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溥儀三次當皇帝,三次被趕下臺,為何最後還得了善終?

靈安


因為從第一次被趕下臺開始,溥儀就不再是一個皇帝,而是一個傀儡,一個符號,不會對新生的政權有任何的威脅,因此可以得以善終!

因為溥儀三次當皇帝又三次退位,因此溥儀在人生的三個階段,有了三個不同的身份。

1、清朝的末代皇帝

1908年,光緒皇帝和慈禧皇太后先後去世,大清帝國更加風雨飄搖。此時三歲的溥儀成為新的皇帝,他的父親載灃則成為清朝的攝政王。

此時的溥儀,年紀很小,根本沒有獨立處理政務的能力,因此,所有的政令都出自父親及其他輔政大臣手中。

3年後,武昌起義爆發,清朝迅速瓦解。

此時的溥儀和其他的皇族面臨著一個命運的抉擇,這個抉擇的選擇權,在新生的民國高層手中。

雖然1912年元旦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大總統,但是此時的袁世凱掌握著北方,中華民國無力統一北方,只好進行南北和談。和談的結果是,孫中山辭職,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而作為回報,袁世凱要答應擁護共和,逼清帝退位。

所以1912年3月12日,才6歲的溥儀在懵懂無知中被宣佈退位,清朝作為全國性的政權宣告結束。

有意思的是,溥儀雖然不是全國的皇帝,但是他還是紫禁城的皇帝。袁世凱答應皇族將紫禁城作為溥儀的住所,宮內一切物件交給皇族處理,並每年從民國國庫中撥款400萬兩白銀,作為前朝遺老的安置費。

可以說,溥儀之所以在王朝滅亡後沒有遭遇到和明朝皇族一樣被屠戮的命運,要感謝袁世凱。

2、張勳復辟的傀儡

袁世凱當總統後,並不消停,先是讓自己成為正式大總統,然後一步步讓自己成為皇帝。這遭到全國人民聲討,蔡鍔直接在雲南發動護國運動,登基83天后,袁世凱病死。

袁世凱死後,北洋政府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內鬥,黎元洪雖然成為威望較高的總統,但是手中沒有實權,實際權力掌握在總理段祺瑞手中,這是皖系軍閥首領,勢力強大。

很快,黎元洪和段祺瑞的分歧就越來越大,發展到最後水火不容的地步,歷史上稱為“府院之爭”。最後,氣憤之極的黎元洪爆發,罷免段祺瑞。而段祺瑞則離開北京,到天津聯繫徐州軍閥張勳,請求張勳進京“調停”。

張勳之所以有名,不是因為勢力龐大, 而是因為他手下的5000辮子軍,雖然清朝滅亡了,但是這位念舊的軍閥始終和部下一起留著辮子。

有段祺瑞的求援,看到機會的張勳立刻進京,驅逐黎元洪,黎元洪只好躲進日本使館。成為北京之主的張勳急不可耐地進攻找到溥儀,宣佈清朝再次建立,這就是“張勳復辟”的鬧劇。

一時間,北京再次成為清朝的天下,很多遺老翻出了捨不得扔的辮子扣在頭上,連康有為也拖著辮子要回來給清朝獻計獻策。只不過,這個鬧劇只持續了12天,張勳就被段祺瑞趕走,溥儀也再次回到了他的皇宮。

由於溥儀在事件中至始至終都是傀儡,因此重新奪取政權的段祺瑞並沒有對溥儀進行清算。

溥儀要感謝段祺瑞。

3、日本人的提線木偶

1924年,一個重要的事件——直奉戰爭爆發。本來在吳佩孚陣營的馮玉祥被張作霖收買,反戈一擊,奪取北京政權,給了吳佩孚致命一擊。馮玉祥不僅趕走了總統曹錕,連紫禁城內的溥儀也被他掃地出門。溥儀只好先到頤和園,再轉移到天津的靜園。

