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二战中,日本为何不与德国夹击苏联?

罗昕楠


二战苏德战争起始阶段,德军占尽优势,而日本来战必会使苏联腹背受敌,更可使轴心国加大优势!




在1939年苏德两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时隔两年也就是1941年6月22日凌晨3时,德军兵分三路,以190个师配合海陆空三军共550万人用闪电战的战术偷袭苏联。

苏联万万没有想到,自己曾经还帮助过的德军竟会先下手为强打击自己。

在德军猛烈进攻下,苏军毫无防备,节节败退。希特勒更是扬言“要在三个月之内打下苏联”。


很快德军的中央主力军马上就来到了莫斯科郊外,但为什么日本看到德军有优势,还不帮德军使战争马上结束呢?我认为分以下几点。

一、诺门坎战役的惨败

位于中蒙边界诺门坎,还留着曾经战斗过的弹坑和累累白骨。

日本对苏联的惧怕也从这一仗打起,1939年5月11号蒙军与伪满洲军发生冲突,28日侵华日军便遭到了苏军和蒙军的联合进攻。

但日军“纸片”一样的坦克哪能是苏军的对手,马上招架不住败下阵来,而苏联的火炮和陆军更胜日本一筹!

经过三天激战,日军败退到哈拉哈河东岸转为防守,苏军又进攻几次,但没有成功。

后来苏军包围了日军主力,最后日军无可奈何被迫停战讲和。


此战苏日两军共投20万余人,大炮500余门,飞机900余架。

日军损耗了5.4万人,在这一战中,日军可谓是惨败。

至此不可一世的日本就再也不敢招惹苏联了,而苏联也是他们在二战时一个不可磨灭的梦魇。

而在远东地区,苏联更是部署了50万至100万的关东军,日本就更不敢冒犯苏联了。

二、日本苦陷中国战场

其实在二战时,日本一直遵从南进战略。看到那时的中国资源丰富,地盘又大,所以便率先侵占中国。


中日战争一直呈僵持状态,如果调动在中国的陆军去攻打苏联,万一又控制不了在中国的局势,太得不偿失了。

三、日本想坐拥“渔翁之利”

看到德军在进攻苏联刚开始的时候接连胜利,没想到德军此次战争的失败,日本想要在苏德两国僵持的时候,在出兵帮助德国。

而那时候的日本很可能会在苏德战场胜利后分一杯羹,然后在扩大自己的军事势力。

这次“狡猾”的日本却打错了算盘,德军围攻莫斯科后惨败回国。


其实野心勃勃的日本也不想做德军的“小弟”,1941年之前,德国还援助了中国一些军火,使他们本不牢固的同盟关系加上了一层裂痕。

而苏联和日本在二战之中也没有发生过特大的战争,直到1945年8月苏联歼灭了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精锐部队---关东军,短短几天70万关东军悉数消灭,而日本看到败局已定便投降了。


杂谈记


多年来,关于日本为什么不北上与德国一起夹击苏联,而是选择了南下挑起太平洋战争的问题,史学界一直颇多争论。有人说日本是在诺门坎一战中被苏联人打怕了,但是诺门坎战役是发生在1938年,而且日苏两军当时只是小规模的接触,雄心壮志的日本人如果因为这么点损失而止步的话,那也太让人小瞧了,所以不是这个原因。有人说是因为日苏之间有一纸约定,这更是笑话了,两国交战,岂是一张纸能够限制得了的。

那到底是为什么呢?我们把时间往回拉,调到1941年9月30日-1942年1月7日,这是莫斯科保卫战发生的时间,如果细究一下这个时段和日本偷袭珍珠港的时间——1941年12月7日,我们就能找到上面问题的答案。1941年10月2日,德中央集团军开始向莫斯科发起进攻。从10月2日到12月5日,德军先后攻占了布良斯克、奥廖尔、图拉,大军前出到莫斯科运河附近。

而11月26日,南云忠一率领的航母编队离开日本,向珍珠港方向进发。12月4日,随着德军占领加里宁格勒,莫斯科处在最危急的关头,而南云忠一率领的航母编队已经快要接近珍珠港了。诸位看到这里,应该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吧。原来,不是日本不北上,而是日本方面通过各种途径一直在关注莫斯科的战况。日本人认为,德军攻占莫斯科,只是时间上的问题,所以根本无需自己北上动手。至于苏联的远东地区,日本人认为,有关东军就足够了。

