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0 「中華艦影」“開濟”級巡洋艦

“開濟”級巡洋艦共有“開濟”“寰泰”“鏡清”三姊妹組成,另外還有表弟“保民”“南琛”“南瑞”。

「中華艦影」“開濟”級巡洋艦

參加1894年5月北洋海軍大閱時的“開濟”艦,背景中的軍艦是“開濟”的德國表弟“南琛”

福建船政開辦初期所建造的軍艦除“揚武”之外,大都屬於炮艦類別,戰力較弱。隨著北洋海防從歐洲購買“超勇”“揚威”號巡洋艦開始,巡洋艦在中國海防上的重要性開始顯現出來。1876年新任船政大臣吳贊誠在李鴻章的提議和支持下,決定設計建造一種較巨戰鬥力的新式巡洋艦,即本級軍艦。

“開濟”級巡洋艦的設計委託法國地中海船廠完成,方案參考了法國二等巡洋艦“杜居土路因”(Duguay-Trouin),艦體為鐵脅鐵殼結構,即龍骨、肋骨、船殼板鐵製。1883年,首艦在船政建成,工廠編號第24號,命名為“開濟”,由南洋水師調用,成為南洋水師當時的主力艦。1885年中法戰爭中,“開濟”參加了南洋水師支援閩臺的行動,與“南琛”“南瑞”“馭遠”“澄慶”等艦從上海南下,途中遭遇法艦後,“開濟”與“南琛”、“南瑞”避入浙江鎮海,躲過了戰事。

繼“開濟”後,新任兩江總督左宗棠決策訂造4艘同型巡洋艦,其中2艘交給德國造船廠建造,即“南琛”“南瑞”,另外2艘仍然由船政建造,分別命名為“鏡清”“寰泰”,船政工廠編號第26和第27號,建成後測試時,“鏡清”“寰泰”的航速均超過了設計值,動力性能優於德國建造的2艘同型艦。

“開濟”“鏡清”“寰泰”三艦以及採用相同設計在德國建造的“南琛”“南瑞”是中法戰爭後南洋水師的全部主力艦,甲午戰爭後北洋海防成為真空,本級三艦及“南琛”“南瑞”先後被調赴北洋,一度負責填補防務真空。

“開濟”艦後來於1902年6月22日在江寧(今南京)發生火藥庫自燃爆炸而沉毀,“寰泰”艦於1903年8月17日在汕頭附近海面被加拿大太平洋輪船公司“印度皇后”號商船撞沉,後經清政府通過法律途徑索賠,獲得賠償367900餘兩銀。“鏡清”艦參加了辛亥革命中的在寧海軍起義,進入民國時代後平安服役到1918年退役,後被出售給三北輪船公司改為商船使用,更名“升有”號。

「中華艦影」“開濟”級巡洋艦

“鏡清”艦兩視圖。繪製:顧偉欣

艦種:無防護巡洋艦

建造時間:“開濟”1881年11月9日開工,1883年1月11日下水;“鏡清”1884年1月6日開工,1885年12月23日下水;“寰泰”1884年1月12日開工,1886年8月30日下水

製造廠:船政

排水量:2200噸

主尺度:83米×11.5米×5.44米(全長、寬、吃水)

動力:1座3汽缸複合式蒸汽機,8座圓形鍋爐,單軸,2400馬力

航速:16節(“鏡清”17節、“寰泰”18節)

武備:210mm克虜伯炮×2,120mm克虜伯炮×8(“鏡清”“寰泰”的裝備為:7英寸阿姆斯特朗炮×3,4.7英寸阿姆斯特朗炮×8,37mm5管哈乞開司炮×2,魚雷發射管×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