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3 清明节,除了祭祀,更重要的是要去踏春

年刚过了不久,转眼又是清明

今人只在清明祭祖,多少让这个节气有些沉重。

但常常为人遗忘的是,在清明寒食尚未融合的汉唐,祭祖主要是寒食的习俗,清明则更多是用来踏青

清明节,除了祭祀,更重要的是要去踏春

《清明上河图》中的郊野春色

正是草长莺飞的季节,踏春也实在是理所应当的事。

孟浩然写清明,说的是: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温庭筠写清明,道的是:

“清娥画扇中,春树郁金红。

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

这里的清明,少了一点暮雨纷纷的萧瑟,多的却是把玩春色的喜悦。

清明节,除了祭祀,更重要的是要去踏春

温庭筠《望江南》的意境

从清明到上巳,初春的这段时间大概是古时最有生气的时令。

家家户户忙着踏青,文人雅士曲水流觞、觥筹交错,争着写下最好的文章。

他们的想法也颇为单纯:春色既在,哪能不去把玩?

可现代人缺少的,常常就是这种“把玩春色”的愿望

这不是说的人们需要如何奔波到江南,也不是说非要良辰美景具备。

而是说,既然春天来了,便去感受春天。

清明节,除了祭祀,更重要的是要去踏春

丰子恺的小品画《游春人在画中行》

佛法禅意,时常也正是在这“感受”之中。

《景德传灯录》里有则著名的公案:

僧人问文偃禅师:“如何是佛法大意?”

文偃答道:“春来草自青。”

同样的回答在《五灯会元》出现得更加频繁,有人问“诸佛出处”,有人问“学习该在哪方面下功夫”,有人问“学禅后有什么变化”……

禅师们倒好,统统答道: “春来草自青。”

清明节,除了祭祀,更重要的是要去踏春

云门文偃禅师

所谓“春来草自青”,说的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心态。

佛陀教导众生不应执着,而追寻答案本身即是执着。

要理解佛法与禅意,修学苦读固然重要,但如果因此失去了自己“体悟”“感受”的能力,则可能会走上南辕北辙的道路。

清明节,除了祭祀,更重要的是要去踏春

狩野元信的《祖师图》

体悟的对象既是人世,同样也是自然。

佛教自唐朝起就有了“无情有性”之说,即是认为草木砖石尽管属于“无情之物”,不在六道之中,但它们实际上和“有情众生”一样都具有佛性。

因此,“万类之中,个个是佛”,“无情之物”也不再外于人世,而成为了人生在世体悟的重要构成。

清明节,除了祭祀,更重要的是要去踏春

齐白石笔下的“无情之物”

草木“无情有性”,众生则是“有情有性”

借由自然界,人反而能够可以更加接近“道”的境界,黄檗宗的断际禅师因此就说:

“一切色是佛色,一切声是佛声……

一切处无不是道;

见一尘,十方世界山河大地皆然;

见一滴水,即见十方世界一切性水。”

山川树木,雨雪冰雹,花草砖石,修行者在经历着身边四季变幻的过程中,感受到的是佛教的因缘法、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的三法印,更是觉悟与禅本身。

清明节,除了祭祀,更重要的是要去踏春

吴湖帆的画作《月夜清谈》

理解了这些,或许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禅师们的那句“春来草自青”:

春天到来,树木发芽,青草繁茂,鸟兽齐鸣……

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样子,世界的运行自有其规律,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如此简单却又组织严密,而人们所要的做的,仅仅就是欣赏“青”中的美,理解“草自靑”的美好,体会“春来”的喜悦

清明节,除了祭祀,更重要的是要去踏春

张大千画作《我们以青草为榻》

正是清明时节,正是春天最好的时候。

择一闲日,携三两好友,出城五六里,共话七八时。

读书、饮茶、合放纸鸢,满目望去,四处都是青草。

这不是离禅之举,却恰恰正是禅本身。

清明节,除了祭祀,更重要的是要去踏春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公案本不应解释,绕来绕去的公案本就针对的是语言的弊病。若是一一解释,既失去了公案的魅力所在,也显得太过无趣。

我只能但愿这些孱弱的文字不会消了诸君欣春的兴致,毕竟,归根结底,

自然也好,佛法也好,禅意也好,

想体悟禅师们的意趣,依靠的绝非字字推敲,

真正要做的,无他,不过是踏春而已。

清明节,除了祭祀,更重要的是要去踏春

甲和灯禅意生活平台独家特约专栏

清明节,除了祭祀,更重要的是要去踏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