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我國56式40毫米火箭筒的研製發展情況如何?

鷹揚衛


  自從1941年德國入侵蘇聯後,德軍突然發現在蘇聯龐大的裝甲部隊和俄羅斯廣闊的平原面前,己方步兵是顯得那樣的弱小無助,而在42年之後蘇聯越來越多的新型坦克(T34等)大量服役,而此時能對這些新型坦克造成殺傷的pak40型反坦克炮等新武器數量又太少,無論部隊的指揮官再精明,也總有難以及時將反坦克炮部署到位的情況發生,於是德軍意識到有必要研製一種能夠配屬到步兵班的既便攜而又威力巨大的反坦克武器。

  

  (蘇聯紅軍的T34型坦克)

  幸運的是,蒙羅效應的發現使得為步兵配備這樣一種滿足便攜性和威力的武器成為了可能,該效應最早由美國化學家門羅於1888年發現,當時他發現將帶有空腔的固體爆炸物放置在鋼板附近引爆時,能夠在對應空腔的位置產生特別巨大的破壞力。通過後續試驗又進一步發現:如果給空腔以適當的外形並在空腔內襯一層金屬層,就能夠顯著提高破壞力,其威力足以穿透鋼板和其他材料,正因為如此,德國軍方很快便意識到這種設計可以作為一種反坦克手段。

  

  (空心裝藥的發展過程)

  於是在1942年11月,德國陸軍的第一款便攜式反坦克武器誕生了,這就是大名鼎鼎的鐵拳式反坦克火箭筒(實際上叫反坦克榴彈發射器更恰當一些),這種新武器最初被稱為“拳頭彈”,這和以前的反坦克武器都完全不同,因為它應用了無後坐力炮技術。“拳頭彈”的頭部是空心裝藥戰鬥部,尾部裝在一根較短的鋼管內,鋼管內裝有充當發射藥的黑火藥。

  

  (鐵拳式反坦克火箭筒)

  鐵拳式火箭筒威力巨大,而操作簡單方便,很受到德軍一線部隊的歡迎,最初的型號叫做鐵拳30,因其最大射程為30米,故而得名。鐵拳30可以擊穿140mm厚的鋼板,在1942年,這可以擊穿任何蘇聯的任何型號的坦克,但德軍並不止步於此,很快又推出了30M,60M,100M等型號,到戰爭結束時,鐵拳的總產量達到了六百八十五萬具,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步兵之友,坦克獵手”。

  

  (RPG2型火箭筒)

  鐵拳的最後一個型號是鐵拳250,戰爭結束之後,蘇軍拿到了鐵拳250的相關資料,隨後根據這些資料開發了RPG2型火箭筒,這是蘇聯以及華約國家首款大量裝備的火箭筒,1956年,我國曾對RPG2型火箭筒進行仿製,國產型號定名為56式40火,在60年代初期,這是人民解放軍最重要的便攜式反坦克武器。

  

  (使用56式40火的解放軍)

  但誰也沒能想到的是,在56式40火的服役生涯中,創造的最大戰果卻是對其創造者——蘇聯的打擊。在珍寶島戰鬥時,出於對蘇軍部隊高度機械化的考慮,我軍參戰部隊裝備了相當數量的40火作為應對武器,在指揮員冷鵬飛的帶領下,靈活組織反坦克火箭筒和無後坐力炮等武器擊退了速蘇軍裝甲部隊的進攻,整場戰鬥中,我軍火箭筒手發揮了極大作用,除了配合友軍部隊阻擊蘇軍外,更是創造了火箭筒手華玉傑一人以21發火箭彈擊毀裝甲車4輛的出色戰績。

  

  (被擊毀的蘇聯坦克)

  在整個珍寶島戰鬥期間,蘇軍一共被擊毀19輛坦克裝甲車,而這其中大部分是40火的戰果!儘管在現如今,56式40火已經落後於時代,但它在我國反坦克武器史和捍衛國門抵禦外敵的光榮歷史上將永垂不朽!請支持本團隊製作的《戰爭特典》《鐵血文庫》系列實體圖文書!獨立專業 有種有料!


戰爭史


平民手中的大炮-RPG火箭筒

伊拉克的街道上,一小隊美軍士兵開著悍馬防彈車進行例行巡邏。這些裝備美軍士兵的神經高度緊張,因為他們知道現在人來人往的喧鬧街頭,隨時可能成為戰場。和美軍士兵預料的幾乎一致,他們在一個比較偏僻的小巷中遭到伏擊。周圍建築上的幾名恐怖分子,用AK47猛 烈掃射悍馬,全車多處中彈。車裡的美軍士兵並不驚慌,因為悍馬有一定的防護能力,可以低於輕武器的攻擊,車上的美軍士兵很安全。他們一面用悍馬上的重機槍還擊,一面和總部獲得聯繫。一陣短促的交火以後,火力更強大的美軍士兵擊傷了2名恐怖分子,其他幾名見勢不好也逃走了。這個小小的伏擊戰,美軍似乎 輕鬆獲勝了。就在這時,一個美軍士兵突然驚恐的大叫:RPG!RPG! 其他人看過去,一個長長的彈頭從小樓的陽臺中伸出。美軍士兵還沒有來得及反應,一股濃煙噴過,一條火龍飛出,準確的集中了悍馬車。一陣巨大的爆炸聲後,悍馬車被撕裂,鋼鐵部件、槍支,混著美軍士兵肢體亂飛。車上美軍士兵1人當場死亡,3人受重傷。

