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一个被北大编制教授质疑的院聘教授,在网络平台卖课赚2000万,学术水平低吗?

萃文精选


学术有其特定的标准,并不是获得了经济效益高,就是学术水平高。

薛兆丰在北大并不是按照体系成长的教授,因为在国内教授评比都是有一个特定的标准,需要发表论文,出专著,有课题。薛兆丰显然是从国外回来之后就进北大,成为特聘教授。这实际上是荣誉性质的,就比如说,姚明被评为某某学校的特聘教授,客座教授。这也是薛是不是教授的争论焦点之一。

薛的影响力是在网络上较大

他在过去的十年中,发表了数百篇经济评论和文章,基础扎实,持续影响了读者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其在网络上直播卖课,和平台方整体售卖超过4000万,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学网红。

薛受到质疑,是因为其利用北大的身份取进行知识付费。

薛的同事甚至好友反驳其并不是北京大学教授,但是在平台上利用北京大学经济学课程售卖,明显是利用北大品牌误导用户。也许正是因为如此,薛现在已经离职。

学术与市场如何定位?

薛在网络上或者市场上是受欢迎的,但为了达到商业目的,是不是有意迎合一些受众,会让学术价值大打折扣。就像其提到的观点要通过涨火车票价来调节春运,对网约车,垄断进行发声。更多的显示了其在网络上存在的价值,迎合了网民的意愿。

当然,普通人希望学术能够简单化,能够让大众明白理解,其实学术它本身是理论化的,如果全部能够很简单的去理解,那肯定也就不能称之为学术了。

这仅仅是学术争论的一个浪花,也是知识付费背景下的一次争论,或许有助于人们关注知识付费,关注学术争论。


大学专业深一度


首先我猜测一下那位质疑薛教授的是不是有一种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心理,只是猜测而已。薛教授的课程我也买了,通俗易懂的话语和形象的举例把生活中的经济学娓娓道来,而且逻辑性极强,至于薛教授赚2000万,哪怕是2亿,我们都不应该说什么,这是市场经济,你情我愿的事,那别人当首富,赚几千亿的时候怎么没见到讽刺,反倒是各种赞美和褒奖,这个角度来看,对于薛教授我们应该持公正的态度看待,不应带有偏见,而且李诞不也很火嘛!建议看下最新一季奇葩说,薛教授是嘉宾,在里边表现的很绅士很幽默很冷静很渊博,作为一个经济学家对各种话题都能从经济学角度进行分析,这是感性之外的那部分理性的东西。为什么很多人喜欢薛教授,认可他的东西,除了他自身的特质得到肯定之外,还有一个因素我认为是现代社会的一种焦虑,生活的压力和不幸福感,却又很无助很迷茫,但薛教授的课却能帮你理清思路,甚至帮助你做一些非常重要的决策。


浪迹1022


近年不少人都认识到了,知识付费于国内之火爆。今日在网上了解到,一位北大教授近两年时间就凭自身于多个平台的经济学授课,今收入竟能达到几千万元之多,可以说变成了真正的经济家网红,这令很多人看到了知识付费之威力。


可后来随曝光及售卖高涨,被受到了不少质疑,如就去年年底,这位教授的一位同事北大另一位教授便公开质疑了他的学术水平,且有指出此人并不属于北大的教授。


那这位于网络上赚了几千万的教授,究竟学术水平如何呢?


就这位教授之前履历来看,起初,此人只凭自己国外的学术成果便让北大特聘为北大国发院研究员、教授,北大ILE联席主任,就这点可以看出,此人学术水平还是很高的,这和他的高效益无关。


由上来看,学术它是存在特定标准的,和所获得经济效益高低没有直接关系,这不能说明学术水平就高或低,因为国内评教授是有特定标准的,如,必须发论文,有自己专著等。


这位教授于网络还是受欢迎的,是否为商业目的,存在有意迎合受众,令学术价值打折,不能确切判定。像所提涨票价进行调节春运,于网约车垄断发声,更多的体现了其于网络上价值,迎合网民意愿。


对于大众都希望学术简单化,令大众好理解,可实际上学术自身便是理论化的,若所有人都可简单去理解,那恐怕也就不能称为学术了。


决胜网


这个课,我是买了的,是全年199。后来还买了薛兆丰的书。

得到,这个罗振宇创造的平台,让很多人愿意在上面分享知识。基本都是每天5毛钱,可以听5分钟的音频。

我个人对经济学感兴趣,也买过很多入门书籍。有台湾学者的,也有人文经济学会推荐的。罗辑思维也推荐过张五常的书。

基本都是看,理论还是不怎么能理解。虽然很多书写着入门,但没有功底,还是理解不了。

薛兆丰的课,基本都是刚开始提几个问题,大家思考答案,然后课堂会讲解,还有例子。

我一直相信一句话:才华若换不来基本体面的生活,那才华就是狗屎。

你看看身边的人,或者你认为有才的,是否生活的可以。

得到的兴起,比起微博问答要靠后一些。

薛兆丰教授靠着得到的课,赚多少钱是应该的。这是市场经济时代,既有可能通过得到获得名声和利益,也可以讲的不好,被听者投诉,这都是可能的。是需要经过市场检验的。所以,他获得成功。也是通过市场的检验,是应该表扬的。

