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中國殲10C是非隱形戰機為何也能隱形?

twinsing


殲10C其實在外形上和殲10B沒什麼區別,當然內部變化肯定非常大,戰鬥力提升肯定也是非常大的。但是要說殲10C能達到非隱身戰機實現隱身,這個有些誇大成分,其實這個功能現在很多三代半戰機都能實現,特別是EA-18G這款電子戰機,下面從幾個方面分析殲10C提升隱身戰能力的因素:

第一:殲10C使用了DSI“蚌式”進氣道,其實這在殲10B型號已經實現,最大的好處就是實現隱身S進氣道的原理,降低雷達波在進氣道被“放大”的功能,舉個簡單的例子,就是一個人對著一個深井大吼一身,音波在折射中不斷重疊放大,這也是蘇57隱身性能被懷疑詬病的一個原因。

第二殲10C安裝有先進的機載前視光電系統,安裝位置在座艙風擋右前,通過這套遠程光電系統,殲-10C可全天候晝夜環境下以靜默被動方式完成對目標的搜索和攻擊,也許敵機被打爆,飛行員都沒明白是怎麼回事,但是讓殲10C在靜默搜索中佔盡優勢,但是並不能讓殲10C隱身,很多三代半戰機都以具備這樣的功能。

第三殲10C掛載武器系統比較強悍,除了能掛載中距空空導彈,比如霹靂10、15等,還能掛載對地精確激光制導導彈,最重要的是能掛載電子干擾吊艙和低空導航/瞄準吊艙,還有反輻射彈道,這個應該就是題主提到的非隱身具備隱身能力的主要原因吧。利用電子干擾吊艙對地方雷達實施干擾,讓其無法鎖定跟蹤目標,自己不就相對隱身了嗎?當然殲10C只是客串一下可以,與美國EA-18G電子戰飛機差距甚遠,咆哮者可以實現戰役級電磁干擾,可以全波段干擾,可以捕捉地方雷達定向干擾等等,非常厲害,這個我們還需努力。

其實我舉得殲10C最大的提升應該是主動相控陣雷達,和先進的新體制火控雷達,而殲10C因為這款平臺的限制,同樣的弱點就是執行遠程攔截時只能掛載4枚導彈,3個副油箱佔據了他太多的發揮空間!


狼煙火燎


所有的3.5代戰機,都號稱進行了“一定的隱身修型”,雷達反射面積(RCS)大降;殲10C也不例外。

一般3代機的話,如果是F-15、蘇27這樣的雙方重型戰鬥機,RCS通常在10-15平方米範圍;如果是幻影2000、F-16這樣的單發輕/中型機,RCS通常在3-5平方米範圍。同樣的,殲10的RCS,大致也是如此。

而像歐洲“颱風”戰機,法國“陣風”戰機,美國F/A-18E/F“超級大黃蜂”戰機等3.5代戰機,則號稱通過更好的外形設計、更大比例的複合材料、S型進氣道、部分地方塗覆隱身塗料(進氣道、發動機葉片、座艙蓋等),大幅度縮小了RCS,降低到了1平方米左右的程度。即使是蘇35這樣的雙方重型3.5代機,也號稱通過不少類似措施,進行了隱身處理,將RCS降低到了3-5平方米的程度。

所以,既然別人能說得,我們為何說不得?所以,從殲10B,開始,殲10系列通過修改機頭形狀(卵圓形)、大改進氣道(有利於隱身的DSI進氣道)、更好的生產工藝、座艙蓋金屬塗膜(降低座艙雷達反射)、更高的複合材料用量等手段,也把RCS降低到了1平方米左右的程度。

殲10B、殲10C複合材料用量大增

但實際上,隱身修型並不是真的隱身機。最重要的是,隱身機是需要內置彈倉的。一般來說,對於戰機,除了機身自己這個強反射源外,武器掛架、導彈自身也是比較大的雷達反射源(特別是垂直於機翼的掛架)。即使是戰機本身RCS小了不少,但如果依然是外掛武器的話,也難以有太多的隱身效果。

