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6 始皇帝驾崩时胡亥,赵高,李斯,三人在场,后人怎知遗诏被篡改?

对于历史,无可置疑的内容,其实只有那些人所共知的基本的事实;至于细节,通常都是各种罗生门。

对于秦始皇死后的事,人所共知的内容,只有胡亥继承了皇位、长子扶苏被清理出局。至于具体细节,不同的当事人,肯定有不同的记述。

始皇帝驾崩时胡亥,赵高,李斯,三人在场,后人怎知遗诏被篡改?

胡亥、赵高、李斯篡改遗诏的说法,之所以会得到大家普遍认可,主要是因为这种说法,最符合反秦力量的利益,因为只有如此,反秦力量才能否定胡亥、李斯、赵高统治的合法性。事实上,陈胜起兵叛乱时,就是使用的这种说词。[注]

[注]: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如果胡亥控制了局势,再三世四世的传承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那我们翻开历史书,估计都会承认胡亥是合法上位的。

许多人喜欢说史料。但是他们恐怕连什么是史料,也没有弄清楚。

始皇帝驾崩时胡亥,赵高,李斯,三人在场,后人怎知遗诏被篡改?

最简单而言,《史记》中记载的赵高在密室中劝说胡亥的话;以及赵高在密室中劝说李斯的内容,被写得活灵活现,如同现场监控制录相被调出。这种内容可以肯定的说,它就是太史公脑补出来的。因为这种高度机密的内容,除了当事人赵高、胡亥、李斯之外,不会再有人知道,而这三个人显然不可能会承认有这种事实的。

这就好像,现代有历史学者写民国历史时,写出这种内容,谁也得说,这就是脑补历史。

始皇帝驾崩时胡亥,赵高,李斯,三人在场,后人怎知遗诏被篡改?

当时历史无可置疑的事实,只有一人,那就是秦始皇死后,少子胡亥继位,长子扶苏随后被杀了。至于这里面经过了一系列怎样的密谋,那都是人们脑补罢了。

许多人也许会说,如果没有阴谋,秦始皇怎么可能让幼子继位呢?

问题是,汉武帝死的时候,有两个成年的儿子(燕王刘旦,广陵王刘胥),但是汉武帝就是让8岁的小儿子弗陵继承皇位。

我们谁也不能说,汉武帝智力有问题吧!我们谁也不能说,汉昭帝继位,是霍光篡改遗诏吧!

既然汉武帝死的时候,不让年长的儿子继承皇位,就让一个8岁的幼儿继位。秦皇死的时候,不让年长的儿子继承皇位,就让年幼的胡亥继承皇位,应该没有什么太不可思议的吧!

始皇帝驾崩时胡亥,赵高,李斯,三人在场,后人怎知遗诏被篡改?

有优秀的成年儿子,却让幼子上位。这种事,用英雄史观去看,的确是不可思议的。但是用群众史观去看,这太平常了。

因为深入思考历史,我们会发现帝国的成败兴衰,与统治者年纪大小、能力强弱并无必然联系。因为历史是众多利益集团共同推动的;在特定的时候,许多一世之雄主,都会放着成年的儿子不用,而让年幼的儿子继承皇位。

赵武灵王有年长的儿子,却让幼子继承了皇位;赵惠文王继承王位时只有10岁。

汉武帝有年长的儿子,却让幼子继承了皇位;汉昭帝继承皇位时只有8岁。

孙权有年长的儿子,却让幼子继承了皇位。孙亮继位时只有10岁。

司马炎的选择就更夸张了,因为有众多聪明能干的儿子,却让一个智力有问题的儿子继承了皇位。

石虎有年长的儿子,却让幼子继承皇位。石世继承皇位时才10岁。

对于这些统治者的选择,人们难免会觉得这就是脑残的行为,因为皇帝的能力事关帝国兴衰成败,放着众多年长的聪明能干的儿子,为什么非要让让缺乏行为能力的儿子继承皇位呢?

