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鲁迅和朱安的婚姻算不算悲剧性婚姻?

慧之说


1906年夏,在日本留学的鲁迅接到母亲发来的电报:“母病速归。”一向孝顺的鲁迅马上回国。回到家的第二天,母亲主持了鲁迅与朱安的婚礼。那一天,鲁迅出于对母亲的孝顺,仪式完成后他牵着朱安的手走进了他们的洞房。有人说,鲁迅与朱安的结合是秉承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后的第二天、第三天,鲁迅一直在母亲的房中看书,然后睡着,第四天,鲁迅带着二弟周作人他们便东渡日本了。

(鲁迅与朱安)

结婚后,鲁迅曾对好友许寿裳说过:这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它,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而朱安一直在等待着鲁迅能爱她,但鲁迅从来没有爱过她。

从日本回来以后,鲁迅与朱安过名存实亡的婚姻生活。之后,就是长达十年的分居生活。朱安在老家绍兴伴随着鲁迅的母亲。在鲁迅眼里,朱安不是我的太太,她是母亲的媳妇。

(鲁迅与许广平及周海婴)

1923年,鲁迅兄弟失和,鲁迅问朱安回娘家还是跟着搬家。朱安欣喜地跟着他走。鲁迅母亲去世以后,朱安的生活艰难到窝头、腌菜都不能保障,但她从不接受二弟周作人的帮扶。因为朱安知道鲁迅与周作人不合。1947年6月28日,朱安临终之际说:“把我葬在先生旁边吧。我想念先生,也爱先生。”

可以说,朱安与鲁迅的婚姻是一场悲剧。朱安的一生一直等待着鲁迅的爱,而鲁迅从来没有爱过朱安。


书房记


当然算是悲剧性婚姻。大文学家鲁迅的原配夫人朱安(1878-1947年),是一个标准的文盲,她和鲁迅是指婚,并没有感情基础,也没有生活在一起。鲁迅和朱安,从来就没有发生过真正的感情,可以说,鲁迅不爱这个女人。但是,既然鲁迅已经娶了朱安,又不忍心和她离婚,只好采取了逃避的姿态。鲁迅后来到北京,上海定居,与朱安很少联系,而朱安却不愿意离婚,一直在老家里照顾鲁迅的老母亲。最后,还是朱安给鲁迅的母亲养老送终。鲁迅是和朱安圆房过的,但是后来一直分居。朱安也是一个可怜的女人,一辈子得不到丈夫的爱,被封建伦理束缚了一生。鲁迅去世的时候,甚至没有留给原配夫人朱安一句话,简直是把朱安遗忘的干干净净。

鲁迅不爱朱安。鲁迅的爱人,他在生活之中事实上的妻子,是许广平。鲁迅虽然是文学宗师,但他是一个个子不高的男人,而鲁迅挚爱的许广平,个子很高,据鲁迅的友人回忆,大约有168公分。许广平是鲁迅的学生,知识女青年,鲁迅在她哪里,有共同话题。朱安只是目不识丁的农村小脚妇女。鲁迅去世之后,许广平经常接济朱安的生活,一直到她去世。许广平比朱安要幸福,被公认为鲁迅的革命伴侣,名留史册,而晚景凄凉的朱安连过客都算不上。



怀疑探索者


这是一场绝对的悲剧性婚姻,无论对是鲁迅还是朱安,都是一场悲剧。

鲁迅是可怜的。他的母亲为了劝他回来结婚甚至写信声称自己病重,可即便再不满也没办法,母亲一力主张,这婚不结也得结。我猜在结婚当晚,鲁迅一定哭的很厉害,不然也不会把脸染成青色。鲁迅说:

这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它,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婚后鲁迅也没有改变态度,鲁迅用各种“渣男”方式来对待自己的妻子,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无法原谅鲁迅做的这些冷暴力事。即使结了婚,他们每天也只有三次对话:朱安叫鲁迅起床、临睡前问鲁迅关不关北房过道的中门、还有索要家用。甚至鲁迅母亲让朱安给鲁迅做一条棉裤,都被鲁迅扔了出来,渣男老鲁对此的回答是:

“一个独身的生活,绝不能常往安逸方面着想的……”

