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如果清朝沒有慈禧,是否會更快滅亡?

楊樹林的森林


都把慈禧與呂后,武則天的女強人相提並論,但事實上,慈禧相交兩者差太多。

同光中興,主要是由於有慈安與恭親王奕訢在,兩者共同啟用漢族地主武裝,進行洋務變法等措施,使得清王朝短時間便從江南的戰亂中振興,加快清軍的國防力量。



當慈安過世後,已經是光緒帝繼位,慈禧勢力打壓恭親王黨,並將民營資本瘋狂掠奪,使得民間經濟迅速衰敗,外貿逆差令清王朝已經危在旦夕。

可惜,慈禧在甲午戰爭,八國聯軍的處理上極不負責,貪圖享樂貽誤戰機,導致國家腐敗,朝中黨派鬥爭,殖民地程度加深,列強肆意欺凌,為中華民族留下鉅額的債務,直到民國時期才逐漸還清。



若沒有慈禧的自私自利,中華民族本可免受疾苦,李鴻章等人的救國建議,都被慈禧棄之不用,輕微的變法又造成動盪。

但慈禧最錯的是將三歲的溥儀繼位皇帝,動亂之世,主少國疑,而攝政王載灃懦弱無能,若能選擇賢臣,清王朝尚可有延續的機會。

因此,慈禧太后並非清王朝的優秀掌舵者,根本不能主宰清王朝的興盛,卻決定了清王朝的衰敗!


多臻貴


我是棠棣tandy,我來回答這個問題。其實有沒有慈禧清朝都會滅亡,至於會不會更快滅亡,要看有沒有足以影響歷史進程的人或者事件。

朝代的滅亡是各種矛盾積聚後的總爆發,之前我說過,王朝滅亡與否,關鍵在於對時代的挑戰能否有建設性和創造性響應的能力?



遠在乾隆統治下的燦爛輝煌已經播下了衰敗的種子。中國過度沉溺於奢靡,而忽略了本質問題。人口增長超過了土地增長,導致人均土地佔有量的下降; 軍務廢馳;腐敗與陋規在帝國官僚中廣泛蔓延,這些問題造成所謂『王朝循環』這一歷史圖景的再現。到 1775 年,清王朝的國運便開始走下坡了。

經驗表明內部衰敗將引起國內叛亂和外部入侵;在中國歷史 上,這些常與帝國權力的衰落相伴而行。清朝威勢的消減既經歷了白蓮教起義(1796-1804 年),也遭受到日益強烈的要求開放中國,以進行貿易和外交的西方衝擊。在整個十九世紀,清王朝一直困擾於內憂外患的雙重威脅。清朝雖能夠鎮壓國內的叛亂_一 個已知數,卻完全沒有能遏制西方的侵入_一個未知數。在太平天國革命(1850-1864 年)後,王朝的解體加劇了,政權日漸從中央向地方、從滿人主導向漢人主導轉移。儘管同治中興 (1860-1874 年)暫時遏止了王朝衰敗的趨勢,但清朝的滅亡已成 定局。在這種境遇下,有沒有慈禧,清帝國都會滅亡。

造成這種問題的根源性問題,我認為有以下三點:

第一,滿人對漢人的歧視和不信任在有清一代一直存在。

在清代因為要符合作為征服者的身分,滿族人 無論其門第或社會地位如何,都是不準經商或務農的。他們僱用漢人耕種田地,從佃戶那裡獲取地租收入。悠閒和寄生的生活培養了懶惰和放縱的習性。曾經是清朝開國時滿清軍隊骨幹的旗人獲得三倍於漢族兵丁的餉銀,他們的特權地位及其必然的養尊處優, 令到原有的尚武氣質出現了驚人的退化, 到雍正朝時期 (1723-1735 年),他們已退化到不再能上陣打仗的地步了。

他們不去習武,而是做一些賭博、聽戲和鬥雞的放蕩勾當,附帶放一 些高利貸和開典當營生。他們不僅不能履行保衛王朝的職責,甚至還成了社會的寄生蟲,而且是數量極多的寄生蟲:滿軍旗、蒙 古軍旗和漢軍旗的旗人連同他們的家眷人數大約有 150 萬。

