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30 王勃溺水、盧照鄰自殺,初唐四傑為何成為“初唐四劫”?

大唐,一個繁榮的朝代,一個詩詞歌賦的時代,除了李白杜甫韓愈等一代文學家詩人巨匠,更讓人惋惜的是初唐四傑,想當初王勃六歲作詩,楊炯九歲被稱"神童",駱賓王七歲作《詠鵝》,盧照鄰二十歲被任命為鄧王府掌事。四人出名較早,曾經名噪一時,響徹大江南北。至今還是有很多文學和史學愛好者深入研究之。本文主要鋪敘初唐四人為何都沒得善終,更有英年早逝者,惋惜哉!是什麼導致初唐四傑在劫難逃,變為"初唐四劫"的呢。


王勃:落霞孤鶩如曇花一現,秋水長天入南海寒潭。

用什麼來形容王勃呢,英年早逝、才華橫溢,仕途舛之都不為過,王勃生於儒學世家,6歲寫文作詩,文筆瀟灑,言辭豪邁,被當時父輩認為是王氏家族的天才。

那年王勃九歲,正讀顏師古注的《漢書》後,學識滿溢,王勃寫了《指瑕》十卷,指出顏師古的諸多錯誤,令許多老少文人學者目瞪口呆,驚為天人。當時有個父親的同鄉,甚為質疑,後來特地到王家見過這個孩子後,感嘆說,此子前途無量,必超王氏先人。

王勃十歲飽覽六經,十二歲到十四歲到長安拜師學醫,對當時的醫書也熟讀於心。可見當時王公子才華橫溢,又懂醫理,世家公子出身,父輩又重視至極。放在當今社會,也只是少是個高富帥。

在大唐,才華就意味著仕途,學而優則仕,這是那個時代永恆的追求。王勃的仕途剛開始還是一帆風順的。

那年王勃14歲,從京城長安回鄉,寫了幾篇很不錯的文章,輕鬆就得到了當時在位的上官大人注意,16歲那年,王勃徹底名揚天下,坐在龍椅上的唐高宗李治,默讀了一篇文章,叫《乾元殿頌》,後來覺得不過癮,又讓皇甫常伯在大殿上朗讀了一遍。唐高宗得知作者是才16歲的王勃,當著滿朝文武誇讚王勃我大唐的奇才,奇才,奇才。是的,連續說了三遍奇才。從此王勃名聲大振,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合稱為"初唐四傑",並且王勃排在首位,年僅16就得郎官,當時是高祖李淵建立唐朝以來的第一個。

水滿則溢,月圓則虧,歷史上聞名的《鬥雞賦》就發生在這一年。王公子當上郎官後,被沛王府留用,這個沛王就是李賢,武則天的次子,李賢很欣賞王勃,王勃也願意為這位王爺處理。一日,年輕的沛王爺帶著年輕的王勃,去和自己的兄弟英王鬥雞,兩位王爺正抖得興起,就讓身邊的幕僚門助興,王勃發揮特長,現場做一賦文,就是大名鼎鼎的《檄英王雞文》,英王爺也沒生氣,哥倆玩的還挺盡興。沒想到此賦被傳到唐高宗手裡,唐高宗這次沒有說連說三遍奇才,而是說了三遍歪才。唐高宗認為王勃是在挑撥王子之間的關係,一道聖旨,將王勃逐出長安。

王勃溺水、盧照鄰自殺,初唐四傑為何成為“初唐四劫”?

王公子的厄運從此開始,在他21歲那年冬天,王勃在家族的精心安排下,重回長安參加科選,他有個好友叫凌季,當時在虢州為官,因為王勃懂醫,虢州當地藥草豐富,所以以此為由推薦王勃去虢州做了個參軍。在虢州期間,王勃又是才華外露,傲氣凌人,被同僚所不容,有人陷害王勃殺害犯人。至此王勃第二次獲罪,差點被判處死刑,幸虧家裡人打點,所以最後只是罷官。因為這件事情,王勃的父親也被牽連進來,被貶謫為交趾縣令,遠在南越之地。身為孝子的王勃雖然曾放蕩形骸,但遭此事件後,十分自責和愧疚。正因此事,為王勃遠去南嶽看望父親,路過江西滕王閣,埋下伏筆。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滕王閣序為王勃留下來歷史的印記;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江渚之上是否還能聽到王勃的吶喊。

公元676年,王勃從山西路過南昌,去交趾看望父親,正值盛夏,南海風浪無情,王勃就這樣消失在大海里,成就千古遺憾。天妒英才,我王勃可嘆!

楊炯:西京烽火自不平,書生牙璋繞龍城

那一年,大唐邊境有難,看到大隊兵馬列隊踏上征程,暴雪褪去了軍旗上面的色彩,狂風中聽到十萬火急的鼓聲,楊炯感嘆: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這就是楊炯,一個集家國情懷和文學成就於一身的男子,他9歲被舉薦為神通,十一歲進入朝廷的弘文館,同樣是才華橫溢,同樣是胸懷大,楊炯雖然少年成名,但是直到27歲才獲得一個校書郎的職位,弱弱的解釋一下,這個官位在當時是九品。

官職九品,楊炯渾渾噩噩過了5年,終於等來了機會,他被中書侍郎薛元超推薦為崇文館學士,然後第二年,又直接被任命為太子詹事。所謂太子詹事,就相當於太子的內管家,補充一下,此時的太子是赫赫有名的李顯,楊炯雖然恃才傲物,此時不免有平步青雲的感覺,可是好景不長,楊炯還是被家人連累了。

王勃溺水、盧照鄰自殺,初唐四傑為何成為“初唐四劫”?