这句话当然只是个借口。后来渣男鲁也穿过毛线背心和毛艺在尽头面前咧嘴笑,所以说,穿不穿棉裤和艰苦朴素又或是身体安逸一点关系都没有,就是做衣服的人不一样。

在这场婚姻中朱安何尝不委屈呢?她亲眼看见自己的丈夫往回家领了一个女人——许广平,后又听闻鲁迅怀孕生子,一次次的冲击让她也高手到了巨大的委屈。所以在极其委屈的情况下,在鲁老太太生日那天,她当着所有亲友面前下跪,说:

“我来周家已经很多年了,大先生不很理我,但我也不会离开周家。我活是周家的人,死是周家的鬼,后半生我就是侍奉我的婆母。”

但她曾经也是有改变命运的机会的,但她没把握住,她本可以像胡适太太一样,选择在婚后积极学习;或是在大先生让她回娘家的时候毅然归去?抑或听从周树人的建议去读书、放脚?她都没有,她仍像旧式婚姻里的旧式妻子一样守着鲁迅。

直到鲁迅带了许广平回家,她也依然留在绍兴照顾婆婆,她一直把自己当作周家人,在鲁老太太

在生命的最后,她说她自己梦见了过去的亲人。也许从开始,就注定是错的。


susie李舒


在封建礼教思想束缚下,旧社会的男女婚姻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导致了大量婚姻悲剧。远的有陆游遵从母亲之命休了唐婉,痴情的唐婉因此郁郁而终;近的有鲁迅和朱安的婚姻,虽然朱安没有像唐婉一样为情而死,但她一生所经历的痛苦,比唐婉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个深谙“三从四德”等封建礼教思想的悲剧性女人,自从与鲁迅结婚那天起,就注定了她悲惨的命运。鲁迅不是普通人,对于普通人来说,鲁迅的思想就像天上的云,可望而不可及,而朱安偏偏就是一个普通人,普通的像一滴水,他们之间隔着天和地,无法交流。当然,痛苦是双方的,她痛苦,鲁迅也痛苦。不过相比而言,最痛苦的是朱安。



朱安深爱着她的“大先生”,即使那只是她名义上的丈夫,即使他的一切都与她无关,她还是深爱着她的“大先生”。她知道在“大先生”眼里,她不过像一只蜗牛,但她还是义无反顾的爬呀爬,翼希有朝一日她能慢慢爬到一堵墙上,或者更高的地方,就可以接近“大先生”的思想,“大先生”就可以接受她了。然而命运是残酷的,鲁迅很快和许广平恋爱了,并且有了孩子。这时的朱安彻底绝望了。她悲愤的对她的婆婆说:我也想要自己的孩子,可是大先生连话都不和我说,我又有什么办法呢?



随着鲁迅和他母亲相继去世,朱安晚年的生活更加孤独,她逢人就说,她的大先生生前对她很好,有什么吃的,总是先让她吃。在她临终前,她还泪流满面的说,她希望死后能葬在大先生之旁,她热爱大先生,也爱许广平和海婴。可真等到她离开世界的那一刻,身旁却没有一个人。这个悲苦的女人,就这样一个人孤独的走了,带着她一生的痛苦和孤独,撒手人寰。


豫鲁人家


我是人性智慧,欢迎关注我。让我们一起关注人性,分享智慧。

鲁迅和朱安的婚姻,不能用悲剧不悲剧来定性吧?因为当时社会存在并认可一夫多妻。所以朱安应该算是鲁迅的第一夫人,或叫正妻。徐广平应该算是鲁迅的第二夫人或叫侧室。现在有关研究发现,可能鲁迅与许广平之间从没有结过婚,他们只是公开的同居关系。而朱安可是鲁迅真正有婚姻关系的妻子,并且一直是生活在一起的,他们并没有离婚。

所以对鲁迅和朱安的婚姻,我们要把它放到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来看。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鲁迅先生有两个老婆,一个是大太太朱安。一个是二太太许广平。

鲁迅先生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他已经发起了对中国封建传统婚姻制度的挑战。当然,他的这种挑战有些不彻底。比如,他始终没有和朱安离婚。在这一点上,反而让我很佩服鲁迅先生。他没有因为对社会理想的追求而扭曲自己的人性。