這種滿漢二元結構,一方面造成了滿人的歧視和不信任,另一方面無疑加劇了滿漢之間的對立矛盾。

儘管在朝廷的公開政策中,宣稱滿漢 不分畛域,在官府機構中任職時兼用滿漢,但是,事實上,滿人 以征服者自居,而漢人只被當成『外來人』。在太平天國革命之 前,軍政要職均由滿人擔任,即使那些分配給漢人的職位亦可由 滿人充任,反之漢人則無此權力。太平天國革命之後,這些慣例 松馳了,但滿人對漢人的猜疑卻未減弱,李鴻章的一生便提供了 一個極好的範例。



作為自強運動的領導人物,李遭到來自各方的反對與阻遏, 保守分子經常譏笑他將國家利益出賣給洋人。對此,慈禧太后認 識到她需要李為其效力,但同時又擔心李權勢日升會使王室勢力 下降,因而,她只是虛應故事地支持李的現代化計劃,並允許反 對勢力攻擊李卻不加懲處。她還採用分而治之的策略,容許、甚 至慫恿保守派的『清議』來牽制進步人士。1874 年,李請求恭親王 向兩宮皇太后言明鐵路的可取性,但奕欣卻回覆說,由於清議的 強烈反對,即使兩位太后也難對此作出決定。

1885 年海軍衙門 成立,像李鴻章、曾紀澤這些幹練的漢人卻不為所用,而由一個 淺陋的滿人醇親王掌管。滿人沭於漢人的顛覆,漢人又懼於滿人的妒忌,這阻止了雙方的有效合作,而長遠的改革計劃也就不可 能了。1898 年康有為提出的體制改革計劃,也被滿人斥罵為損滿肥漢的陰謀。在清朝統治的最後十年中,滿人遏制漢人影響的努 力不斷強化,如軍機大臣剛毅便聲言:『漢強則滿滅,漢衰則滿 盛。』 滿人認為改革與憲政會削弱他們的權力, 因而滿漢間的種 族敵視便阻礙了真正的現代化。無疑,滿漢間的分歧遏止了旨在 復興民族的有效合作事業的產生。

第二,官僚腐敗導致人口遞增下的土地問題迅速惡化。

也許是受頻繁的文字獄之威脅,士人們避開了政治而試圖在古書堆中尋求庇護,造成學問與現實脫節。他們自誇為學問而學問,不再追求經世致用;經科舉登第為官的人便在這樣一 種氣氛中受訓練。

許多官員都是軟弱之輩,並不希望做治國能臣。 1799 年,翰林院二品編修洪亮吉上奏皇帝,直陳士大夫道德淪落, 他列舉一些尚書侍郎等高官向軍機大臣和大學士磕頭邀寵;一些 士子為同樣目的結交顯貴的僕役;還有一些官員為獲得皇帝的關 注竟恬不知恥地賄賂宮中的隨從和侍衛。

知識分子的道德淪落到 了這樣一種程度, 無疑意味著他們已經忘記了對社會應負的責 任,也忘卻了學以致用的重要性。中國社會失去了真正的領袖, 一個必然的結論是,官場中普遍的道德淪落至少部分源於這種知 識分子的翫忽懈怠。這也許可能是清朝吏治腐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從乾隆朝後期開始,吏治的敗壞越來越嚴重。文武百官中收受賄賂、敲詐勒索和非法眾斂的 情形成為司空見慣之事,幾乎是無處不有。京官公開接受地方官 的『孝敬』,而後者則再從下屬那裡索取錢財。這些官員過著入 不敷支的生活,許多人的豪華府第擁有家奴、家丁和轎伕,豢養一幫常住的清客,並接濟自己的窮親戚。他們的低薪俸無法承擔 符合他們身分的開銷——一品大員每年 180 兩,九品小官每年 33 兩——除非靠賄賂來貼補其薪俸。即使是賜予其薪俸 50 到 100 倍的『養廉費』也不能杜絕『壓榨』行為,那些行為實際上已制度化了。比如,在徵收地丁稅時,每侗地方都有一定的額度,超 過這一額度的所有錢糧便被地方官據為已有。徵收的稅收幾倍於 額度的情形並非罕見之事。非法所徵的負擔主要落到了農民的身 上,在收稅人和地方士紳的催逼下,他們往往不得不交納比核定 稅額多出 50%到 80%的現銀和高達 250%的賦糧。一名只徵收 10%附加稅的官員會被認為是清官,這是沒什麼奇怪的。通常有 這樣的估計:『三年清知府,十萬白花銀』。

