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清末面對列強入侵, 大部分百姓為何不反抗?

wojiushiwo080728


1840年以前的老百姓已經不知道反抗了,已經無反抗的精神與反抗的骨氣了。到列強入侵時已經變得麻木怎麼會反抗。

滿族入主中原後為了以少數人統治幾億民眾不反抗,那麼肯定會採取一些統治手段使百姓不會反抗的,那麼使了什麼統治讓人不會反抗了,一是屠,二是教育。

為了使漢人更認同滿族的統治,就是要漢人易發易服,由於漢人受中華傳統文化影響一直有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輕損的思想。就使用了讓漢人頭髮要跟滿人一樣的頭髮,不剔發者一概殺之,真是殺盡了有骨氣有反抗之人,留下的都是剔發順從之人,這樣的做法民眾還有什麼反抗精神,不敢反抗滿清當然也不敢反抗西方列強。

二是進行奴化愚民教育,以文字獄,修四庫全書,八股取士等統治手段,使清朝的讀書人奴化愚化成滿清滿意放心的讀書人,就連在朝的大臣都以奴才自稱,而對百姓直接以文盲對之不以教育育人。在清朝時西方先進的文明已經開始傳播全世界也開始傳入清朝,為了使清朝百姓接受不到先進的西方文明的影響,使好不容易奴化下來的百姓又鼓活起反抗的精神,那麼就不讓西方文明進入,就實行閉關鎖國,不讓其百姓接觸西方文明。

在這屠殺與奴化愚民的教育下,在鴉片戰爭之後的所有與西方列強的作戰中,百姓基本沒多少反抗,列強軍隊一直都是與清軍作戰,在說列強也沒屠殺多少清朝百姓,百姓為何要反抗列強。



也正是由於鴉片戰爭後清朝大門被打開,百姓接觸到西方文明後還真激起了反抗的思想,如太平天國,義和團等。也開始開起了民智,如李鴻章,譚世同,袁世凱等等。


道之塵


你好!我是冬眠蛇,由我來回答這個問題,希望多多關注!



首先要強調一點的是,組織行為和個人行為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行為,雖然都是以人為主體來做,還是有很多不同的條件。列強入侵清朝,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行為,國家是一種組織,所以這是一種組織行為。就組織行為來說,第一就是要有一個領導,這個領導能夠負責任,所以能指揮大家去完成一個共同的任務。其次,構成組織的人能以某種原因聯合在一起,哪怕是鬆散的聯合,國家的,民族的,家族的,血統的或某種思想的一致。再次,組織間的人要能分工協作,並有支撐這一協作的經濟基礎,也就是說當兵打仗,要的是兵餉,這與人的生存是掛鉤的。



百姓反抗列強入侵?第一,個人無法反抗一個國家的入侵,如果要一群百姓,那麼領導就是問題,誰來領導?解決了領導,大家因為反抗入侵有了聯合的可能,那麼誰去打,誰去保證後勤,誰又去做戰場偵查呢?打仗所需的兵器糧草從哪裡出,人戰死了有沒有撫卹?百姓各家的情況不一樣,在戰場上怎麼讓他們一個心思抗敵?如果這些問題你都解決了,你就不是百姓了,你就是一個叛國的軍事組織了!那清朝就得先滅你,因為你已經非法武裝了一群人,成立了一個非法武裝,這無益於入侵事件的解決,反倒徒增了國家抵禦外辱的麻煩。



組織百姓,前提是領導必須是國家,或者你得到了授權。否則百姓們的自發行為不是白白送死,自取其辱就是遭到政府強制解散和彈壓,而當時,清政府對漢人的警惕超過了列強,他畢竟是個部族政權,有自己的私心。你像義和團運動,清政府已經合法他們了,最後能怎麼樣?御辱不成,反而招禍。


史書上冬眠的蛇


你還記得清兵入關的時候“剃髮易服”嗎?他們宣稱“留髮不留頭”,從山海關一路殺到緬甸,凡是拒絕剃髮易服的漢人,不分老幼,一律屠殺,多少城市血流成河?現在想來,心有慼慼。


你還記得“文字獄”嗎,捕風捉影,一人觸法,移滅三族。你還記得《四庫全書》嗎?名義上是修書,實際上是毀書,蒐集民間各種珍貴書籍進行甄別,凡是不合統治需求的,一律焚燬,多少孤本珍品毀於一旦。

在這樣的高壓統治下,漢人的生存壓力很大,至始至終,反抗從未中斷。現在,列強攻打清廷,在老百姓看來,就是兩虎相爭,事不關己,自然要高高掛起。


實際上,無論清兵和列強海戰,還是陸戰,經常有大量漢人在遠處圍觀。凡是一方被擊中,無論被打中的是列強還是清兵,圍觀群眾都會發出陣陣喝彩聲,跟過年看戲沒什麼區別。


此外,沿路上,還有大量的漢人跟列強軍隊做生意,把各種雞鴨魚肉等補給售賣給他們。甚至有人為列強提供軍事情報,包括清兵的佈防圖等等。更不用說列強進攻北京城的時候,老百姓紛紛將梯子租給他們,火燒圓明園的時候,老百姓積極提供乾柴茅草等引火材料。

當然,你可能不知道,列強裡面還有一支漢人組成的軍隊,打仗特別勇猛,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簡直就是滅清急先鋒。

所以,對面列強和清廷的殊死搏鬥,只要不危及老百姓的利益,他們絕對是樂觀其成的。本質上,漢人跟滿人根本就不是一條心。八國聯軍侵華的時候,東南各省的漢官拒絕北上勤王,紛紛實行中立互保。最後,當袁世凱遭受政治危機時,漢人官員,包括張之洞等出面力保,他們隱隱覺得也許袁世凱可以成就一番大事。


等到滿清覆滅,漢人政權重新崛起,面對日本侵華,全國老百姓的覺悟就完全不一樣了。雖然漢奸依然還有,但是大部分老百姓都願意參軍拼殺。海外的華僑則全力捐款捐物,甚至親自參戰。所以,你應該知道為什麼了吧?