但是日本人没有想到,德军在加里宁格勒遇到了苏军的顽强抵抗,苏军甚至前出到小镇图拉,对德军形成了局部的反包围。苏联人在极为艰苦的情况下,靠着不怕死的精神,居然撑住了,12月8日,希特勒发布了训令,命令莫斯科城下的德军暂时转入防御状态,实际上已经宣告了德军在莫斯科城下的失败。而此时,日本人的航母舰队已如离弦之箭,再也无法回头了。我们大胆假设一下,如果德国在莫斯科城下的失败要早于日本偷袭珍珠港,那么日本人恐怕会重新考虑南下计划,如果真的那样,历史将会被重写。


动如脱缰兔


敢不敢不是评价一个国家的军队如何作战的,战争这东西有的是值不值,而不是敢不敢。苏德战争爆发后仅仅半年,日本就袭击了美国,日本有很多高层人士都是留美归来的,大部分日本高官都清楚美国的实力,但是他们仍旧对美开战了。这样的话,你能说日本没打苏联,是因为不敢么?

日本当年的的确确有个北上和南下之争,最后南下派掌握了主动,其原因呢,倒也不全是当年在诺门罕被苏联打怕了,最重要的是,进攻苏联不划算。日本想要的是油田,他之所以和美国开战,就是被美国断了油,他南下,就是盯上了东南亚的油田。

而苏联的油田在哪呢,很遗憾,在高加索那边,高加索在哪呢,里海西边,斯大林格勒以南的地方。这路途呢,是日本很难跨越的。

其实呢,以日本的当时所控制区域,想进攻苏联,想取胜,配合德国直接灭了苏联也是有一定的难度的。首先就是他进攻苏联,他打哪,这点很关键,1300万平方公里的西伯利亚就让日本人够头疼的了。最让人懊恼的是,这地方连个铁路都没有,就那一条西伯利亚大铁路

,即便是现在俄罗斯远东地区铁路都是很贫瘠的,当时就更别提了。那问题来了,日本就算进攻苏联,他咋运兵,咋深入苏联腹地?不深入苏联腹地,你咋对苏联造成威胁?

当时苏联对于日本其实也是严格防御的,苏联能够保证的是顶住日本人的突袭,苏军一直陈兵百万,在苏联远东地区,坦克战机数量也都是领先于日本的,即便是斯大林获得了佐尔格的情报,知道日本不会进攻苏联,苏联抽调了远东部队支援莫斯科,但是依旧没有放松对日本的警惕,远东的兵力依旧是有增无减。

日本进攻苏联的结果十有八九就是:开车进入苏联境内,然后被远东苏军狂刷人头,最后幸存的日军大部分冻死在路上,偶然看见个苏联人,立马冲过去“达瓦里氏,投降的干活,给口吃的就行”。

其实对于战争还有影响的一点就是对于对方开战的决心的一种评估,当年甲午战争,大清一直低估日本开战决心,九一八和卢沟桥同样如此,像海湾战争,萨达姆也是低估了美国开战的决心。这种例子太多了,日本在二战中其实也有过很多次这种考量,日本要是没考虑过,不会发动九一八事变和卢沟桥事变,这两个他其实都算计对了。

但是在北上打苏联和南下打美国的问题上,日本算对了一半。

苏联这会儿是属于全国都打红眼的局面下,对于战斗很多人都是很渴望的,日本一旦在这会儿入侵苏联,必然招致疯狂反击,诺门罕一战就看出了苏联的决心了,更别提这打到火上头的莫斯科战役期间了。而美国则不同,那会儿美国有个孤立主义这么个东西,加上一战美国没少死人,美国人不喜欢战争,日本想要的是,消灭太平洋舰队,拿下东南亚,看看美国能不能和谈。

这会儿日本本部就在琢磨:要不咱试试.......?这一试不要紧,天皇都差点打没了。

对于苏联,日本是惹不起,不敢惹,即便是惹了,也拿不到多少好处,往好了说,日本能在远东和苏联打个平手,但是打平手有啥意义呢?往坏了说,他打苏联最差的结果就是集体在西伯利亚啃雪。但是南边有个莫名其妙的美国霸占广袤的油田,日本高层一拍脑门:咱打美国吧。