清代人口的增長遠遠快於耕地的增長,引起了 生活水平的下降。1660 年中國的人口可能在 1 億到 1.5 億之間, 到 1800 年上升到了 3 億。可耕地卻沒有相應地增長。1661 年時 全國有 5.49 億畝耕地,1812 年時仍只有 7.91 億畝。因此耕地的 增長不到 50%,而人口的增長卻超過了 100%。官僚的腐敗使得背井離鄉者、窮人和失業者經常不得不為了生存而淪為盜匪,或者加入到作亂的行列。

第三,士人階層的自大和無知導致對西方挑戰本質認識不足。

發端於晚清的自強運動,作為士人階層代表者的進步官僚,他們推動現代規劃,主要是為了使國家能夠抵禦外來侵略、鎮壓國內動盪,並加強他們自己的權位。他們從未夢想要把中國鍛造成一個新式國家,事實上,他們竭力地鞏固而非取代現存的秩序,而且全然沒有經濟發展、工業 革命和現代變革的概念。由此,他們的努力只不過造就了散落在 一個傳統國家的一些維新派孤島而已,在這個國家裡,佔主導的仍 然是舊式制度。

此外,缺乏大眾的參與也限制了現代化的範圍。自強運動的 領導人採取的是自上而下的方式,不具備像明治時代的日本那樣 的底層民眾支持。揹負傳統包袱的中國官吏們無法掙脫由來已久 的對商人之藐視,他們繼續壓制民辦實業和私家競爭,並且未能 在官辦工業或官督商辦企業中注入個人的能動性,那些企業繼續 不斷地備受官場中司空見慣的無能、任人唯親和貪汙腐敗等現象之困擾。

而作為士人階層中流砥柱的士紳們,通常對西洋避之惟恐不及,只有一些品格低下者願意涉足現代化規劃,這導致了腐敗和不正之風, 屢見不鮮。即使是李鴻章本人也不以人品高尚著稱——據稱他留 下了四千萬兩的家產,他的追隨者無情地榨取自己所負責的工廠 和企業。 最臭名昭著的事例是挪用三千萬兩海軍軍費修造頤和園,以博取歸政後的西太后之歡心。

大部分士大夫將夷務和洋務視為『卑』、 『野』之事,有損於他們的尊嚴。守舊勢力非常強大,朝廷不能 漠然視之。李鴻章致友人的一封信中的片段, 可以說明現代化 分子的困境:

曾謁晤恭邸,極陳鐵路利益……邸意亦為然,謂無人敢主持。 復請其乘間為兩宮言之,渠謂兩宮亦不能定此大計,從此遂絕 口不談…… 官紳禁用洋人機器,終不得放手為之……文入學士動以崇尚異 端、光怪陸離見責。中國人心真有萬不可解者矣。

守舊派反對現代化的事例比比皆是:1874 年,由於機車撞倒 了一個看客,英國人修築的上海至吳淞短線鐵路被暴民們扒掉了 路基。兩年後,兩江總督在當地士紳的壓力下購買了這段洋路並 將其拆毀;1876 年,當郭嵩燾以公使銜出使英國時,文士們刻薄 地譏笑他棄聖賢之邦而追隨於洋鬼。郭嵩燾的日記因為讚譽已有 兩千年曆史之西洋文明而被守舊派斥責為異端邪說,他們迫使官 府拆毀了該部日記的印版。這寥寥幾個例子,足以揭示西化倡導者所處的不利的社會和政治氣氛了,就這些倡導者與反對他們的 勢力之間懸殊的力量對比而言,他們敢於擁護這樣一場不得人心 的事業,且取得了他們所取得的成就(雖然並不完美),實屬奇蹟!

