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7 咖啡大戰第二回合:瑞幸起訴獲立案,星巴克開店提速5年要翻倍

咖啡大戰進入第二回合,法院受理瑞幸咖啡起訴星巴克,行業老大星巴克開店突然提速,還要上線外賣服務。

咖啡大戰第二回合:瑞幸起訴獲立案,星巴克開店提速5年要翻倍

財經天下(ID:cjtxzk)

文|王先

咖啡這個傳統行業,最近硝煙四起。繼5月15日新興咖啡品牌瑞幸咖啡發公開信控訴行業老大哥星巴克涉嫌壟斷“不正當競爭”後,5月16日兩家短兵相接進入文本戰第二回合。

瑞幸咖啡宣佈,法院已對其起訴星巴克一事正式立案,就後者影響瑞幸正常經營活動及阻礙中國咖啡業正常發展等事宜等待做出判決。不過,瑞幸咖啡並沒有公佈具體是哪個城市的哪家法院立的案,而是故意打了碼。

《財經天下》週刊向瑞幸咖啡核實時,對方回應稱,打碼的地方不方便透露。在瑞幸咖啡對外公佈的法院受理案件通知書中,已將具體法院、立案號、雙方公司的城市打碼。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北京志霖律師事務所律師趙佔領分析稱,一般而言判決書是可以在網上查詢,但受理通知書不在公開範圍內。瑞幸咖啡打碼不公開有兩種可能,一種是法院的要求;另一種是法院對反壟斷案件本身很慎重,因為會引起外界的廣泛關注,瑞幸咖啡不想給法院壓力。

另有法律界人士分析稱,瑞幸咖啡公佈打碼版的法院受理案件通知書目的只是想告訴外界法院已經立案了。

值得注意的是,瑞幸咖啡提出的訴求和此前發佈的公開信一致,所針對的問題一是星巴克與很多物業簽訂合同中存在排他性條款,二是要求相關的食品原料等方面供應商站隊。

星巴克對此似乎並沒有顯得過於在意,5月15日只做了“我們無意參與其他品牌的市場炒作”的雲淡風輕回應。但巧合的是,幾乎就在網絡流傳法院受理該案件通知書的同時,星巴克這家全球最大的咖啡鏈鎖品牌,在中國召開了全球投資者交流會,並透露了其未來5年的擴張計劃,與過去相比增速明顯加快。

星巴克宣佈,未來擬每年新增600家門店,到2022財年末(2022年9月底)使中國大陸市場的門店數量倍增至6000家,進入230箇中國城市。與過去近20年相比,幾乎是翻倍。

此前星巴克用了近20年時間才在中國開設約3300家門店。其中,早期1000家用了14年時間,從1000家到2000家用了3年時間,從2000家到3000家只用了1年。但接下來5年內星巴克完成的將是過去20年的門店鋪設量。

並且這還是星巴克首次將投資會放在中國,由於時間點宣佈的很巧妙,並且突然提速,有人甚至將其定義為,這是星巴克在反擊瑞幸咖啡,儘管兩家體量不是一個等級。

咖啡大戰第二回合:瑞幸起訴獲立案,星巴克開店提速5年要翻倍

但星巴克對此並不認同,星巴克公司總裁兼CEO凱文·約翰遜解釋突然提速時說:“這是一個合適的時機來提速門店增長。”

也就是說,星巴克突然提速是看好中國咖啡市場。據歐睿國際數據統計,2016年、2017年中國連鎖咖啡館服務市場中,星巴克所佔的市場份額已經分別佔據了78.8%和80.7%;交易總筆數佔連鎖咖啡館服務市場的71.4%和73.3%。

並且隨著年輕一代生活和消費習慣的變化,當下國內咖啡文化正不斷深入,市場也隨之水漲船高。《2017-2021年中國咖啡行業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顯示,中國咖啡消費量每年增長幅度在15%至20%,在一些一線城市,這一數字甚至能達到30%左右。有機構預測,2025年中國咖啡市場規模將超萬億。

從體量和品牌來看,目前星巴克與瑞幸應該說並不在同一重量級,一為創建於1971年的老牌國際連鎖店,目前市值800億美金;一為誕生於2017年10月的新銳飲料提供商,二者唯一重合點僅在於指向咖啡這一品類上。星巴克依託其已經磨合出的市場品牌效應步步為營,擴充門店,包括幾天前與雀巢成立全球咖啡聯盟等動作;後來者瑞幸則表現得相對更激進:在啟動融資後則立刻邀請湯唯、張震等年輕人群偶像出任品牌代言,其推廣方式也是典型的早期讓利做法,比如註冊即送一杯咖啡,邀請朋友成為新用戶再贈送一杯,以及買二送一、買五送五等方式獲客。

據瑞幸公開數據顯示,截止2018年5月,其已迅速完成525家門店佈局。

咖啡行業點位戰似乎一夜間就到了一觸即發的白熱化階段,除此之外,實際上品類與模式也在變得多元化,比如增加茶飲以及外賣配送等方式。只是這一行業的參與者顯然並不只是瑞幸和星巴克兩家。有趣的是,本次體量與模式看起來毫不相同的兩家品牌成了咖啡行業競爭的外顯樣本。

咖啡大戰第二回合:瑞幸起訴獲立案,星巴克開店提速5年要翻倍

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對《財經天下週刊》表示,此次瑞幸咖啡起訴星巴克有很大碰瓷嫌疑,包括此前的惡意挖員工事件,目前市面上有些產品在競爭過程中很缺乏道德層面擔當。同時他認為星巴克的擴張門店計劃是籌備已久,中國宏觀經濟快速增長的環境下,加上咖啡文化不斷深入,星巴克結合自身的品牌張力以及口碑進行門店擴張計劃迎合著許多客觀因素:中國宏觀發展的紅利,行業增長的紅利,以及消費者需求的紅利。二者並沒有什麼直接關聯。

製造競爭假象也好,誕生鯰魚效應也罷,多品牌出現的市場對於消費者來說並不是什麼壞事,大品牌有大品牌的沉澱,小品牌有小品牌的靈活,最終還是靠產品本身說話。Paypal創始人、Facebook第一位外部投資者彼得蒂爾認為企業成功的原因各有不同,比如每個壟斷企業都是靠解決一個獨一無二的問題獲得壟斷地位;然而企業失敗的原因卻相同:它們都無法逃脫競爭。

在一個anything is possible的時代,在一個邊界足夠廣闊的大市場,少年得志的故事未必不會發生,不過老師傅也沒有那麼容易被亂拳打死。值得注意的是,當前星巴克也在求變正在研究瑞幸咖啡的起家外賣模式,表示不久後會開通外賣服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