至于说,在鲁迅和朱安的婚姻当中,朱安是否感觉幸福?我不能够妄加揣测。我们后人对这件事的判断都会有很大的主观性。所以我认为他们的婚姻不能算是悲剧性婚姻。

刚从百度里看到,朱安的墓地设在西直门外保福寺处,没有墓碑。她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了69个春秋,孤独地度过了四十多年的漫漫岁月。我突然想去看看她的墓。



欢迎在评论区进行交流。


人性智慧


鲁迅

有的人,曾经存在过,也曾经爱过,可在她所爱之人的眼里,她却仿佛从未存在过,朱安于鲁迅,大抵就是如此,先生一生文集汗牛充栋,却无一字思及她,世人大多只识许广平,却遗忘了先生的原配夫人究竟是谁,这个女子终究是生生跌落于历史的缝隙里,灰飞烟灭,再被提及,只见尘埃飞扬。

光绪三十二年六月初六,朱安出嫁,下花轿时,她掉了绣花鞋,凶兆,凶兆。大婚之夜,盖头迟迟未掀,洞房花烛夜,两两缄默,这沉默是一个开端,在此后的一辈子,他们一直如此。

朱安(右一)

对于朱安来说,这场婚姻形同虚设,她不懂鲁迅,鲁迅也从来不让她走进自己的心房。或许也是曾经给过机会的,在一开始,鲁迅对朱家曾提过两个要求,一是让朱安放脚,二是让朱安进学堂。那时的鲁迅还在留洋日本,接受了新式教育,他也想过改变自己未来的妻子,只可惜,在那个大多数人还信奉着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朱家并没有完全照做,放脚一事没有做到,进学堂也没有做到,仅仅让朱安识了一些字便搪塞了过去。等五年后,鲁迅再回来,他迎娶的朱安,是他最不喜欢的那一类女人——三从四德,唯唯诺诺,没有自主意识。成亲三天后,鲁迅再度离家,远去日本。

宣统三年,又一个五年过去了,这五年里,朱安打理家务,照顾婆婆,而鲁迅在回故土后,先后在浙江和绍兴的学堂里当教员,他对朱安依旧淡漠,从未归家过夜。在风云突变的时代里,他们一个是新青年,一个是贴着“包办婚姻”,迈着三寸金莲的旧人,两个人该如何相处才能走到一起呢?朱安不知道,鲁迅也不知道,后来去读他们故事的人,亦不知道。

朱安与鲁迅

朱安对鲁迅的冷漠渐渐习以为常,可在她的观念里,女子应该为夫家开枝散叶,若做不到,那就该让其她女子做到,所以当鲁迅在北平时,她托小弟写信: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望纳妾。这样卑微的爱,却只感动了自己,鲁迅见信大动肝火,认为朱安已经无可救药。

后来人事变动,朱安终于能有机会与鲁迅独处,砖塔胡同六十一号,是他们的新居。朱安对鲁迅是无微不至的照顾着的,他有肺病,没日没夜的咳嗽,只能吃流食,于是她便特意嘱托人从家乡邮寄笋和茴香豆,然后细细磨碎了煮进粥中;待鲁迅好一点后,常常徒步八十里路去买一家“南店北开”的糕点,那里有种南味糕点,是他的最爱......鲁迅在那时大概也是被感动过的吧,随着身体的恢复,对朱安也不再是那么冷漠,曾经分房而居,可后来鲁迅也将朱安的卧室作为书房。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了,朱安是这样想的。

可也在那时,许广平出现了。

鲁迅与许广平

许广平是和朱安完全不同的女子,她的出现,让鲁迅眉山目水间有了情意展延,那是朱安从未拥有过的温暖,自此,她和鲁迅之间再无可能。鲁迅和许广平这样说朱安:“她是我母亲的太太,不是我太太,这是母亲送我的礼物,我只负有赡养义务,至于爱情,我并不知。”朱安的深情与付出,随着这话,注定成了一桩悲剧,这场爱情终究徒劳。

“三一八惨案”后,段政府对鲁迅下了通缉令,就这样,朱安与鲁迅再次分别,一别再未重逢。朱安回到了鲁迅的母亲身边,照顾着老太太,关于鲁迅,她从前所知甚少,后来所知也不多,仅凭着零星半点的回忆,她无望的等待着他的归来,一年又一年,到最后等来了许广平的一封书信,信里告诉她:“先生逝于十月十九日上午五十二十五分。”

阴阳两相隔,三十年在一段爱情里近乎绝望的等待,以这样的结果告终,尘埃落定后,何处话凄凉?