西方擴張的特徵有多方面,例如 艦船、火炮、貿易、傳教、帝國主義,以及民族主義,而且由一 種在諸多方面均優越於中華文明的生機勃勃的近代文明所支撐。 它為中國帶來了罕為人知的新奇境況,這種前所未有的挑戰襲來 時,中國毫無準備,應對無措。

在 1898 年改革之前,大多數的 士人與官員依據中國歷史的經驗, 認為夷人的入侵均是曇花一現,因此,十九世紀西方的擴張也被歸入此類,僅被當作轉眼即 逝的暫時的不幸。甚至中國屢敗於西人的事實也被解釋為偶然事 件。西方衝擊的真實本質、程度及範圍就這樣被誤解了,甚至那 些進步的自強運動措施的提倡者也是如此。例如李鴻章,他雖認 識到當時『誠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但對西方潛力的認識也是 井底之蛙。

他的現代化方案主要集中於改進軍事與外交;至於清 王室,也只是採用防禦姿態從事自強運動。當外部壓力衰減時, 行動便遲緩下來,闡明內政外務政策的全面綱領也就無從產生。 清廷的努力是隨遇而安的,猶如用新布補舊衣、舊瓶裝新酒一般。 他們付出的零零碎碎的努力, 沒有實現經濟發展中的關鍵性突 破。顯而易見,在陳舊的儒家基礎之上,無法成功地移植近代資 本主義與政治革新。

當我們考慮到 1898 年改革前官員與士人的總體心態時,便 不難理解清廷對當時世事何以如此無知。那些官員及士人大多生 活在過去之中,沉溺於中國『文化主義』的夢幻世界之中。他們 從過去尋求出路而非面向未來獲取啟示。傳統的舊制得到宣揚, 而當代的事例卻遭受唾棄,機器.輪船、槍炮、電報通訊與鐵路 交通均被視為不登大雅之堂的奇技淫巧。



他們滿懷中國至上主義 的傲慢,卻少有民族主義的情懷;他們引述歷史說教以為自己以 華制夷的態度尋找合法性證據,但卻對師法夷人之制惱羞成怒。 對於他們而言,以西方的形象來改造天朝中國是不可思議的。 正是為反對這種狹隘的、倒退的觀念,嚴復鼓動接受新的生 活價值,建議學習西方思想來領略現實的不同景觀。同樣,梁啟超在世紀之交也倡言『革新』中華,他們的努力為後來知識界的 萌動播下了種子。


常棣tandy


清朝的滅亡跟慈禧沒有絕對的關係,她的“能力”還沒有達到能影響一個王朝的興亡。

事實上,王朝就跟公司一樣,都是有壽命的,簡單點說就是氣球到了,有沒有慈禧也是早晚的事兒。

當年明月說過,在歷史的潮流裡只有三種人。第一種,能創造歷史的人,像朱元璋、朱棣,就是這樣的人,有沒有明朝還不知道呢。

第二種,改變歷史的人,像于謙、戚繼光,屬於這種人,有他們,國家會興旺很多,但沒有他們,也可能出現能代替他們的人出現。只是他們的剛好出現,能夠代替他們的人又回到幕後了,不為我們所知道罷了。

第三種,適應歷史的人,代表人物申時行。他的作用在於讓歷史的車輪在應該走的車轍裡繼續前行,除此之外,他改變不了任何東西。偷懶的皇帝依舊偷懶,整日罵架的群臣依舊罵罵咧咧,一切如故。

慈禧,頂多屬於第二種人。

一個人女人玩政治,如果做不到像武則天一樣讓理智主導情緒,那她就是一個能掌握人生殺大權的潑婦,僅此而已。


公子小龍


這是一個值得商榷的問題,首先我們從清朝後期從慈禧開始的皇帝算起,1.是其丈夫咸豐皇帝,2.是其兒子同治皇帝,3.是其外甥光緒皇帝,4.是其姨孫子宣統皇帝。釐清了脈絡之後,我們慢慢來分析:

1.咸豐皇帝,咸豐皇帝雖然沒有幹過什麼驚天地泣鬼神的事情,但也不影響他的特殊歷史地位。因為他是清朝最後一位乃至是中國封建王朝當中最後一位擁有實權的皇帝,其在位期間沒有留下過多的子嗣。僅有慈禧一人生下同治,慈禧母以子貴,順利走上其人生巔峰。其生前已經感覺到慈禧的一些不對的地方,故而死後弄了八大顧命大臣,企圖效仿康熙帝四大顧命大臣。但最後都慘遭慈禧毒手。