這個並不是電影或者電視劇,而是每天在伊拉克街口發生的真實事件。在伊拉克陣亡的3000多美軍裡面,至少有三分之一直接或者間接死於RPG火箭筒之手。

RPG火箭筒同AK47自動步槍、薩姆7肩扛式飛彈、自殺性炸彈,被恐怖分子成為步兵的四大法寶,現在就聽老薩來說一下RPG。

RPG的前身

RPG火箭筒是一種發射火箭彈的便攜式反坦克武器,主要用於近距離打擊坦克、裝甲車輛和摧毀輕型工事等目標。

RPG火箭筒的全名叫做火箭助推榴彈發射器,它是步兵反坦克的重要武器。有的朋友覺得這個名字太長太羅嗦,其實它是非常準確的。

在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坦克這類裝甲目標的出現,開始顛覆了傳統的步兵作戰方式。

普通步兵在缺乏足夠反坦克武器的情況下,一二輛坦克就可以擊潰數甚至上百的普通步兵。

一戰期間坦克還是雛形,數量也很少,構成不了決定性的威脅。步兵反坦克武器基本還是集束手榴彈、反坦克地雷之內的簡易低技術武器。

到了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坦克技術突飛猛進,也開始以團旅甚至軍的形勢大量出現。以庫爾斯克會戰為例,曾經出現15平方公里內,蘇德共出動1500輛坦克和重裝甲車輛的會戰場面。

隨著科技的發展,除了坦克以外,各國還裝備了大量的輕型裝甲車輛,如履帶式裝甲車、輪式裝甲車、裝甲運兵車、裝甲汽車甚至有一定裝甲加裝機槍的卡車。

這些部隊的輕裝甲防禦、機槍和機關炮,很難對付敵軍的坦克裝甲部隊,但對付步兵還是綽綽有餘的。即便美軍最普通的M3半履帶式裝甲運輸車,也往往能夠抵禦遠距離的子彈,還裝備2挺機槍,其中1挺是12.7毫米的重機槍,具有很強的威力。這種生產數量高達4萬多輛的裝甲運輸車,在步兵面前也是很可怕的,非常難對付。

這些輕型裝甲車輛,都成為各國步兵無窮無盡的惡夢。

在實戰中,步兵最有效的反坦克武器,一般是各種口徑的反坦克平射火炮。不過,平射炮屬於重裝備,一是數量有限,無法大量裝備部隊;二是重量較大,搬運不方面,也很難跟隨步兵在各種地形下機動作戰。

而步兵傳統的單兵反坦克武器,基本還是反坦克手榴彈或者反坦克槍之類。這些武器威力弱,很難對對方主力坦克造成什麼威脅。而且它們多是在極近的距離使用,步兵使用手榴彈要衝到坦克邊幾米處才行,危險太大,成功率很低。

到了二戰時期,研究出一種步兵單兵攜帶,可以摧毀200米距離內的反坦克武器的課題,就擺到了各國軍工設計大師的面前。

作為軸心國主要力量的德國,他們軍工大師面臨的情況更為嚴峻。

德軍在1941年發動侵蘇戰爭以後,很快遭遇了蘇聯強大的裝甲洪流。蘇聯具有年生產一萬輛以上T34主戰坦克的能力,這讓德國軍方叫苦連天。要知道,T34在當時相當先進,其優秀的傾斜裝甲防禦性極佳。德軍裝甲部隊哪怕是最先進的四型坦克的75毫米短管火炮,擊毀一輛T34也相當的困難。至於沒有裝甲武器和重火炮的德國陸軍士兵,如果在100米以外的遭遇T34、KV之內的坦克,其連一級裝備的37毫米反坦克炮對其沒有任何威脅。除了靠眾多步兵不怕死的衝上去扔集束手榴彈以外,就幾乎沒有辦法對付。

如果德國士兵在開闊地手持手榴彈,冒著蘇聯坦克機槍的密集掃射衝鋒,從根本上來說和自殺也沒有大的區別。

蘇聯坦克手非常勇敢(反正投降也是進死亡集中營)!他們在被德軍包圍以後,往往也死戰不退。甚至蘇聯坦克履帶被擊毀以後,坦克手就把坦克作為炮臺使用,阻擋住一個排連的德國步兵。

