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8 陳旉和他的《農書》

陳旉(1076-1156),真州西山人。南宋紹興十九年(1149)七十四歲時,他寫成《農書》三卷,共有1.2萬餘字,分為上、中、下三卷。


陳旉和他的《農書》

【插圖:陳旉農書】

著名農業史學家萬國鼎先生評價:“《陳旉農書》篇幅雖小,實具有不少突出的特點,可以和《氾勝之書》、《齊民要術》、《王禎農書》、《農政全書》等並列為我國第一流古農書之一。”

萬國鼎(1897-1963),武進人,1920年畢業於金陵大學農林科,留校任教,1932年起,擔任南京(戰時遷重慶)中央政治學校地政系教授,1953年任河南農學院農學系教授,1954年任南京農學院(現南京農業大學)農業經濟系任教授兼農業歷史組主任,1955年7月,農業部批准南京農學院成立中國農業遺產研究室,萬國鼎先生為主任。1957年,中國農業科學院成立後,中國農業遺產研究室列入該院建制,成為國家專門的農業歷史研究機構。

筆者手中的《陳旉農書校注》,即為萬國鼎先生生前親自校注的遺稿,1965年農業出版社出版。

陳旉和他的《農書》

【萬國鼎《陳旉農書校注》序書影】

陳旉的《農書》上卷共有14篇,佔了全書的三分之二,主要講述水稻的種植技術。對高田、下田、坡地、葑田、湖田與早田、晚田等不同類型田地的整治都有具體的操作指導。其中,對高田的講述尤為詳細。還講到在坡塘的堤上可以種桑,塘裡可以養魚,水可以灌田,使得農、漁、副可以同時發展,很有現代生態農業的風采。其中十分強調傳統的“因地之宜”,但又顯現出較強的進取性與能動性。特別是對一些衰田,書中更注重的是改造。在水稻育秧技術上,書中確立了適時、選田、施肥、管理四大要點。書中對中耕非常重視,特別指出,即使沒有草也要耘田。書中還對“烤田”技術作了發展,比《齊民要術》更為詳明、進步。

《農書》的中卷講述水牛的飼養管理、疾病防治;

《農書》的下卷是講述植桑種麻,其中特別推薦桑麻的套種。

書成之後,送呈父母官真州知州洪興祖(1090-1155,字慶善,號練塘,丹陽人,政和八年進士),洪興祖連讀三遍,大為讚賞,欣然為之作序。洪興祖在序文中引陳旉所說:“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先聖之言,吾志也;樊遲之學,吾事也,是或一道也。”得到父母官的幫助,《農書》得以刊行並流傳,此書後被收入明朝《永樂大典》,又被收入清朝《四庫全書》。

萬國鼎先生指出,該書有六大特點:

第一次用專篇來系統地討論土地利用;

第一次明白提出兩個傑出的對於土壤看法的基本原則;

不但用專篇談論肥料,其他各篇中也頗有具體而細緻的論述,對肥源、保肥和施用方法有不少新的創始和發展;

這是現存第一部專門談論南方水稻區農業技術的農書,並有專篇談論水稻的秧田育苗;

具有相當完整而有系統的理論體系;

具有力求掌握自然規律的思想。

陳旉沒有功名,《宋史》和儀徵史志中沒有他的記載,他的情況只能從《農書》的序跋中尋找。萬國鼎先生在《陳旉農書評價》一文中,有一段考證:

陳旉生於北宋後期熙寧九年(1076),《農書》寫成於南宋初期紹興十九年(1149),那時他已經七十四歲,五年後又在書後作跋,享年當在八十以上。

陳旉的原籍沒有記載,他在自序中自稱“西山隱居全真子”,又稱“躬耕西山”,寫成《農書》後,以七十四歲高齡,從西山送到儀真給洪興祖看,西山當離儀真不遠,可能是揚州西山。洪興祖時任真州知州,陳旉可能是因為洪興祖是地方長官而把《農書》送給他看,但也可能是事先認識的。就陳旉的活動地區和他的社會關係來看,他大概是江蘇人。

我等作為儀徵人,對萬國鼎先生自然是崇敬有加,但對其“陳旉大概是江蘇人”的結論是不滿意的,陳旉長期居住和躬耕西山,七十四歲時又將畢生心血呈真州知州,當是儀真人無疑。

至於西山具體是指儀徵哪裡,也不應以“可能是揚州西山”帶過。查《嘉慶重修揚州府志》援引《輿地紀勝》雲:“鸞鶴亭,大中祥符六年,司天臺言:‘建安軍西山有旺氣。’即其地鑄聖像。時有青鸞、白鶴、景雲盤繞爐冶之處。詔即其地建儀真觀,立青鸞、白鶴二亭。”可知宋代的西山,就是建有儀真觀和二亭的地方。而《道光重修儀徵縣誌》的“青鸞、白鶴亭”條目,援引申《志》雲:“二亭在西小山。大中祥符間,鑄金像成,有青鸞、白鶴翔舞之異,因建亭於此。”今天的儀徵市馬集鎮二亭村,就是當年建有青鸞、白鶴二亭的地方,據此,說陳旉是儀徵中山區人,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近年來全國各地到處都在打造美麗鄉村,江蘇省委號召建設“特色田園鄉村”,好多地方都建有民俗體驗館,將過去的農事用具蒐集陳列,內容大都雷同,缺少特色,關鍵是沒有歷史文化淵源。儀徵有關鄉鎮如果能充分挖掘《陳旉農書》這一獨特的優質資源,定能收事半功倍之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