颱風戰機翼下一堆垂直於機翼的掛架

不過,所謂有勝過無,能減少一些還是好的。而且,類似問題也可以參考超巡這個事情。一般來說,大家相對認為,只有類似F-22戰機那樣的,在發動機不開加力的情況下,進行超過1.4馬赫的、長時間的飛行,才是真正的超巡。但是,颱風戰機也是號稱自己能夠進行一定程度的超巡的;即使是F-35這樣的“胖鳥”,竟然也號稱自己在一定條件下(先開加力,再關掉),可以進行一定程度的(1.2馬赫)超巡——這你找誰說理去。所以,殲10也曾經號稱可以進行類似這樣的“短暫偽超巡”,只是後面感覺沒啥意義罷了。

所以,說殲10C也能隱形,也不完全錯,他是“有一定的隱身能力的”。還是那句話,別人說得,我們說不得嗎?


晨曦談兵


J10C並不是隱形飛機,所以題目中的問題根本不存在。

不只是J10C,近年來臺風,F-15EX等飛機也在流傳著這些飛機能夠隱形的消息。這個消息顯然是假的,因為不管從哪個方面來說,這些飛機都不是隱形的。

在這裡說的都是雷達隱形,想要做到雷達隱形主要是兩點:1.外形設計 2.材料

外形設計就是依據電磁波散射理論,對飛機總體外形及構成飛機的主要部件進行合理佈局和設計,儘量減弱幾個方向的回波強度。

材料隱形就是通過吸波材料或透波材料將雷達波能量轉化成為其它形式的能量,進一步減少雷達回波的強度。

這兩種方法是目前飛行器實現雷達隱形的主要途徑,其中外形設計佔主要地位,它是實現雷達隱形的主要手段。

所以光是採用隱身塗料在飛機上塗一遍,並不是隱身飛機,想要飛機隱形,必須經過外形設計。

這幅圖可以清晰的看見,F-35與F-15EX之間RCS的差距。F-15EX是經過隱身塗料噴塗的,但並沒有經過外形設計,兩者的差距不是一般的大(但是必須承認的是,這幅圖並不嚴謹,因為RCS的單位是長度單位,其次兩者的RCS值不一定正確,可能是在放衛星,不過拿來直觀的感受一下差距還是可以的)

外形設計又是什麼呢?包括什麼?

外形設計包括很多方面,我舉幾個例子。

1.翼身融合,是機翼,機身與座艙平滑過渡。

2.全機稜邊與主翼前緣後緣保持平行。因為對於RCS來說,幾何角度最好是不要改變的,一旦改變就會在不同法線方向產生鏡面回波。單站雷達只能在目標表面的法線方向收到鏡面反射的強回波。


蘇-57和F-22都是這樣做的,包括F-35和J-20

3.儘量保持全機的乾淨光滑,減少飛機表面的凸起物。這一點主要表現為:消除外掛物,改為內置彈艙;減少和整合飛機上的電子天線等。

外形設計需要設計的地方很多,還有機翼,尾翼,進氣道和座艙都需要重新調整。對於一架改進型號的飛機,幾乎相當於重新設計氣動外形的,所以是不可能做到的。

而且J-10C和J-10B在氣動外形上的差距很小,主要區別於航電。所以J-10C,颱風,F-15EX等飛機可以隱形這樣的說法是錯誤的。



英雄光


殲10C採用了一些降低雷達反射的措施,但是與真正的隱身戰機相比有質的差距。

殲10C是我國在殲10A/B的基礎上進一步改進的型號,是一款不折不扣的三代半戰機,整體水平媲美F16V。在隱身技術大行其道的今天,殲10C採用了部分降低雷達反射的措施。尤其是對戰機最重要的前向(正向)部分,對於雷達反射效應最強的發動機葉片、座艙、雷達天線等部分,都進行了優化。

第一,殲10C採用“蚌”式進氣道,突出的鼓包部分對發動機葉片形成了遮擋,降低了雷達反射面積。

從殲10C的正面看過去,蚌式進氣道對發動機葉片有良好的遮蔽效果,降低了發動機葉片在進氣道中來回反射的“空腔效應”。是求是求的說,殲10C進氣道雖然不是隱身效果更佳的S型,但是隱身效果比號稱五代機的蘇57強多了。