實戰中,由於坦克部隊多被編組起來作為拳頭部隊使用,德軍步兵師多裝備數量很少的自行火炮和反坦克炮。更多的時候,德國步兵在沒有任何重武器的情況下遭遇強大的蘇聯坦克部隊,傷亡累累。

德國軍方強烈需要大量裝備,由步兵攜帶的輕型反坦克武器。

-----------德軍士兵手中的鐵拳

在軍方的迫切要求下,德國的蘭格韋勒博士在1942年生產出了RPG的祖先,鐵拳100式30毫米火箭筒,1943年投入德軍使用,這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實戰火箭筒之一。

鐵拳的原理非常簡單,它本質上就是一個火箭助推的榴彈發射器。它主要由兩個部分組成:一個鋼製火藥管提供反坦克榴彈的出膛動力; 插在火藥管前的是反坦克榴彈槍。

發射的時候,步兵扣下火藥管外的發火針,啟動衝擊帽點燃管內的推進火藥,使反坦克榴彈離開發射筒,彈簧尾翼隨之展開,使其 穩定飛向目標爆炸。凹型的爆破部內含高爆炸藥,其能貫穿150毫米的裝甲。由於火藥管是中空的,因此推進火藥的氣流可以從火藥管後部衝出,使它完全沒有後坐力。鐵拳的發射姿勢比較特別。比較有經驗的發射者將其夾在右腋下,左手固定方向,彈頭向上,射出後利用拋物線攻擊坦克頂部。坦克頂部裝甲最為薄弱,一旦被擊中,就算是防禦力超強的重型坦克也會立即報廢。這種類似於迫擊炮的彈道方式非常有效,鐵拳的揚名更多的還是因為其獨特的攻擊方法。

另外,鐵拳當然也可以放在右肩上水平發射,這樣命中率更高。

早期型號的鐵拳的優點在於重量輕、使用方便、威力大(近距離可以擊毀當時世界上大部分坦克),而且造價非常低廉,易於大量製造。它的缺點主要是射程較近,一般不超過100米,只能在相對較近的距離使用。相比靠步兵上去扔集束手榴彈,鐵拳還是要安全的多。

鐵拳的操作非常簡單,普通士兵只要看看說明書,練習幾次以後就可以熟練使用。它的長度很小,非常適合步兵隱蔽攜帶和偷襲作戰。

盟軍坦克手回憶:我們很難發現使用鐵拳的德軍士兵。他們可以在小樹叢、樓房、散兵坑,甚至下水道等任何地方發射。我們一般只有在被擊中以後,才能知道他們的存在, 那時候已經太晚了。

鐵拳在德軍中大量裝備後,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他它大大提高了德國步兵反坦克能力。一時間東線和西線無數盟軍和蘇軍的坦克,被這種簡單廉價的武器擊毀。

原本蘇軍坦克可以不帶步兵長驅直入的衝鋒和突擊,德軍步兵的反坦克手雷很難對他們造成威脅。但現在城鎮中哪怕只有一個排的德國步兵,蘇軍坦克部隊也不敢擅自進入,因為德軍士兵在近距離有可以摧毀他們的鐵拳。

後期蘇聯坦克開始大量搭載步兵作戰(蘇聯沒有裝甲運兵車),一個重要作用就是對付德軍鐵拳火箭筒手。只是蘇聯步兵在坦克上非常容易遭到火力的殺傷,傷亡率極高,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在西線的1945年,英軍一個坦克連曾經被一個裝備鐵拳和st44突擊步槍的德軍三人小分隊阻擋了4個多小時。幾輛英軍坦克面對複雜地形不敢貿然前進,必須等待英軍步兵趕上來才可以。只要有哪怕一枚鐵拳可以使用,就可以擊毀它們。

在法國和荷蘭比利時複雜的地形中,德軍士兵依靠隱藏和突襲,用坦克擊毀了盟軍數百輛防禦能力平平的各型坦克。盟軍的指揮官抱怨,一個幾美元的鐵拳就可以擊毀我們幾萬美元的坦克,我們的損失太大了。

初期的鐵拳30型號火箭筒的威力不大,實際射程也只有50米左右(較遠距離打不準)。由於初期榴彈設計比較原始,在擊中蘇聯T-34之內的傾斜裝甲,往往會被彈開。在1944和1945年初,德軍又對鐵拳進行改造,先後發明出更為成熟的鐵拳60式火箭筒,還有最終完結版本的鐵拳150式44毫米口徑火箭筒。

150式有效射程達到了150米,破甲能力也大幅度提高到150至200毫米垂直厚度(當時T34正面裝甲不過45毫米,虎式也不過102毫米),造價能為低廉,使用也非常簡單,成為非常有效的單兵反坦克武器。

