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8 藍海資本楊鋒:投醫藥的內外部環境大大改善 估值高低取決於時點

藍海資本楊鋒:投醫藥的內外部環境大大改善 估值高低取決於時點

藍海資本創始人兼CEO楊鋒接受創客貓採訪

據動脈網數據庫統計,2018 Q1全球醫療健康行業共發生融資事件249起,融資金額超65億美元。其中,生物技術吸金最多,融資事件數及融資金額均居榜首,醫藥、醫療器械緊隨其後。

過去5年,我國醫療產業年均增長超過20%,遠超全球約6%的平均增長率,使得我國成為繼美國之外的全球第二大醫療健康市場。國家政策的支持,阿里巴巴、騰訊等科技巨頭的佈局,“國家隊”的積極參與,都在加速醫療健康產業的發展。

貝恩諮詢報告指出,如今全球經濟擴張的速度極度緩慢,在投資者的眼中,醫療行業一直是反週期並能抵禦經濟衰退的投資好選擇。市場上專注醫療健康的投資機構很多,各家都有各家的獨特打法,他們的高度關注也是醫療行業越來越蓬勃發展的原因之一。其中,藍海資本作為專注醫療健康領域的新銳投資機構,先後投資了中國動物保健、中國臍帶血、微創醫療、和美醫療等項目。其中,藍海資本參與的私有化美國上市公司中國臍帶血,三個月完成了跨美股、港股、國內A股的複雜交易,獲得“投中2015年度中國最佳私募股權投資投資案例Top10”。

近日,在“2018年中國私募投資高峰會”上,藍海資本創始人兼CEO楊鋒接受創客貓的採訪,解答了他對醫療健康行業的佈局以及看法。

專注生物科技和醫藥

楊鋒,從事投資行業18年,曾擔任建銀國際董事總經理,領導美元和人民幣基金投資,在醫療和TMT等多個行業的投資超過50億元人民幣。從2010年開始專注於醫療健康領域,一路看著國內醫療行業的發展,創立藍海資本,自然而然也就專注在醫療健康領域。

目前藍海資本在醫療領域主要以生物科技和生物醫藥為主,生物技術像免疫治療、精準治療等,而生物醫藥像小分子藥、蛋白藥、單抗等非常前沿的醫療產品都是其關注的重點。

“生物醫藥這些年在中國的發展是非常快的,但其實跟美國還是有一定的差距,剛好就是一個貨幣單位的差距,美國是2000多億美金,我們是2000多億人民幣。”在楊鋒看來,雖然有差距,但還是有很大的機會追趕上去。

除了上述兩個細分領域外,藍海資本也在創新型醫療器械、醫療服務有所佈局。楊鋒介紹,他關注的醫療器械不僅僅是單純的進口替代或者低成本模式的產品,而是在研發、軟硬件方面都具備較高水準的高端醫療器械,比如手術機器人、康復機器人等。醫療服務也不再是關注資本密集型的專科醫院或者綜合醫院,會更加關注門檻壁壘比較高、創新型的醫療服務,可以在垂直領域去複製。

從2014年開始興起的互聯網醫療,燒了不燒錢,但仍處於探索階段,不少公司都處於盈利困境中。此外,醫療領域真正的剛需是看病,能不能解決用戶看病難也是互聯網醫療最重要的著力點。但目前,國內的互聯網醫療在便利、智能化方面還是存在一定的問題。

對此,楊鋒認為,國內的互聯網醫療其實還是在逐步深入的,早期的模式只是網站,到現在逐步抓住網站流量紅利引申了很多商業模式,比如線下診療服務、網上醫藥銷售、體檢等。

“可能不同平臺的發展給用戶的體驗上還有所欠缺,但互聯網醫療從這個概念的提出到如今的發展,在繳費預約的便利性、各垂直領域的精細化方面還是有很大改進。”對於互聯網醫療在國內的發展,楊鋒還是持比較樂觀的態度。

藍海資本楊鋒:投醫藥的內外部環境大大改善 估值高低取決於時點

楊鋒(右一)主持“人民幣基金”圓桌論壇

配備複合型人才 降低投資風險

投資有風險,而在醫藥行業裡的投資,風險更是成倍數放大。原因是醫藥從立項開始到最終能拿到產品銷售證書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從大的統計數據來看,這個概率其實是單位數。所以對於投資人來說,既要有醫藥行業的背景,還要有獨特的投資眼光,才能在醫藥行業立足。

“有這個風險,並不意味著我們就要畏懼,不去做這個投資。”楊鋒告訴創客貓記者,如今投資新藥的話,一方面是來自對新藥的需求特別強勁,另一方面,之前新藥上市基本一個產品週期是五年,但今天內外部環境的變化已經有機會大大縮減這個過程。

