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丑书”能算得上书法吗?

东北小阿呆


唉…… 怎么又出现一个“臭书”的词?有些人的想象力真丰富啊!先前出现过“丑书”、“江湖书体”、“展览体”,现在又多了个“臭书” 。依我看,写“臭书”的人是糟蹋书法,给 “臭书”起名的,也是糟蹋书法。



时下,有些人就是有创造力,不好好写字,尽是写一些千奇百怪的东西,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难道非要走“臭书”、“丑书”的路子吗?



古人的法帖那么多,近代、现代和当代的人,把字写得漂亮的也多了去了,他们为什么不学呢?难道不写“臭书”、“丑书”,就不能表现自己吗?



言恭达,刘文华,张继三位老师的隶书写得那么好,为什么不去学?



卢中南,田蕴章,田英章,洪厚田四人的楷书写得那么好,为什么不去学?



李刚田老师的篆书写得那么好,为什么不去学?



李松的魏碑写得那么好,为什么不去学?



所谓的“臭书”,根本就不能称之为书法,而是街头的疯子和神经病人拉的一坨子屎!


中州耕牛堂主


书写,即写。写必遵循法度,规矩,规律。给人以美感,美的享受,从而达到悦目爽心的目的。

“丑书“只能叫书,不能称为书法。丑书只能说写得丑,写得差,写得恶心,写得难受,涂鸦。

“丑书“没有法度,异念,变态,似雾似风又似云,没规律可循。可自以为是,可胡乱划成,可自由发挥,可胡思乱想,可鬼怪林立,可群魔乱舞,总之为书写的“自由主义”。

大凡书写是为自己言情记志,为别人递信息,使人认得清,看得懂,表情达意,起到沟通交流效果。美的书法作品能使人心灵爽洁,心理互换,心志清朗。能传承,能扩散,能交流,能发扬,是艺术。而丑书是什么?岂能曰“书法“?狗屎一坨。

有人说“美人,丑人都是人。”不错,是人,但我也可说好人,坏人也都是人,那我们喜欢什么呢?一张桌子上了一碗刚熟的饭,一碗已臭的饭,我们愿吃哪一碗呢?

当生活中凌乱美,结构中有不对称形,书法中有丑书存在不是件坏事,它可起到对比,识别的作用。我们相信丑书成不了主流,也影响了书法正规发展。


baba152504637


所谓丑书,要看怎么个丑法儿,要是丑得支离破碎体无完肤,那还不如不写。而如果是遵循了一定的法书铁律,只是形态上令一些人视觉上不舒服,那则另当别论。

我想说的是:有些丑,并不是真的丑。丑在皮,媚在骨,越看越有味道,写得风骨奇绝也很正常,也是一种书法风格。只是不要悖离了书法的初衷原意,做出离经叛道、欺师灭祖之事即可。

而有些故意写丑的人,不仅其形丑,其心态才是真的丑,也是更丑、最丑。

书法要不要沿循一条唯一的路径,向来众说纷纭,纠缠不清,也没有足够的例据来充分验明正身。

有人说,书法史上除了二王以外,其他都是丑书的始作俑者,其实这个棒子有点儿大了,也很容易造成两极对立,敌我不分,亦不可取。

既然我们把书法称之为书写的艺术,就说明艺术没有绝对的美丑之别,完全在个人的理解与彻悟。就像明清时期的一些书家,愣是说二王和赵孟頫等人过于秀媚,所以才造成了柔若无骨的书风,影响极坏。这种说法本身就存在极大的误判和误读,而且他们本身的书写并不能坚挺如磐石,以丑立身明道。

书法丑与俊,虽然在书写者个人,但其影响和拓展却不是一个人所能承当的。

就如题主所言的江湖丑书,之所以流落于江湖,就说明正规的途径是不认可这种行为的,也可以证明书法还是人心向善的,心存敬畏,虔诚膜拜,以法书根本为终生依皈,矢志不渝,明正典刑。


龙吟148119260


“丑书”和“江湖书法”是一样的,都不能算作书法,记得以前有位书法家说过一句话:如果说流行书风是正常的,那么流行感冒也就一定是正常的了。

同样的道理,“丑书”如果是好看的,那么一切丑的东西就都是好看的了,但我们知道,事实上并不是如此。

“丑书”是绝对不能算作书法的,古代或许也有人写丑书,但是有没有留下来的呢?显然没有,所以说,丑书是经不起时间的检验的,在书法的长河中是站不住脚的。

为什么会出现丑书呢?