可以說,除了破甲能力強以外,造價低廉和容易製造是鐵拳最大的特徵。

單單以容易製造來說,1943年8月鐵拳30式剛剛投產的第一個月就生產10萬枚,而在二戰中主要使用的60型號僅僅在1944年12月,一個月時間就生產了130萬枚,足以讓人歎為觀止。鐵拳的三種型號在二戰結束前共生產了超過670萬枚,比盟軍坦克總數高出幾百倍,真是廉價有效的好武器。

鐵拳的廣泛裝備和簡單操作,大大改變當時德國步兵面對對方裝甲武器的態度。德國步兵在工事,複雜地形和城鎮裡面開始對敵人的坦克具有相當強大的殺傷力。盟軍的裝甲部隊攻打這些區域,往往損失極為慘重。

以最後的柏林戰役為例,蘇聯紅軍在柏林城防戰雖佔有絕對的優勢,仍然損失了2156輛坦克和30萬士兵。德軍在柏林的坦克很少(僅有1000多輛),德軍大部分反坦克作戰都是由步兵完成。相當一部分蘇聯坦克,都是被狂熱的黨衛軍步兵和希特勒青年團在城市的廢墟中擊毀的,他們使用的主要武器就是簡單有效的鐵拳。

鐵拳狠狠擊中了蘇聯和其他的盟國。

--------柏林城市戰中,一個德國步兵就可以摧毀一輛敵軍的坦克。蘇軍在柏林遭受了慘重的損失!

RPG的早期型號

鐵拳的巨大成功震動了世界其他國家,作為對手的蘇聯人也深受刺激。他們的陸軍同樣面對著,強大且高素質的德軍裝甲主力部隊!蘇聯傳統的單兵反坦克武器,只是反坦克槍。

早期蘇式捷格加廖夫設計的PTRD和西蒙諾夫設計的PTRS反坦克槍,可以有效對付德軍裝甲比較薄弱的1、2型坦克,也可以勉強打傷德軍3型坦克。

隨著德國坦克製造技術的發展,德軍坦克的裝甲防護能力大幅度提升,作戰主力也以4型和黑豹式坦克為主力。蘇聯反坦克槍,對德軍4型和虎豹式坦克基本夠不成任何威脅。

深感頭疼的蘇聯人在見識到鐵拳的威力以後,在1945年開始仿製德國的鐵拳100式44毫米火箭筒,並且發明了自己的型號РПГ-1型(RPG-1)火箭筒。

РПГ-1是大名鼎鼎的RPG-7的早期型號,從本質上說,РПГ-1和鐵拳100式的主要性能沒有什麼不同,是幾乎一樣的仿製品。

它的作戰距離大約100米之內,垂直破甲能力不超過200毫米。

二戰很快結束,冷戰隨即開始。

各國軍事科技的進步飛快,超過了任何一個時代。

二戰後,美軍參加了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其主戰坦克又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升級。

對面升級後的美軍坦克,RPG-1型火箭筒已經明顯過時,不能滿足實戰需要。

蘇聯在50年代初期在RPG-1的基礎上研究出РПГ-2型(RPG-2火箭筒)。

2型和1型有很大的不同,蘇聯工程師作出大幅度的先進技術改進,很大程度上提到了其戰鬥力。

它的破甲能力更強,打的更準,使用也更為方便。

--------RPG-2火箭筒,在中國的名字是56式40火箭筒,老40式火箭筒。

РПГ-2射程大約100米,發射超口徑空心裝藥破甲彈,在近距離可以有效的摧毀當時西方世界主要裝甲目標。

РПГ-2從50年代初期開始大量蘇軍裝備部隊,直到60年代都是蘇聯制式班用反坦克武器。蘇聯РПГ-2生產數量非常大,曾經大量出口到華約國家和中國。

在朝鮮戰爭吃了美軍坦克大虧的中國,也從1956年開始仿製RPG-2型火箭筒,命名為1956式40火箭筒,並且大量裝備部隊。

在朝鮮戰爭中,面對美韓聯軍1600輛以上的坦克裝甲車輛,志願軍僅能依靠一些繳獲國軍的美式巴祖卡火箭筒、無坐力炮和其仿製品。這些反坦克武器數量少,性能差,使得志願軍幾乎無法對付美軍的坦克。

第四次戰役圍攻砥平裡戰鬥時,美騎兵第1師第5團增援被圍的美步兵第2師第23團。志願軍阻援部隊第40軍第119師頑強阻擊,擊潰了敵人增援步兵,卻因缺乏反坦克武器,第119師對美軍坦克卻無可奈何。最終,美騎兵第5團20餘輛增援坦克沖人砥平裡,大大加強了敵人防禦力量,導致該戰役失敗。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東線第20軍第172團,殲滅已經被圍困在下碣隅裡的美陸戰第1師時,一度很順利,連續攻下地堡。但因缺乏反坦克武器,在美軍大量坦克的衝擊下,志願軍遭受極大殺傷。而美軍步兵,則在坦克引導突圍逃跑。

