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3 袭人虽然获了一个“贤”字,为何陪伴宝钗到最后的却是麝月?

《红楼梦》21回有一段文字:钗、玉、花、麝者,皆张其罗而穴其隧,所以迷眩缠陷天下者也。这短短一段文字,包含了红楼女子中四个著名人物:宝钗、黛玉、花袭人和麝月,宝玉自诉自己年纪轻轻、缠绵于四大美人中,终日迷迷糊糊、眩眩乎乎的。当时还少不更事、处于恋爱上升期的黛玉,对此有过一段讥评:“无端弄笔是何人?作践南华《庄子因》”。

袭人虽然获了一个“贤”字,为何陪伴宝钗到最后的却是麝月?

关于四大美人结局,大家是知道的:宝玉、黛玉的爱情无疾而终,“木石前缘”终成虚幻;宝玉、宝钗结婚后 ,宝玉随即出家做了和尚,“金玉良缘”昙花一现;袭人嫁给了优伶艺人蒋玉菡;倒是知名度不太高但驭人之术不在袭人之下的麝月,最后跟着的宝钗,可谓不离不弃直至最终。

就是这一回中,袭人是获得了一个“贤”字的。这一节,黛玉、宝钗、史湘云等多位名金陵女子粉墨登场,湘云还给宝玉梳过头,连小丫头四儿都在向宝玉投怀送抱,这让怡红院的大丫头袭人和麝月都很不爽。尤其是先前与宝玉初试过云雨的袭人,更是“故作柔情以警之”,最后看来,袭人还是获得了这一回的成功:宝玉见袭人娇嗔满面,情不可禁,便向枕边拿起一根玉簪来,一跌两段,说道:“我再不听你说,就同这个一样”,可见袭人这一个“贤”字并非浪得。如果在回首《红楼梦》第九回,宝玉赴学堂读书前对袭人的那一节,总是让人免不了联想到《游子吟》里的描写:“临时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袭人虽为奴婢,其情形真有同母子。

袭人对宝玉的悉心照料,是获得了王夫人的首肯,并获得了巨大的回报的,袭人母病继而病逝那节写得尤为细致,笔者松楠庄主对此曾经专文撰述。但袭人对宝玉并未善始善终,她最后嫁给了曾经是忠顺王府伶人的蒋玉菡,这是非常伤害曾经恩主---贾府面子的事情,作为宝玉事实上的“妾”,这一身份在袭人母亲丧事上是确认了的,却嫁给了伶人出身的蒋玉菡,这不是明着打贾府的脸吗?更何况,宝玉和蒋玉菡曾经有过男风之好,因为互赠“汗巾子”留下同性恋铁证,宝玉被贾政一顿毒打,这就更加显证了袭人品德之低下。

《红楼梦》中,曹雪芹对袭人其实是颇有微词的,袭人的判词是“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袭人抓的是“桃花”,题名“武陵别景”配诗为“桃花又是一年春”,明显预示着袭人弃旧图新、喜新厌旧、别寻好景、水性杨花之本色,可谓“轻薄桃花逐水流”!

袭人虽然获了一个“贤”字,为何陪伴宝钗到最后的却是麝月?

这种品性别说与迎春的丫鬟司棋成了明显的反差,就是与同在怡红院做丫鬟的麝月相比,也是大相径庭。同在《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麝月掣签,抽出的是荼縻花。荼縻花属于蔷薇科落叶灌木,美丽可供观赏,历代诗人以其开花较晚,故把荼縻看作是送春之花。签上的那句诗出自宋代王淇《春暮游小园》“一从梅粉褪残妆,涂抹新红上海棠。开到荼縻花事了,丝丝天棘出莓墙”,宋代诗人苏东坡诗云“荼縻不争春,寂寞开最晚”,荼縻花一开,意味着"三春过后诸芳尽",良辰美景就要结束了。

难怪,看了这个后谶后,宝玉愁眉,忙将谶藏了,说:“咱们且喝酒”。但正是麝月这朵“寂寞开最晚”的荼縻花,显示出其了独有的品德,《红楼梦》脂批对此有评:闲上一段儿女口舌,却写麝月一人。有袭人出嫁之后,宝玉宝钗身边还有一人,虽不及袭人週到,亦可(免)微嫌小敝等患,方不负宝钗之为人也。

由此可见,麝月是宝玉身边最后的一位侍婢,是送走春光最晚开的花朵,应了诗签上所说“开到荼縻花事了”。

袭人虽然获了一个“贤”字,为何陪伴宝钗到最后的却是麝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