尤其是帝国因此混乱不堪时,人们更容易产生这种感觉。

但是不管怎么说,上面这些事实大约可以证明,一世雄主在特定的时候,放着成年的、聪明能干的儿子不用,选择让年幼的儿子继承皇位,并没有什么奇怪的。

当然了,仅凭这个理由证明秦二世上位是绝对合法的,肯定证据不足。但是它显然证明,秦始皇做出类似的选择,并没有什么不可能的。在这种背景下,如果胡亥二世三世的传承几十年、甚至一百多年,我们看的历史书,恐怕都得承认他是合法上位的,最多是他上位后,猜忌自己哥哥,把他灭了。

秦末的历史资料有限,所以这种无头案,找所谓的史料证明秦二世合法上位,估计是无法做到的。我们看一下满清雍正皇帝上位的事吧。

以前非常流行一种说法,那就是雍正上位系篡改遗诏。因为满清资料非常丰富,所以人们自然会发现,相关说法的具体细节,一看就是胡编的。

秦末历史,最让人感觉奇怪的事在于。许多绝不可能有争议的事,在历史书上却充满了争议。

最经典的就是秦二世的年龄。在《史记》上,有一种说法,胡亥12岁[注];有一种说法,胡亥21岁。[注]

[注]:二世皇帝元年,年二十一。史记·秦始皇本纪

[注]:二世生十二年而立。史记.秦记

关键是,围绕这个问题,后世历史学家争得昏天黑地,却始终争论不出个结果;现在是二十一岁的说法,比较占据主流罢了。

再经典一些的问题就是,赵高是太监吗?有人说是,有人说不是。

围绕这个问题,依然争得昏天黑地,以前普遍认为赵高是太监,但现在的主流观点认为赵高不是太监。

胡亥是幼童,还是成年人?赵高是太监,还是正常人?

这怎么可能存在争议呢?因为任何一个史官,只要有机会在中央政府工作,都不可能连这种最简单的事实,也无法辩清楚。问题是,它留给后世的就是一笔糊涂账。

真正无厘头的地方在于,前面几乎是明摆着的事实,我们从史书上都找不到一个无可争议的答案。而胡亥、赵高两个人的密室谈话,语气、表情、措词是什么,我们却可以从史书上找到无可争议的答案。

幸好这是太史公这样写历史,这是众多历史大家在这样写历史。如果是某个民科这样写历史,人们肯定会嘲笑他说,你这是在写历史、还是在发明历史、脑补历史?因为这种东西,你怎么知道的?

总的来说,对于历史,无可置疑的内容,大约只是那些人所共知的基本事实。

其它内容呢?都是各种罗生门的汇集。换而言之,不同的历史当事人,记述出来的细节,常常会是天差地别的。

有时候,历史细节有一个非常统一的说法,并不意味着着它就是历史的真相,只是因为资料太少了。

表面上,始皇帝的长子扶苏,是死于赵高、李斯两个人手里。实际上,他是死于秦始皇的直属班底手里。

一切是显而易见的,如果一个弱势皇子继承了皇位,那老皇帝的直属班底,就可以完整的保存下来,他们的既得利益,就不会因为新皇帝上台而改变。而一个强势的皇子继承了皇位,强势皇子的嫡系人马,自然会全面接管老皇帝的直属班底权力。

在这种背景下,秦始皇的直属班底,绝不会希望公子扶苏继承皇位的。

当然了,扶苏公子之死的主要原因也在这里;因为真正希望他们死的人,并不是只有李斯、赵高,而秦始皇的整个直属班底。

现实中的政治斗争,那都是无数人参与的事情。谁能让最多的人站在自己身后,谁才有机会取得最后的胜利。

如果最多数人的站在你身后,这里自然是你说了算。否则,你有多高的职务,有多神圣的地位,也是白搭。

比如,光绪与慈禧相争。从法理上,你说太后有权,还是皇帝有权?这种论证本身,是没有意义的。一切,就看大家支持哪种说法了。如果大家都支持太后,皇帝只能当傀儡;如果大家支持皇帝,太后就只能回后宫养老了。

我们总认为,胡亥能当皇帝,就是因为赵高、李斯篡改秦始皇遗诏的结果。

问题是,假如普遍的军政大佬,都不支持胡亥当皇帝,不要说这一个伪诏了,就算它是真诏,也会很快变成伪诏的。

关于这一点,根本不用看太远的例子。比如,据说真正的秦始皇遗诏是让扶苏继承皇位,但是因为赵高、李斯不支持他,所以扶苏就稀里糊涂的死了。

我在文章中一再重复这样一个观点,地位相等的人,谁杀谁也很容易。人们不敢轻易干这种事,主要是因为杀人容易,想摆平相关的事,就有些困难了。

单凭赵高、李斯两个人的力量,杀掉扶苏,并不是难的无法想象(因为只要他们行动迅速,不给其它人有串联的机会;因为只要扶苏够弱智,明明有机会反抗,就是不敢反抗)。

问题是,如果没有足够多的大佬支持赵高、李斯。单凭赵高、李斯的力量,想摆平相关的事情,那就难的无法想象了。因为扶苏死后,众多大佬打出“赵高篡改遗诏,杀害合法皇位继承人”的旗号,赵高、李斯能往哪里跑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