朝鮮戰爭初期,美軍多處於防禦地位。根據支援軍老兵回憶,由於明知志願軍缺乏反坦克武器,美軍坦克多圍成一圈,成為防禦火力的中堅力量。進攻的志願軍如果不能消滅這些坦克,就很難殲滅被圍的美軍步兵。

志願軍對於反坦克武器的需要非常強烈,曾經向蘇聯提出需要大量最新式的РПГ-2火箭筒。不過,蘇聯一是考慮到現役裝備不能出口的慣例,二是怕火箭筒落入美軍手中洩密,直到朝鮮戰爭結束也沒有提供。

1954年9月,彭德懷、劉伯承率軍事代表團赴蘇聯觀摩核實爆攻防對抗軍事演習,在布爾加寧首次看到了參演部隊裝備的РПГ-2火箭筒。當彭德懷看到蘇方向中國提供的РПГ-2樣品的優秀性能時,忍不住感嘆:“如果當年志願軍有這種武器該多好啊!”

1955年1月11日,在中方強烈的要求下,蘇方以政府換文方式開始向中國提供РПГ-2火箭筒的技術資料和實物。

1956年改火箭筒由著名的中國547廠承製成功,並於當年定型,隨後大量裝備部隊。

1961年547廠的火箭筒產量為3020具,1962年達到10019具,其他諸如197廠也有很大的產量,基本滿足了部隊裝備的需要。

中國的編制和蘇聯基本相同,每個步兵連都有火箭筒班。

這個型號的火箭筒,在中國參加了援越抗美和中印戰爭。

在中印戰爭中,解放軍士兵對56式40火箭筒反映相當不錯。40火箭筒體積小,重量輕,非常適合中印邊境的山地作戰。而當時中國裝備的57毫米和75毫米無後坐力炮,雖然射程遠,精度高,但炮和彈藥重量都很大。在中印邊界的高原高山缺氧地帶,造成士兵負重過大。

在這些缺氧地區,人的體能僅相當於平地的一半左右,行軍速度和負重能力要低一半。印軍普通步兵只被要求帶一把步槍和130發子彈,而印軍士兵仍然不堪負重,一般只背一條50發的空投子彈袋。

中國無坐力炮排每個士兵負重都高達到35公斤,造成這些士兵極為疲勞。就算這樣,每個排也不過能攜帶20發炮彈。56式40火箭筒則輕便的多,非常適合高原山地作戰。

在無風情況下,56式40火箭筒射擊非常準確。有經驗的射手100米內可以大中胸靶大小的目標,曾經有9發火箭彈消滅印軍10個地堡的戰例。56式40火箭筒發射超口徑彈,威力不小!地堡被它擊中後,往往被炸得碎石、殘肢、機槍零件滿天飛。由於火箭筒比無後坐力炮機動性好,野戰中能跟上步兵猛打猛衝,及時進行火力支援。如某連火箭筒班班長黃緒林,衝擊時在50米距離上擊毀攔阻我步兵的機槍一挺,後又擊毀正準備逃跑的106.7毫米迫擊炮一門,牽引車一輛。

不過,56式40火箭筒也並非沒有缺點。它的後噴火方面缺點,在中印戰鬥中暴露特別明顯。在複雜地形上,56式40火箭筒使用影響受這個後噴火的限制。

56式40火箭筒後噴火焰較長,一般要求射手四周一米距離內不得有任何障礙物。同時射手身體於火箭筒的夾角也不能小於40度。不然高溫火焰,很有可能被障礙物或者地面反射回來,燒傷射手本人。實戰中,這種需要很多時候無法滿足。解放軍戰士為了消滅敵人,寧可自己腿部被燒傷,也堅持向敵人開火。

瑕不掩瑜,中印戰爭中,解放軍官兵認為56式40火箭筒是最優秀的一種武器,非常實用。


薩沙


上世紀50年代中期,我國引進蘇制RPG-2型無後坐式火箭筒,並仿製成功了56式40毫米火箭筒。該火箭筒的戰鬥全重僅為51式火箭筒的1/3,但在破甲威力和有效射程等方面均不及後者。56式40毫米火箭筒於1956年設計定型,同年裝備部隊。該火箭筒是我軍批量裝備的第一種步兵火箭武器,適用於山地叢林作戰,對敵堅固掩體、輕型裝甲戰車特別有效,很快成為我步兵連的主要破甲攻堅武器。從此,我軍步兵結束了依靠炸藥包、爆破筒炸碉堡和坦克的歷史。在西藏平叛、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中蘇珍寶島衝突和抗美援越作戰中,56式40毫米火箭筒屢建奇功,深受部隊官兵喜愛,戰士們說:“40火箭筒棒極了!”