第一是那些所谓的“书法家”“教授”他们搞起来的,因为他们早期的书法确实好,后来凭借着自己的名气和影响力,打着书法的幌子进行着创新,例如曾翔,曾来德,王冬龄等等,再书法界的地位很高,但是现在搞的一些东西让人越来越看不懂了,所以说,在如今的书法现状下,一些坚持正统,从一而终的书法家深受大家的喜爱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第二是那些想跟随“潮流”的书法爱好者,跟着这些“大师”学,所以说,丑书的泛滥应该和那些“大师”不无关系!还有一些无知的追捧者,成为了丑书的忠实捍卫者,不得不说,丑书还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势力。

如果说“江湖书法”还有字的模样,那么“丑书”简直就是胡搞,恶搞了,已经失去了书写的意义了。

对此,你有何看法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感谢关注!


存希斋书法


丑书究竟能不能称的上书法,要看作品是否符合书法的基本要求或标准。如果只是丑在外而作品的内在的东西是符合书法的基本的标准的,应该称之为书法。



我觉得吧。就像王镛作品是可以称得上书法的。包括沃兴华的作品是符合现代书法艺术的规则和标准的。他们的作品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就是对书法笔墨的驾驭力是非常高的。和没有任何书法基础知识的人的作品看,包括一般的书法爱好者的作品相比较,他们的书法作品的确如此。因为他们对书法的技法的运用娴熟,能够随心所欲的用书法的笔墨和技法表现自己的书法艺术语言和性情。书法发展到现在,本身已经高度成熟,使用化的书法已经完全满足我们的需求。而书法艺术上形式也更是多样化。



在现代的条件下,书法该如何发展呢?通过书法艺术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认识、情感和审美情趣观念,无疑是一条出路。只不过他们采取的外在美的形式不是我们大众所能接受和理解的形式。但从作品的核心的元素来看,他们的作品只是外在的“丑”,其作品的内涵是在艺术的范畴之内的。就像王镛的书法,说句可会让部分人嗤之以鼻的话,王的书法小品或一些作品,我并没有感觉到丑和俗。反而看到了我们的国画艺术的影子,不能简单的看到他们的作品,就直接定性为丑书这是不科学的做法,也不符合书法艺术的科学发展。何况他们的书法作品中还是有富有东西方文化艺术理论内涵的。


翰墨书道


丑书能算的上书法吗?

中国汉字,源远流长。是中国历史上的瑰宝,是中华的符号。从仓颉造字,安阳甲骨文的发掘。经过夏商周春秋、五代十国、唐宋元明清的发展,汉字逐渐的走向成熟。

在古代,是没有书法家的!书法就是写字,今天我们讲一下什么叫做“丑”书,有人觉得甲骨文丑,那是因为甲骨文是象形符号,既然称为符号,证明汉字的发展在甲骨文时代是不成熟的。既然是不成熟的,就有一定的缺陷性。只是一种具体形象到抽象出来的画面,是不规范、不具体的。

随着秦始皇统一文字,真正的文字概念才得以形成。使文字具有规范化、具体化,但是,大小篆的形成并不利于书写,所以才有汉代隶书的发展、唐代楷书的形成。在这里我们谈一下书法中的“拙,拙就是古朴的美,但着并不代表丑。拙是一种返朴归真的感觉,是一种审美。而丑,就是真的丑!

