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万历十五年到底发生了什么?

昨日少年7512


万历十五年究竟发生了什么?《万历十五年》在电视剧《人民的名义》里提到过,这本书我也草草看了一下,是作者黄仁宇写的。那《万历十五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呢?其实《万历十五年》这本书是从明.张居正死后被清算一直到万历十五年,海瑞和戚继光逝世的这段短暂史的前后总结。

书里重点写了张居正盛名之下的奢侈,还有就是万历皇帝的妃子郑贵妃,一个女人对男人的影响力,造就了张居正死后被清算的下场。

事情是这样的,郑氏经常调笑万历的软弱,优柔寡断,说他像老太太。万历呢也不想被别人看作是软弱的人,就想励精图治,一连串的国家大事,及有关人事安排,都由他亲自做出决定,他想成为大权独揽,名副其实的君主,就得摆脱张居正的影响,张居正虽然已死,但朝中大臣出现了俩派,一派拥张(居正)派,一派反张(居正)派,万历就利用了反张派来摆脱张居正的影响,开始了对张居正俩年多之久的清算。张居正死后仅仅不到半年,就被定了罪,罪状有欺君毒民,接受贿赂,卖官囹爵,任用私人,放纵奴仆,凌辱绍绅,归根到最后是结党营私,妄图把持朝廷大权云云。

张居正的言行不一,是他提倡节俭,事实却证明张居正的私生活非常奢侈,他积聚了许多珠玉玩好,书画名应,还蓄养了许多绝世佳人,张的死是因色欲过度,这些都是有趋奉化的佞幸呈送的。当然清算张居正,抗倭名将戚继光也受到了牵连,被罢官三年,死于万历十五年。因戚家军几乎属于私人军队,不受朝廷节制,戚继光和张居正要走的亲密,可以说戚家军是张居正养的私人军队,但没有张谋反的证据。

张居正被清算后,万历以为他就可以做一个真正的君主了,可惜他想错了,大臣们清算完张居正后,矛头是直指万历皇帝,《万历十五年》里称之为“文官集团”常常指责皇帝的不是,有些事皇帝还是做不了主,就立太子一事上他和臣僚们对抗了十年,皇帝当然是消极怠工不上朝。当然有一个人是调和皇帝和文臣集团的和事佬,那就是首辅“申时行”,申时行一向的风格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还有一个人就是敢捅天的海瑞,他奉行的是恢复洪武时期的政治体系,是一个另类的人。还有一个李蛰。总之《万历十五年》说的就是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戚继光、海瑞、李蛰,重点突出的这几个人在政治体系中所处的不同位置和扮演的角色,及每个人的处事方式方法在政治演变中的一种总结,很是耐人寻味。


夏有凉风61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


如果不是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这本畅销书,恐怕国内很少历史研究者会关注公元1587年。

如果不是《人民的名义》中,高育良对这本书的喜爱,以及阴差阳错的和高小凤纠缠在一起,让《万历十五年》这本书更广为人知,恐怕大众很少会将目光聚焦在万历十五年(1587)这一平凡的一年。

就在这一年的一月,在大明南直隶的江阴,有一个叫徐宏祖的男娃出生了,也就是后来的徐霞客,他科举不中,寄情于忠爱着的山水,最终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写了一本号称千古第一奇书的《徐霞客游记》。

同样在这一年的一月,抗倭英雄戚继光,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病逝在老家,因为之前受到张居正案的牵连,戚继光已经罢官归乡,在老家待了三年了。

在这一年的十月,大明的头号清官——海瑞在南京任上去世,结束了战斗的一生。御史王用汲奉命前去料理海瑞的丧事,看到海瑞家里贫寒异常,住用的是破布做的帷帐,饮具用的烂竹器,家徒四壁,这个朝廷命官忍不住涕泪四下,凑钱为海瑞办了丧事。南京的老百姓听说清官海瑞去世,罢市凭吊,海瑞灵柩运回老家时,百姓自发服丧者占满两岸,哭拜之声百里不绝。