56式40毫米火箭筒之所以稱其為火箭筒,是由於它採用了火藥燃燒後噴射氣體的反作用衝力彈頭提供飛行動能。它沒有現代意義的火箭發動機,火箭發動機就是發射筒本身。火藥包固定在彈尾部,從筒口插入發射筒,擊發後火藥燃燒,火藥燃氣從炮尾高速噴出,其反作用衝力使彈獲得飛行動能火箭彈頭部為空心裝藥聚能戰鬥部,尾杆上裝有用彈簧片製造的穩定翼。

△RPG-2

隨著坦克的不斷改進,其防護裝甲增加了厚度、改變了角度,機動性和火力也有所加強,56式40毫米火箭筒很快暴露出許多不足之處。首先是射擊距離近,一個射擊位置只能發射一發,且不能修正瞄準點。二是威力偏小,加上採用彈底機械引信,靈敏度低,更削弱了破甲威力,在1969年珍寶島反擊戰中不能擊穿蘇制T-62坦克。三是由於所採用的火藥是3號小粒黑藥,其能量受氣溫影響較大。加之瞄準機構粗糙、瞄準精度差,特別是在臥姿射擊時不易瞄準,所以實戰射擊精度較差。四是火藥能量利用率太低,未經適當膨脹即排出筒外,彈頭初速低。

60年代中期,56式火箭筒得到改進,改進後稱為56-1式。在其頭部加裝防滑帽,並改進發射裝藥和發射筒設計,威力提高到120毫米/65度,射程提高到150米。改進後的56-1式火箭筒威力提高不明顯,發射筒和引信可靠性低,其他方面也沒有太大改進,最終沒有大量裝備。


貞觀防務


56式40毫米火箭筒是前蘇聯RPG-2型火箭筒的仿製型。1956年定型裝備部隊。



該火箭筒採用了火藥燃燒後的噴射氣體的反作用衝量為彈頭提供飛行動能,它沒有現代意義的火箭發動機,火箭發動機就是發射筒本身,火藥包固定在彈尾部,從筒口插入發射筒,擊發後火藥燃燒,火藥燃氣從筒尾高速噴出,其反作用衝量為彈獲得飛行動能;彈頭部是80毫米的空心裝藥聚能戰鬥部;尾杆上裝有用彈簧片製造的穩定翼。口徑40毫米,全重4.55千克發射筒重2.75千克,彈重1.8千克



經過 1954年,冷戰陰雲使得戰後世界重新劃分成相互敵對的兩大陣營,聯邦德國的加入使得北約成員國數量在當年達到了15個,前蘇聯針鋒相對地組建了華沙條約集團。與此同時,臺海也出現了緊張局勢,新生的人民政權再次面臨侵略戰爭的威脅。為應對可能的外來突然襲擊,中國在前蘇聯的幫助下,迅速著手實行軍事一體化,其重要內容之一就是武器型制的統一。對蘇式武器的大規模仿製隨即開始,包括引進蘇軍現役裝備的製造圖紙和資料,在蘇方專家協助下建設軍工企業等等。1954年9月,彭德懷、劉伯承率軍事代表團赴蘇聯觀摩核實爆攻防對抗軍事演習,在布爾加寧首次看到了參演部隊裝備的РПГ-2火箭筒。1955年1月11日,蘇方以政府換文方式開始向中國提供6種槍炮的技術資料和實物,與朝鮮戰爭初期售予中國的二戰舊武器不同的是,此次提供的基本都是蘇軍現役的新型號,其中除СКС45半自動步槍和АК47自動步槍外,還首次提供了РПГ-2。當年蘇方一是考慮到其現役裝備不能出口的限制,二是為防止落入美軍之手而洩密,向志願軍提供的36個師裝備中並沒有這種武器。因此志願軍出國作戰時,全軍只有少量繳獲的美製60毫米、88.9毫米“巴祖卡”火箭筒和57毫米無座力炮作為反坦克火力,儘管在1951年上半年緊急生產了仿自“超級巴祖卡”的51式90毫米火箭筒,但仍遠遠不能滿足戰場需求,很多時候只能靠反坦克手榴彈和炸藥包來對付美軍坦克,失去了很多致勝機會。因此當彭德懷看到蘇方向中國提供的РПГ-2樣品時,曾感嘆道:“如果當年志願軍有這種武器該多好啊!”1955年4月19日,彭德懷和聶榮臻聯名向黨中央報告部隊裝備和兵工生產情況,指出1952年以前蘇方提供的技術資料和圖紙,是與我軍當時在役裝備相配套的,國內軍工廠從1953年開始仿製生產的也都是這些蘇式武器,雖然它們在蘇軍中都已淘汰退役,但如近期發生戰爭,我軍勢必仍以手中的這些舊式武器作戰,而新型槍炮從試製、投產到部隊換裝需要一定週期,因此提議當年仍延續舊有型制,1956年再根據國際形勢決定是否按新圖紙生產。經仔細研究,黨中央批准了彭、聶的這一報告,並沒有立即安排仿製生產前蘇聯轉讓的6種新型槍炮。因此,56式火箭筒直至1956年才由547廠承製成功,並於當年定型,被命名為“1956年式40毫米單兵反坦克火箭筒”。雖然這種武器發射筒本身為筒狀,但發射原理與火箭並無關係,РПГ在俄文中也只是“手持反坦克榴彈發射器”的縮寫,至於後來西方表述的RPG(“火箭助推榴彈”的英文縮寫)則是與РПГ-7的火箭助推原理相對應的,為什麼國內稱56式為“火箭筒”,主要原因還是因為該武器是用以取代51式火箭筒的緣故,與仿自АК47的56式衝鋒槍稱為“衝鋒槍”而不是“自動步槍”是一個道理。在實際劃分中,是把這類武器劃歸輕型火炮一類的。“一五”期間547廠共生產56式火箭筒633具,1961年產量增加到3020具,1962年達到10019具,1963至1965年期間,該廠還生產援外用56式火箭筒5700具。此外,197廠也生產了1.8萬具。配套火箭彈的試製工作在蘇聯顧問的幫助下,於1955年在282廠開始,1957年定型,命名為“1956年式40毫米火箭破甲彈”。除282廠外,還有342、543、牡丹江機床廠等廠家生產過該型火箭彈。