拙是一种意境。比如好大王碑,包括现在的李叔同书法,李叔同的书法被业界称为娃娃体,现在仍是一个未知的公案。好多书法家临摹自己儿子孙子的书法,为的就是达到李叔同的那种娃娃题。现在某些书法家,公然拿“丑“来侮辱民众的智商,这本身就是一种噱头。不管使用任何工具,能达到书法中的美,都可以称之为书法。然而丑书却不能称之为书法。虽然书法是抽象出来的线条,但是也是讲章法、结体的。被人们称为江湖书体、甚至是野路子,野行家。这些自娱自乐型的,我们不能打击他们,因为他们学书法本来就是一种爱好,只不过没得到某协会的认可而已,所以,我们不能去打击,因为对于他们来说,书法就是他们的爱好,或者是打发时间的一种消遣而已。

丑书就得另当别论了,丑书之所以能得到人们的好评、甚至追捧。这是一种病态。没有什么可议论的,丑书不是书法的变革,是对书法的侮辱,是对祖宗文化的一种蔑视,是对人们智商的一种怀疑,试想中国有几千年的文明,写字又是历代文人的必修课程。仅仅因为某些人的丑书就想去挑战几千年来文化的结晶,不过就是螳臂挡车,成为人们饭后的一种玩笑话题而已。





王不同先生


不难看出,那些写丑书的人,绝大多数缺乏书法的基本功力,他们所谓的书法作品,只是故弄玄虚、哗众取宠而已!

书法之根,应深深地扎在中国传统书法的肥沃土壤里。写字就应该在严格规范章法、笔法,在熟练的基础上,再发挥自己的悟性,彰显个性,才能形成百花齐放、色彩缤飞的书法传承。

而那些"丑书"者们,写的字有的像画符,有的像骷髅,有的像天上的乌云。这些字脱离传统,脱离群众,沒有生命力,有辱汉字尊容。那些人故意把字写抖、写斜、写得谁都不认识。他们把中国汉字整得遍体鳞伤,把书画界搞得乌烟瘴气,这种闹剧也该收场了。


千形万象


借评论丑书这个题目,谈一谈明清书法家傅山提出的"四宁四毋"问题。四宁四毋原文是"宁丑毋媚.宁拙毋巧,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在谈这个问题时,我们首先要讨论的是它的本意是什么?傅山在这里说的是四宁和四毋,而不是四倡和四反。以宁丑毋媚为例,丑和媚都是书法之害,丑就是不美,媚就是妖媚谄媚,宁丑毋媚就是在丑和媚中,两害相权取其轻之意,宁可丑些但不要媚了。同理,宁拙毋巧就是宁可拙笨,也不要讨巧,而非提倡(或是只能).拙笨,杜绝讨巧。丑就是丑,拙就是拙.不能把它说成美,因为不要媚和巧,所以就宁丑宁拙而己。由此可见,四宁四毋,着重点在四毋,四宁是用来反衬四毋的。

当代丑书家如曾翔王镛沃兴华之流,竟然歪解傅山先生的原意,并把它打扮成丑书理论大肆招摇。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真理再往前进半步就是谬误!对于这种故意曲解和不懂装懂的所谓教授,我们只能瞧之不起并嗤之以鼻!


星云流水1



没有真善美的就是丑书……


乐非儿


苏东坡一言定丑书

我们都知道,书法史上的宋四家是苏黄米蔡。蔡,现在通常指的是蔡襄。这个在宋四家中排名最靠后的人,事实上却是书法前辈。如果我们对宋四家来个生卒年份排名,应该是这样:

生年公元:

蔡1012

苏1037

黄1045

米1051

卒年公元:

蔡1067

苏1101

黄1105

米1107

看到了吗。蔡襄30岁的时候。苏东坡还是5岁小屁孩儿,黄米二人还没有一点生命的迹象。三十年,这是河东河西的分别啊,怎么混到一起的?原来,历史的发展自有它的逻辑。

蔡襄虽然也写行书,却可以说是宋四家中唯一以楷书著称的人,规模唐楷,不能自拔。和苏轼等人完全不是一个路子。同一块土地,同一片蓝天。是北宋积贫积弱的现实把大家联系在了一起。穷则思变。积贫积弱就要改革。前有庆历新政,后有王安石变法。

