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生物產業簡約版研究報告

生物產業簡約版研究報告

1

生物產業基本概述

1、生物產業的定義及構成

“生物產業”是以現代生命科學理論為基礎,結合信息學、系統科學、工程控制等理論和技術手段,通過生物體及其細胞、亞細胞和分子的組分、結構、功能與作用機理開展研究來製造產品,或改造動物、職務、微生物等使其具有所期望的品質特性,為社會提供商品和服務的行業統稱。

根據生物技術應用的不同領域和特徵,生物產業主要由生物醫藥、生物農業、生物製造、生物能源、生物環保和生物服務六個細分領域組成。

2、全球生物產業的發展歷程

根據生物技術在生命科學領域的發展演變,全球生物產業的發展歷程如下:

生物產業簡約版研究報告
  • 圖搏實資本整理

生物產業是最古老的產業,也是最現代的產業。近些年來,生物技術發展取得重大突破,尤其是在醫藥、能源、農業等領域孕育和催生新的產業革命,形成一批充滿活力的新興產業群,可以說全球範圍內生物技術產業呈現加快發展的態勢。現如今,生物產業的重要性逐漸凸顯,成為部分國家新的經濟增長點和主導產業。

3、生物產業的主要特點

生物產業的特徵體現在生物產業的價值特點和技術經濟特點。

生物產業簡約版研究報告


圖搏實資本整理

生物產業是我國優先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目前其各細分行業,如生物醫藥技術正處於大規模產業化的開始階段,預計到2020年之後將進入快速發展期,並逐步成為世界經濟的主導產業。生物產業的穩妥推進將孕育和催生新的產業革命,改變全世界人民的衣食住行。

2

國內外生物產業發展分析

1、國外生物產業發展趨勢

1.1 產業規模持續增長

目前正處於生物產業大規模產業化的初期階段,預計到2020年後,世界生物產業成為世界經濟的主導產業之一。

近10年來,全球生物產業年銷量保持在15-33%的水平。據公開數據顯示,2015年,全球生物產業銷售收入達到1327億美元,同比增長13%;研發投入達到401億美金,同比增長16%;淨利潤為166億美金,同比增長18%;公司總數達到5031家,其中上市生物技術公司為670家,同比增長10%,上市公司投資達到589億美金。

1.2產業結構特色鮮明

根據產值佔比和市場份額,生物產業可分為生物製藥、生物農業、生物能源、生物製造、生物環保和生物服務業。

生物醫藥和生物農業是構成全球生物產業總產值的重要組成部分。生物醫藥產業是生物產業最大的細分領域,有生物技術藥物、生物技術疫苗、基因治療、組織工程、臨床診斷和生物芯片等分支領域組成的產業群。截止2019年上半年,全球有7000多種藥品和療法處於開發階段,估計在2020年全球醫藥領域研發投入達1820億美金。

生物產業簡約版研究報告

數據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 搏實資本整理

而生物農業作為生物產業的第二大產業。其產品以轉基因產品為代表(如玉米、大豆、棉花等),來研發側重作物抗旱、抗病、耐鹽鹼等品質改良方向。據國際農業生物技術應用服務組織近期發佈的《2018年全球生物技術/轉基因作物商業化發展態勢》報告顯示,2018年全球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已超1.9億公頃,創1996年轉基因作物開始商業化種植以來新高。

除此之外,還有以生物乙醇為代表的生物質能源燃料領域、以解決環境問題為己任的生物製造和生物環保產業等等。可以說,生物產業體系產業鮮明、佈局合理、特色突出。

1.3產業集中度不斷提高

全球生物技術產業集中度穩步提高。該產業起源於美國,集中在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地區。據公開資料顯示,全球生物技術公司數量超過4300家,其中76%的公司來自歐美地區,且歐美公司的銷售額佔全球生物技術公司總額的93%,其中美國和和歐洲地區集聚了全球主要的生物研發中心和生物企業。據公開數據顯示,美國生物技術公司作為龍頭企業,產品和市場份額佔全球70%以上。

生物產業已成為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新的經濟增長點及主導產業。近年來,隨著生物產業市場關注度的提高,行業發展呈良好發展態勢,其面臨較好的發展空間,從目前而言,產業集中度有望進一步提升。

1.4併購重組風起雲湧

全球生物技術企業的併購重組十分活躍。以醫藥生物領域為例,併購是其永恆的話題,通過兼併其他企業,生物企業能夠降低生產成本、獲取新技術和研發團隊、建立更廣闊的產銷網絡,同時具有快速和低風險的特徵。

2、我國生物產業發展概述

為促進我國戰略性新興生物產業的快速發展,加強生物產業自主創新能力,推動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成果產業化,促進生物產業集群化和國際化發展,我們需充分了解我國生物產業的發展態勢。