海瑞像

这就是大明的万历十五年,平凡的一年。

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欢迎关注@历史宝藏。

历史宝藏


万历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587年,对于年仅24岁的皇帝明神宗朱翊钧来说,是十分平静的一年。这一年除了国内有点天灾和瘟疫以外,基本上太平无事,和后来的许多年份相比,万历十五年实在是太过于平淡无奇的一年。然而,现在当我们再回过头去看万历十五年时却会发现,当时的平静中蕴含着暴风雨的来临,只是年轻的万历皇帝当时完全没有意识到而已。在这一年中,发生了许多小事,事实证明,正是这些小事,酿成了日后的狂风暴雨。

1587年,大明首辅张居正已经去世五年了,由张居正倡导的“一条鞭法”改革基本结束,而对于他本人的清算也算是到头了。这一年,一个叫申时行的人成为大明首辅,此人没有张居正的干练,却有着一手“和稀泥”的本事。他通过“和稀泥”,让张居正时代改革遗留下来的各种矛盾暂时得到了一些缓解。但是请注意,矛盾只是被缓解,而没有得到解决,将来的某一个点上,这些矛盾将会集体暴发,彻底要了大明王朝的命。

1587年,清官海瑞去世,他把一世的清名留给了后人,自己带着孑然一身离世,他的死没有在大明朝掀起任何波澜,然而海瑞的去世却意味着大明王朝政治清明的彻底终结。从此再也没有人敢站出来直言弊政,官员们只是坐视党争而长叹,眼见宦官专政而无奈。这一年,曾经名满天下的抗倭英雄戚继光的生命也即将走到了人生的尽头,东南沿海失一支柱,在当时,年轻的万历皇帝没有觉得什么,但是很快他就会发现,戚继光的死实际上带走了大明朝军人的魂。

1587年,在东北,一个叫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年轻人悄然崛起。他把一盘散沙的女真各部渐渐统一起来,还在东北地区开始立法制,修宫殿,建八旗,而这一切,万历皇帝就像没有看见一样。因为此时他开始了长达30年不上朝的历程,真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努尔哈赤在万历皇帝的眼里,就是一个小苍蝇,只要他愿意,随时可以灭掉,只是他现在懒得去管。

1587年,世界的另一头,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正准备启航,展开对英格兰的战争,世界历史也正因此要翻开新的篇章。无敌舰队的出现,将极大改变世界的历史,而当时年轻的万历皇帝,躲在深宫中,自然对这一切毫无所知。

万历十五年,就这样平静而安宁的过去了,万历皇帝享受着歌舞升平的世界。他不知道,暴风雨就要来了,而现在只是暴风雨来临之前最安静的时刻。他被张居正管束得太久了,他不想再过问国家的政事了,至于今后到底会发生什么,这位年轻的皇帝实在是不愿意再去想了。见微知著,大明王朝大厦的坍塌,从这一刻实际上已经开始了。


动如脱缰兔


没有原因,没有预兆,时间来到了那个神秘的年份――万历十五年(1587)。而这一年到底发生了哪些事呢?

戚继光去世

在过去的十余年里,戚继光是一个无人敢惹的很角色虽然偶尔也有几个不怕死的言官弹劾他吃空额搞钱,在军中培养个人势力等,却始终没有结果。究其原因,除了人间后台太硬了,他的领导水平也太高,边界不能没有他。但事实证明,水平不如后台好用,张居正死后戚继光就被调离蓟州去了广东,不久戚继光就离职回了老家。回想他的一生,先打蒙古人,再打日本人,练兵东南,横扫倭寇,驱逐胡虏,无人可挡。万历十五年二月,这位传奇人物在家乡病逝,年六十。



海瑞去世

海先生终究还是死了,在被高拱罢官之后,他回了老家,没人管他。三年后,高拱下台了,张居正执政,依旧没人找他。张居正死后,他得到了再次出山的机会,为官三十年因一身正气,在朝廷中倍受排挤,导致一直没受到重用,但这些他都不会在乎,因为他一直在按照一个读书人该有的方式做官,他不喜欢官场上那一套见不得人的事。在他死后,南京城的男女老少都自发为他守孝,号啕大哭,出殡的时候为他送行的人排上了百里。



