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卡片机会被手机淘汰吗?

胡超


如今的手机拍照性能究竟到什么地步了?我们普通用户到底还需不需要相机?这或许是不少如今的相机和手机消费者所面临的一个新问题。随着拍照手机性能的进步,手机和相机间的争论也越来越多。有人觉得相机过时了,也有人觉得手机还难以与相机抗衡。二者该怎么选呢?今天,我们直接从样张出发,探究一下关于手机相机之争背后的门道。


咱们先看三组样张,你觉得哪一张更合你的心意呢?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上面图中的1组第三张、2组第二张和3组第一张分别是由小型数码相机(或者用更通俗的说法,卡片机)拍摄的,而剩下的两张则分别是由两台目前公认最顶尖的手机拍摄而出。而且,根据我对身边朋友的盲测来看,喜欢手机成像的人数明显比相机的人数要多得多。

如果说原来的手机拍照还是在跟随相机的脚步——成片率高、成像准确、画面真实就够了。那么从去年的AI开始,手机不在是跟着相机后面亦步亦趋的追随者,而是开始走进了一个跟相机不太相同的领域。

AI场景切换(华为官网截图)

人像光效和AI场景识别都算是手机拓宽自身领域的重要部分。它们两者虽然在表现上完全不同,却拥有一个一致的内核——凭借自身强大的计算能力完成相机根本不可能、当然也不会去做的事——拍照修片一条龙服务。

人像光效技术(苹果官网截图)

因此,或许专业相机在解析力、宽容度等方面对比手机都有着天然的优势——对,我又要把“底大一级压死人”拿来说话了。但是,如果我们把两者不经处理的交给大众去打分,单反的成绩反而不高。

除此之外,其实手机对比相机还有一项隐形的优势——无论是相机还是手机,它们的性能每年都有不小幅度的提升,新技术和硬件的升级迭代速度都非常快。而手机我们可能一两年就会换上一部,但是对普通家庭而言,可能五六年甚至更长时间也未必会换一部相机使用。

先介绍一下三个产品的基本参数,在这里我们选择隐去三款产品的型号。以期尽可能的达到客观独立的分析。手机A和手机B都采用了多摄像头方案,其中手机A的传感器尺寸约为1/2.9英寸,最高1200万像素;手机B的传感器尺寸约为1/1.7英寸,最高4000万像素;相机的传感器尺寸最大,C画幅的传感器在卡片机中都算大的(约1.77英寸),最高2420万像素左右

三款产品拍照时我们都选择默认最高画幅+全自动模式,用来模拟最普通消费者的使用场景。虽然这样看上去对卡片机不太公平,但毕竟傻瓜式操作也正是手机之于专业相机的一大优势。

从这几张样张的大体观感来看,卡片机是完全比不过手机的,但是放大细节后,我们还是能看出卡片机的一些优势。




夜景对比 细节:路牌

例如夜景样张中,卡片机对于远处的路牌上的细节,依旧保留得很好,整体控噪也比手机更强。而手机A和手机B则为了整体的观感而增加了曝光,导致路牌上的细节损失,噪点也稍多。虽然放在朋友圈里,你很可能会觉得手机拍出的照片更好看,但卡片机在真实度和后期的可操作性上要强得多。




建筑细节 细节:屋顶

从建筑的样张来看,虽然卡片机的天空出现了测光不准导致过曝的情况,但在建筑的细节方面,可以光学变焦的卡片机还是有着不少的优势。放大看,屋顶龙头的细节方面还是更为优异。虽然手机A和手机B都拥有多颗摄像头,可以进行多摄变焦,但曲线救国的方式依旧不如卡片机的光学变焦来得容易。



风景样张 左侧船细节对比

在这组样张中,手机A和手机B明显将画面的饱和度得更高,尤其是手机B,颜色很浓郁,树叶表现的郁郁葱葱。而卡片机是偏真实的,颜色也较为平淡。但如果将细节放大看,卡片机在细节方面还是做得更好。

