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為什麼在外面闖蕩久了,就越來越討厭和最親的人說話了?

用戶166364617


在外面闖蕩久了,變得討厭與親人說話,姑且歸結為以下兩個原因:一、自以為見識變廣,潛意識瞧不起最親的人了。二、外面世界太繽紛迷失了自我,丟失了謙卑心和忘記了感恩。

這種情況往往出現年輕人身上,尤其是那些剛出去闖蕩幾年,沒有多大成就,只有"半桶水"的時候,看過了多彩多姿的世界,就以為自己很了不起,潛意識認為你的親人跟不上時代的步伐,落後了,根本聊不來"高大上"的話題,你們之間的隔閡增加了,產生所謂"見識代溝",說到底是認為你的親人的思想過時了,心底裡不願意與他們聊天。

然而,更重要的是,忘記感恩,忘記謙卑。不知道人外有人,這個世界厲害的人太多了,而親人或許懂的不如你多,經歷或許比你單一,但是,親人始終是有養育之恩,甚至教育之恩,但凡能沉澱下來,謙卑一些,一定不會越來越討厭與最親的人說話。

當他們經歷滄桑真正闖出一片天地之後,他們或許會回到敬畏感恩的狀態,進入另一種飽滿生命境界,這時候他們反而會以更寬廣的心態去與親人們聊聊天、話話家常。

其實不管怎樣,跟親人的相處時間已經很少了,逢年過節回去的時候,多串門,多陪他們聊聊天,隨便說點什麼都好,有一句沒一句嘮嗑也好,不要讓他們覺得自己很不被待見,他們真的會難過的。

以上觀點如有不對或不全,歡迎指正補充,謝謝!


冰皓紫璇的小小世界


真的很抱歉,看到這個問題,我就想對我媽說聲,對不起,因為我發覺我變成這種令人厭惡的人了。

“喂,兒子吃飯了沒”、"兒子啊,你放假幾時回來啊,讓我好準備準備煲湯給你喝啊"、“喂,兒子啊,我們家隔壁六嬸的兒子結婚了,你什麼時候帶女朋友回來給媽看看啊”,我媽總是會時不時發微信語音或者打電話給我,而且聊的是無關緊要的事情,我有時候看到幾條几十秒的語音,心裡簡直不想聽,特別在討論某些事情或者教她怎樣用電器時,我講了很多遍,她都不明白,還繼續追問,我那一瞬間有點怒火地對她吼了幾下,她也沒生氣,就說你有事就先忙吧再見,就電話掛了,事後我也很後悔,我知道我的態度很不好,畢竟小時候我媽從未嫌我笨教會了我很多東西,而我媽也像沒什麼一樣再次打電話給我。

不知道為什麼,自從我畢業出來工作後,感覺整個人都有點狂躁不安,動不動就覺得自己好煩惱,但是面對工作上的同事,學校的同學,不管發生什麼,我都能保持情緒,哪怕有不開心的事,戴著一個虛偽的面具,但是回到家,可能跟外面的生活節奏不一樣吧,適應了外面吃人的世界,開始有點欺軟怕硬了,向包容的媽媽發脾氣,我真的不想的,就是有時候控制不住。

媽,對不起,我以後再也不大聲對你說話了。


因為我是過來人


在外時間久了確實不如剛出來時連繫那麼多,在外有自己的生活圈,有事掛個電話,沒事也不必掛。

最親的人不在乎經常通話,只要心心相印就可以,我很少和家人,親友掛電話,但他們的音容笑貌時刻在我心懷,我沒有經常回電,他們也沒常來電,說明那頭與我這邊一切都安康。回到家和在家時一樣充滿愛意。