已不是那个万历了

这才是那个神秘年份最重要的一件事――一贯勤奋的万历皇帝突然变了。

从万历十四年起他开始消极怠工,奏疏不及时批示,上朝也是一天没一天,大臣询问,得到的答案是:最近身体不适。既然身体不舒服,那就歇会儿,可这一歇就是很多年。到万历十五年,万历兄彻底不干了,不但不上朝,除了几个内阁大臣外,谁也不想见,每天闷在宫里。他爷爷嘉靖怠工二十多年,看这个势头,这孙子打算打破这个记录。事实上,他的确做到了。为什么一个热血青年会突然变成懒汉?为什么偏偏是这个时候?为什么偏偏是这个举动?这些问题史书上并没有回答,而我们唯一能够知道的是,自此以后,大明帝国进入了一个奇怪的状态,谜一般的万历王朝正式拉开序幕,无数场好戏即将上演。


雁城流浪僧


我是一名历史研究者,欢迎你关注,我们一起探讨学习历史问题,揭开一段不一样的历史故事。
万历十五年,其实就是一五八七年,这一年表面上看似风平浪静,其实是暗流涌动,很多事件都预示着大明王朝将由盛转衰,逐渐走向灭亡。
这一年也发生着一位皇帝与五位大臣的故事。

这位皇帝就是明神宗万历皇帝,名字叫做朱翊钧,他五岁便开始读书,十岁登上皇位,在皇位上一坐便是四十八年。

在晚年之时,这位皇帝便很少上朝,有人说这是一位懒皇帝,也有人说他是一位勤快的皇帝,只是到晚年的时候疾病缠身而不能上朝。
围绕在明神宗周围和他发生故事的大臣有五位,是哪五位呢?

张居正

第一位出场的便是张居正,他是明神宗的老师,旁人看来他是一个好老师,但是在明神宗眼里,却又不敢苟同的看法。
明神宗认为,在学术方面张居正是一位好老师,可是对于一个只有十岁的孩子而言,这些大学士严格按照规矩行事,等于说是道德绑架了,谁让明神宗是皇帝呢,皇帝就要按祖上的规矩来,不能有自己的想法。
稍有不慎,有荒唐的行为就会有被废的可能,这个小皇帝所有的娱乐基本上也只能来自四书五经,这个小皇帝只能信任这位老师,从来不怀疑。
后来,张居正死了,检举张居正的匿名信件铺天盖地的传到了明神宗这里,检举出张居正接受贿赂,家财万贯。明神宗查实后,查抄了张居正的家,连小太监冯宝也是家财万贯,顺便也被明神宗查抄了。
张居正死后,骂张居正的人开始骂明神宗。皇上要符合所有文官的共同习惯,而明神宗只是扮演了一个受万人朝拜的对象罢了。
就是由于这样,明神宗就开始懒得上朝了,觉得解脱了,就开始在撒野玩乐,和郑妃在一起读书逗乐,明神宗觉得只有郑妃是理解他的人。

申时行

申时行是接替张居正的人,他避开了张居正的坑,可是明神宗就不给他合作的机会,因此申时行成了一个“和事老”。申时行最后被明神宗使了小计谋,被迫辞官回家,在家乡渡过了晚年。

海瑞

再一个和明神宗有故事的人,就是我们熟悉的清官海瑞,海瑞一生经历了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

明神宗屡次想要重用海瑞,主持国事的大臣们都暗中阻止,于是明神宗任命海瑞为南京右都御史。

海瑞上任之后,主张严惩贪官污吏,禁止循私受贿,这就危及到有些朝臣的利益,屡次诽谤诬蔑海瑞,想让皇帝罢免海瑞,可是皇帝不听,仍然留用海瑞,海瑞最后病故于任上。

戚继光

抗击倭寇的名将戚继光也和明神宗存在着故事,万历十年之时,内阁首辅张居正病逝之后,给事中张鼎思趁机上言戚继光不应该放在北方,于是戚继光被朝廷调往广东。万历十三年之时,戚继光最后遭张希皋再次弹劾,戚继光因此遭到罢免,回乡后病死。

李贽

还有一个与明神宗有故事的人就是李贽,李贽是晚明朝的思想启蒙运动的旗帜,一位以“奇谈怪论”闻名天下的狂人和奇士。他的学说使他处在了时代矛盾的焦点上,在朝野上引起激烈争论,以致于理解他,乃是理解晚明政治走向、社会风尚和思潮变迁的一大关键。

这五个与明神宗皇帝有着故事的大臣,最终都没有善终。

其实,总的来说,万历年十五年并没有发生什么大事,只是朝政内阁大臣不让明神宗主事而已,大事没有发生,小事不断,预示明朝由盛转衰,逐渐走向灭亡。

我是松头土豆,为您解读历史事件,呈现历史故事。

这些只是个人的一些愚见,若有正解,请关注留言,谢谢!