第二,殲10C採用了金屬鍍膜的座艙蓋,能夠阻擋和吸收雷達波的進入和射出座艙。

殲10C座艙蓋呈現淡淡的金黃色,這是金屬鍍膜的特徵,殲20、F22的座艙蓋均也是如此。戰機座艙內由於佈置大量設備,在雷達波照射下也會產生“空腔效應”,貢獻了戰機前向雷達反射面積的20%左右,是巨大的反射源。殲10C通過採用金屬鍍膜的座艙蓋,有效降低了前向雷達反射面積。

第三,殲10C採用的AESA雷達天線陣列傾斜佈置,降低前向面積,另外還採用了低截獲概率發射模式。

從殲10C雷達罩的形狀看,殲10C的AESA雷達天線陣列採用向上傾斜的安裝位置,降低了正面方面的面積,殲20/F22/F35/FC-31等隱身戰機的雷達均如此。另外,殲10C吸取殲20的研製成果,採用了低截獲概率雷達技術(LPI),配合先進的電子戰系統,降低被對方雷達告警系統的截獲概率,也在一定程度上實現隱身效果。

另外,殲10C有可能採用了雷達吸波塗料,也能有效降低雷達反射強度。

雖然官方未透露殲10C是否使用雷達吸波塗料,但是在報道“霧都雄鷹”的殲16時,由該旅旅長蔣三盔之口明確曝光了殲16使用了有電磁隱身效果的塗裝,殲10C使用吸波塗料也是大概率事件。

通過以上措施,殲10C有效降低了正面方向的雷達反射面積,參考陣風、F16V等機型的數據,殲10C的前向RCS估計在0.5平米左右。

但是,殲10C雖然採取種種措施獲得了一定的隱身能力,但是與殲20這樣的正牌隱身機相比差距太大。一般認為,殲20的前向RCS為0.01平米,是殲10C的50分之一。

隱身戰機對於隱身性能的設計是從項目一開始就全方位考慮的,用張局座的話說,從每顆螺絲釘就要考慮,所以其隱身性能不是殲10C這樣半路出家、修修補補可比。簡單的對比一下,如果殲10A的前向RCS是3平米,被對方機載雷達探測到的距離為150公里,那麼在同樣的情況下,殲10C被探測到的距離將為77公里左右,而殲20則是36公里,已經接近目視發現距離。可見,三代機在採取部分隱身措施後有一定的隱身效果,但是與真正的隱身四代機還是有質的差距,在空戰中會被碾壓。

而且,與燃油、武器均內置的四代機相比,殲10C這樣的改進型三代機仍需外掛副油箱、武器,降低了隱身效果,在與四代機對抗時的劣勢更加明顯。


從此蕭郎是路人甲


進入五代機為主的隱身時代,沒有隱身能力的戰鬥機,什麼仗也打不下來,所以世上三代機,都在經過隱身處理,使之進入三代半,就是重新劃分標準後的四代,美國F-15,俄羅斯蘇-35,包括我們的殲-16,殲-10C當然,外媒分析低可探測值當在1平米以下。致說如何辦到的,是各種技術處理的結果。外觀進行修形,使電磁波向不同方向散射;機體使用複合材料,涮隱身塗料,陴低電磁波反射;尤其進氣道,是一個巨大的反射源,通過了S形處理。當然還有座艙,吊掛的導彈等,進行綜合處理以後,降低了電磁、紅外信號,在與三代機對抗中,能保持一定優勢。然而,三代機畢竟是三代機,不能要求其更低的探測值。法國最新型“陣風”,號稱正面探測值達到了0.1平米,堪謂功夫做到了家,也只是一個面在特定條件下如此,掛了彈就不成。

五代機的好幫手

經過多年發展,我國空軍初步形成了三代機是主體,四代機為骨幹的裝備佈局,有了一定隱身能力的殲-10C,正能成為五代機的好幫手,滿足大部分空戰要求。以五代機淨空,以殲-16和殲-10C執行對地攻擊任務。如果攜帶無人機作戰,正能對五代機空戰助力較多,通過數據鏈連接,與目標信息實施共享。美國F-22在其設計之初,只以隱身能力,要成為單打獨鬥的隱身刺客,結果發現作戰思想出現較大乖離,現在正要打造F-15X等,找來幾個幫手。記之,五代機絕非單打獨鬥。

