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4 周小川:全球金融危机以来还有很多问题没解决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已过去十年。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表示,自上一轮金融危机以来,国际上在金融治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同时要看到还有很多未尽事项。

6月14日,周小川在“2018陆家嘴论坛”上说,要抓住眼下全球经济复苏的有利时机对金融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以防范下一轮危机的诞生。

首先,负反馈机制引入得不够多。他指出,市场普遍认为造成2008-09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是金融体系中存在过多的顺周期因素,或者说正反馈机制,这就容易使得金融体系大起大落。对于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引入负反馈机制来对冲作用。

“但我们的做法还不彻底,经济运行中正反馈特征还有很多,问题没有根本解决。”周小川说,比如,评级机制有很明显的顺周期性,逆周期引入措施相对较少。

其次,要落实金融工具为实体经济服务的理念,周小川认为,在这方面,中国是做得比较突出的。

“危机早期,大家认为很多衍生产品发展过度,比如CDO等,脱离市场,变成玩家炒作工具。这隐含的问题是金融工具要更多为实体经济服务,中国在此方面是比较突出的,但就全球来讲,这个方面走得还不够远、不够充分。比如最近又出现炒作的数字类加密产品,跟实体经济没什么关系,但还是能炒热。”他说。

第三,全球储蓄率不平衡的问题至今没有得到解决。周小川表示,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最开始就和国民储蓄率联系起来。当年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提到次贷危机时指出,一些国家储蓄过多,输出到美国,使得美国人储蓄率降低,过度消费,最后出现了次贷问题。

“这一说法是值得深思的。”周小川说,“最近一轮(中美)贸易战中,大家关心贸易赤字、贸易平衡,但储蓄率的问题(关注得少),美方也没有谈这方面的问题。这说明大家对于危机不平衡的问题认识和讨论还不够彻底。”

第四,在低利率的纠正上“偏慢、偏晚”,对货币政策依赖过度的问题依然存在。

第五,在监管问题上,对于大中小金融机构、全球系统性重要机构、国内重要金融机构和中小机构,监管如何适应这种分布状况还没有充分解决。

周小川说,金融危机后最头疼的是救助问题。美国出台了一些救助措施,争议很大。英国救助了苏格兰皇家银行和巴克莱银行,这些措施涉及到跨境问题。金融机构遇到的问题一些是危机造成的,也有一些是金融机构自身的原因造成的,怎么处置是个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