我不认为高级的知识应该免费。付费问答虽然花钱了,但节省了时间。

举个简单例子,你手机头有100w现金,需要对现金进行配置,或者你要买房子,你通过问答,找到该领域的专家,提问花钱,但得到答案,这不是互惠互利吗,这不是双赢吗。

所以,市场的归市场。

假如薛兆丰的课,如果真是漏洞百出,那么估计就不是汪教授一个人指责了,这么多经济学家,都会出来。因为错误的理论大范围传播,会对经济学造成不好的影响。

所以,大家还是做自己喜欢的,花钱学点儿知识,就当为了和别人聊天时,能够显得有学问,这也是收获。




V李克


本人丝毫没有任何妒忌这位网红教授的意思,公众也无需抱着薛教授告别北大标签,是所谓的中国式文人一贯的排挤他人的做法。

对WG稍微熟悉的人,都会感知叹其发生的必然性,它揭开了人性丑陋的一面。老舍被批斗,原本忍受就过去了。可是女作家草明唯恐他还会东山再起,在现场高喊老舍是拿美金的。致命的一击成为压倒老舍的最后一根稻草。

回到现在来看,社会语境发生了很大改变。至少我周围的科研工作人员心态都比较客观,笑人无恨人有不能随便安在这个群体身上。高校老师其实是有比较明确的自我认知的。他们也会有不同的自我定位和人生设计的。有的课讲得特别好,职称方面可能缺少上进心;有的课题、论文成绩突出,还有的走学术明星道路。大家都比较淡然,比如我们不会在学术的层面讨论于丹。

在大的体制环境下,薛教授和北大老师勉强算是一个共同体。但细分起来,编制与否还是有很大不同的。在很多情况下,薛其实和北大在编教师不在一个命运共同体中。院聘制其实和北大组织人事部门没有关系,而只是学院内部,甚至还不同于博士后(它隶属于学校人事层面,享受教职工的正常待遇)。我们也不能决然地武断在编的老师水平一定就很差。北大还是中国最高学府,老师自然有他自身的优长。而且这么好的平台,在这样开放的社会氛围下,他们肯定比普通人有更多的机会。就像央视也有不少走穴的主持人。

知识付费其实带有很大的欺骗性,我不能接受一名大学教师一方面在领着国家工资,还要将自己的讲义进行二次利用。据我所知,现在很多高校都有精品课程网站,教育部平台上也有很多各类课程的点播,更兼以高校的慕课项目,网站上的课程视频,这些都是免费的。包括很多世界名校,哈佛、牛津免费课程有很多,这需要我们有收集信息的能力。高校应该是没有围墙的。

薛是否打着公众不知情的旗号,用北大教授的门面在从事着知识付费,他的课程质量到底如何?能够仅仅用用户人数来衡量(收费4000多万)?而不是校内的课程评价体系(比如学生的评教评学、同行评议、教学督导的调研等等)。网课的受众群体的用户体验如何得到科学反馈?有无售后服务?课程设计是否有哗众取宠之嫌而缺少脚踏实地之风,等等。这些我们都无从得知。

更可怕的是,一个北大教授如果他的授课是符合大部分人的心理诉求,有着强烈的销售心理,而缺乏个人的学术原创性,中国知识分子的独立性何在?良知何在?


又是乌鸦的炸酱面


我一直觉得为知识付费是我们对知识和学者的一种尊重,包括版权问题。这世界上性价比最高的商品应该就是书籍,只可惜现在的我们很难静下心来看书了。

我个人而言是蛮喜欢薛教授的,我大学是非经济学专业,但是平时喜欢看些比较浅显易懂经济学类书籍,很庆幸国内外有这么一小部分经济学专家致力于将复杂的学科通俗生动易理解而不断为此努力,才有了诸多我们普通人可以看的经济学书籍。其实就像薛教授这样,让经济学通俗易懂才是学者们应该做的,因为这门学问其实是我们生活的方法论,而不应该把一门应用型学科变成深涩难懂来彰显所谓的“学院”范!