2.同治皇帝 同治帝是慈禧的兒子,但母子二人關係一般。而這時候慈禧已經走上的政治巔峰,再加之同治帝生性頑劣,經常去一些風化場所。最後得了性病,少年早忘。

3.光緒皇帝 光緒帝在這幾位皇帝當中應該來說是最悲慘的了,自當上所謂的皇帝開始,一天好日子也沒有。雖然光緒帝一直祈求變法維新,祈求國家的自強。但無奈自己僅僅是一枚可有可無的棋子,最後落得一個被慈禧殺害的命運。

4.宣統皇帝 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皇帝,其一生充滿傳奇色彩,經歷了離婚,經歷今故宮需要買門票等一系列有趣之事。其受慈禧的影響最少,因為在他繼位之前慈禧就死了。

那麼最後要討論,如果清朝沒有慈禧。會不會不滅亡,通過上文的線索看,慈禧僅是影響了同治,光緒二位皇帝。那麼有人說因為慈禧獨攬大權,導致國家滅亡,那麼咱們看最後一位皇帝,慈禧已經死了。所有的大權也都交了出來,那麼也是沒有什麼氣色。最後再稍作分析,後三位皇帝在位期間,國家正是垂死之時,且後三位皇帝均無子嗣。

至於說沒有慈禧,清朝會不會滅亡。我想答案是肯定的,會滅亡。慈禧是清朝滅亡的催化劑,即使沒有慈禧。清後期國家所做的努力,一句話就可以形容“小馬拉大車”,小馬總會累死的,只是時間早晚不同。



山川異域


這個我們假設,從沒有慈禧這個人,會怎麼樣?

首先慈禧的地位不低,她是咸豐皇帝妃,也是同治皇帝的生母。同治皇帝即位後,尊封為聖母皇太后;所以如果慈禧沒有,那麼自然同治皇帝是不會出現的。

我在這裡假設一下,如果慈禧沒有出現,也沒有其他的妃子為咸豐生一個兒子,出現明武宗朱厚照無子,由嘉靖即位的情況。

那麼咸豐死後,會讓誰當繼承人呢?咸豐活著的兒子就同志皇帝1人,只能讓咸豐的兄弟來當。上一個皇帝道光有9個兒子,前頭三個都死了,皇四子奕詝坐了咸豐帝,後面五個弟弟都活得很好。我們來介紹一下,

皇五子奕誴,不被道光喜歡,早早被道光過繼給惇恪親王綿愷,為惇勤親王,已經出了皇族的族譜,就不能繼任了。

皇六子奕訢,後來的洋務派領袖,這個我們都是知道的。

皇七子奕譞,奕譞的嫡福晉婉貞是慈禧太后的妹妹,奕譞與她所生的第二子載湉後來成為光緒帝。奕譞與側福晉所生的五子載灃則繼承醇親王封號,奕譞的長孫溥儀為清朝末代皇帝,即宣統帝。奕譞是清朝皇室任命的名義上的清末海軍及北洋水師最高統帥,實際上指揮權屬於李鴻章及淮軍丁汝昌。奕譞的父親(道光)、兄長(咸豐)、兒子(光緒)、孫子(溥儀)都是皇帝,自己卻不是。

黃八子奕詥。沒什麼名氣;

黃九子奕譓,1845年生,在咸豐死的時候,他16歲,也沒什麼能力。

那麼我們來看,如果沒有慈禧,最有能力當皇帝的就是恭親王奕訢和奕譞。奕訢在整個咸豐朝在作甚呢?咸豐朝期間,由於恭王母子矯詔強封太后、藐視皇帝的行為,奕訢的政治地位並不很重要,他只有在1853年到1855年之間擔任領班軍機大臣。1860年,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奕訢被授命為全權欽差大臣,負責清政府與英、法、俄的談判,並且簽訂了《北京條約》。後來積極和慈禧聯盟,發動政變,殺了八位顧命大臣。而,奕譞奉旨與懿貴妃葉赫那拉氏的妹妹成婚,咸豐年間,奕譞在政治上並不出色,但咸豐帝死後,奕譞積極配合慈安、慈禧太后發動辛酉政變,親自捉拿了顧命八大臣之首肅順,再加上娶了慈禧太后之妹為嫡福晉,所以慈禧太后開始重用奕譞。