要說這些北洋軍閥對待溥儀真的很夠義氣,一直以來都沒有人身攻擊。

靜園的溥儀按說應該就此了卻餘生。但是命運註定不平凡,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爆發,張學良一槍未放撤出東北,日本用四個月佔據了百萬公里的東北地區。鑑於國際壓力,日本不敢宣佈東北為日本殖民地,而是扶持傀儡政府,直接聽命於日本。這時候,日本想到了溥儀。

溥儀長在深宮,社會經驗少,而且膽子小。在日本著名特務川島芳子的挾持下,溥儀離開天津,從葫蘆島登陸,最後到達長春,成為偽滿洲國的皇帝。

作為傀儡,溥儀很聽話,因此日本人並沒有對溥儀怎麼樣,溥儀的價值,只是吸引團結前朝遺老和糊弄國聯,因此溥儀吃喝不愁。

4、溥儀的歸宿

1945年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關東軍迅速潰敗,以至於被日本人挾持的溥儀還沒有來得及逃跑,就在長春機場被蘇聯紅軍抓獲。

鑑於溥儀的特殊身份,蘇聯紅軍將溥儀被帶到蘇聯,1950年被遣送回國,關押在東北撫順。

進入新紀元,溥儀成了真正的中國公民,他和其他戰俘一樣,接收了多年的勞動改造後,獲得了自由。

周總理十分關心溥儀的生活,主動給溥儀介紹對象,溥儀最終過上了正常人的生活。1962年溥儀與李淑賢結婚。1967年10月17日,溥儀因腎癌在北京逝世,享年61歲。先葬於八寶山,後遷於清西陵內崇陵附近的華龍皇家陵園。

溥儀的餘生,需要感謝的是新政府,正是這些特殊的照顧,才讓溥儀在做回一個公民後最後安然去世。

我是“靜Yes”,一個愛好歷史的妹紙,歡迎關注!


靜夜史


因為他自己接受改造,他是中國最後一位皇帝,但是他被改造成中國的一個公民,這是一個偉大的創舉。

1950年成戰犯,8月1日,溥儀與其他滿洲國263名“戰犯”在綏芬河由蘇聯政府移交給中國政府,送撫順戰犯管理所受思想再教育與勞動改造。他的編號是981。1958年的時候被特赦,1967年10月17日,因腎癌在北京逝世,享年61歲。先葬於八寶山,後遷於清西陵內崇陵附近的華龍皇家陵園,結束了他波瀾壯闊的一生。

本來他是要被槍決的,但是因為1956年11月15日一篇文章把他定性對他處理方式,只能是逐步地改造,而不能簡單地處決,不然的話,他早就被槍斃了。

溥儀他把自己真的當成了老百姓,他認真進行改造,或者在東北各地參觀遊覽,或者專心寫前半生的自傳,或者在高牆內的醫務室以及房前屋後參加勞動,他把監獄當做自己的家,他不再是一個帝王,只是一個普通的犯人。

還有一點他比較幸運的是那動盪的十年,剛開始他就死掉了,所以他的善終從另一個意義上來說也是幸運。


知常容三國


溥儀第一次是在光緒被慈禧毒死後登基。那一次在1908年登基他才三歲,登基當日就很不吉利。因登基儀式較繁瑣,三歲的溥儀時間一長坐不住了,他父親在旁邊安慰道:完了,完了,快完了!果然給“太上皇"不幸言中,三年後爆發辛亥革命,宣統遜位。袁大頭任中華民國大總統,他本是大清臣子,再說六歲的娃娃對他的權利沒有任何威脅,他怎麼會為難孤兒寡母呢?