1.1生物醫藥

生物醫藥產業市我國戰略新興產業,將成為我國新的經濟增長點,未來的高新技術支柱性產業。其具有高技術、高投入、高風險、高附加值、長週期、多學科交叉的特點。這種特點決定了其聚集化發展的特性。目前,我國生物醫藥產業形成了長三角區域、珠三角區域以及環渤海區域三大產業集聚區,此外,中部地區的河南、湖北,西部地區的四川、重慶也展現出良好的產業基礎。

我國生物醫藥產業園區從90年代發展至今,行業規模越來越大,產值從2013年的0.6萬億增長到2017年的1.5萬億元、再到破2萬億元,這得益於我國宏觀政策的支持。

1.2生物農業

生物農業是指運用先進的生物技術和生產工藝栽培各種農作物的農業生產方式。我國的生物農業產業在“十二五”期間取得一系列顯著成就。現代生物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推廣應用方式,涵蓋了生物育種、生物農藥、生物肥料、生物飼料、生物疫苗和製劑等領域在內的生物農業產業。主要做法包括種子生產標準化、規模化和商品化;初步建立起作物種質“分子身份證”數據庫,對主要農產品物種發展精確鑑定模式,並整合數據資源,建立起以中國作物種質資源信息系統為代表的應用軟件系統等等。

近年來,生物農業規模不斷擴張,產業不斷優化升級。預計到2020年,我國生物農業總產值將達到1萬億元。

1.3生物能源

生物柴油是新能源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據公開資料,2016-2018年我國生物柴油產量呈現上升趨勢,CAGR為31%,2018年生物柴油產量達103萬噸,同比增長41.1%。生物柴油的進口量隨著需求的提高而上升,18年進口量達到31萬噸。進口量的上升主要受制於原料不足、生產裝置開工率和產能利用率低等客觀條件。

中國“十五”計劃發展綱要提出發展各種石油替代品,將發展生物液體燃料確定為國家產業發展方向。其中,作為清潔的可再生能源之一的生物柴油得到各方青睞。

1.4生物製造

2010年,國務院《關於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把生物製造列為生物產業的重要內容,突出了生物製造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屬性;《“十三五”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則進一步明確生物製造是國家重點發展的產業之一,是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主攻方向,對於我國搶佔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制高點,加快壯大新產業、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具有重要意義,是促進傳統產業動能升級的主要推動力。

“十二五”期間,我國生物製造業產值達到5500億美金,平均增速在8%左右。我國生物製造企業發展是以原材料為主導,初步形成產業集群分佈特點。氨基酸、有機酸和澱粉糖行業主要分佈在山東、東北地區等華北地區;酶製劑行業主要集中於兩湖、山東和江蘇;酵母行業主要坐落於兩廣、湖北和安徽等。2019年生物製造行業獨角獸—蔚藍生物成功上市。

1.5生物環保和生物服務

中國生物環保產業發展迅速,但也存在創新能力弱、規模小、基礎性技術匱乏,惡性競爭和地方保護現象等問題。

中國CRO(醫藥研發外包)產業起步比歐美國家晚了十餘年,2000~2004年藥明康德、睿智化學、泰格醫藥等本土CRO公司相繼成立,中國CRO行業才逐漸興起,但增速顯著高於全球平均增速的12.5%。2018年我國CRO行業市場規模達到678億美金,同比增速為21.3%,由於行業准入門檻高,需要與製藥公司維繫長期合作關係,CMO應用領域分散等特點,我國CMO(醫藥生產)產業增速不及CRO,平均增速在10%左右。產業分佈與原材料產地有重合之處,主要分佈在浙江台州和江蘇中東部。

中國生物產業發展總體特點可以概括為產業體系初具規模、創新能力不斷提高、政策環境不斷優化、集聚化趨勢日趨顯著、產業併購重組活躍、產業國際化步伐加快。

3

中國生物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生物產業作為戰略新興產業,被賦予“先導性、支柱性產業”這一特殊地位。近年來,我國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政策來引導生物產業的發展,但由於其在我國起步較晚,需挖掘其產業快速發展的潛力和需求和匹配適宜的營商環境等,因此很多生物技術性企業的發展面臨以下問題:

一是企業整體規模有限、力量較小。我國生物產業的市場佔有率、產品競爭力與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我國市場佔有率僅為5%左右。此外,我國生物產業以中小型公司為主,其在規模、盈利能力、銷售能力和產品研發方面不及美國和歐盟地區的生物企業。