通过上面的对比,我们不难发现,虽然乍一看上去,手机拍出的照片要好看的多,但卡片机在成像方面还是要更为专业。无论是夜间的控噪还是白天的细节,或是对于远景的变焦拍摄,卡片机都表现更佳。这也是其C画幅的底和专门设计的镜头所带来的优势,“底大一级压死人”真的不是虚言。

虽然手机的拍照成像不如卡片机拥有的高还原度,但手机也有其独特的优势——后期。对于给非专业人士使用的拍照功能,手机在直出的样张中表现得更让大众喜欢,鲜艳的颜色,高曝光的夜景,发在朋友圈中,准少不了点赞。另外,在美颜,AR等等其他玩法上,手机拍照也具有相当强的社交属性,这都是手机拍照的优势所在。

其实简单来说,如今的相机摄影和手机摄影已经渐渐走出了不尽相同的两条路。对于摄影爱好者而言,每一张照片背后都是一整套完整的流程:从前期的踩点取景,寻找合适的时间角度,再到根据不同曝光不同参数拍出多张照片,还有最后的LR、PS修图……一张完美的照片背后,每一步都马虎不得。

对于专业摄影而言,极少有无修直出的照片

一张朋友圈级别照片根本不想费那么大力气(图片来自https://item.btime.com)

但手机就完全不同。我们用手机拍照更看重的是它的便利性:这种便利不仅仅体现在便携上。从自动模式的忘记参数到如今的AI场景识别,它节省了我们调参数的时间甚至是后期挑选滤镜的时间——甚至还比我们自己挑的滤镜更克制跟合适。偶尔出去玩然后咔嚓咔嚓十几张后从中挑选几个发朋友圈才是手机拍照应用最广的场景。

刚刚退出卡片机市场的卡西欧

不过卡片机市场真的就会这样日益萎缩下去直到逐渐消失么?我倒觉得未必。现在的手机拍照的优势其实不在拍照,而是在拍照之外的地方——调色、滤镜、修图这类功能很明显是计算能力的体现;通过机器学习和算法达到更准确的白平衡和色彩也一样离不开计算能力。

如果简单的把拍照需求分为三档。那么原来属于卡片机的人群是被更便捷的手机摄影和更专业的单反市场分流了不少。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不需要这一部分市场,相反,在如今市场细分越来越具体,分工越来越明确的今天,我倒觉得让手机与卡片机之间取长补短倒是填补市场的好办法。

三星K ZOOM和Nokia Pureview808都算这种想法的先行者

比如说牺牲部分电池容量或者其他功能,给手机塞上一个1英寸甚至2英寸的超大CMOS,牺牲部分厚度让它具备光学变焦功能。能打电话的“相机”可能没什么市场,但是能修图还能直接发网上的“相机”还真的满具诱惑力的。

虽然此前有一些类似的产品曾经出现过,但那时候的手机计算能力还远远没有到如今这个程度。如果往长远的方向看去,摄影发烧友自然还是需要专业的设备以及包括软硬件在内的一整套系统,随手记录身边点滴自然手机拍照也是够用的,但是如果你是对照片美感有一定要求的普通消费者,可能手机+卡片机的合体状态才是最适合的完全体。


中关村在线


卡片机会被手机淘汰吗?为什么?对于这个问题,我个人感觉卡片机在不久的将来,会被手机淘汰掉的,因为手机的图像感光元件大小目前已经与很多卡片机想同了,成像的素质也越来越好,卡片机现在的定位就很尴尬,适合的消费群体会越来越少,卡片机如果和手机的拍照效果差不多的话,那肯定是比不上手机方便的,

再往上就是微单相机大行其道,微单同样便携而且残副全画幅全都有,现在基本专门用来拍照的都是在微单和单反之间,数码相机也就是还有个高倍变焦的机型需求还能在夹缝中生存,所以对于卡片机来说,就算像索尼黑卡这种1英寸图像感应器的卡片机,也是销量不大,相信索尼以后不会再为了很小的市场对黑卡再投入的,因为已经没有消费群体的需求了,