第二次是張勳復辟,辮子軍進京像鬧劇一樣,來得快,去得急,溥儀很快就被趕下臺。小孩子,辦了一回家家,再說像張勳這樣的大清遺老像《射鵰英雄傳》中的周伯通老頑童,在民國掌權的地方督軍中屬於奇葩級,沒幾個實力派想跟張勳哥哥進城門,說白了對民國對中央大佬沒什麼威脅,也沒哪個把溥儀當回事。所以溥儀又一次全身而退。



第三次,九一八事變後,溥儀在日本扶持下當了偽滿洲國的皇帝,成為大漢奸一個。蘇聯紅軍殲滅日本關東軍後,溥儀被蘇軍所俘,老頭子在蘇聯“捐贈"了他從故宮帶走的部分文物級書畫,被押回國內後,政府要改造舊皇帝成為自食其力的公民,所以對溥儀關心有加,教育有加,溥儀誠懇認罪,後分配做了文史館員,政府還關心他的個人問題,替他又找了對象。溥儀成為新中國改造成功的最有名的典型,給他戴紅花還來不及,哪個還會為難他!



一言以蔽之:宣統上臺也好,下臺也罷,重新再登臺也罷,始終沒能擁有一股強大的政治勢力,始終沒有給掌握自己命運的掌權者構成像模像樣的威脅,說白啦,誰也沒把他當根蔥!所以宣統總能和他們和平共處、相安無事!他如果像郭松齡落到張作霖手中、鄧演達落到蔣介石手上試試?

望斧正!


蒼茫大地顧煒斌


溥儀-三次當皇帝,三次被趕下臺,很無奈,末代皇帝只能在這方面超過了歷代君王,估計朱祁鎮也是自嘆弗如吧。還有他最後竟然得了善終,這些都會在下文介紹。

首次繼位

他是以光緒帝侄子的身份繼位,慈禧太后在臨死之前才安排溥儀即位,時年3歲。

宣統三年(1911年)爆發了武昌起義。隆裕太后被逼無奈簽訂了退位詔書(溥儀當時6歲,無法獨立執政)。還好,他並沒有受到“虐待”:

他獲准暫時還是能住在紫禁城,但後續需要搬離,搬家到自己的皇家別墅-頤和園;

仍用皇帝尊號;

民國政府以外國君主之禮相待;

每年提供400萬兩的費用;

特別保護皇傢俬有財產等等。

所以退位初期,溥儀還是生活在紫禁城,並且因為民國政府保護得當,他的家產並沒有被抄沒,沒有受到太大的損失,這對他生活質量的保持起到了一定作用。

二次登基

1917年,張勳率部4000人把黎元洪趕下臺,宣佈復辟,12歲的溥儀有拿回了他的榮譽稱號“皇帝”,如果這是一場夢,溥儀多希望他能儘量再長一些,可惜,三天之後段祺瑞出兵討伐,張勳戰敗,第二天溥儀就再次宣佈退位,從登基到退位,歷時,11天。

但一切如第一次退位,溥儀仍然享受優厚的待遇,居住在紫禁城中。

1924年,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他可不承認什麼皇室的優待條件,溥儀只能搬離紫禁城,避居在天津的宅子裡。

三次登基

1934年,溥儀在日本人另有目的的扶持下,成立偽滿洲國,溥儀第三次當上了皇帝,後,蘇聯進攻偽滿洲國,日本投降,溥儀也第三次......退位,偽滿洲國皇帝的美夢就此告吹,歷時11年,時年39歲。

此後溥儀被蘇軍俘虜,被監禁了五年。在這裡,溥儀也享受優待,單獨用餐,不必參加勞動等等。

善終的原因

隨著新中國的成立,溥儀回國,進入撫順戰犯管理所接受思想教育與勞動改造。

1959年,溥儀獲得特赦,此後曾擔任過全國政協委員。

1967年,溥儀因腎癌在北京逝世,享年61歲。 先葬於八寶山,後遷於清西陵內崇陵(光緒陵)附近的華龍皇家陵園。

愛新覺羅家族後裔卻私底下給溥儀上了廟號和諡號,廟號清恭宗;

