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为何说南宋学者魏了翁是蜀学集大成者?

勇敢坚强ygjq


魏了翁(1178年—1237年),字华父,号鹤山,出生于四川邛州蒲江,是南宋著名理学家,被称为宋朝蜀学的集大成者。

狭义的蜀学是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的学术思想,跟洛学的二程,主要区别是:蜀学更开阔,虽然以儒学为主,但旁采佛教、道家的思想,并不辟佛。

魏了翁受三苏蜀学的影响兼容并包,自称私淑张栻、朱熹,虽然尊崇理学,但不迷信朱熹,也经常怀疑朱熹的《四书集注》是否全部正确。魏了翁还接受了陆九渊的心学、叶适的事功功利思想。

可以说,魏了翁是一个会通蜀洛、调和理学道学、三教合一的思想家。

魏了翁的著作有《鹤山全集》《九经要义》《古今考》《经史杂钞》《师友雅言》等,词有《鹤山长短句》。

魏了翁创立的蜀学鹤山学派,主要由魏了翁的家族后学和他的弟子组成,大部分是蜀人,在南宋后期思想史占据重要地位。魏了翁被誉为“南方共宗鹤山老”。鹤山学派在《宋史》中立传的有八人,进士十四人。鹤山学派的弟子有:高斯得,吴泳,游似,高载,高稼,高崇,高定子,魏文翁,王万,史守道,牟子才,史绳祖等人。

本人是沂蓝书院赵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现代史,继承章太炎学派唯识史观学说。


沂蓝书院赵月光


回答这个问题,得明白两个问题

1.“魏了翁干了什么?”

2.“什么是蜀学”?

第二个问题相对简单,我们先来说一说。

简单说“蜀”就是“巴蜀之地”,“学”就是“学问”“学说”,那么“蜀学”就应该是在巴蜀之地流传的学说。


严格意义上讲“蜀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宋代蜀学指由苏洵开创,由苏轼、苏辙兄弟加以发展,由黄庭坚、张耒、秦观等文人学士参与组成的有共同思想基础与学术倾向的学派;广义的宋代蜀学指两宋时期包括三苏、周程及其在蜀后学张栻、度正、魏了翁等著名人物融合蜀洛、贯通三教而以宋代新儒学为主的巴蜀地区的学术。


同一级的概念也有关学、洛学、闽学、楚学、徽学等等。

现在我们再来说说魏了翁。


魏了翁,字华父,号鹤山,邛州蒲江(今属四川)人。南宋著名大臣、理学家、诗人、书法家、藏书家,谥号“文靖”。创立鹤山学派,与真德秀齐名。


黄宗羲如此评价魏了翁和真德秀:

鹤山(魏了翁)之卓荦,非西山(真德秀)之依门傍户所能及。两家学术虽同出于考亭(朱熹),而鹤山识力横绝,真所谓卓荦观群书者;西山则倚门傍户,不敢自出一头地,盖墨守之而已。

由此可见魏了翁扎实的学术功底。

前面说过,蜀学是贯通三教(儒、释、道)的学术,但是,魏了翁的厉害之处就是能跳脱出来,裨补缺漏。

首先,他反对佛、道的“无欲”主张,认为圣人只是“寡欲”,指出佛、道两家“虚无”的害处。

其次,他虽师承朱熹,但也怀疑朱注各经是否完全可靠。提出 “读书虽不可无注,然有不可尽从者”。这点现在虽然看起来简单,但是在当时,朱熹注解四书成为国家科举考试必读书目的时候,提出这种大胆的观点,不亚于尼采的“上帝死了”。更为难得的是魏了翁还把朱熹的理学和陆九渊的心学融合起来,开创了鹤山学派融合庞杂的学术主张。或许正是这样,鹤山学派作为蜀学才能流传出巴蜀之地,影响全国。


另外,魏了翁还干了一件事,一件影响理学地位的大事。那就是为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请谥,熟悉宋代理学的人,都知道,这四个人可谓是理学的开山鼻祖。可以说没有他们就没有后来的朱熹、张栻。魏了翁以自己官员身份多次向朝廷为四人请谥,并取得成功,相当于官方承认了理学,极大地提高了理学派声望,并为以后理学独尊地位的取得奠定了基础。如此我们才知道了周敦颐不只是“爱莲说”的周敦颐,二程也不只是“程门立雪”的二程。


此外,魏了翁的诗文造诣很深,而且尤其擅长写寿词。他的书法擅长各体,清爽中有奇崛的意味。魏了翁的私人藏书极富,他自称“余无他嗜,惟书癖殆不可医,临安人陈思多为余收揽”。先后收藏有10万卷,与叶梦得并称为南宋著名藏书家。后来为了创办鹤山书院,将其藏书大半捐献给书院,鹤山书院“尊经阁”藏书数量曾经超过南宋国家图书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