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3 貴州福泉:下足“繡花功”拔掉“精神窮根”

貴州福泉:下足“繡花功”拔掉“精神窮根”

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一直以來,貴州省福泉市堅持把激發群眾內生動力作為脫貧攻堅的治本之策,以“十在鄉村”為載體,以“五改五化五引導五教育”為抓手,深入實施“志”“智”雙扶工程,推動貧困群眾物質精神“雙脫貧”。

貴州福泉:下足“繡花功”拔掉“精神窮根”

資料圖來源今日頭條圖片庫

針對貧困群眾“不願脫”的問題。堅持黨建引領、思想發動在鄉村。深入實施“黨建+鄉村振興戰略”,選優配強村級“兩委一隊三個人”,先後對13名不合格、不稱職、不宜擔任現職的村組織書記進行調整更換,選派35名優秀機關幹部到貧困村擔任支部書記、副書記。創新開展“農村火炬引擎”工程,鼓勵和吸引30多名外出務工能人返鄉創業帶富,做到“建強支部帶頭幹、激活黨員示範幹、帶領群眾一起幹”,逐步實現“整鎮(鄉)提升、整村建強”目標;深入開展移風易俗行動,將“五教育”工作貫徹始終。市鄉兩級組建“治懶扶志·勤勞致富”宣講團,從網絡到課堂,從機關到農村,從“三會一課”、主題黨日到“百姓龍門陣”“鄉村院壩會”“板凳會”,開展道德、法治、文明、感恩、勵志教育等317場,教育引導群眾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摒棄“等、靠、要”的消極思想,增強自主脫貧的信心和鬥志。如:金山街道老山寨通過政策宣講和思想動員,全組32戶177位村民主動簽訂“佔地免費讓、占房主動拆、投勞集體上、投資按例出”的綜合治理“承諾書”,僅用了5個月的時間,原本閉塞的小山村煥發出勃勃先機,變成了令人嚮往的美麗鄉村示範點、產業扶貧示範園區,群眾滿意率和認可度顯著提升。

針對貧困群眾“不勤勞”的問題。堅持民主自治、激勵約束在鄉村。將“五引導”作為建設美麗鄉村的重要抓手,積極探索鄉村治理新路徑,大力推廣“八事共治”(群眾提事、支部議事、兩委商事、黨員審事、代表定事、鄉賢參事、村委辦事、民主監事)模式,引導村民將“破除等靠要”“嚴遏濫辦酒席風”等寫入村規民約,樹立良好的生產、生活、飲食、風俗和家庭教育習慣,提高群眾自我約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讓“人人遵守公約規範,處處樹立文明新風”成為新時代農村生活新常態;按照“扶上馬,送一程”的要求,建立健全激勵約束機制,積極開展“好家風”“好家訓”“好民風”評選表彰和“脫貧致富先進典型表彰”“評先治懶”等活動,完善貧困戶退出獎勵制度,有效激發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如:福泉市陸坪鎮率先推行脫貧攻堅獎扶機制,籌集獎扶資金117.8萬元,對主動申請脫貧的貧困戶給予2000元產業發展資金補助。目前,該鎮已有440戶1559名貧困群眾向鎮政府遞交了脫貧摘帽申請書,按下了主動脫貧“紅手印”,佔該鎮2017年應脫貧總數的127.7%。

針對貧困群眾“不理解”的問題。堅持科學規劃、生態保護、文化惠民在鄉村。圍繞“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的目標追求,按照“一村一品”、“一地一景”、“一寨一韻”的要求,將農村自然村寨建設科學規劃與生態保護規劃有機融合,完成1099個自然村寨建設規劃編制,讓美麗鄉村更美麗。如:福泉市在“福蘊山水·詩畫江邊”的建設中,依託有利地形和生態環境,將鄉愁元素融入到景觀建設中,建設了220米的鄉愁記憶長廊,長廊裡以仿古建築風格搭配6組鄉愁銅雕(包括農耕群雕、閹豬匠、瓦匠、補鍋匠、鐵匠、插秧等),將舊時農村生產生活的場景及傳統技藝一一再現,勾起居民和遊客的記憶,真正讓人民群眾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著眼於農村人居環境整體改善,全面啟動實施農村“五改”“五化”工程,目前累計完成“五改”500多戶,院壩硬化171戶、屋簷溝硬化144戶、村寨量化501盞,群眾幸福指數明顯提升,實幹苦幹脫貧致富的願望愈加迫切;大力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採取“政府引導、企業搭臺、群眾唱戲”等方式,大力挖掘鄉土文化和特色資源,加強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在舉辦福泉陽戲文化節、“金谷春雪•花海雙谷”梨花節、王卡殺魚節等系列文藝文化活動的同時,還打造了福泉大型情景體驗文化品牌——《夢歸平越》《福泉往事》等旅遊演藝文化項目,既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也有效增強了貧困地區群眾文化自信。

針對貧困群眾“不會幹”的問題。堅持產業發展、技能提升、結對共建在鄉村。按照“鄉有主導產業、村有特色產業、戶有致富項目”的思路,制定出臺《福泉市關於支持一村一企發展推動集體經濟提質增效行動計劃》,按照“一村一社一產業,一業為主,多業補充”的產業扶貧思路,學習借鑑“三變”改革和“塘約經驗”,積極推行“村黨組織+合作社”發展模式,鼓勵村集體依託產業優勢,以土地、資金、資產等入股企業、合作社等經營主體,通過“村集體+種養大戶(企業)+農戶”“村集體+合作社+農戶”等模式建立股份制合作社,實現資源資產化、財富化。目前,全市共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社507個,實現合作社行政村全覆蓋,其中,貧困村建立合作社191個,全市訂單農業達1250噸,農村產業發展欣欣向榮;抓緊抓實就業技能培訓、農村實用人才培訓、民族特色手工藝培訓和技能教育長期培訓“四大工程”,組織開展各類培訓50餘場次,貧困勞動力全員培訓1999人,實現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1726人,變扶貧“輸血”為自身“造血”,讓群眾既富口袋、又富腦袋;統籌非公有制企業、民間協會等社會力量,深化拓展“321”結對幫扶、“百企幫百村”“雙聯雙助”等活動,全市80多家機關企事業單位定點包保75個村(社區)、118家企業與173個村(組)結對子幫扶、6300餘名機關黨員幹部與1.5萬戶貧困戶結成幫扶對子,實現村村企業扶、戶戶幹部幫,助力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林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