二是創新能力欠佳。由於中國生物產業起步晚的先天條件,導致人才匱乏和核心技術的創新能力不足。

如我國醫藥市場規模排在全世界第二位,但是創新藥的數目只佔全球6%。全球生物製藥公司總數已超4300家,其中76%集中在歐美,歐美公司的銷售額佔全球生物製藥公司銷售額高達93%,而亞太地區的銷售額僅佔全球3%左右。另一方面,國內製藥公司基本上是以仿製藥為主,其上市藥物中的原研藥佔比非常低。為了實現“自主創造”、“走出去”等戰略目標,國內製藥公司需要付出長期艱辛的努力,這其中最重要的方式吸納人才來自主研發創新型藥物,增加原研藥的品種和佔比,並將原研藥在海外獲得專利保護。

三是科技成果轉化率低。目前,國內高校、研發機構的研究成果缺乏市場化、規模化的實際應用轉化,存在“脫節現象”,導致轉化率較低。據悉,全國生物科技成果轉化率為15%左右,西部部分地區不及5%。

四是整體統籌規劃不足、缺乏協同發展。國內生物產業公司零散分佈在全國各地,呈現以中小企業為主的”小、弱、散“局面。醫藥企業無同一管理的專業機構進行總體規劃和行業管理,缺乏地域間、企業間和產業間的優勢互補。中國生物產業發展在資源、技術、資本、市場等矛盾不斷激化,出現重複建設導致集群產業同質化及區域發展的不平衡的現象。

五是產業發展資金投入不足。我國生物產業集群的建設和發展資金來源渠道有限,企業主要通過自籌、政府資助和金融機構貸款來融資,其中以自籌為主,其次為政府扶持。國內生物企業獲得資本市場直接融資和獲得風險投資的數額較少,尤其是初創期的生物企業由於核心價值的不凸顯和週期較長的行業屬性,很難得到風險資金的支持,而直接上市融資又受到規模等諸多限制。

根據上市公司年報中的研發投入,中國醫藥行業研發投入佔銷售收入的約10%,低於發達國家17-20%左右的水平。

六是存在制約生物醫藥產業創新的政策因素。國產創新藥臨床應用和市場推廣受到嚴重限制。《國家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藥品目錄(2009年版)》的發佈導致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藥無法及時進入國家醫保目錄,因此無法形成規模銷售(2017年版發佈過後,情況有所好轉)。

由於國內藥品招標採購制度尚不完善,國產高端仿製藥臨床應用和推廣受到國外原研藥的負面影響。對原研藥單獨定價和採購政策的呼聲越來越強。以降價為導向的我國醫藥招標採購制度使得原研藥的利潤和生產空間壓縮,不利於正向循環發展。

此外,新藥審批政策不完善導致新藥申報人與審評機構溝通低效,責任相互推諉,進而使得審批週期冗長,延長創新藥研發週期等負面深遠影響普遍存在。知識產權法律法規不健全,企業知識產權意識薄弱大大限制了我國醫藥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和信心。

除上述問題外,我國生物產業還存在缺乏複合型人才、集群產業鏈較短,集群效應不明顯等特點。

4

中國生物產業發展前景

21世紀是生物科技的世紀。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的生物產業得到國家政策的大力傾斜,正邁向產業集群的發展道路,可以說我國生物產業的未來前景將十分廣闊。

在國家政策的引導和推動下,自2000年以來,我國生物產業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尤其是“十三五”規劃明確指出中國生物產業的重點發展方向。規劃指出,構建生物醫藥新體系,加快新藥創新和產業化,發展精準醫學新模式,帶動醫藥產業轉型升級;提升生物醫藥工程發展水平,構架智能診療生態系統,提高高品質設配市場佔有率,提高創新能力;加速生物農業產業化發展,構建生物種業自主創新體系,推動農業生產綠色化轉型,開發動植物營養產品;推動生物製造規模化應用,加快創新體系建設,提高生物基產品的競爭力和綠色工藝化;創新生物能源發展模式,向規劃化、創新化方向發展;促進生物環保技術和生物服務業務發展等。

同時,我國也出臺相關產業支持政策和稅收優惠政策,如國內藥品監管政策《關於深化審評審批制度改革鼓勵藥品醫療器械創新的意見》從提出三類新藥列入優先審評審批,國際多中心臨床同步申報,再到國家醫保目錄更新,動態調整機制提出,以及今年四月宣佈對在中國與境外同步申請上市的創新藥給予最長5年的專利保護期限補償等等。這些政策都給創新藥發展帶來了空前的機遇,鼓勵創新藥的研發和推動國內創新藥行業的快速發展。

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生物產業已經有了一個良好的產業基礎,包括產業政策支持、營商環境、核心技術、複合型人才等等。但是與世界先進國家,如美國、歐洲各國的生物產業相比,還存在不少差距,需要不斷地追趕。這條從科研到產業化的道路,道阻且長,需要不斷地進行克服前進。儘管存在一些不利因素,但國內生物技術水平的提高以及相關技術產業化進程的加快,中國生物產業的發展前景將十分廣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