在唐大盛世,民生繁榮,唯有一個姓氏,讓皇帝心懷芥蒂,這就是楊姓。因為前朝是楊家的,所以無論是唐高宗李治,還是武則天,都對楊氏武職人員重點打壓。楊炯有個堂哥,名叫楊神讓,屢收武則天打壓,最後出兵討伐武則天,最後被殺。楊炯沒有參與,但是終究收到株連,37歲那年,楊炯被貶,結束了他在長安的平步青雲。三年後,楊炯得赦,可能是這三年吃盡苦頭,楊炯卻極力的讚頌武則天,以求仕途上能得到眷顧,但是無果。

公元692年,楊炯出任盈川縣令,次年,卒於任上,時年43歲。楊炯的一生,是古代很多讀書人的縮影。才華有之,能力有之,報國之心有之,怨恨之意亦有之。最終仕途不順,鬱鬱而終。楊炯之殤,可悲可嘆。

盧照鄰:萬卷詩書廢手如何書寫,千里山河殘足無力寸步

盧照鄰,當王勃和楊炯成名之時,盧照鄰已經是弱冠之年,作為初唐四傑中年齡最長的一個,他的故事也十分淒涼。不得不說一下,盧照鄰還有一位大名鼎鼎的師傅,叫孫思邈,不錯就是那個被稱為藥王的孫思邈。

盧照鄰自幼聰慧,得到很多貴人相助,一路升官到都尉。但是也因文字惹禍,因為一首《長安古意》得罪了武則天的侄兒武三思,在獄中染上了風疾(就是常說的小兒麻痺症),出獄後家裡人安排盧照鄰拜師孫思邈,在師傅的細心調治下,雖說遏制住了病情,但是卻殘廢了一隻手,雙腳也半殘廢。從此過上:寸步千里,咫尺山河的日子。

王勃溺水、盧照鄰自殺,初唐四傑為何成為“初唐四劫”?

盧照鄰本出生於河北望族,家境殷實,為了給他治病,全部家產散盡加上藥王孫思邈傾力相助,都沒能治好,可見他病情之重。初唐才子,家族希望,得此重病,心理如泰山之重。

公元680年,這一年,他44歲,孫思邈離世。盧照鄰收拾完自己一生的文稿,賣掉了他準備養老十幾畝土地,和親人們道別後,在一個月黑風高的晚上,投潁水,了卻了殘軀。盧照鄰的死,是自殺,是追隨師傅,是命運的解脫,也是不堪疾病折磨的無奈之舉。

駱賓王:詠鵝淡淡君子高潔,檄文咄咄神童失蹤

駱賓王出身寒門,這是和其他三位不同的地方,七歲時一首《詠鵝》成名。

王勃溺水、盧照鄰自殺,初唐四傑為何成為“初唐四劫”?

"觀光之國,利用駱賓王"易經中的這句話,是他名字的來由。他的父親曾經是個寒酸的縣令,駱賓王雖然少年熟讀詩書,但是年幼時殤父,早年生活落魄,當過兵,也做過軍中小官。後來在軍中得到重用。

也許是童年坎坷,駱賓王並不恃才傲物,而是謙遜低調有追求。從軍之初,當時的道王李元慶召見他,問他有什麼才能,駱賓王不屑於自誇,沒有表現自己。之後他在軍中多年,也曾有不少軍功,得到李敬業的賞識。

一個縣令之子,少年頗有名氣,後來因為殤父而從軍,在軍中度過近30年的軍旅生涯,這本就是一個滄桑的故事。可是在那件政治事件後,他滄桑的一生改變了。這一年,武則天自立,許多李姓王孫不服,李敬業在揚州起兵,駱賓王被任命為文書。並且起草了檄文,討伐武則天。"班聲動而北風起,劍氣衝而南鬥平,暗鳴則山嶽崩頹,叱吒則風雲變色。以此制敵,何敵不摧,以此圖功,何功不克。……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駱賓王討伐武則天的檄文,連武則天讀後都讚不絕口。武則天下令,要得到駱賓王,重用之。

王勃溺水、盧照鄰自殺,初唐四傑為何成為“初唐四劫”?

誰曾想李敬業當年兵敗如山倒,駱賓王從此下落不明,捕之不得。

駱賓王消失了,叛軍駱賓王消失了,神童駱賓王也消失了。雖說有很多野史流傳,駱賓王遁逃後歸隱,但是從此,初唐四傑的駱賓王,確實在歷史上消失了。他的生平,像一個俠客,少年名震江湖,壯年從軍戍邊,最後被後人追尋遺蹟。千古駱賓王,戎衣何日定,悄悄出長安!

初唐四傑,王楊盧駱,天才夭亡,萬古悲嘆。

王勃溺水、盧照鄰自殺,初唐四傑為何成為“初唐四劫”?

王勃之死是意外,更是懷才不遇的惋惜,也是愧疚嚴父的至孝至誠;

楊炯之死是失望,更是仕途不暢的悲嘆,也是時代悲劇的無可奈何;

盧照鄰之死是解脫,更是命途多舛的歸路,也是不堪折磨的心理創傷;

駱賓王之死是追尋,更是戎衣天下的歸隱,也是叱吒歷史的最好結局。

讀史明智,讀文銘心,用心做好文章,與您共享。

熱心互動,問:歷史上哪位名人和王勃的人生境遇最為相似

A. 漢朝名將——霍去病

B. 建安七子之一——曹植

C. 唐代詩人——李賀

D. 明代詩人、畫家——唐寅

E. 其他您認為合適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