諡號配天同運法古紹統粹文敬孚寬睿正穆體仁立孝愍皇帝。

尊骨灰奉安處(在北京的八寶山革命公墓)為“獻陵”;

尊婉容為“孝恪愍皇后”;

譚玉齡為“明賢皇貴妃”;

李玉琴為“敦肅福貴妃”;

李淑賢為“孝睿愍皇后”。

記:溥儀當“滿洲國皇帝”那十幾年,他本人也覺得非常噁心,只有他才能真正體會到那種當奴才的屈辱感覺。

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上,溥儀作為證人出庭,含淚控訴日本人的威逼和迫害,但即便這樣,也無法抵消他在位(偽滿帝)的罪孽,同樣也無法消除他對人民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


古今通史


溥儀一生確實挺坎坷的,三起三落,到達人生小高潮的時候也總是諸般無奈,處在人生低谷時卻是實實在在的悲催。

孩提時代成為末代皇帝

光緒皇帝一生無子,在其病重時,慈禧的身體也是江河日下,權衡利弊後慈禧指定了醇親王奕譞之子溥儀為皇位接班人。

光緒皇帝和慈禧前後腳離世後,就有欽差就前往醇親王王府,將尚在襁褓中、年僅三歲的溥儀抱入皇宮,繼承大統。

就這樣,溥儀成為了同治和光緒的接班人,清朝的小皇帝,養母隆裕太后垂簾聽政,親爹醇親王奕譞攝政主事。

溥儀接手的大清江山已經滿目瘡痍,危在旦夕,果然溥儀的皇位才坐了三年,袁世凱領導的革命軍就逼宮了,清廷無力挽回敗局,由隆裕太后出面宣佈清帝遜位,結束了大清政權近300年的統治。

(辛亥革命)

6歲的溥儀在懵懂中成了末代皇帝,所幸袁世凱承諾了優待皇室成員的條件,退位後的溥儀依舊能在紫禁城裡錦衣玉食的活著,隆裕太后還請了許多中外名師,教習溥儀,在被軟禁的時光裡,溥儀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思想得到了啟蒙。

張勳復辟被抬出的擋箭牌

年少的溥儀退位後在紫禁城裡過得挺安穩本分,可是滿清的遺老們都一心期盼著清朝復辟,張勳就是如此,籌謀多年,拉攏親清勢力,殘害革命黨人,拉隊伍、造輿論,萬事俱備就領軍勤王,恐嚇京津警備負責人打開城門,率兵入城。張勳在養心殿得到了溥儀的召見後,言辭懇切的請求皇帝復位。

當時的溥儀才12歲,對於突然上演的這麼一回政變,他只是跟著隆裕太后、太妃們去了養心殿,按照師父陳寶琛教事先交代好的臺詞,“再三推辭後勉強”接受復辟的提議。

清朝復辟的消息傳開後,擁護清朝的人們糊黃龍旗、穿朝服,戴假辮子,招搖過市好不熱鬧。

另一方面,張勳集團的倒行逆施遭到全國進步人士的一致抵抗,段祺瑞領兵討伐張勳,張勳兵敗逃到荷蘭大使館,宣告復辟失敗,溥儀再次退位,這回溥儀的皇位就坐了12天。

偽滿洲國的傀儡皇帝

1924年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將溥儀趕出了紫禁城,“落魄”的溥儀輾轉去往天津投靠了日本人,後在日本人的安排下前往吉林,出任偽滿洲國的皇帝,協助日本實現了在東北地區的特殊利益。

溥儀前兩次皇帝生涯都是在懵懂無知的情況下,被人捧上那個位置的,本身並無過錯,且在位時間短,並未造成什麼惡劣影響,即使是復辟,也是民族內鬥。

他最令人詬病的是當了日本人的傀儡皇帝,這性質就變了,幫助日本人實現在華利益,就是漢奸走狗賣國賊的行徑了,後來溥儀也因此淪為了階下囚。

那為何溥儀還能在新中國成立後被特赦,得以善終呢?