军武文斋


不请自来。首先看下时代背景,二战期间,德国、意大利、日本组成法西斯国家阵营,并达成同盟国条约,成为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国家,也因此这三个国家被称为“轴心国”。但好笑的是,这三个轴心国打了那么多年,却没有找到一个轴心。

作为二战中反法西斯中坚力量的苏联,是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国家。按说如果德国从欧洲方向攻击苏联,日本从亚洲方向攻击苏联,那么会不会联手击垮苏联呢?但历史并没有发生这样的事情,一切的假设也只存在与人们脑海中的想象。那么,为什么德国不和日本联手夹击苏联呢?

我们先来看一下二战中这三个国家进攻方向:

德国:以法国、英国、苏联为主要进攻方向

意大利:以希腊、北非为主要进攻方向

日本:亚洲方向

同为轴心国阵营,但德国和日本之间并没有太大的交集,要给他们强行加一层关系,那就是日本和美国开战,同时美国又和日本干上了这点关系。打战,打的不是交情,而是利益。再说,日本也不会说“我的兄弟去打苏联了我也去搭把手”这种话的。

但更为关键的问题还有一个:打不过,这个答案抛出来也是有点搞笑

战争,对拼的是武器装备的差距,人员战斗力的差距。起先,日本帝国抱着一统天下的理想来到天寒地冻的苏联,面对天生的战斗民族,日本军队只有一个字:跑...

很多军事学家把二战期间日本的军事装备力量和苏联进行了对比,得出的结论就是:日本和苏联差距一个时代具体体现在:

1 日本最为精锐的坦克部队和苏联军队进行了一次“深层次”的战争交流后被彻底打爆。日本方面宝贝到家的装甲师,为了给自己的89式坦克凑装甲,把海军的战舰都拔了层匹,不想面对的却是苏军T28装甲部队,T28重量是89式坦克的两倍多,装甲厚度比日军的厚了两倍,可速度却也比89式的快了很多。你想想,这么一个高速度、高攻击、高护甲的玩意追在你的后面打你,谁不是一脸懵逼?打不过还TM跑不过,最后被苏联结结实实的日出翔...

2说完装备差距,说说人员战斗力差距:我们都知道,由于气候、环境等原因,日本人的平均身高只有不到一米六......到北方的老毛子却由于天寒地冻的气候,还要面对各种猛兽的袭击,所以都长的比较壮实,一般身高都在一米八。试想一下,一群一米六的日军和一米八的老毛子拼刺刀...对不起,这画面太美我想笑一会...

3 还有一次有趣的事情:我们都知道日本军队的钢盔上都有个鲜红的太阳标致。这个标致在土地上还看不出什么特别的,但在苏联那冰天雪地的天气,这红色的太阳标致格外妖娆......这也是苏军狙击手练靶子的最好方式...所以带钢盔的部队伤亡率一直居高不下,之后不得不把那个红色的“靶心”给去掉。


在这之后,这帮逗逼都不敢去找苏军的麻烦了...


田之云


1941年6月22日,德国实施“巴巴罗萨”计划,举全国之力进攻苏联,初期势如破竹,但随着德军的深入,苏联人的抵抗越来越强,有感于局势变化,希特勒迫切希望日本能牵制苏联在西伯利亚的兵力,夹击苏联。然而日本在尝试了两次后,却放弃了对西伯利亚苏军的牵制,那么日本到底是怎么考虑的呢?



纵观二战轴心国联盟,德意日三国虽然有军事联盟但也有竞争的意味。

在轴心国联盟建立初期,很明显就能体现出德意在谁做联盟老大上相互较劲。比如1939年德国征服波兰,意大利就显的心里不平衡,急不可耐的发动对希腊的进攻,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有争高下的味道。而作为三轴心国之一的日本,肯定也有不服或与德国相比较的心理,你德国让我牵制苏联,我日本就得乖乖的去牵制?



