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7 民國山西糧王

民國年間,隨著正太、同蒲兩條鐵路的開通,給地當要衝的太谷造成了糧食交易的方便條件,糧行迅速崛起,並出現了一種賭博性的糧食交易形式做糧盤。這種活動,只限於在糧行內部通行。每做一次盤子,參與糧商要向糧行預交三千元押金。一次盤子限定半月為期。到了期口,交易雙方交糧交錢。在此期間,由於市場糧價漲落不定,故有時賺有時賠;不懂行情的人是不敢做糧盤的。當時太谷縣有個“糧王”,在山西糧界非常有名。“糧王”姓高名必明,是祁縣谷戀村人。

高必明十幾歲時來到太谷,在南門外一家不起眼的油麵店當夥計。因為剛剛出來學生意,懂的事情不多,不懂的東西不少,經常因為出差錯受到掌櫃責罰。不久,高必明因為睡過了點,沒有能按時趕到店裡下板開門。想到嚴苛的掌櫃,連工錢也沒要,乾脆不幹了。過了些日子,有一家叫“恆錫慶”的油麵店缺人手,他就去應聘,繼續當起了小夥計。這個店的掌櫃比較隨和,看高必明聰明懂事又肯吃苦,便喜歡上了這個小後生。高必明被掌櫃賞識,也就幹得越加起勁。掌櫃經常指點他,還把自己做生意的竅門和經驗加以傳授。這樣高必明就在這個店裡幹了下來。幾年後,這個對糧油買賣一竅不通,且不諳世事的小屁孩,靠頭腦靈活又吃苦好學,從扛麻袋打雜開始,一點一點地把自己磨鍊成了一個業務精通、善於經營、膽識過人的業界高手。

高必明不僅做事愛動腦子,又善於搞交際,所以在生意上總是比別人技高一籌。掌櫃也看出來了,高必明不是個等閒之輩。掌櫃真沒走眼,高必明確實胸懷大志,只可惜沒有施展才乾的機會罷了。儘管如此,高必明在幹活時和平時一樣賣力。只是在跟朋友茶餘飯後,也不免會流露出不甘久居人下的意思。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有個榆次北田人叫侯家書,看糧食生意很賺錢,想做又怕自己不在行做不起來,所以一直沒敢做,遇到高必明這樣的行家裡手,自然是相見恨晚。久而久之,兩個人成了掏心窩子的朋友。民國七年(1918)侯家書出資5000元在太谷東門外正東道開設“德義生”糧店,高必明如願以償當上了大掌櫃。當了掌櫃,高必明就有了充分施展才華的機會。高必明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做好生意,一可以證明自己的才幹,二可以報答侯東家的知遇之恩。侯東家也很高興,高興自己終於找到了一個能為侯家發達生財的高手。後來的歲月裡,東家與掌櫃相互信賴,相互尊重,合作非常愉快。短短的幾年,年輕的高必明帶著糧店裡的十幾個人,硬是把生意做到了天津售粉、保定乾易,太原精粉這樣的大公司。

“德義生”的生意蒸蒸日上,而且一直很紅火。世事難料,後來因侯家兄弟都吃上了“料子”(鴉片煙),加之閻錫山敗於蔣閻戰爭,晉鈔大幅貶值,生意很快就垮了。然而,高必明成功運作這個糧店十幾年,不但經營才幹得到了發揮和提升,也讓他經歷了一次成功與失敗的人生體驗,而且這種體驗是深刻的。“德義生”的買賣垮了,高必明失去掌櫃身份,店裡原來跟著他風裡雨裡東奔西走的夥計們也丟了飯碗。大家沒事湊在一起喝酒解悶,常有一些不知情的老主顧還在聯繫他們買糧賣糧。有夥計就說高掌櫃乾脆你開個買賣我們都給你幹好不好,高必明一聽正中下懷,幹多年掌櫃也有了積累了,說幹就真的幹起來了。民國二十三、四年(1934—1935)年間,高必明在太谷縣東門外南河街買了一塊爛地,蓋了三間房子,自己出資帶著從德義生追隨而來原班人馬,開起了自己的糧店,取名“聚利川”。由於上下齊心經營有方,夥計都是幹了多年糧店生意的老夥計,客戶也有多年的老關係,生意做得順風順水出奇的興隆。後來生意做不過來,又分出一個“義利川”請了榆次人任掌櫃,經營方面還是採用“聚利川”模式。這聚、義兩店天天門庭若市,交易量劇增,月存糧達到二百多車皮50000多石,一時竟成了太谷糧市的調控中心,影響力輻射到了津、京和張家口等地。高必明除了做購銷糧食實體業務外,還從事著糧盤子交易。所謂糧盤子跟現在的糧食期貨有點相似,就是買賣糧食價格的漲落,十五天為一個交割期口。到時錢貨兩清,也可以協商找補差價,採用後者交割方式時居多。這種生意類似經紀人業內人士叫“做傭”,他們取酬方式是獲取委託人的佣金。由於交易的刺激性賭博性,引來京、津、冀玩家參與其中,使得交易更加火爆。據1934年《山西省大觀》記載各家糧店代客做盤,僅僅佣金一項一年就可抽取79830元(當時做糧盤子佣金按每石麥子是五釐錢計算)。糧盤子更是大得驚人,一個期口就是數百車皮幾萬甚至十萬石的交易額。一石糧食價格浮動一元錢,就是多少萬元錢出入。高必明憑著自己多年經營糧食生意積累的經驗,和他對市場超人的分析判斷能力,既做盤子也做傭,短時間內就聚積了數百萬元的可觀財富。高必明鳥槍換炮了,他先後在太谷東門外買地蓋起了七座院落二百多間房子,其中有庫房、賬房、辦公室,營業廳、接待室等一應俱全。後院建有花園樓閣,樓下是東家掌櫃生活居所,儼然就是一個糧食帝國。此外高必明還在太原等地也置下了數量不等的產業。至此,高必明這個生長在祁縣鄉村裡的娃娃,當初兩手空空的來到太谷,由做店小夥計開始,經過了二十多年的奮鬥,終成一代“糧王”。

高必明在太谷糧行獨霸一方,名聲遠播,引起了官方注意。"四大家族"之一的孔祥熙和山西土皇帝閻錫山十分眼紅,先後插足糧行和高必明競爭。他們憑藉官家鉛力,終於把高必明擠垮了,到了三十年代末,閻錫山曾藉故將高必明下獄,後放出,給了個有名無實的"太谷糧店"掌櫃做,從此,"糧王"便從太谷商界泯滅了。

民國山西糧王

民國山西糧王

民國山西糧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