穆清聊历史


黄仁宇写了本书,万历十五年。

万历十五年简单的说是一部改变中国人阅读方式的经典。让我们知道历史原来是这样的丰富。作者以自己所提倡的大历史观,以万历十五(公元1587年)为断面,讲述了包括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李贽等人物的前因后果。用黄仁宇的话来说,他们或是身败,或是名裂,没有一个能够功德圆满。 并且从这本书里我们才知道:原来所谓的“昏庸的万历皇帝”的二三十年不理朝政是为了赌口孩子般的恶气;“一条鞭法”张居正的生前背后的悲剧;申时行的抓阄居然也是好办法;海瑞居然是个“无用“的人;民族英雄戚继光打仗还得靠行贿;李贽一个被忽略的人的悲剧也是我们的悲剧。

这本书让我们发现历史原来是由人构成的,历史人物也是有七情六欲,而不是教科书那种理所当然的、善恶分明扁平化的纸片人。从字里行间,我们发现我们的困惑来自于他们那里,再看评书时、演义时就可以平静的看待问题。历史就不再是西宫娘娘和八王千岁的对立了。他们和咱们普通人一样。

读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书中非常清楚地说明了一个道理:当时的明朝,社会发展到那种文明程度做事情必须有法可依、管理国家事务必须有完整系统的一套措施,这样才能使整个社会运行起来有效率,而在当时没有基础和准备去做这样的法律条文、管理等技术性工作。判断一切事务的标准也仅仅依据的是“四书五经”。所以有些根本不是一个人品质道德的问题,到最后也因为此人“道德”不好遭到清算,文官集团总是拿着“四书五经”里要求的东西来做幌子达到自己私心里想达到的目的。

万历十五看似以非常简单通过很像小说的来写大明王朝的困惑,但实际想用大历史观来对整个中国文明的发展规律的进行总结,用现代化的视角来看待中华文明的得失。 后来又看了黄仁宇先生的多部作品,有些论点学术上是有争议,是值得商榷。但万历十五年所用到的方法和视角,已经深远的影响了我们的看问题的视角。无论你相信与否,其实最近几年文史上所有有影响的论著包括百家论坛中都有黄先生深深的影子;从文史界开始慢慢对很多领域都有一定的影响。要知道这本书其实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已经开始很火。

很多事件能成为影响历史的大事,就是在事件背后有着很大的争议,无论对错,大家都在讨论,赞同和反对的争成一片,最后有些都不惜刀兵相见。这类事才能被记录下,有些的确很无聊,就比如万历的争国本事件。这类事当时的官僚可是看成可以和天塌地陷相比的大事。但实际我们看来很无聊的一类事。但就是这类事反而反应出我们文明的厚重和千年积累下的弊病。文学艺术已经死气沉沉,万马齐喑,科学技术也没有什么进展。社会已经到了必须要突破的地步了。

相比同时期文艺复兴,人的重新发现,导致随之而来经济文化、而后是工业革命。而我们依旧在程朱理学里禁锢着。这种禁锢其实依然在影响着我们,我们的变化是被动的,我们没有从根本上走出我们自己的文明之路。 对比万历十五年中的人物,大家对其中的人物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我们可以感受出他们的困惑也是我们现代依然的困惑,做事的泛道德,技术问题道德化,我们现在社会的管理,小到小区物业管理、大到国家政策依然有这其中的困惑和为难。 通过这本书依旧体会到鲁迅先生的说所的中国改变之难。

看了对这本书很多读后感,发现很多人依旧停留在明史研究,换一种方式对人物评价的史论上,这依然是传统中国教化、正人伦的道路。大家其实很新鲜于作者对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的观点。但对李贽这个人反而感觉很无足轻重,仅仅是一个对儒学的一个批判性人物,有些怪诞、迷茫。我倒认为黄先生把他放在最后是有深意,这是一个怎么强调都不为过的人物,只是他没引起巨大的争论,逐步就淡化了,最起码现代的普通老百姓是不知道这个人物,老百姓只知道类似的唐伯虎。