二战时西伯利亚并没有发现矿产资源,土地贫瘠,除了山,雪,树,并没有日本急需的矿产资源或石油,日本死磕苏联所得利益不大。



德日合力制伏苏联这头“公牛”,德国能占据肥沃富饶的东欧部分,日本即使打败苏联,得到的只能是不毛之地,对日本本国利益不大。制伏苏联这头“公牛”,德国得到的都是“牛肉”,日本得到的只能算是“牛尾巴”。所以日本对夹击不是很积极。

张鼓峰,诺门坎,日军的两次失败,信心大跌,进攻苏联得不偿失。



客观的来说,张鼓峰事件算是苏日的一次遭遇战,规模也不大,而且苏联当时还没进行大规模清洗,战斗力很强,虽然日军也派出了精锐之师,但总体实力还是不如苏联的。



诺门坎战役是真正意义上日军对苏联的一次试探性攻击。而且日军并未用全力,从日军参战部队来看关东军第23师团,并不是日本最精锐的部队(日军从第一师团到第二十师团是日本真正意义上的精锐部队)而战斗结果是日军伤亡8700人,苏军伤亡9700人,实际上日军还略站上风,但由于日军志不在西伯利亚,而又得尽德日盟国之约的一次正式试探,能胜则长驱直入(日本不嫌地盘大)稍败则放弃“西进计划”,更像是做给德国看的进攻行动。相比于日军战场上不死不休的架势,诺门坎战役更像是完成任务式的试探。



轴心国之间的相互较劲,西伯利亚又如此贫瘠,没有日本需要的战略资源,苏军顽强的抗击,和“错误的认为”(苏联宣传大胜日本)日本进攻苏联要付出很大代价,几种因素共同使日本放弃与德国夹击日本的计划,转而攻击更有价值的区域。


快速军事一点通


其实日本是非常愿意同德国一起夹击苏联的,从德国闪击苏联后不久日本随即向关东军增调大量部队和武器装备以加强备战(即著名的关东大特演)来看,日军确实有“北进”协助德军一起消灭苏联的企图,但是为何最终没有付诸实施呢?


决定性的因素在于德国通知日本的时间太短了,直到入侵行动即将发起之际,日本大本营才收到德国入侵苏联的确切消息,而日本此时根本没有做好同远东苏军开战的准备。虽然通过了紧急动员使关东军达到了70万人的兵力,但是日本陆军省对于对苏作战的兵力估计在100万左右的兵力,而当时的日军根本无法调集如此数量的陆军,除非将中国战场上的日军撤出投入远东方向,而显然是不可能的。

而且介于远东冬季较为寒冷不适宜大规模作战行动的考虑,日本当局认为如果不能在9月份即全部完成对苏战备的话,那么在1941年日本陆军则无法彻底解决北方问题,而仅仅不到3个月的时间显然对于日本来说是不够的,最终日本当局决定暂时不同德国一起夹击苏联,除非出现特别有利的形势。



随着1941年日本放弃对苏开战,英美方面则加紧了对日本的防范和封锁,石油和钢铁的禁运让日本的侵略政策无法执行下去,日本方面估计如此下去只需2年日本海军就无油可用成为废铁,日本的工业也将停顿,于是相比于消灭苏联,更为紧迫的任务摆到了日本面前,那就是夺取东南亚的战略资源,维持自己的帝国扩张主义,日本的矛头从北方转向了南方。


战略论


我是煮酒,不请自来答一下~码字不易,喜欢的朋友点点关注吧~


事实上,日本不是没有配合德国夹击苏联,而是日本在诺门坎被苏军打怕了。从而不敢北上。

二战开始后,德国和日本就在积极密谋东西夹击苏联。1939年5月11日。蒙古军队与伪满军队在诺门坎地区发生交火。日本终于等到了机会。当时苏联刚刚进行了大清洗,军队战斗力衰减严重,指挥系统也陷入了瘫痪。日本出动了一万六千人在轰炸机的掩护下发动了进攻。希望能打败苏军,从而进兵贝加尔湖,与德军回合。但是苏军以炮坦协同作战,全歼了日军骑兵连队。日军与6月1日撤退。7月2日,日军坦克加入战斗,双方爆发了亚洲第一次坦克大战,此次战役,日军坦克师团被打残,日军几乎全军覆没。


诺门坎战役震惊了日本高层。事后,日本发现北上无望,而苏联由于面对德国的全面入侵,也害怕日本再次偷袭。双方签署了停战协定。日军从此转向南进东南亚。一直到1945年苏联对日宣战之前,双方再无交火。