主戰環境下使用

各國空戰環境不同,作戰飛機也不一樣。如之財大氣粗的美國,現在基本形成了以五代機為主的空軍。我國五代機正在小批量生產,加之還未進入全技術狀態,所以仍以四代機當家。要在我們面臨的安全形勢,與美國完全不同,兩型四代機可以大量部署使用,並且輕重搭配,這也是我們購買蘇-35的理由。把四代機的事弄好了,比什麼都強。


魂舞大漠


殲-10C具備隱身能力嗎?真是語不驚人死不休!要是三代機能夠通過簡單的改進具備隱形能力,那就沒有必要再斥巨資研製新一代隱形戰機了,通過改進就行了,既省錢又快捷何樂而不為之呢?

隱形性是新一代戰機最明顯的標誌,也是戰機發展歷程中質的變革。通常實現戰機隱身的目標,首要進行的就是隱身氣動佈局優化設計,一個成功的隱身氣動佈局設計是衡量一架戰機是否隱形的核心指標之一。比如F-22和B-2A被稱為最優秀的隱形飛機,成為各國隱形戰機發展歷程中借鑑的模板,很大程度上就是因其出色的隱形氣動外形設計;外界一直以殲-20的鴨翼佈局作為質疑殲-20隱身性的核心證據,這是同樣的邏輯。

美國人在研製成功F-22和B-2A之後,曾經嘗試過將F-15進行隱身化改裝,誕生了名噪一時的F-15E“沉默鷹”準隱形戰機,F-15E通過優化氣動佈局和採用吸波材料,據稱將雷達反射面積降低至1平米左右,當時有消息稱將出口至韓國和以色列,在國際一度引起巨大反響,甚至有人認為再沒必要斥巨資研製全新氣動外形的新一代隱形戰機,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F-15E突然銷聲匿跡,再也沒有人提起,這意味著F-15E隱身化改裝方案以失敗而告終。

殲-10C相較殲-10原型依舊採用了獨特的鴨翼三角佈局,改進過程中優化了整體氣動佈局,進氣道改進成普遍認為就有一定隱身性能的類似F-35的DSI進氣道,同時有消息稱,殲-10C採用了部分我國殲-20使用的新技術,其中包括新型吸波塗料,兩者結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雷達發射面積;類似於電視劇《鷹隼大隊》中有關殲-10的改進使其具備一定隱身能力。但從技術層面來看,這種隱身性能提升極為有限,與典型的隱形飛機不可同日而語。

雖然有美國人的嘗試經驗可循,但傳統的氣動佈局設計很難通過塗裝吸波材料、使用DSI進氣道等手段實現戰機的隱身;首先殲-10C的鴨翼式佈局設計在技術上極大的影響了飛機整體隱形氣動佈局設計,雖然殲-20成功的在鴨翼和隱身性能之間取得折中;因此有限的改裝只能部分降低殲-10C的雷達反射面積,這並不能等同於殲-10C就具備了隱身能力。

有關非隱形戰機通過有限改進使其具備隱形能力,現階段的技術水平,今日做不到,明天也很難做到,這就是技術領域的矛與盾的問題。


鷹鴿分析


殲十要是能隱身,還要殲二十干什麼?

雷達測距離又不是看信號大小。

無稽之談


一葉楓流O靈似舞妖


殲10C是準隱形戰鬥機,跟陣風一樣。


量子之狼


殲10C使用了DSI“蚌式”進氣道,這種僅有中美掌握的進氣道技術主要的好處是取消附面層隔道,能夠降低數百公斤的重量。它的鼓包恰好遮蔽了發動機風扇葉片,在有限的機身中起到了隱身戰機S形進氣道的功用。同時,座艙採用了鍍膜玻璃座艙蓋,抑制座艙形成的雷達反射“腔室效應”。雷達方面採用的是相控陣雷達,其本身就屬於低可截獲雷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