首先,溥儀被攆出紫禁城後,猶如喪家之犬,也曾拿著鉅額金銀賄賂過軍閥,以求得到軍閥的庇護和支持,最後都碰了一鼻子灰。

溥儀能倚仗的只有那些滿清遺老,而滿清遺老分佈最多的京津、東北地區都是日本的勢力範圍,那些遺老私下與日本人也多有交往,所以溥儀很自然的想要依靠日本的勢力光復清朝。

可惜事與願違,與虎謀皮的溥儀被日本人緊密監控,成了日本人的提線木偶,許多損害國家利益的事情也並非溥儀情願,只是被逼迫的不得不做。

其次,溥儀已經為犯下的過錯做出了彌補、付出了代價。

在被蘇聯軟禁的那五年裡,溥儀曾作為證人遠赴日本“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指證日本統治者在侵華過程中犯下的罪行。

引渡回國後,溥儀在撫順戰犯監獄接受了近十年的思想再教育與勞動改造,已經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並深刻反省。

十五年的牢獄生涯,溥儀也算為自己的前半生贖罪了。

最重要的是,我黨領導人感念溥儀前半生身不由已、命運多舛,抱著慈悲為懷、寬大處理的態度將其特赦。

出獄後的溥儀已近花甲之年,孤苦伶仃,周總理對他的生活、健康狀況都很關心,在我黨的照拂下,溥儀晚年與李淑賢結婚,度過了一段平靜安穩的歲月。


史論縱橫


末代皇帝溥儀,大家談起他的時候更多的應該不是痛恨,而是憐憫,溥儀的前半生雖然當了三次皇帝,但是隻是當了三次棋子罷了,何其悲哀。下面為大家介紹一下溥儀的三次皇帝經歷,既而揭示溥儀為何能得以善終。


溥儀第一次當皇帝是在慈禧的安排下,慈禧為了繼續把持朝政,所以立了年僅三歲的溥儀做皇帝,溥儀即位宣統皇帝僅三年,辛亥革命爆發,被迫退位;第二次當皇帝是張勳復辟,擁立溥儀重新當皇帝,可這次溥儀只做了六個月的皇帝,就在一片聲討中再次被迫退位;第三次當皇帝就是做了偽滿洲國的皇帝,成為日本人的傀儡,日本戰敗後,溥儀的皇帝之路徹底斷送,隨後溥儀被蘇聯紅軍俘虜去了蘇聯。

在蘇聯時,溥儀曾要求永久留居蘇聯,可想而知,他是為了逃避祖國人民的審判,但是沒有得到蘇聯的回覆。在東京審判時,溥儀多次強調所有命令都是日本人逼他下的,日本人以殺頭做威脅,自己根本沒有實權。最終溥儀在獄中勞教十年後被特赦,分析一下他被特赦的原因。



一:他只是一個懦弱、膽小,又不希望祖宗的江山在自己手中斷送,所以稍有機會他便去把握,可以讓人理解;

二:溥儀三次皇帝生涯,確實只是做了三次棋子,充當著傀儡幫助別人發號施令,這與那些罪大惡極的人是有區別的,溥儀不是直接害人,而是間接害人,而且勞教時表現非常好,所以大眾對他沒有那麼大的仇恨感;

三:溥儀是末代皇帝,是兩千多年封建帝制的代表,與其說是對溥儀的特赦,倒不如說是對封建社會的特赦,特赦溥儀體現出新社會對舊社會的包容,溥儀正是一面鏡子,照著新社會促使我們持續向前;



綜上,溥儀被特赦,得以善終也就無可厚非了,最終溥儀晚年因病去世。


四馬奔程


溥儀的一生是傳奇的,又是可悲的,在很小的時候便當了皇帝,沒幾年又被趕下了帝位,在此之後溥儀便想的是復辟,其實這都可以理解,在他的眼中,祖宗基業丟在了自己手中,復辟是他的責任,他身為愛新覺羅家族的後裔,這就是他的職責,所以說他後來復辟,或者是投靠日本人某種程度上來說的話是可以理解的。

