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從安慶到蕪湖:江南魚米之鄉的年味

魚:江鮮美味

從安慶到蕪湖:江南魚米之鄉的年味

中國人過年講究“年年有餘”

蕪湖有著得天獨厚的水利資源,長江穿城而過,城內幾條河道縱橫,為蕪湖人食用江鮮美味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中國人過年講究“年年有餘”,於是在中國很多地方,除夕夜偏偏不能吃魚,要把魚留下來,才算是“有餘(魚)”。不能吃魚只能看魚,選一尾長得肥厚的魚,糊上面,放在油鍋裡炸一下,倒入調味料和蔥薑蒜,起鍋盛盤,講究一點的,封上紅紙,顯示出過年的喜慶。這條魚從除夕放置到正月十五,一直不能吃,人們叫它“八寶魚”,因為這道菜做好以後用碗盛裝,魚頭和魚尾都露了出來,形狀像極了元寶。

從安慶到蕪湖:江南魚米之鄉的年味

“八寶魚”從除夕放置到正月十五

蕪湖等皖江地區自古有“八百里皖江”的說法,因為長江流經安徽省境內的400多公里水道泛稱“皖江”。老一輩人吃魚都有季節性,正月菜花鱸、二月刀魚、三月鱖魚、四月鰣魚、五月白魚、六月鯿魚、七月鰻魚、八月䰾魚、九月鯽魚、十月草魚、十一月鰱魚、十二月青魚……近年來,鰣魚和刀魚已經不常見了,要不就是價格太高,這張蕪湖人吃魚的時間表已經漸漸失去了實用性。

從安慶到蕪湖:江南魚米之鄉的年味

八百里皖江

吃得最多的還是鱖魚,黃山一帶有著名的臭鱖魚,蕪湖人常吃的是清蒸或紅燒鱖魚。“桃花流水鱖魚肥”,吃鱖魚的最佳季節在春季三四月間,而清蒸鱖魚又是最能體會到鱖魚肉鮮美的做法。俗話說“大官蔥,嫩芽姜,巨口細鱗時新嘗”,無需多餘的調味,蒸鱖魚時放上最簡單的蔥薑蒜去腥提味,便能把鱖魚肉最鮮嫩的味道提取出來。

從安慶到蕪湖:江南魚米之鄉的年味

清蒸鱖魚

紅燒鱖魚是冬季常見的吃法。將新鮮鱖魚兩面煎黃備用,蔥薑蒜熗鍋,高湯做底,然後用安慶特產皖南一帶常吃的“胡玉美蠶豆醬”調味,將鱖魚燒至湯汁濃稠。鱖魚肉質緊實,湯汁濃郁,能夠吃到“蒜瓣肉”的感覺。

從安慶到蕪湖:江南魚米之鄉的年味

紅燒鱖魚

米:故園之思

從安慶到蕪湖:江南魚米之鄉的年味

米是中國人最重要的主食

魚米之鄉,少不了吃米。安慶的年俗菜品裡少不了一道“老雞湯泡炒米”。選用農家老母雞,除夕夜用砂鍋慢煨一夜,燉好的雞湯兩層分明,下面是濃厚的清湯,上面浮著一層黃色的雞油,整隻雞裝進砂鍋裡,只剩下兩隻腿露出來,湯上撒些蔥花和胡椒粉,全家一人一碗。

製作炒米需要將糯米泡起來,然後用柴火、鐵鍋,一把一把地炒熟。先把湯盛在碗裡,再放入炒米,炒米吸收了湯汁,慢慢沉下去,米香也順著鼻子飄上來了。

從安慶到蕪湖:江南魚米之鄉的年味

老雞湯

炒米不是皖江地區獨有的飲食。汪曾祺《故鄉的食物》也寫過江蘇高郵的炒米:

“入了冬,大概是過了冬至吧,有人背了一面大篩子,手執長柄的鐵鏟,大街小巷地走,這就是炒炒米的。有時帶一個助手,多半是個半大孩子,是幫他燒火的。請到家裡來,管一頓飯,給幾個錢,炒一天。或二斗,或半石;像我們家人口多,一次得炒一石糯米。炒炒米都是把一年所需一次炒齊,沒有零零碎碎炒的。過了這個季節,再找炒炒米的也找不著。一炒炒米,就讓人覺得,快要過年了。”

炒米說到底不是什麼難得的食物,不過是舊時候家常預備,取其方便。過去吃炒米,抓一把放在開水裡或者清茶裡,也算是能夠填肚子的點心。安慶吃炒米用老雞湯泡,用雞湯的鮮味提升炒米的香味,是中國人在飢餓年代後烹製美食的智慧。

從安慶到蕪湖:江南魚米之鄉的年味

炒米

皖南地區春天打豬草,是成長在鄉下小孩子的必修課。黃梅戲裡就有一段《打豬草》:

“陶金花:郎對花姐對花,一對對到田埂下。丟下一粒籽,

金小毛:發了一顆芽,

陶:麼杆子麼葉,

金:開的什麼花?

陶:結的什麼籽?

金:磨的什麼粉?

陶:做的什麼粑?

此花兒叫做

合:(呀得咿得喂呀 得兒喂呀 得兒喂呀 得兒喂著喂尚喂)叫做什麼花?”

從安慶到蕪湖:江南魚米之鄉的年味

金燦燦的炒米

戲中結尾,金小毛送陶金花回家,小毛要回去,金花說,你先不要走,我看看我媽可在家,要是不在家,我打三個雞蛋,泡一碗炒米把你吃。金花進門喊幾聲無人應,就拉著小毛說:“哎喲,小毛兒唻,我媽不在家,快進來,吃雞蛋泡炒米去!”歌聲悠揚,童年青澀,泡炒米一直是皖江人餐桌上的鄉關之思。


從安慶到蕪湖:江南魚米之鄉的年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