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为什么会说“普通话”的人在南宋很吃香?

今日新鲜事


北宋首都汴梁位于如今的河南开封,后来由于政治原因大被的王公贵族不得不离开居住已久的汴京,迁移到南方定都。在迁都之前他们用的是北宋最标准的普通话来进行日常沟通。南宋的普通话也是开封方言,或者是广义上的河南话。陆游最有切身体会,他在《老学庵笔记》里说:“中原惟洛阳得天下之中,语音最正。”看来陆游老先生如果不当诗人,不忧愁国家大事,随波逐流的话,凭借一口纯正的普通话也能在当时混的风生水起。

根据史料记载,南宋迁都之初,南方士族和北方士族关于语言方面冲突颇深。当时名将张俊为了笼络南方土族,曾学说杭州话,北来的士族移民就耻笑他无用,竟然堕落到学习南方方言的地步。从这个例子中我们能看出北方贵族虽然是逃难过去的到自傲自恃,目中无人。

由于从汴梁南迁的都是一些王公贵族,大商户,他们属于上流社会,掌握着整个社会的权利和金钱。由于他们数量庞大,身份特殊,话语权重,他们之间说的开封话也受到了追捧。当时江南地方方言也毫不示弱,两派形成了强烈的对峙。最终结果以开封话胜利告终,由于上流社会通用开封话,所以你会说一口流利的开封话,在当时是非常吃香的这是你混迹上流社会的一张凭证。就像现在的北京话和伦敦腔的地位一样。一开口就是纯正的北京味儿和英伦风,领导怎么看怎么顺眼,沟通起来毫无障碍,还能身兼播音的职责。在南宋时期,有一个江西的秀才,因为满口艰涩难懂的方言,和主考官沟通有巨大的代沟而名落孙山。


四十五度历史


宋朝的“普通话”,就是以汴京(今河南开封)口音为主的北方官话。

宋室南迁,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北方人也蜂拥而至。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从建炎初年(1127)到绍兴二十年(1156)的30年间,外籍居民已经超过临安本地的土著,而流入临安的外籍居民以汴京为最多。

南宋偏安江南,尽管管辖地区丧失五分之二,但官员的冗滥仍愈演愈烈。官吏士人队伍的庞大便构成了南宋临安城区居民结构的一大特色。

临安是首都所在,武备不可一日或缺,禁军的人数 也是一个非常可观的数字。除官吏和禁军外,城市居民中还有相当可观的外籍移民。例如:商人、名望士大夫、画家、文人学士、僧道尼姑、能工巧匠、贫民百姓等。南宋政府采取存恤政策,在江河码头、交通要冲设立接待处安置西北流寓者,仅府城内外就设立了二十余处。历史学界有人根据史料推算,当初临安城内,外籍居民与土著的人口比例非常悬殊,极有可能是8:1甚至是9:1。

北方人在南迁的同时,也带来了以汴京口音为主的北方官话。这种北方官话在临安地区有着明显的政治特权和人口数量的优势。北方人随一朝之都南迁临安,与一般意义上的人口迁徙有着本质的区别,通常的入乡随俗、客随主便等意识早已荡然无存,而代之以强烈的反客为主、当家作主的主人翁意识。他们的居住地相对集中,并形成小范围内人口数量的绝对优势。他们的语言虽然处于吴语的包围之中,但在当时无疑是官方工作语言,是权威方言,所以在与土著方言的接触中始终处于优势地位,从而给土著方言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这种情形下,官方“普通话”自然非常吃香。


麻辣一加一


北宋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今开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后宫嫔妃,朝臣。等三千余人,押解北上。东京城内,公私财物被掠夺一空。靖康之耻,导致北宋灭亡。

1127年金国从东京撤军,立张邦昌为大楚皇帝,史称伪楚。开封军民对其憎恨有加,要求其退位。张邦昌以孟太后之名,立赵构为帝。127年五月,赵构从河北南下建康。在南京应天府正式即位,建立南宋政权。随后迁往杭州。

此时杭州城里集中了南下来的官僚贵族,富商豪贾,手工艺人,地主豪强,这些人都是社会的中上层。他们的语言,风俗,习惯,技艺,文化等等,都保留着中原的痕迹。自然他们的影响力是巨大的,也是人们效仿的对象。

作为语言,这些社会中上层带来的腔调口音,自然在杭州(临安)城中具有巨大的优势。而杭州城的土著,由于经济文化落后,也从心底仰视这些中原人的雅音。这也是至今杭州形成语言岛现象的原因。所以问到的“吃香”,这也就是必然的了。

南宋临安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