從咸豐時期的能力來說,奕訢要比奕譞強,奕譞能夠在歷史上多上一筆,是因為他是慈禧的妹夫。而恭親王則不同,他是慈禧的盟友。

按照恭親王的能力,從咸豐十一年(1861年)到光緒十年(1884年),奕訢擔任領班軍機大臣領班與總理衙門大臣,掌握軍政大權。其主張學習外國軍事科技以加強中國武力,於外交上主張保持與歐美列強的和平,支持並開辦了中國早期的近代新式工商業以及政府機關,是清朝洋務運動的中樞首腦。在其擔任政府首腦期間,清朝先後平定了太平天國運動、捻亂以及西部各行省的回變。部分中國近現代史學家(如張玉法、薛化元、李筱峰等人)認為奕訢是清朝最後的支柱。如果他這樣的人當皇帝,肯定是中國之幸運。

以他西化的態度,肯定是會和西方的關係更加緩和,但是我們也知道,以他的能力,肯定是可以駕馭曾國藩,李鴻章之流,同治中興的氣象肯定是會發展的更好。但是對外戰爭該失敗還是失敗,光緒十年(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奕訢所指揮的軍機處進退失據,和戰不定,最後軍隊敗退,慈禧太后藉口“委靡因循”,罷去一切職務,令居家養疾。之後奕訢常在西郊戒臺寺靜修,一直到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敗戰以後才再度被起用,但當時奕訢老邁,更無鬥志,毫無作為。從1894年到1898年逝世為止,任領班軍機大臣與領班總理衙門大臣。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二月,一病不起,四月初十日病逝。

也就是說,中法戰爭,甲午戰爭時期,奕訢當時是直接負責人,所以即使是他當皇帝,也無法解決這個問題。而且他當皇帝,肯定會收權,一方面重用漢人大臣,一方面打壓漢人大臣。

以當時的政局艱難,最後託孤大臣還得是李鴻章,曾國藩,左宗棠他們。袁世凱該出現還是得出現。

總之,如果慈禧沒有出現,恭親王當皇帝的可能性更大,但是他也只是代替了同志,光緒的時間而已,會讓同治中興更加好一些,可能君主立憲會出現,但是袁世凱之流還是會出現,

如果慈禧沒有出現,但是其他的妃子生了兒子,我想,託孤恭親王也會出手,而慈禧只有一個,可能恭親王會把所有的對手都處理掉。這個妃子不會被殺掉,也只是住在冷宮裡面的一位。而皇位還是恭親王的,因為慈禧這樣的女人,出現的機率太低了。


湖北青年小李


慈禧縱然有過,但是不等同於清朝的滅亡,只能說慈禧的專政與弄權加速了清朝的滅亡!

瞭解清史的朋友都知道,清朝自順治帝入關,歷經康雍乾三代,達到了清朝的鼎盛!

但是封建王朝總有著驚人的相似,就像拋物線一樣,鼎盛過後就會逐步走向衰落!

閉關鎖國的傲氣,讓世界的大發展與大清國漸行漸遠。

自嘉慶帝之後,清朝的皇帝或者說清朝的強盛逐步走了下坡路。1840年的鴉片戰爭發生在道光年間,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香港島割讓給了英國。

道光以後的咸豐帝,雖然也曾勤於政事,重用漢臣曾國藩, 鎮壓太平天國等,但此時大清國已是內憂外患,無奈之下只得簽訂一系列不平等的條約。 1861年,年僅31歲的咸豐皇帝在避暑山莊駕崩。

咸豐帝死後,他僅6歲的兒子繼位,也就是同治帝。皇帝年幼,兩宮太后垂簾聽政,同治皇帝也只不過是坐著龍椅的傀儡皇帝。同治時期,鎮壓了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得到發展,出現了歷史上的同治中興。

但是封建王朝專制的統治,社會矛盾和弊端早已根深蒂固。大清朝已是風雨飄搖,千瘡百孔。加之慈禧太后對於權利又是極度貪戀,統治者只想維護個人利益,這樣的情況下,清朝也只能是每況愈下。

興旺富國也曾是一些當時愛國人士的願望,但特殊的歷史時期,慈禧太后的專政弄權,封建王朝累積的各種社會矛盾,或許她也只是充當了催化劑,加速了清朝的滅亡!