现在因为卡片机的销量逐年下滑已经成为了现实情况,所以各个相机厂家基本也不会在卡片机上投入太多的精力去研发,除非像理光的GR2这种APS画幅的便携卡片,适合专业人士当做口袋备用机,但是这方面的市场还是太小,相信各厂家也不会加入,总之我个人感觉真的卡片机会被手机替代的。


带上单反去旅行


卡片数码相机有手机小底有135相机各种幅面变焦定焦一体机,提问的不懂相机的分类吧?胶卷135袖珍傻瓜相机是画幅不变的。

手机小底卡片长焦口袋机有松下索尼尼康的30倍光学变焦镜头,长焦远摄就能胜过可乐标仨摄像头四千万像素/那个1/1.73英寸底四千万像素是广角镜头😄😂因为P20pro是1/4.4英寸的800万像素等效80mm和等效52mm的500万像素。

手机小底等效720mmF6.4口袋(30倍光变1800万像素)长焦相机全自动模式单拍的一张静体静态(二三十米远)。换算一下可乐标仨摄像头试试,用等效80mm的更小底800万像素裁剪到1/4是200万像素的等效160mm,此路不通,再用四千万像素的等效27mm剪裁到1/16是250万像素等效52X2=104mm,此路也不通!

各种不同的卡片数码相机,都有适用的场合,比如街头抓拍的理光C幅广角定焦,就可以超焦距免对焦(胶卷135旁轴相机广角镜头都可以)快速抓拍胜过自动对焦。又比如黑卡6是两三百克轻巧极致快拍0.03秒混合对焦24fps最高速AF-C连拍的开机伸缩索尼蔡司变焦镜头等效24-200mm旅行拍照神器。还比如手机30倍光学变焦镜头的松下徕卡口袋相机手机和1英寸2000万像素等效24-360mm松下徕卡15倍光学变焦镜头口袋长焦相机,都是10fps高速连拍。


封涛16


从现在的数码相机市场来看,由于手机对摄影功能的改善,导致卡片机市场下滑很大,甚至能留在市场的也只有索尼的黑卡系列、理光GR系列。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相信卡片机并不会被手机淘汰。

相机界有句话,叫做“底大一级压死人”,讲的是相机的感光元件的大小对画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索尼的黑卡主打一英寸感光元件,而GR则主打了APS-C画幅的感光元件,是其仍能留在市场的决定性因素。下图可以直观看出来,甚至是常用微单的aps-c画幅也是远高于手机常见的1/2.5画幅大小的。

无论是哪一部手机拍出来的照片,包括打着“徕卡”头号的华为,放大之后你都看不到任何清晰的细节,在夜间拍摄更是和单反拍出来的画质差很远,不仅噪点非常多,细节也是没法说。

而且从现在的市场来看,微单的市场占有率逐步上升,人们越来越偏向于使用和单反拥有一样画质、一样操作的微单,厂家也在尽量争取能在越来越小的相机上扩大相机画幅大小,哈苏就已经推出了中画幅的微单,而网络媒体竟然用了“濒临倒闭却制出翻身神作?”来形容哈苏推出的这款新产品,那我们能不能就猜一下如果有全画幅的卡片机,会不会受到部分摄影爱好者的欢迎?

为什么不猜测拥有全画幅大小的感光元件的手机呢?