为什么说李贽是一个怎么强调都不为过的人物,他论点或者做法不见得对,但他是中国文化“文艺复兴”的先驱,是最早意识到人性解放的古人。如果这个按照他的想法并争论下去,会开拓出中国的文艺复兴,西方的进步会在我们的后面。但可惜中国没有意识到,也不可能意识。反而依着巨大的惯性沿着孔孟、程朱理学、王阳明的路走着。直到近代依旧没有摆脱,要不曾国藩就不会那么崇拜王阳明了。但这条路是需要改变的路。


沙中土大溪水


明朝二百七十余年,史料纷杂繁复,数不胜数。

可要现代人在读,并且有较高的影响力,却为数不多。

其一为明史,其二为清史(这个到有意思的很,清朝史料中很多明史中的污点来佐证大清帝国的强大。咦,我怎么突然想起了某泡菜国?),其三便是万历十五年。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不多也不少。

可当有一年被历史铭记,并单独出书,然后再广为流传。只能说明两件事:这一年不平凡,这个作者不简单。

作者名叫黄仁宇,生于1918年,美籍华人。

好了,作者我们不多说,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找下度娘。

我们单说这一年,按重要程度依次来讲:
万历十五年第一件事:戚继光去世了。

凭心而论,他在我心目中的地位绝不次于岳飞。只不过,和后面发生的两件事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简单来讲,戚继光是一个神话。几年前,四十余位日本武士追着明军满大街跑。可只是眨眼间,明朝第一军的出现,把日本人直接送回了老家,连船票都省了。他的诞生,使太多太多百姓得以落叶归根,免除灾荒。圣人,不过与此。

万历十五年第二件事:有人消极怠工了!

偏偏不巧的是,怠工的小伙子有一个好听的名字:朱翊钧。好吧,他有一个更霸气的名字------万历皇帝明神宗。

没有原因,没有借口,坚持不懈几十年的怠工,真正创造了无政府时代。(仔细想想,现在米国三十天无政府还真不是事。)

万历十五年第三件事:有一个小伙子即将到而立之年。

这位优秀的小伙子名叫努尔哈赤,他有一个乖宝宝名叫皇太极,话不多说!

万历十五年第四件事,最重要的事(Last but not least,额,对英语不好的学渣来说,还真是噩梦。)海瑞去世了。准确的说,寿终正寝,死在任上。

这位历经四任,脚踩徐阶的老人家终于累了。

当他缓缓的闭上眼睛,再也无力睁开时,百姓为之悲恸,哭悼多日。出殡时,百姓自发穿白衣,戴白帽。放眼望去,数不尽也。

这是真正的历史,无任何个人情感掺杂其中。可每写至此,总感觉心中触动,感慨颇多。

可如果只写到此,那海瑞去世应该排在万历前后,只是一个影响一代的人物罢了。

公元1587年,中国最后一位门神诞生了------海瑞门神。

自此往后,再无门神!

可佩,可敬!尽管没有空前,却绝了后。

当然,万历十五年还有很多事情发生,不过因为版幅原因,不再一一列举。

小编第一次入驻今日头条,还希望朋友们多多帮助、扶持。


虾仁儿谈历史


万历十五年是公元1587年,大明在这一年并没有发生非常巨大的事情。真要往上靠的话,这一年戚继光死了算一个大事。这个时候北方的努尔哈赤离统一女真还有五年。

真正的大事是万历十年,一代名相张居正死了,死后五年他的改革政策被明神宗全盘废除,已经出现重大转机的明朝重新走向没落。

其实万历十五年近年被人熟悉,源于《人民的名义》中高育良和侯亮平的多次提及。《万历十五年》是黄仁宇的作品,高育良从这本书中钻研透了中国古代官僚系统的一个很大的弊病:文官抱团腐败,多重领导导致系统纠错能力低下,即便皇帝万历也对此一筹莫展。

他深刻理解官场的规律:官比事重要,人比理权威。这样的官场智慧让他高升,然而最后也害了他。

大家可以在空闲的时候再看看《人民的名义》,也可以看看《万历十五年》这本书,也许会对历史有新的认识,对自己的为人处事有所帮助!