樹影y


清朝末年,政治腐敗民不聊生,很多人都認為是慈禧干政導致了清政府的滅亡。那麼如果慈禧沒有掌握這47年的清朝政權,清朝會不會滅亡?答案是一定會滅亡,而且會提前很多。

實際上自從乾隆後期,清政府已經是江河日下,到了嘉慶時期清政府的統治已經出現了不穩定因素,尤其是白蓮教起義,一直從嘉慶元年持續到了嘉慶九年,清政府為了平定這次叛亂,耗費了四年的財政收入。

等到道光和咸豐年間,先後發生了兩次鴉片戰爭,又有太平天國運動,這時的清朝可以說是岌岌可危,所以說清朝的沒落並不是慈禧導致的,而是之前歷代帝王積累下的問題。

慈禧在辛酉政變之後掌握了權力,雖然驕奢淫逸,但是他卻在極力的維護清政府的統治,尤其是大力扶持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漢人。雖然這是迫不得已的決策,但這在咸豐皇帝之前是不敢想象的,沒有任何的皇帝敢賜予漢族官僚這麼大的權力,而曾國藩和李鴻章等人也回報了慈禧的信任,對清政府忠心耿耿。這件事等於是給腐朽的清政府實實在在的續了一次命。

慈禧為了鞏固自身的封建統治,曾國藩、李鴻章等人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在不動搖滿族官僚統治的前提下,開展了洋務運動。這件事的成果非常顯著,雖然最後失敗了,但是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提升了清政府的軍事力量,加上了中央的統治力。

慈禧確實驕奢淫逸,但是他在維護清政府統治上是不遺餘力的,尤其實在鎮壓農民起義的事情是,他借力打力,左右逢源,利用部分漢族官僚,打壓漢族的農民起義。可以說如果沒有慈禧,很可能清政府會提前滅亡。





歪嘴說歷史


我的觀點是如果沒有慈禧,清朝不會更快滅亡。就算最後必定滅亡,也會晚很多。

清朝滅亡的最直接原因就是被軍隊打敗了。而打敗他的有不斷入侵的外國列強和中國起義軍。打不過外國軍隊,是因為武器裝備差距太大,這就和慈禧有很大原因。

1894年李鴻章的北洋水師向慈禧申請購買先進的戰艦,被慈禧拒絕,理由是她的60大壽需要錢。她為了壽宴就花費進600萬兩白銀,而北洋水師建立才花費700多萬白銀,慈禧的壽宴的花費足足消耗了一個北洋水師,真是可笑可恨,如果這些銀子花費到北洋水師上,恐怕甲午戰爭戰敗的就是日本了。日本敗了,外國聯軍也不敢輕易進犯,也許就沒了八國聯軍,進而沒有各種不平等條約。

慈禧的這種只顧自己,不顧國家大事的行為,還有很多很多,導致像馬克沁機槍之類的先進武器沒能得到。當時不乏成千上萬的愛國勇士,缺的就是先進武器。

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激起了人民起義的爆發,這才加速了清朝的滅亡。再者當時的光緒帝支持維新變法,很有想法,所以如果沒有慈禧,讓光緒帝當家,清朝絕對不會一敗塗地,進而趕走外國列強也是有可能的。





獨孤飛壺


慈禧。大清王朝最後的守護者。

慈禧口碑差,一直以來被定為是禍國,誤國,喪權辱國的代名詞。為那般,如今天朝版圖缺失,其中百餘萬平方公里的領土,是慈禧執政時失去的,回不來了,每每想起,扼腕嘆息,是她造成的,不恨她,恨誰?