有的時候並不是不想和他們交流,只是有時工作真的很忙,而且遇到工作不順心時真的心很煩,想靜靜的躺那休息一下。不想搭理所有人。

混的不是太好,就不願意和親人交流。因為他們大多時候就會問你一些掙多少,什麼時候結婚,買房了沒有,或許這只是他們的一種關心方式,但是自己內心卻非常難過。


另外就是環境改變了親情的溫度,在一個無情無義的紛圍內,彼此只有工作關係,然後是吃飯,工作,睡覺,玩手機,長此以往,淡化了親情聯繫,即使聯繫也就是彼此問候,關懷一下。

看見沒,公交上,人來人往,彼此忙著趕路,擁擠,臉都是糾糾著,這就是環境病,快節奏的生活方式,遠離故土,在個缺乏感情交流的環境下生活,時間久了,這種心情固化在這樣的框框內,這種不好的心情轉化到對待親人上,出了問候幾句,你都不知道接下去說啥。


說直接點,是你所處的環境影響你的心態和對人的熱情,城市節奏就是這樣,並不是你當官了,發財了,人就牛逼了,不是這樣的,你去工作生活一段,你就會有體會有觀察,你身邊無情無義的人多了,自然就影響你,什麼環境造就什麼人,守在家裡,身邊人永遠是最親的,大城市裡,你感受不到真情。


深思瓶


行千里路,讀萬卷書,說的是在知與行中讓自己的人格得以拓展成熟。每個人都本自具足圓滿的智慧,都應該是爭取更好的去做自己,而不是去做更好的自己。

在大城市學習生活的久了,沉浸在所有的人與人都相對獨立,自由,沒有前世今生人情債務的相對乾淨的世界裡,你有機會更好的去做你自己。

而家鄉親友,這個你年少成長的地方,充斥的氛圍是,說教你怎樣去做更好的你。父母親友老師前輩,眼裡看到的心裡記著的都是幼稚不懂人情世故的你,離他們心目中的更好的你差距甚大,可能永遠也達不到的狀態。因此,你與他們的交流,永遠都是他們在希望你做到,他們認為的更好的你。並且是滿懷的好意,讓你不知如何拒絕。

而上文已說到的,人一生的努力,包括被動的接受教育,以及主動的接受教育訓練,其實際意義都在於,擺脫先於你主觀意志的選擇,就已經附著於你身心的多重厚重的思想觀念與價值觀的外套。你解脫的越乾淨,猶如蛇蛻皮一樣的艱難的,多次反覆的蛻下過去的陳見,觀念,你將發現超越一切世俗低維的束縛,而連通本自具足的內心智慧,在現實生活中,思想情感上能夠更好的做自己。


網絡配圖_生命似花本自美滿,當濃霧散去,該是多麼的嬌豔無雙!


這個過程難免直接的呈現為對家鄉親友的疏離,甚至反感,實際上也是在所難免。

但是,也不是一棒子打死一切。家鄉親友中也不是說就沒有人同樣是外出求學或務工,走南闖北,同樣是在追求更好的做自己的人。交流起來或許還非常的共鳴呢!



萬物想


人出去在外闖蕩久了,確實會出現題主說的這種情況,我遇到過不少遠離家鄉的人,在與他們交談中也是能感覺出來他們的情感,在各種影視劇中也經常發現這種情況,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我認為原因有以下幾點

1內心愧疚,心裡壓力大 人總是念家的,出去闖蕩也是逼不得已,受生活所逼迫,沒有辦法,為了養家,為了生存只能去外面世界搏一搏。但外面的世界更繁華,壓力更大,競爭更激烈,生活成本更高,自己的技能在家鄉都難以生存,到了競爭更激烈的地方更是賺不到錢。自己遠離家鄉,揹著一家人的希望卻賺不到錢,自己心裡愧疚,不願和家人通電話。在我身邊有一位出來打工養家的朋友,曾和我吐露過,不願打電話,只要一和家裡通話,就是要錢,自己不敢打,心裡難受。