煮酒话青史


万历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黄仁宇在他的开场白是这样写的: 公元1587年,在中国为明万历十五年,论干支则为丁亥,属猪。当日四海升平,全年并无大事可叙……总之,在历史上,万历十五年实为平平淡淡的一年。

似乎并无大事发生。有的也是波澜不惊的小事。然而,正是这些微末的小事儿,却可从中看到影响历史变革的因素。

一、开篇的一个小故事。

这一年阳历的3月2日,北京城内大街两头的冰雪尚未冻结。天气尽管不算严寒,但树枝还没有发芽,不是户外活动的杰出时节。但是在当日的午饭时分,大街上却人山人海。原来是音讯传来,皇帝陛下要举办午朝大典,文武百官不敢慢待,当即奔赴皇城。但当一大堆官员满头大汗跑到端门,却发现没有任何要开会的样子,显然,这是出了乌龙。近侍宦官宣告了切当音讯,皇帝陛下并未召集午朝,官员们也就相继退散。惊魂既定,这空穴来风的午朝事情难免成为攀谈谈论的论题:这谣传从何而来,整体官员数以千计而均受骗上当,实在令人大惑不解。

但接下来,万历皇帝很生气,觉得此事有损朝廷体统,于是命令礼部调查谣传者,由于当时众口相传,最先谣传者无法查明,竟导致全体官员被集体扣工资。

黄仁宇先生为什么要写这件事情?显然,他是要告诉读者,明朝万历的管理已经失去了控制,万历对于上朝以及处理事情上产生了厌倦感,于是国家的发展开始后退,产生了许多问题,最后明朝变得混乱不堪,社会风气败得一塌涂地。

二、万历思想的转变

万历8岁登基,当时的张居正23岁。如今自己人生的老师,已作古五年,同时也被批判了五年,张居正被否定,万历何尝不心痛。否定了张居正,其实就是否定了他自己的存在理想。

张居正作为帝师,以儒家圣人圣王去教导皇帝要仁义,要做有为之君,张居正也是以圣人自居,而如今的罪名——卖官、擅权、贪污、放纵家奴等等,又有哪些是儒家所倡导的?这让皇帝所信仰的儒家伦理道德失去了意义,也让皇帝看清了人的虚伪无耻。

人生似乎失去了意义。由此,万历十五年是一个有为君主进行大转变的一年。

我们从中可以窥视万历何以不上朝的思想基础——他的幻境醒了。

三、明朝的财政转变

在万历十五年(1587)春正月初三,明朝财政尚能应付各地灾荒,从分发国库所藏的金帛以赈济山西、陕西、河南、山东各地宗室开业看出,而不像以后其赈灾物资占财政支出不足0.5%,且将救灾的重任放到地方乃至有钱人的头上。

四、海瑞、申时行、戚继光等所代表的精神幻境消失

海瑞的离世。标志着古代传统士人精神的死亡。至此以后,文官集团彻底放纵了自己的私欲,贪赃枉法,不再有道德的约束,最终腐蚀了大明。

申时行打造了平庸与稳定。伟大的离去之后注定是平庸。在申时行地治理下,一切似乎都井井有条。但失去了“救时局”的勇气的人。大明注定衰落下去。

戚继光政治生涯的彻底死亡。戚继光死于万历十六年,但政治生涯却随着被打入张居正一党就结束了。在封建社会一切荣誉归于皇帝、首辅,一切唾弃归于干事的人。万历十五年,面对重新启用戚继光的呼声,万历选择了沉默,其实就是否定。

五、申时行觉得努尔哈赤闹事的事,是一种很正常的行为,因为努尔哈赤对于大明不值一提,之所以现在被当了个事儿,只是因为他的后代建立了大清。


秦时明月的光


万历十五年,万历皇帝年满24岁,居皇位已达15年之久。在五年之前,首辅张居正已经去世,大规模清算张居正的时代也已经结束。大明朝最著名的清官海瑞,在这一年孤独的死去。而一代抗倭英雄戚继光,无战不胜,却也敌不过时间这个最大的敌人,走到了人生的尽头。

对张居正的死后清算也让这万历帝万念俱灰,皇帝变得消极怠工,成为名副其实的活祖宗。名震后世的戚继光是位孤独的将领,清正廉洁的海瑞成了古怪的模范官僚。透过这位皇帝、五位大臣、普通的一年,也许能窥视到大明王朝没落的蛛丝马迹。

在1587年,时年29岁的努尔哈赤在东北崛起,开始立法制、禁暴乱、修宫室,蠢蠢欲动。而在当时世界的另一个中心——欧洲大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已经箭在弦上整装待发,世界历史即将翻开新的一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