清十二帝,無昏君,史學家共識。咸豐年間,大平軍做大,兵鋒所指,清王朝輸的稀哩啦啦。

有清一代,三藩後,再無異姓王,懸涯邊上的咸豐發了狠,許諾,滅大平軍者封王。臨終,大願未遂。大平軍鬧得更兇猛了,大清帝國風雨飄搖,暗夜中,隨時面臨四分五裂。此時,慈禧站了出來,重用漢人的湘軍,淮軍,楚軍,數年後,太平軍被平定,接著一鼓做氣,捻軍被剿滅,至此國內戰事平息。

十幾年的慘烈戰爭,範圍波及大半中國,山河破碎,民眾傷亡甚巨,流離失所者,生存悽苦者,賣兒賣女者,比比皆是。朝廷累年戰爭經費支出浩大,早已入不敷出,寅吃卯糧,加卯糧,再加卯糧而不止,政府天大的財政窟窿等添補。湘軍幾十萬虎狼之師蟄伏,如何安撫,方可不致生禍端,王朝如何平穩前行,誰來幹,怎麼幹,這時,歷史又一次選擇了慈禧。靠譜嗎?歷史證明,不僅行,而且行。曾國藩,湘軍扛把子,功高震主,封候,而非咸豐帝允諾的王。削其兵權,歸鄉頤養,解體湘軍。湘軍諸悍將分而治之,重用李鴻章淮軍,左宗棠楚軍以制衡,恢復生產,重視民生,懲制腐敗,還天下以真太平。

反腐,慈禧,扯蛋,有實例。楊乃武與小白菜案。慈禧便站在了草民一端,此案涉案官員百餘人,殺的殺,判的判,貶的貶,力度空前,展現其與低層人民同呼吸,共冷暖的真性情。

張之洞,李鴻章,左宗棠等人搞洋務運動,與西方接軌,把西方先進的理念和生產方式引入大清,逆傳統而行,強國,強軍。最高統治者慈禧如不認同,在崇尚儒家傳統文化,自詡天朝上邦的大清國,會行的通嗎?

廢除千年科舉制,禁止女人裹足,修鐵路,開通郵政,開放港口等等,那一項不是阻力重重,一個弱女子,不僅頂住了強大壓力,而且做的有條不紊。

新疆廣闊的土地,富遮的物藏,世所公認。國家貧弱,面臨分裂,難以維護。左公力排眾議,抬棺遠征,經數年苦熬,始收。民族英雄,實至所歸,青史英名流傳。是一已之力?非也,如無慈禧背後的鼎力支持,新疆必失,中國歷史定會重寫。

清末,內憂外患,朝政錯綜複雜。面對積貧,積弱,病入膏荒的王朝,怎麼辦?誰來幹?萬難中,慈禧,一介小小的弱女子,從容地站了出來,沒有豪言狀語,只是默默地,默默地,將萬千江山沉重擔於肩,前行,步履維艱、、、、、、

潛心經營,苦絕維持,艱難延續,有信仰,無所畏懼。這是什麼?不是傾心愛國的政治家?如不是?那又是什麼?弱弱的問一句,五千年中華文明史,能達此高度的王朝掌門,有幾人?

瑕不掩瑜,何解?學識淺薄,鄙人需惡補。


用戶5375450889非雪


如果清朝沒有慈禧,會不會更快滅亡?我認為不一定,因為沒有慈禧就是顧命八大臣,把持朝政,歷史走向未知。

同治皇帝應該沒有那麼早死,光緒不一定做皇帝。根據同治小皇帝的好玩的個性,清朝也不會好到哪裡去,還會繼續走下坡路,因為制度的關係,最終還是會滅亡。也許不會順利退位。孫中山領導的戰鬥會更殘酷。



還有種可能就是顧鳴八大臣會起內訌,致使清朝更加快速的衰敗,在孫中山之前就滅亡了。



有一個人物叫袁世凱,應該還是亡清的關鍵人物。畢竟此人政治才能,軍事才能都很厲害,手下還有很多厲害的將領。最主要的是他不是個安分守己的人。


歷史沒有可能只有最終結果,不管那樣,清朝最終還是會滅亡,即使不滅亡,制度也會徹底改變,就像你說的日本、英國那樣,皇室沒有實權了。所以慈禧不能決定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