內部環境就是來自中國內部醫藥臨床審批的改革。2017年10月8日公佈的《關於深化審評審批制度改革鼓勵藥品醫療器械創新的意見》,被譽為建國以來醫藥行業最重磅的政策。藥審改革中鼓勵藥物研發創新的導向也越來越明顯,比如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的推行,減少了藥品研發者的資金投入和時間成本,新藥上市大約減少了三到五年的時間。優先審評審批制度的建立也給新藥研發省去了更多時間成本。

“以前做臨床一期二期三期都要批准,現在是核准制,只要上報後沒有反對意見企業就可以開始做了。此外,對於很多原研藥的公司也有很好的數據保護。”楊鋒表示,政策對於新藥創新有很好的推動作用,可以改善目前我國醫藥市場以仿製藥為主的局面。

外部環境上,2017年6月1日,中國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總局(CFDA)正式成為ICH(國際人用藥品註冊技術協調會)成員,這是醫藥行業最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意味著中國的藥品監管體系已經真正融入國際社會認可的監管體系中了。

“現在基本上中國的藥做了臨床一期後去國外也是得到認可的,可以在國外繼續做二期,反過來國外的藥二期三期進入國內後也不用再重複做以上過程,這就極大縮短了新藥的上市週期。”

同時,楊鋒指出,中國加入ICH是一把雙刃劍。短期內進口藥大量湧入市場會對市場造成衝擊,意味這競爭格局的提高,一方面,中國的醫藥創新企業將與國際水平企業同臺競技。對病患來講也是有好處,因為藥品縮短了很大的週期。另一方面,進口藥進入國內市場,原本仿製藥企業舒適的環境將被打破。在全球化競爭的過程中,多數無效的藥物將會被淘汰。

“所以,從投資上可以預見國家審批政策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會促進這個行業極大的發展。”楊鋒表示,大環境的改變也減少了投資的風險,而藍海資本自身也在醫藥投資上配備了複合型人才來增加投資的專業化。他介紹,新藥的評價要從很多層面來進行,藍海資本的投資團隊既有從事醫藥研究的博士後,對產品的臨床進展比較瞭解,同時也有來自跨國藥企有投資背景的人員,具備國際化眼光。

“我們的投資團隊需要在學術研究高度、市場角度各方面去做綜合評究,同時也要理解和把握國家審批政策,鎖定那些受益的公司。所以無論是投資人員還是專家顧問,都是基於立體式的研究體系來做這件事。”楊鋒說。

估值高低取決於哪個時間說這件事

對於醫藥行業是否屬於高估值行業,楊鋒認為,估值的高低其實取決於每個時點上。

“我經常開玩笑說,現在的資本市場是4.0版本,我們都是經歷過幾個市場週期的投資人,所以說估值高是取決於你在哪個時點說這件事。”他認為,當二級股票市場整體處於高點的時候,醫藥行業肯定也就水漲船高,估值不便宜。近期港股市場的改革也一下子把部分醫藥企業的估值抬得很高,有的合理有的不合理。

“這個時候我覺得可能會存在一定時間段上以及局部細分領域結構上的高估值。”楊鋒指出,在這當中有經驗的投資人要選擇好的企業,選擇好時點,對於龍頭企業有適當的溢價也是合理的,可以通過後期的成長性來彌補。

“在醫藥投資中,跟其他領域有類似的地方,不是好的時點時你要憋得住,不投。在好的機會來到的時候,無論高低的時候,還是要敢於投出去,這就需要經驗了,也需要對自己信心的判斷。”

對於香港的生物醫療的發展,楊鋒指出,第一,港府有專項資金支持生物技術的發展,推出了“科技人才入境計劃”,其中就包括了生物科技方面的人才,同時國家也在大力支持香港成為國際創新中心,這對生物醫療的研發創新也很有幫助。

第二,香港本身有很大的科研實力和潛力,香港的大學在全球名列前茅,很多大學都有生物醫學院或者相應的學院,雖然之前科研轉化成果比較低,但教授跟學生水平是不低的。

第三,港交所的改革,直接支持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類公司赴港上市。對醫療行業的創業者來說,在發展有不斷需求時可以直接在資本市場獲得支持是很重要的。同時也鼓勵了中早期資本進入該行業,因為給他們提供了退出渠道。

“從國家到香港政府再到香港各界,都在積極推動生物科技的發展,所以,香港具備在醫療、生物科技領域的後發優勢。”楊鋒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