今天,初中语文教材里有一名篇《岳阳楼记》是雷打不动的。大学语文教材里往往也会出现欧阳修《朋党论》的身影。从前一篇文章里我们知道了先忧后乐,在后一篇文章里欧阳修提出了“君子和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和小人以同利为朋”的著名论断。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我们再看看蔡京是个啥情况。

蔡京这个人排斥异己不择手段。他在位期间为免除后患,曾先后两次立“元佑党人碑”,将不同政见的309人定为奸党,刊石勒铭以示永不叙用。蔡太师排斥完了异己,的确可以把持朝政,随便贪腐了。没想到,最后天下共愤。蔡京最后是在被贬的路上饿死的。因为全国人民知道这个太师要来,不约而同地不卖东西给他吃。你书法写的再好有什么用。

这叫做人品连累了书品。

黄庭坚的情况与他相反。黄庭坚因为上了“元佑党人碑”,屡次遭贬,生活很不如意。以至于连一只好毛笔都买不起。经常用鸡毫笔凑合。但是九百年后终于一鸣惊人。就是《砥柱铭》拍了好几亿,不会有人谦虚说不知道吧。

以上所说好像有些散。我们现在一起来梳理一下。苏轼和黄庭坚师生二人都有被贬经历,被贬期间又都自然而然地亲近佛老。这是造成二人一起“尚意”的现实基础。“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你这说的不就是禅宗的顿悟吗。而黄庭坚也充满了佛家的出世思想。

所以黄庭坚就长枪大戟了,就恣意纵送了。竖长。撇长。捺长。

摆脱法度。

追求自然。

无拘无束。

随心所欲。

苏黄二人终于创出了尚意书风。

还差一位小老弟。他是米芾。

米芾是真正专业的书法家。人家是皇家书法博士。学谁像谁,号称集古字。

但是,没遇到苏东坡之前,他还茫然没有方向。

有缘终究会相见。被贬中的东坡迎来了米芾。

米:真有韵味。这才叫字。

坡:人家说我用笔侧锋。

米:八面锋尚不够使,如何只说中锋?

坡:你的字我看看。不错嘛。

米:也就这样了。往下我都不会写了。

坡:学晋。

米:为什么?

坡:散淡简远,出于风尘之表。

米:哎呀。。。太对了!怎么学?

坡:字的散淡来源于精神的散淡。学佛,学庄,学老。

米:我也感觉唐人有些拘谨。

坡:整天思考怎样将法度发挥到极致,当然也就没时间玄远了。

米:批他!你看我这几个观点行不:

一,草书不入晋人格辄徒成下品;

二,欧,虞,褚,柳,皆安排费工,岂能垂世?

三,柳公权师欧,不及远甚,而为丑怪恶札之祖;

四,颜鲁公行字可教,真便入俗品。

坡:这么自信?有没有想过我们也可能是错的呢?

米:这个。。。

坡:你这又是丑又是俗的,多伤人。以前说过吗?

米:小范围。。。说过。

坡:什么反应?

米:这个。。。。争辩呗。

坡:争论结果?

米:没结果。

坡:还是的。照这样下去,争论到2018年也不会有结果。知道问题在哪吗?

米:在哪里?

坡:不立标准,双方争论的就不是一回事儿。必须先定义什么是什么。

米:怎么定义?譬如说呢?

坡:我也没想好。我常说文章要反常合道,你考虑考虑。

米:组合?

坡:对。组合起来就是四种情况:

反常不合道谓之丑书;

不反常合道谓之俗书;

不反常不合道谓之乱书。

反常合道谓之新书。

米:好哎。

坡:好谈不上。什么是反常什么是合道也需要解释。但是框架就是这么个框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