56式40毫米火箭筒從整體來看,包括髮射筒和火箭彈兩大部分,前者賦予火箭彈初始方向並實現點火功能,後者被髮射出去後擊中目標產生破甲殺傷效果56式火箭筒採用與無後座力炮類似的平衡拋射原理,發射筒為敞開式,本身又可分為筒身和發射機兩部分。筒身由高強度無縫鋼管車制而成,內部光潔,並鍍有抗燒蝕的鉻層。整個筒身內徑前後一致,筒尾也沒有膨脹腔,發射時藥管燃燒產生的高溫高壓氣體直接從筒尾噴出。不過發射筒外徑並不完全相同,口部和尾部為了保證強度,相對較厚,筒身中後部直徑較細,但有幾道較粗的突起部分,用於焊接揹帶環和安裝隔熱護筒。筒口上方還開有一個定位缺口,用來在插入火箭彈時為彈體定位,保證火箭彈上底火部分剛好對準擊針。發射筒上部焊接有鋼板衝壓成型的準星座和表尺座,座內設有弓形彈簧片,用於支撐準星和表尺。方形準星寬3毫米,和表尺一樣都是由鋼板衝壓折彎成型,然後用軸銷固定在準星座和表尺座上。框形表尺上有3個缺口,自上而下在缺口下方分別刻有150、100和50三組數字,對應150米、100米和50米三種射擊距離。準星和表尺可以分別向後和向前摺疊在筒身上,防止攜行時磕碰損壞。其最大缺點是準星和缺口上未設熒光點等輔助夜瞄裝置,在光照條件欠佳時難以使用。發射筒左側前後分別焊有鋼絲彎成的“[”形揹帶環,用於安裝揹帶,利用後者可以像攜帶步槍一樣把火箭筒斜挎在身上。發射筒中部裝有隔熱護筒,最早護筒材料是木質的,後期多為酚醛樹脂注塑成型,也有用玻璃鋼製作的。護筒為對稱的半圓形兩瓣,其內表面有三道突起,用以與筒身表面之間形成空隙,防止金屬筒體的熱量直接傳遞到護筒上。隔熱護筒左右對稱地卡在發射筒上,護筒前部有讓位缺口,剛好卡進表尺座內,因此不會相對於發射筒轉動,護筒外表面前後各有一道環槽,用於安裝環形固定卡子,後者由鋼板彎曲而成,兩頭分別焊有螺母座和螺釘座,將螺釘緊固後,即將隔熱護筒固定在筒身上。