煮酒话史说古今


1941年6月,在尚未完成征服英国的战略目标之前,希特勒急不可耐地撕毁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开始大举进攻苏联。当时德军一共集结了550万人,而这几百万人又大都是参与西线战役的百战之师,面对经过肃反清洗之后孱弱不堪的苏军,德军可谓狼群跳入了羊圈。德国人兵分三路直扑莫斯科、列宁格勒和基辅,并且极短的时间内就占领了苏联大片领土,这种犁庭扫穴般的军事成就极大地刺激了日本的好战神经。面对与德国合击苏联的绝好时机,日军大本营开始蠢蠢欲动。

然而此时距离卢沟桥事变已经四年了,日本陆军主力大部陷入对华作战的泥潭而不能自拔,从哪里抽调多余的兵力投入对苏战场呢?没错,就是关东军。这是日本为防备苏联而准备的最后一支战略预备队,之所以一直按着不动,等的就是今天。眼见德军向莫斯科方向的推进越来越近,裕仁天皇下令对苏备战,部队开始大规模向东北集结。按照日军最初的设想,一旦苏德战争分出胜负,或者苏联为应对德国的进攻而调走远东苏军,日军立即越过国境线向苏联发起攻击。届时日军将陆海协同,一举攻占海参崴,拿下西伯利亚,与德国东西夹击苏联。

为保证这次军事行动的顺利进行,日军不仅调集了七十多万兵力,无数飞机坦克,甚至海军也组建了第五舰队来配合作战。此刻日军已经万事俱备,只等苏德分出高下或者远东苏军西撤了,然而让日本人大惑不解的是对面的苏军人数有增无减,这是怎么回事?难道是苏德战场上的德军已落下风?还是战斗民族人口开挂,开启了疯狂爆兵模式?越想越不安稳的日本人开始慎重起来,估计是苏联早有准备,可能要对日军下手。日方高层大惊失色,立马叫停一切进攻准备,开始着手部署防御。

然而后来的解密档案证明,这只不过是斯大林耍的一个手段。对于远东日军的侵略野心,苏联高层一直是洞若观火,但适逢德寇进犯,苏军只能先集中全力挡住德国,所以斯大林早就秘密调走了远东苏军的精锐投入对德战场。而为了稳住日军使其按兵不动,苏联决不能让日本人看出苏军的人数有所减少,于是伴随着精锐部队的西调,大量装备一般的部队被派往远东。但实际上,他们除了人数上的优势之外,作战能力实在令人堪忧。

到1941年末,远东苏军的总兵力已经达到130多万。这让日军大为震惊,更加不敢贸然行动。等日本人戳穿斯大林的把戏之后,苏军已经打到了柏林,此时苏联已经腾出了手,问题已不是关东军是否进攻苏联,而是苏联什么时候歼灭关东军了。


地图帝


有人说,二战日本挺厉害,德国打苏联,日本表现出猪队友神品质,本该去牵制苏联却反唱起了伤心太平洋。可是,日本打西伯利亚图什么呢?地广人稀的西伯利亚,日本需要投入多少兵力?日本最稀缺的资源,只有南洋有。德国打赢了苏联,日本也就一个荒芜的西伯利亚,德国打输了,日本早晚要吐出来,那么日本图什么呢?

打苏联也要有有实力和资本,日本战略物资都不够,真是有心无力。日本的坦克装甲和苏联都不是一个数量级的,只能欺负中国。而且你打苏联,不偷袭珍珠港,美英也是早晚要翻脸的。有人说那牵制苏联怎么样?可是小鬼子投入少了,苏联根本不刁你,投入多了,得不偿失,物资又稀缺,大家说怎么牵制?日本进攻中国,中国本土作战,牵制日本,而日本进攻西伯利亚是主动进攻,苏联靠浩瀚的西伯利亚拖都拖死小日本了。

当然,还是有点作用,能迟滞苏41年底-42年初的攻势,至少莫斯科战役期间苏前方兵力会吃紧。可是这点作用,日本要付出何等的代价!日本的油都没了,美英禁运,联合舰队只能在家门口行动。不用干预,日本进攻西伯利亚,苏联困难点,还不至于大危险,日本自己就被拖垮了,便宜了中国和老美。