首先溥儀第一次退位沒有死的原因是當時袁世凱等人雖然說是反了溥儀,可是在此之前很多人都是清朝的重臣,他們不願意背上這種罵名,更何況滿清貴族包括皇帝都已經妥協,完全沒有必要殺人,有趣的是他們還很大度的給予了滿清貴族各種優待。

假如說辛亥革命之後,他們殺了溥儀,勢必會造成一部分人開始反抗,當時的溥儀是絕對不能死的,畢竟溥儀雖然沒當多久皇帝,可是皇帝在以前的那些人心中地位其實還是很高的,如果硬是殺了溥儀,那肯定不利於團結,更不利於統治。

在古時候一個王朝覆滅,那麼前朝皇帝肯定是要被殺的,包括他的家人,包括皇室成員,都會被新來者殺個一乾二淨,可是現在時代不同了,完全沒有必要那麼野蠻。當然最為主要的原因還是溥儀沒有任何的實力,他掀不起風浪,他沒有任何的威脅,所以根本不用殺。

最後溥儀一直在懺悔,並且說自己在偽滿洲國的時候完全就是個傀儡,他也說自己的所有命令都是日本人下的,自己一直是被日本人所控制,這也的確是事實,所以最後人們也能原諒他,溥儀是不幸的,同時也是幸運的,最起碼他是歷史上為數不多的亡國之後還能保住性命的,要放在以前早就被殺了。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宣統皇帝溥儀一生中三次當皇帝卻被三次趕下臺,而且最後一次還淪為侵華日軍的漢奸成為其侵略中國的幫兇,可是最後溥儀竟然能夠得到善終,我認為其中原因主要有這麼4點。

首先清王朝統治中國近300年有大批忠心奴才因此大清皇帝在中國還是比較有影響力,所以直到辛亥革命時清朝清朝皇帝在國內依然還有一大批支持者。這時候如果殺了清朝末代皇帝溥儀將有可能引起更大的內亂,所以袁世凱就以優厚的退位條件安撫了支持清王朝支持者的人心。
幼年的溥儀


其次滿清皇帝實際上是滿族、蒙古族和藏族等少數民族的共主,因此不殺清王朝皇帝可以較好的維護各民族的團結,而袁世凱也在宣統皇帝溥儀退位的詔書中加上了要漢滿蒙藏回五族共和的聲明,這無不表明保留清王朝皇帝的性命對維護我們多民族國家的統一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再有就是宣統皇帝退位的時候還是個只有6歲的孩童本身沒有什麼罪行,而那時候人類已經進入相對比較文明的社會,如果對一個孩童痛下殺手在國內和國際上都說不過去,而且殺了他首先第一個不同意的就是馮國璋。
偽滿洲國時期的溥儀


而導致宣統皇帝第二次上位的“張勳復辟”事件失敗後溥儀依然安然無恙依然有上述這三方面原因,因為那時候溥儀依然有安定清朝支持者人心和維護多民族統一的作用,而且那時候溥儀也只是一個12歲青少年而已。

至於後來溥儀成年後為了自己的皇帝夢既然投靠日本侵略者做了漢奸傀儡,以出賣國家民族利益當上了“偽滿洲國”的康德皇帝,給中國人民抗日戰爭造成巨大的危害,這樣的行為足以判他是死罪了。
晚年的溥儀


可是溥儀在東京審判時指認侵華日軍在中國的累累罪行有一定的將功折罪作用,可是這些還不能減輕他是死罪,可是最後中國人們還是寬大為懷饒恕了他,這樣他在經過改造後又成為了一個合格的中國公民。