丁丁92247


看过几期薛教授的节目,觉得挺不错的呀。为大家带来点经济学的知识,确实也比较有用,对于思考问题和看待事物的价值观还是有所提升的。说到知识变现就更毋庸置疑了,知识本就是有市场价值的。利用所学换的经济收入也很正常。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是北大成就了薛教授的知识变现还是薛教授的知识自己带来的经济价值?其实,这个问题不用深究,应该是互相成就吧,北大提供了平台,而正是无数个教授成就了北大。人的个人属性和社会属性是无法分离的。最关键的是知识也不存在强买强卖,遵循市场价值观!


星宇无痕14634253


我是听了好久的薛老师的课,才知道薛老师上《奇葩说》了,他的课本身就不受象牙塔的那些教授待见。他不是一板一眼的说。也不是故作高深的高高在上,他是平民化的一个想做点事人,不遭人妒是庸才。薛老师的成功,无疑是新时代的变革所成就的。没有《得到》也就没有他现在民间的地位,没有他的知识也成就不了《得到》的品质,这是一个相互力的成就。至于外部的声音,无非就是吃不到去葡萄的狐狸跟标榜自己的伪君子罢了,世间所有的学问都是为人类服务的,而不是高高在上让大众膜拜的。薛老师上《奇葩说》也是一个突破。祝愿薛教授越来越好!



尚胖子


首先应该肯定的是薛兆丰学术水平并不低,要不然也不会被北大聘为教授。要不然,我想去人家也不要啊。

我们先看看质疑双方当事人情况

■薛兆丰,就是被质疑的北大院聘教授。2010年,被聘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教授,北京大学法律经济学研究中心联席主任。之前一直曾在美国西北大学法学院任博士后研究员。


■汪丁丁,北大编制教授,对薛兆丰学术水平质疑者。1997年3月至今,任教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担任经济学教授,讲授“数理经济学”与“制度分析基础”;曾兼任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教授。

■应该说他俩是同事,但由于出生和任教背景有差异,经济学术观点有不同。题主提出质疑争论的焦点,应该是汪丁丁和薛兆丰关于知识付费的争论,并由此引发了大讨论,汪与薛的说话都非常直接火爆。



■与其说是他俩的个人之争,还不如是北大国发院的传统派与创新派之争。汪在北大国发院任职21年,应该说是老资格了,代表了一部分传统的经济学教学和研究风格。而薛在北大国发院还不到10年,属于年轻一代,代表了一部分创新激进派的教学和研究风格。

■薛教授的一些理论和观点确实很激进,某种程度上迎合了一部分敢于创新、不拒一格的年轻人思想。比如他的火车票理论、穷人理论等等。再者他的语言风格直率、幽默、坦诚,从讲故事开始娓娓道来,从故事中给人以启发。他的教学风格独特,除了传统教学,他更注重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教学产品和教学成果的营销。

■确实,用通俗话讲,薛在网络平台售卖自己的教学课程课件创收2000万。他充分利用了他的北大教授资源,以及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吸引了人气,赚足了银子。争议之处即在于此。汪教授认为,一流知识是免费的,一旦知识与金钱挂钩,那你的知识就没有价值了。薛教授认为,知识的价值与付费与否无关。古往今来,几乎所有学生都得付费方可求学,几乎所有教师都要收费才愿意讲课。他们的思想的价值,不会因为付费而打折;而有大量流传甚广的谬误与偏见,也不会因为免费而增值。把知识的价值与付费与否相提并论,本身就是一种浅见。

■看来,这些深奥的话题不是我等所能讨论得了的。争议越辩越明,让大家继续探讨吧。

■近期,薛教授已经离职北大国发院,是否跟此次争论有关我们不得而知。只是希望,北大国发院已经形成的派别之争,不要影响学术的交流,也希望此事因薛的离职而逐渐烟消云散消。


遥遥领先小秘书


这个提问有明显的逻辑问题。一个在网络上卖课年赚2000万元的北大特聘教授,其身份虽然受到北大在编教授的质疑,但无论如何也无法推断出其学术水平低的结论。

姑且不论题主提问的水平如何,但他还是提出了最近有段时间网络上热议的一个话题。

1、先回答题主的问题:

我认为薛兆丰教授的学术水平应该是很高的。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不知道薛兆丰是谁,他有什么成长经历。但是仅凭他从国外学成回国就被北京大学特聘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教授,北京大学法律经济学研究中心联席主任这一点就足以说明,薛兆丰有足够高的学术水平。之前从未听说薛兆丰有很深的后台背景,应该也没有为北京大学捐过巨额的资金。因此,他能够进入北京大学任教,且能充任某一专业学术领域的负责人,学术水平的高度是不用质疑的。再说了,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的老先生们那是吃白饭的吗?