苏联可以放弃西伯利亚,只要打败希特勒,什么都可以拿回来,以西伯利亚的广大空间,去换时间。日本打到西伯利亚已经是极限,再打下去,他的补给根不上。日本本身已经困难到了极点,打南洋才是他解套的关键,所以日本大本营最终决定南下政策偷袭珍珠港放弃北上进攻苏联。所以当时日本的选择,肯定是他们认为最符合他们的决定,而实施当时因为这个事日本陆海军也是争吵了很久。


李三万的三万里


1941年6月22日,德国突然对苏联发动进攻,苏德战争全面爆发。由于苏联方面对战争的准备严重不足,希特勒的德国军队长驱直入,兵锋直指莫斯科。此时,如果在中国东北屯驻重兵的日本能够与德国一同夹击苏联,苏联显然难以招架,但日本却始终没有北进,反而南下发动了太平洋战争。为何日本会做出这种选择呢?

(图)巴巴罗萨计划

1941年4月,日本与苏联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因此,在名义上日本应该遵守条约,与苏联保持中立。其实,无论对于日本还是对于苏联而言,《苏日中立条约》都不过是为了稳固后方而进行的妥协。不过对于日本人来说,如果真的有必要进攻苏联,找个理由破坏条约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苏日中立条约》对于日本在南进与北进两种路线的选择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显然并非决定性的。

(图)日本苏联签订中立条约

事实上,日本军部和内阁之中始终有人主张在适当的时机向北进兵,占据外蒙古和西伯利亚。而这种观点也是很有市场的。因为相比于向南进军东南亚,向北进兵西伯利亚显然受到的阻力要小的多。东南亚大多是英国的殖民地,向这一地区进兵,显然会触动英国的利益,必将与强大的英国直接交锋。向北进兵,不但可以夺取苏联在外蒙古地区的利益,还能缓解苏联对伪满地区的压力,而如果能够成功占领西伯利亚的广大土地,便可以获得那里丰富的矿产资源。1941年的下半年,显然就是所谓的“时机”,此时的苏联已经有些溃不成军了,此时日本若出兵北上,可能不会遇到太强的抵抗。

那么,日本人为何没有这样做呢?很关键的一个原因便是当时的西伯利亚并不出产石油,而这却是日本人最需要的东西。此后,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也正是因为石油资源的匮乏。

(图)太平洋战争中的日本军人

除了资源问题,另一个让日本不能北进的原因便是利益分配问题。德国虽然与日本结盟,但却并非铁到穿一条裤子。诚然,德国曾经资助了日本人不少的战略资源,但是如果真有德日大军会师莫斯科的那一天,利益分配问题便会成为引起两国反目的最主要因素。德国在苏德战争初期的飞速挺进,使日本无论从什么角度看起来都是配角,于是日本通过夹击苏联所能分到的恐怕也只有西伯利亚这片不毛之地了。对日本人来说,这显然是个赔本买卖。

(图)日本加入轴心国

此外,另一个决定日本放弃北进路线的因素便是曾经的惨痛经历。

第一次世纪大战期间,日本曾经从远东地区进攻苏俄。当时,由于俄国十月革命的缘故,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宣布退出一战,协约国组成多国联军在远东地区登陆,准备支持白卫军推翻布尔什维克政权,于是发生了西伯利亚干涉事件。在这次事件中,日本是所有国家里最投入的一个,当时协约国投入的总兵力不过十万,而日本就派出了7万多部队,这令其他协约国成员都大为震惊。然而,日本在西伯利亚的军事行动却极为不顺。苏俄红军放弃了与干涉军的正面交锋,日本大军几乎没有遇到什么战斗。在没有战事的情况下,日本军人因为频繁的骚扰、强奸俄国当地的妇女,导致了性病泛滥,结果伤亡近5000人。

这对于日本人来说,显然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而这一点也是他们放弃北进的重要原因。毕竟,日本的陆军想要毫发无损的穿过地域广袤的西伯利亚,并非易事,而即便他们能够突破苏联在其腹地的防御,与德国军队会师俄罗斯平原,日军的补给也将成为巨大的问题。历史的经验也告诉日本人,从远东地区进攻苏联并非是明智之举。

(图)西伯利亚干涉事件中的日本

因此,日本与德国夹击苏联这种情况永远只能存在于沙盘点兵之时,就当时的情况而言,是绝对不会发生的。

欢迎关注“孙博士侃历史”,官方公众号“fisher101990”,一同领略真实的历史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