執斧談史說事


殺人有殺人的價值,不殺有不殺的理由,如果不需要殺人,誰都不想殺人。

中國歷史王朝更替,為了斷絕念想,不給前朝翻盤的機會,總是習慣性的把前朝血脈斬草除根,唐朝末年諸侯混戰,李姓皇族被屠戮殆盡,“天街踏盡公卿骨,甲第朱門無一半”想找個血脈正統都難。

但能不殺就不殺,殺人畢竟是件血腥的事情,尤其是皇室血脈,“弒君”是個遺臭萬年的罪名,誰的手都不想粘上他們的血。

曹丕篡位,劉協雖退位卻得到善終,還自學中醫治病救人,趙匡胤欺負孤兒寡母,柴家依舊能過小日子。

與前朝比起來,溥儀更加幸運,他雖是清朝末代君主,但世襲君主制被終結,血脈的影響力與古代不可同日而語,雖是愛新覺羅後裔,血統卻大大貶值,且20世紀進入了政治上較為文明的時代,權力鬥爭不再像古代那麼血腥,輸了依舊可以做“田舍翁”,民國時期的軍閥只要宣佈下野就能置身事外,放在古代想都別想。

所以無論誰坐天下,溥儀都不會死,不但不會死,還會被供奉起來,當個吉祥物,過過小日子,以彰顯新君的雅量。

再說溥儀雖然是前朝君主,對復辟念念不忘,還昧著良心做日本人的傀儡,但也沒有造成什麼大惡,即便按律懲治,也夠不上死罪。50-59,9年有期徒刑,也算是量刑合理,治病救人了。



日慕鄉關


溥儀的確曾三次登基,也就是三次當上了皇帝,也三次被趕下了臺,但最終溥儀卻在新中國善終。

第一次登基,1908年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先後逝世,慈禧太后臨死前指認溥儀繼任皇位,年僅三歲的溥儀在大臣的簇擁下登基,年號宣統,成為清朝的末代皇帝。

宣統帝只當了三年的皇帝,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六歲的溥儀被袁世凱趕下了臺,清廷遜位,中華民國建立。由於袁世凱逼迫清廷退位時,許諾了一系列善待清廷的條件,因此溥儀不但未受懲罰,而享受了北洋政府給予的一系列優惠,仍住在故宮。

第二次登基,1917年趁府院之爭,張勳率領5000辮子兵以調停之名進入北京,到達北京後,他向清朝的遺老遺少發電“襄贊復辟大業”,宣佈溥儀復辟,這就是臭名昭著的張勳復辟。這場復辟與其說是一場政變,還不如說是一場笑話。

此時,民主共和已深入人心,掌握中國最精銳的北洋軍,擔任中華民國總統的袁世凱稱帝都尚未成功,更何況兒戲一般的張勳復辟呢。溥儀登基後僅12天就被迅速趕下了臺。由於主持這場復辟的張勳是段祺瑞利用他對付黎元洪的一枚棋子,所謂再造共和的段祺瑞才是最大的獲利方,而此時的溥儀也不過12歲,因此溥儀未被懲罰。



第三次復辟,就到了1931年九一八事變之後,由於張學良的不抵抗政策,他拱手將東北三省讓給日本。日本佔據東三省後,為其殖民統治方便和顧忌國際影響,選擇了溥儀這個末代皇帝作為幌子,建立了所謂的偽滿州國。在這個所謂滿洲國,實際為日本殖民地的地方,溥儀完全就是一個傀儡皇帝。因此雖然做了漢奸,但溥儀既沒有機會也沒有能力做惡。


日本1945年日本投降後,溥儀頒佈了所謂的《退位詔書》,作為戰犯在蘇聯被監禁了五年,並在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為日本在中國的罪行做證明。1950年,溥儀被引渡回國。溥儀被關在在戰犯管理所度改造,由於表現良好,1959年溥儀被特赦。被釋放後,溥儀與護士李淑賢於1962年結婚,1967年死於尿毒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