASER。最早该词被中文翻译为“镭射”,实际上和居里夫妇发现的放射性元素——镭风牛马不相及,纯属误读。后来在钱学森建议下修改为“激光”。


最早利用受激辐射原理制造光学器件的是汤斯和肖洛,他们制造出了微波激射器,一种通过微波谐振腔把入射微波强度放大的装置。1960年,美国休斯研究实验室的梅曼成功研制了可见光波段的光激射器。发生受激辐射的关键前提就是要高能级粒子数目远大于低能级粒子总数,但一般来说粒子大都处在于稳定的低能级,所以第一步就是要把低能级粒子“抽送”到高能级,实现“粒子数反转”。在实验中,可以用一束特定频率的电磁波把低能级粒子送到高能级,然后再用一束电磁波去激发它们。汤斯和肖洛他们采用的是微波电磁波,而梅曼则用的是可见光,现在所说的激光大都是在可见光波段,因此一般认为梅曼发明的光激射器是世界上第一台激光器。梅曼的激光器关键元件是红宝石单晶——掺铬的氧化铝单晶,他利用高强闪光灯管(螺旋状的氙灯)来激发红宝石,棒状的红宝石两端镀银形成对称的反射面——光频谱谐振腔,这样一束光打到红宝石时,受激辐射的光将不断被反射并诱发新的受激辐射最终得到一束强度非常强的激光。


飞贼克斯和康德马特


首先,激光从根本上来讲并不是制作出来的,它是物质的一种发光属性,而后续人类对这种属性予以合理的利用,才形成了我们生活中所能用到的激光。

激光对人类科技的发展历程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如今被广泛应用在军事、工业、医疗、美容、娱乐等诸多领域。

激光的英文名是laser,而“激光”这个中文名词是在1964年钱学森给出的一个翻译,意为原子受到激励发出的光。

为了了解激光的原理,我们首先要知道光是怎么发出来的。

根据量子力学的理论,一个原子可以处在不同的能级(高能级意味着能量大,低能级意味着能量小)。

当原子由高能级跳到低能级的时候(这里叫能级跃迁),原子要释放能量,并与此同时发射出光子,从而形成我们宏观上看到的光。

光子是有频率的,不同的频率对应不同颜色的光,如红橙黄绿青蓝紫的光频率依次升高,而光子的能量E=hν,其中h表示普朗克常量,ν是光的频率,这意味着频率越高的光能量也越高。

那接下来我们再看激光是如何产生的。

在实际的物质中,既有处于高能级状态的原子,也有处于低能级的原子。当高能级的原子受到相应光激励时会跃迁到低能级状态,从而释放出光子(这就像是我们在坡顶上骑自行车被人推一把就下去了),而处在低能级的原子则会吸收入射光的能量,从而提升自己的能级,这个过程是不发光的。

但是,在处于平衡态(物体的统计状态不随时间变化)的物质中,低能级的原子数总是远远多于高能级的原子数,这就导致当物质受到光源刺激时绝大部分的能量被吸收了,所以原子辐射出来的光远远小于被吸收的部分。

为了使得大部分原子处于高能级状态,我们需要人工施加能量地将它们激活,从而实现两个能级的粒子数反转(高能级的粒子数量大于低能级的粒子数)。

粒子数反转后的物质成为激活物质。当激励光源通过激活物质时,大量的原子从高能级跃迁到低能级并释放出光子,这使得光的强度大大增加。

但是初始辐射出来的光是有很多方向的,而我们需要方向集中的高强度的激光。这时候就需要添加相应的反射镜构成光学谐振腔。

在这个腔体内激活物质辐射出来的光被来回反射,再循环地刺激激活物质本身,从而使得光的强度不断增加,最后形成强光束从某一部分反射镜输出,也就成为了我们需要的激光了。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频率或者说颜色的激光能量也是不同的,蓝紫色的激光由于光子频率高,其具有的能量也很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