2、这场辩论既不是学术辩论,也不是“学院派”和“创新派”的辩论,更不是关于知识变现的辩论。它其实就是“眼红”和“网红”的纷争。

(1)丁丁教授,按照他们的说法,应该是按照体系成长的教授,按部就班的熬上来的,不容易。用句土话将,是在编的,体制内的人。这些人那种固定的俸禄和课题费,有一种天然的优越感。而薛兆丰很显然就是空降兵,序属新人。但他一来就有可能是部门负责人,就是他妈的领导,而且还不满足现状,非要做什么网红,正大把的钱。原有的平衡打破了。

不平则鸣,这本是人的本性,丁丁教授自然而然的酒站出来了。聘薛兆丰来当教授、当部门负责人,自然是学校领导们的决定,是不能妄议的,因为毕竟还要在这里混的;搞一个学术辩论,但好像道不同,也说不到一块,而且辩论下来也很麻烦,对方也很能写;索性就爆个料吧。

(2)除了爆料之外,好像还真有一个议题,就是丁丁教授认为知识应该是免费的。

看了丁丁的这个观点,两人的学术水平就立判高下了。一个皓首穷经,研究了这么多年经济学的北大在编教授,居然会认为知识是免费的。好像北大上学也是要收学费的,最近女儿去北大艺考,也是收了报名费的。就连孔圣人当年教学生也是要“束脩”的。

即便好知识应该是免费的,那么薛兆丰也不应该站在道德审判庭的被告席上。薛兆丰教授在网上提供的课程或者其它什么知识付费的东西,恐怕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而更是可以看做是一系列的商品,而商品的属性当中就包含了价值和价格,而要获得这些商品的人又必须要为之付费。除非商品的拥有者想主动免费赠给您。

更奇怪的是,一个资深的经济学教授居然分不清知识与知识类商品的区别。如果知识是免费的,那么我们又将“知识产权保护”放在哪里呢?

3、人们质疑薛兆丰教授打着北大的名头挣自己的钱

这其实是一个商品营销的课题,要搞清楚这个质疑并不麻烦。

(1)确认薛兆丰的教授头衔是否是真的?这个只要查一下北大官网就也可以知道了,或者去网上查一下什么天眼查地眼查之类就可以了,我认为薛教授的身份应该们有什么问题;

(2)利用北大的名头进行营销宣传一定是有效果的,只是大小的不同而已。宣传网课的作者是北大教授,我觉得应该们有什么问题,因为这是事实。而要用北大冠名则有另当别论。如果有北大的官方授权,那就是合法的;如果采取擦边球的策略,则极有可能会产权纷争的可能。

(3)关于薛教授的离职

这个消息我没有去认证,如果属实,这真是一个打脸的戏剧性变化。这个故事自始至终看下来,就好像只有丁丁教授一个人的独舞,对方似乎并不怎么接招。可能薛教授没有时间,或者他的时间用来作梗有价值的事情,或者用来赚更多的钱,没工夫在这跟你扯淡。你们不是质疑我利用北大的名头赚钱吗?老子不用了,连这个北大的教授是名号也不要了,我自己主动辞职。真是打脸,连北大的脸上也没光了。

4、再说说知识免费。

丁丁教授的观点是知识免费。我觉得他只是在说说别人而已,如果真要自己这么做,他一定是不肯的。试想一下,丁丁教授学术水平这么高,又是根红苗正的在编北大教授,如果他的课程免费,那得有多红啊?如果北大教授都这么做,相信薛教授们一点机会都不会有了。

说个段子:有人问一个小贩说:“如果你彩票中奖五百万,你会把它捐出去吗?”小贩毫不犹豫地说:“我一定会的。”“如果你从一个富豪那里继承了亿万家产,你会把它捐出去吗?”小贩直点头:“我会的,我会的。”“如果你有一辆汽车,别人更需要它,你会把它捐出去吗?”小贩头摇的跟拨浪鼓似的:“不会、不会。”这个人很诧异:“为什么呀?”小贩迟疑了片刻:“因为我真有一辆汽车。”

5、这样的纷争让我想起了郭德纲和他的相声。

郭老板一直自称“民间闲散艺人”,既没名头,也不再编。虽然之前吃了一些苦头,但如今是红遍全球五大洲,他和他的团队更是赚的盆满钵满。而有些在编的相声艺术大师和国家一级演员竟然连票都卖不出去,如果不是在编有俸禄,恐怕连自家老婆孩子都养不活。

行业不同,剧情相似。我觉的还是少说些闲话,多练些本事,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吧。

另外,大家的明白,知识收不收费,不是教授们说了算,而是客户们说了算。你说收费,没人交也是白搭。只有客户认同你,愿意为你的知识产品埋单,你才有的赚,这是经济学的根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