大風觀瀾


清末面對列強入侵,中國人民的反抗一直都沒有停止!至於部分百姓為何沒有反抗,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思想層面,清朝本就是滿族建立的少數民族政權,當年入關時對漢人反抗進行過殘酷的鎮壓,揚州十日,嘉定三屠,因此從文化心理上,滿清政權在一般老百姓心中也是外族政權,同列強其實一樣。其後,滿清雖進行了一系列的漢化和奴化政策,但始終無法消除滿漢之間的隔閡。滿清拿漢人的血汗錢供養八旗子弟,大城市中修建專門的滿城供給滿人居住,滿漢不婚,種種政策足以看出滿漢隔閡很深。而且從滿清入關直到滅亡,天地會,小刀會,白蓮教等漢人組織起義不斷,雖最終未能推翻清朝,但對普通百姓來說,這始終是在提醒他們,驅除韃虜,恢復華夏才是正道。



二是滿清方面。滿清一直對漢人防範很深,為嚴密監視各地漢人,滿清將軍隊化整為零,在各個路口,關隘設置崗哨,盤查過往漢人,同時大力打擊各地漢人武裝。如果不是清中期白蓮教起事,滿清無力鎮壓,被迫下旨各地組織團練武裝,漢人民間武裝不可能生存下來。一直到清末,經歷了太平天國起義、捻軍作亂,滿清對漢人的起義和反抗一直心有餘悸,嚴密監視,雖然最終不得不借助漢人平亂,但卻也始終防範漢人做大,無法發動廣大漢人,攜手共同抗擊列強。後來,義和團興起,扶清滅洋,老慈禧想借助漢人之手出一出被列強欺壓多年的心中惡氣,結果卻是引來八國聯軍,兵敗失地不得不狼狽逃出紫禁城,同時下令捕殺義和團。滿漢猜忌如此,廣大百姓怎能同心抗擊列強。


墨水2333


第一,清軍都打不過列強,何況手無寸鐵的百姓,他們怎麼反抗。第二,當時清末,國家千瘡百孔,民不聊生,國不知有民,民不知有國,甚至八國聯軍入侵的時候,還有百姓幫忙抬梯子,更別提反抗,當時百姓只想著能吃口飽飯,根本不在乎誰當權,國不國家這些事。


飛揚天下49333442


看到這個問題,一些人大概會說,只要擁有一顆愛國之心,就一定會對外來侵略予以抵抗。然而在當時,普通百姓對於“愛國”這個詞彙根本沒有概念,他們大多沒有接受教育的權利,因此文化水平也非常低下。

更何況那時的教育同現在大不相同,在儒家道德教育盛行的那個時代裡,根本不講“愛國主義”,只講“三綱五常”,只要求百姓聽從父輩、族長以及官府。在當時,朝廷、皇帝這種詞語對他們來說太過遙遠,也太過權威,反而是家庭、宗族乃至村落這些與其生活緊密聯繫的東西,才是他們真正在意的。

並且,明清思想家顧炎武曾指出,亡國與亡天下是有區別的。所謂“亡國,”即“易姓改號”,亡的是一朝政府。也就是說,應當承擔保國責任的是那些既得利益者;而“亡天下”則不同,“率曾食人,人將相食,”對於普通百姓來說,這才是會影響到他們生活的情況。

話又說回來,清末時期天下大亂,早已不是往日的光輝模樣,又有什麼臉面期待百姓同列強鬥爭呢。晚清時期,百姓生活簡直苦不堪言,從兩次鴉片戰爭到太平天國,再到甲午戰爭、八國聯軍入侵,在這種境遇下,百姓更是沒有精力也沒有能力予以抵抗。既然清政府的沒落和殘暴已經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那麼它的倒臺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

這樣想來,大家便會明白為何清末時面對列強入侵,大部分百姓都不會積極反抗了吧。


你根本不知道的歷史


清末由於王朝的腐敗,大部分百姓比較排斥清政府,國家集體意識比較淡薄,他們肯定認為打仗是國家和軍隊的事,而且他們想反抗也沒有資本和條件。也許普通老百姓對清政府面對列強的侵略還有幸災樂禍的心態,他們早就厭倦了腐敗的清朝統治了。


勤農亭


清朝是漢人為底層主體的社會,是被奴化,防範的對象,老百姓200年來一直接受的是奴才教育,沒有國家,民族的觀念和責任感!對當時老百姓來講,只不過是一個外族取代另一個外族來奴役而已,對他們對生存沒有本質的影響,為何要反抗!幾千年維繫中華文化不斷的主要原因,是以儒家倫理為靈魂,以家族血脈為載體的家族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