晚年朱安

后来的后来,日本侵华,婆婆过世,朱安举目无亲的活着,是许广平接济了她,或许在许广平的心里,她对朱安有着深深的同情,有着悲哀之感,这个女子,她其实一生也是不幸的,谁说不是呢?

历史喧嚣里,朱安未被容下;爱人撰文无数里,朱安不见只言片语;时间宽容了所有人,却未给她一世长安,她终归还是令人心疼的。


亭殿阁


这是典型的悲剧性婚姻!无爱无性,在鲁家活守寡一辈子,默默离去,这就是朱安女士,也是鲁迅名义上的妻子,悲剧!这不是鲁迅的错,鲁迅对朱安一生生活上也作了安排,但就给不了感情,社会造成的悲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愿天下男女不再出现他们的悲剧!


无奈125387125


于朱安,无疑是悲剧;于鲁迅,不尽然,毕竟他还有许广平。

朱安比鲁迅大三岁,两人的婚姻纯粹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媒人好像还是鲁迅的婶娘。鲁老太太精明了一辈子,这回却被自己要好的妯娌给坑了,她相信了“女大三抱金砖”的话,在没见过人的情况下,就私自给鲁迅定了这门亲。


当时鲁迅还在日本求学,写信回去要求退婚,鲁老太太不许,鲁迅便退而求其次,要求朱安放脚、读书,朱家也自是没有当回事。

后来家乡有传闻,说鲁迅在日本找了个日本女人,两人已经过起日子来了。鲁老太太不得已用了装病的计谋,一个电报就将鲁迅诓了回去。可怜鲁迅一路风尘仆仆往回赶,还没来得及歇口气,进了院子就当了新郎。

那天,也不知朱安听了哪个娘家人的串掇,竟然穿了一双大脚绣花鞋,里面塞了很多的棉花,可由于太紧张,下轿的时候鞋子突然掉了,可想而知当时的场面有多么的尴尬。

待拜了天地入了洞房,鲁迅看清了朱安的长相,高颧骨、宽额头、黑皮肤、身材矮小,一副发育不全的样子。这样的朱安自然没有入了鲁迅的眼。

鲁迅把朱安当作是一件母亲送的礼物,只是供养从不亲近。


后来有了许广平,当许广平作为学生初来鲁迅家里的时候,她也喜欢她的,还和鲁老太太打趣叫她“害马”。朱安没有想到,这匹“害马”日后会和她的大先生走到一起。



朱安把自己看成是一只蜗牛,心里想着只要慢慢爬,总会有够着顶的一天吧。

家有一女为安,想来父母给她取这个名字也是有寓意的,可怜朱安,确是一生欠安啊。


从不穿靴子的猫


謝謝激請!

这確实是悲剧婚姻!值得人同情,值得人深思,从婚姻开始,处于民国期间,从封建社会进入反封建,提倡新文化,崇尚平等,自甴,这场婚姻中三个主角,都是好人,从各自立埸出发,演出悲剧,且时间长达四十余年,作为现代人,真不能理介,老太太看着似同路人儿子儿媳,朱安一輩孑孤独,默默无闻,最后自己說是鲁迅遗产!多可怜呀!鲁迅屈于母命,接受礼物,和不相爱朱安,还能平静生活几十年,最后以同居身份,和許广平避居上海,留下婆媳二人,相依为命,最悲是朱安,其它二人,内心也各有伤痛,三人都埋葬在悲剧婚姻中,佩服他们内涵,也可怜他们无奈!


用户50891346694


如果鲁迅是无才无能的平常人,他与朱安的婚姻就不是悲剧,男人有才能对婚姻未必是好事。地球上存在三种男人,第一种是想出轨有能力出轨的男人;第二种是想出轨不敢出轨的男人;第三种是想出轨心有余力不足的男人。鲁迅显然属于第一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