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AA制、不同意就拒绝……没有“人情味”的孩子却教育了我

这个世界变化快。不过是二三十年的距离,孩子们的想法和做法已经和父母有了明显的差别。羡慕孩子的同时,也不得不承认,还得向他们学习。

我曾被女儿上二年级时写的一篇小作文逗得大笑不已。

女儿写的是真实经历,大意是她和小表姐一起去买糖。两人很快挑好了,每人要花一元钱。女儿递给售货员五元钱,看售货员只给找回来三元,小家伙不干了,立即说:“阿姨,我不请客,只付自己的钱。”售货员给女儿找了钱,小表姐也交了自己的糖钱。

在大人看来,多小的事,一块钱,谁付不一样?饭店里,经常看到争着抢着买单的场景,撕来抢去,类似于打仗。或者很不服气地喊:“怎么?瞧不起谁呀?以为我请不起客呀?”还有的人为了买单,提前将钞票压在收银台。

同事或者朋友在一起,自己哪怕喝瓶水,也要给同伴买一瓶,否则就会不好意思。为此经常“攀比”,你请我吃冷饮,我就给你买汉堡,否则欠了人情,心里会过意不去。

AA制、不同意就拒绝……没有“人情味”的孩子却教育了我

孩子们却不会这样。说好了的,大家AA制,谁需要什么自己买单,不会有不合心意的情况出现,也不会因为欠了别人而心里不舒服,或者因请客花费过多造成经济负担,更不会因为谁花的钱多而谁总不花钱引起分歧。

孩子们的AA制体现在各个方面,买东西如此,就连相约出去玩,合伙乘车也是如此。一共花了多少钱,几个人参加,分摊即可,彼此都没有负担。

这种情况也越来越普遍。一个朋友说,她的外甥女曾带着她儿子出去玩了一下午。回来后,儿子就朝她要钱,原因是两人出去玩游戏、买吃的,都是姐姐出的钱,但只是借给他的,要还!

朋友感慨良久,说自己没跟上形势,但细想,这种模式又真的很好,彼此钱财分得清,能够减少太多麻烦。古语云,亲兄弟明算帐。把这种模式推广到同学聚会,彼此都轻松很多。

堂妹带着孩子来我家,与女儿玩得甚欢。临走前,那孩子看中了女儿的那个会说话的小娃娃,抱着不撒手,想带回家去。堂妹也理所当然地看着我,以为我定然为同意。

我却笑问女儿,想把会说话的娃娃送人吗?女儿说,那是她的生日礼物,不能送人。我对堂妹摇了摇头。堂妹让孩子放下了娃娃,愤愤而去。

我知道堂妹会不高兴,却不后悔这个选择。既然娃娃属于女儿,那便只有她才有处置权,她既已拒绝,我便必须同意。

我是为此“交过学费”的。

因为怕别人不高兴,我违心地把女儿的一件玩具送了人。那是女儿很喜欢的玩具。当时她哭得很伤心,责问我,如果她把我喜欢的包包、衣服也送了人,我会高兴吗?

孩子的话让我深思。曾有一位亲戚看中了我的一本书,碍于面子,我让她拿走了。可是后来我再也买不到那本书,心里不痛快了很久。这样的事曾发生过好几次。如果我懂得拒绝,虽说伤了一时和气,但总不至于因为失去了心爱的东西而烦恼吧?如果别人相中了我的房子、老公、孩子,我是不是也要让出去?

AA制、不同意就拒绝……没有“人情味”的孩子却教育了我

懂得拒绝其实就是保护自己。

再说了,孩子的东西应该由她自己来决定去留,别人,哪怕是孩子的父母也不该越俎代庖。自那以后,每当遇到某个小朋友再相中女儿的东西时,我都要问她的意见,她不同意,我便拒绝,即便得罪了谁也在所不惜。这样几次下来,心情反而轻松起来,毕竟被拒绝的人反思一下就会明白这个道理。若还不明白,我理她作甚?

女儿在小区里学骑自行车时,一位热心的大妈告诉她:“你先一只脚踩在脚踏板上慢慢溜,这样才能学会。”女儿笑笑,说:“谢谢您告诉我方法,可我想试试自己的方法。”说完,转身走了。那大妈有点尴尬,自己的指导不对吗?

为什么自己的事却要别人在那里指手画脚?我心里暗暗为女儿叫好。以前我可吃过被“指教”的亏。孩子刚出生不久,别人告诉我,孩子哭了也别抱,免得她总想让你抱着。我强忍着看女儿哭得上气不接下气也不抱。后来每次看那段录相都想掉眼泪。

AA制、不同意就拒绝……没有“人情味”的孩子却教育了我

生活中,喜欢指点别人的“老师”特别多。比如在公园里,经常看到孩子们在给石膏玩偶涂色。有的随意发挥,涂得兴高采烈。有的则被家长指挥,该这样涂那样涂的,最后孩子一气之下不涂了才算罢休。

很多人都知道《小马过河》的故事。小马要过河,却不知道河水是深是浅,老牛说河水很浅,可以过;小松鼠说河水很深,不能过。小马不知道听谁的好,等妈妈让它自己试过才知道,河水刚刚好。故事早已告诉我们,别人怎么“教导”都不如自己的实践来得有效。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虽然阻止不了别人指手画脚,但不去听他们的,按自己的想法去尝试就够了。对于女儿能够坚持自己的做法,我很赞同。

孩子这些看似没有“人情味”的言行,其实也让我学会了很多。更明白了人与人之间需要的距离和界限感,除了保证自己安心、安全,也会给对方留下足够的空间,让对方轻松。那又何乐而不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