與56式火箭筒配套的1956年式40毫米火箭破甲彈亦採用平衡拋射原理,雖名為火箭彈,但彈體內並沒有火箭發動機,也沒有69式火箭彈那樣的助推火箭,其動力來源為一個圓柱形發射藥管。由於無火箭發動機,又使用機械觸發引信,因此這種火箭彈結構較為簡單,主要分為彈體部分和發射藥管兩大部分。超口徑彈體直徑為80毫米,自上而下分別為風帽、彈體外殼、藥形罩、主裝藥、隔板、傳爆藥、傳爆藥殼體、襯套、引信、下彈體、定位銷、尾管、尾翼、尾翼箍、底火座、底火、傳火藥和保護蓋組成。該彈採用單錐形、等壁厚的紫銅藥形罩,梯黑50炸藥,隔板用多層厚紙板製成,隔板底部的傳爆藥為特屈兒,傳爆藥底部裝有箭-2機械著發引信,傳爆管向上插入傳爆藥的底部孔內。彈體部分全部由薄鋼板製成,因此這種火箭彈的重量偏大。風帽是鋼板衝壓成的錐形體,為便於加工,尖部為小直徑半球形,錐面壓有多道豎向加強槽。彈體為圓柱形薄壁管狀結構,上部與風帽及藥形罩通過卷邊鉚合的工藝壓接在一起,藥形罩下壓有梯黑50主裝藥柱。隔板和傳爆藥壓在圓臺形的傳爆藥殼體內,中間有引信孔,為了提高強度,孔內還裝有襯套。整個傳爆體組件安裝於主裝藥下部,由彈體壓緊。至於彈體外殼與下彈體,則是通過殼體上壓出來的粗螺紋旋接在一起的。下彈體為薄板衝壓成的圓臺形狀,底部有引信室,引信底部裝在引信室內,並被壓緊。下彈體與尾管壓接在一起。尾管由薄壁鋼管制成,內部中空,外部壓成平面,截面為正六邊形,這樣做是為了提高尾管的剛度,防止受力時變形。在下彈體稍靠後的位置上,焊接有一個片狀定位突起,與筒身前端的定位缺口配合,可以使火箭彈定位。尾管的底火座前均布焊接有6片矩形的尾翼片,材料為帶有相當彈性的薄鋼片,平時依次環繞疊合在尾管周圍,前面用鋼絲製成的尾翼箍套住,這樣火箭彈才能裝入發射筒。但裝進發射筒的同時,尾翼箍由於摩擦力的作用向前脫落,翼片在自身彈性作用下自動張開,抵住發射筒內壁,避免火箭彈滑落。發射後,只要尾翼片脫離筒壁約束,就會自動彈開,保持火箭彈的飛行穩定。尾管的尾部鉚壓有鋁合金製成的底火座,座尾有一小段螺紋連接段,用於連接發射藥管,平時未裝藥管時,這一部分旋有保護蓋。底火座內有個“L”形通孔,其中靠近底火座外圓的孔內裝有底-6型底火,與之垂直的孔內則裝有傳火藥,一直通到座尾的螺紋連接段,確保順利點燃發射藥管。藥管本身為圓柱形,主體為一個厚紙管,與彈體連接的一端帶有鋼板衝壓的帶螺紋的加強蓋,內部分層裝有6層2號小粒黑火藥,每層都用紙板隔開,最底部裝有多層的紙塞墊,這種裝藥結構目的是使發射藥逐層燃燒,保證最大膛壓不至於過高。為防潮並提高強度起見,整個發射藥管表面都塗有硝基清漆


HMSVICTORY


1955年4月19日,彭總和聶總聯名向報告部隊裝備和兵工生產情況,指出1952年以前蘇方提供的技術資料和圖紙,是與我軍當時在役裝備相配套的,國內軍工廠從1953年開始仿製生產的也都是這些蘇式武器,雖然它們在蘇軍中都已淘汰退役,但如近期發生戰爭,我軍勢必仍以手中的這些舊式武器作戰,而新型槍炮從試製、投產到部隊換裝需要一定週期,因此提議當年仍延續舊有型制,1956年再根據國際形勢決定是否按新圖紙生產。56式火箭筒1956年才由547廠承製成功,並於當年定型,被命名為“1956年式40毫米單兵反坦克火箭筒”。雖然這種武器發射筒本身為筒狀,但發射原理與火箭並無關係,RPG只是“手持反坦克榴彈發射器”的縮寫,國內稱56式火箭筒,與仿自АК47的56式衝鋒槍稱為“衝鋒槍”而不是“自動步槍”是一個道理。在實際劃分中,是把這類武器劃歸輕型火炮一類的。當時共生產56式火箭筒633具,1961年產量增加到3020具,1962年達到10019具,1963至1965年期間,該廠還生產援外用56式火箭筒5700具。然後又生產了1.8萬具。後命名為“1956年式40毫米火箭破甲彈”。我國一共生產了千萬具56式和69式(同為40MM)由於年代久遠,已經沒有具體數目了,其戰績統計也是兩者一起的具統計60年共擊毀10萬輛左右各式裝甲車、坦克、車輛,延用到今天。其中最厲害的戰績是打爆M1A1主戰坦克,但是直說40火,不知道是56式還是69式。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file_sign": "7a2db7fcd9cff1d0dc5bd3d26155a1b7\

重慶春風摩托


我曾在 部隊裡就是4O火箭筒兵。據連長講當時一發40彈需125元人民幣。很貴的我當兵是對越自衛反擊後入伍的。實戰打把也只打了兩發。先是連長示範。我們嚇死了。後連長命令每人必須實打。實打後什麼也不怕了。4O實較距離300米.最遠距離5OO米。打旦克是彈到旦克里空間爆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