相机贵也就贵在背后的感光元件上,哈苏的这款中画幅微单甚至达到5.6万的报价。

手机是普适型产品,要面对最广大的受众群,主打轻便易带特色、还有有各种功能、价格还不能太高,所以它相机的功能发展很受限。徕卡一个镜头好几万,可以买好几台配有徕卡镜头的手机,这样的手机镜头质量真的和徕卡相机是没法比的。

而相机只有一个拍摄的功能,也方便做出伸缩镜头,不仅可以保证镜头的质量,还可以保证足够大的感光元件。人们从单反时代慢慢过渡到微单时代,是为了轻便和拍摄质量,但是大多数人可能也不会需要太多的镜头,可能还是需要最普遍适用的24-70焦段,所以不能更换镜头的“大底”卡片机可能也能有所流行。

微单抢占单反的市场,大底卡片机抢占微单市场。这种现象还是很有可能出现的。


马宏杰


手机威胁到了卡片机的存在意义是肯定的,但淘汰卡片机有些片面,这需要考虑卡片机的定位在哪里。如果只是一个定位很初级的卡片机,那么确实在目前手机摄影快速发展的今天,这类卡片机基本没有什么出路了,多花一份钱去买一个完全可以被替代的产品没有价值,自然会缺少市场的支持,慢慢会被市场所淘汰。

所以一些定位高端一些的卡片机还是非常有机会的,在拍照和视频的效果上,还是比手机强不少。虽然,空间被微单挤压了不少,生存也是问题,但毕竟有品质有特色,存在就有价值。

目前如索尼的黑卡系列,理光的GR系列都是有口碑有品质的产品,还是有一定的需求。


游梦人Dream



好问题,这也是现今很多行业共同面临转型的一个大浪潮里 的一个小点。首先我回答,目前来看手机并不会取代卡片相机,我们在看一个市场的发展程度要看走在我们前面的人,他们都正在经历或者已经经历了什么。


西方国家无论从摄影本身还是器材来讲都要领先我国很多,说的直白些,我国目前还没有完整的摄影文化,信息也都比较碎片化。作为职业摄影师,我经常在世界各地拍摄,也在途中遇到不少外国的摄影师和旅游者,当然也遇到不少国内的摄影爱好者和旅行的人。 我国的摄影情况是,职业摄影师一般看不起小画幅的相机,或者直接干脆就用手机随便拍下几张就玩活儿了。其实某种程度上来讲,是我们对摄影文化本身的理解程度还是很弱的体现。我们国内的爱好者或者旅行者,尤其是女孩用起手机自拍杆到了近乎疯狂的程度,景区到处都是自拍杆,拍出大头照,社交媒体全是锥子脸,想想多少有些可悲。 话说回来,其实卡片相机的感光元件比手机的要大很多很多,不管手机像素究竟怎样,它毕竟主要功能就是用来沟通的,不是用来主要作为拍照的!


西方国家旅行的人(非职业摄影师),一般手里面都是这种小型的卡片机,十分轻便,又会作为每次旅行后存档使用的照片。想想每次你用手机拍摄的照片,有多少你会重新再去看它?有多少你会选择把它打印出来珍藏?有多少你使用手机拍摄是十分认真的?


每个事物的发展都要经历无知-浮躁-沉淀-高水平-平静,类似的过程,我国摄影方面目前还处于第二个阶段,相信经过时间推移,情况会慢慢变好。


纵横视觉ZoneFoto


百度上“数码相机”词条下面指出,“按用途分为:单反相机,微单相机,卡片相机,长焦相机和家用相机等”。就是说卡片机和单反是在一个DSC系列里的。再初级的DSC也是DSC。而手机相机是手机里的一个附件,不在这个系列之内。所以,它没有资格淘汰DSC系列里的随便哪一种。

事实上,手机相机的宣传词里说有许多APP,可以做到“和单反相差无几”,“相差无几”毕竟相差,“无几”是无法量化的,正表明底气不足。拆穿了说,这里的相差无几,只是在手机上看看或者是有限放大条件下。它和中端的数码相机就没法比——人家“底”大得多。

未来,无反将是潮流所向,但是单反由于其积淀丰富,还会长期拥有大量用户。而DSC低端产品不见得就会被淘汰——给小孩买个玩具、在“用过即扔”场合或者初学者试试水,低端的正合适。


ZBLiu


肯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