2不想讓家人擔心 一個人在外孤苦伶仃的,在一個陌生的城市,周圍沒有認識的人,沒有人關心照顧,時間久了難免會生病,或者在生活上會有各種難處,所以不敢和家人通話,怕家裡人知道了自己的生活狀態不好,自己有各種難處為自己擔憂,怕和家人通話忍不住哭出來,心裡更難受,所以儘可能的迴避。

3被城市改變 有一部分出去闖蕩的是年輕人,十七八歲的年齡心理發育還不太成熟,容易叛逆,更容易被新鮮事物改變,外面的世界遠遠比原來的生活環境更精彩,周圍會有各種各樣的誘惑,隨著與外界的接觸,眼界開闊起來,被外界世界迷惑,心態逐漸發生變化,變得浮躁起來。對家裡人越來越沒有共同語言,不想和家人說話。
在外闖蕩都不容易,心裡最掛念你的還最親近的人,不管生活怎麼樣,有沒有賺到錢都要和家人聯繫,親情才是最可貴的!


聊聊社會百態


外出久了,就越來越討厭和親人說話,這種情況確實有,不可否認。好多人說是因為在外面待久了,長見識了,看不起原來的人,這種情況也確實有,而且可能也不少,尤其是老家和外出的地方經濟發展差別巨大的時候,更是會有這種可能。但是,像大家這樣,能夠看透事情本質的人,估計也不是少數吧,那如果你就是從小農場出來,在大城市闖蕩,而且也恰好有不喜歡跟老家的親人的說話,這種不自覺出現的情感,同時,你也看出了可能是因為自恃過高,有點輕視別人。那下一步,你是不是就會嘗試,不要有那種看不起人的心態。

那麼,既然看出來的人那麼多,為什麼還是會有這種不喜歡跟老家的親人說話的狀況呢?除了有一些真的是沒意識到的朋友,估計還有一部分人在做過嘗試之後,還是無法改變這種狀況,原因大概是因為外出工作時間長了之後,跟老家親戚朋友的共同語言會變少,這個真的是確實存在的現實狀況,不用說你跟親戚了,就是你跟同在一個城市工作,但服務於不同行業的中學同學,見面之後也經常會出現無話可說,尬聊的情況。這種情況其實並不罕見。

所以,對於這種“厭聊症”,我們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端正自己的態度,不要有那種高人一等的想法,大千世界,你沒見識過的東西多了,沒什麼要驕傲的,而且,如果你仔細觀察的話,我們的父輩們,雖然可能對現在的那些新鮮事物不瞭解,但他們對人生,對生活的感悟,也是我們所不可及的。


一切正在發生



鳳146983974


在大城市呆久了,看的都是國貿大廈金碧輝煌,談的都是美女香車一夜暴富,回到家鄉,空空蕩蕩的小城鎮,滿地看不見一個年輕人,還得一天到晚陪著家裡爺爺奶奶吃飯,人當然會變得不喜歡和家人們說話。

因為話要說到一起去,兩個人必須處在相同的語境裡,換句話說,所處的環境,所受的薰陶必須得一樣。現在的年輕人所處的語境,和上一代人已經差別太大了。談到婚姻,老一輩人可能還想著繁衍後代,安家過日,年輕人受了大城市影響,早已經躍躍欲試著要丁克,要開放式婚姻。其他許多問題也是一樣的,談不到一起去。

但年輕人並不可能真的與上一代人割裂。爸媽爺奶供自己讀書上學,要是真的在大城市呆久了,回家翻臉不認親,自己心裡都過不去。其實,這樣的矛盾,每一代人都曾經歷過。這種代際的溝通障礙,在心理學上並不是什麼罕見的現象。它產生的客觀原因,是來自社會的進步,與思想觀念的更迭。只要社會在前進在發展,年輕的一代人就一定會和老一輩人有觀念上的衝突,除非這個社會死了,數十年來只保持著一種腐朽的價值觀,絲毫沒有前進。

價值觀其實是沒有對錯可言的,因為它從來都是社會發展的產物。民國時期的人,思想和現在比肯定是迂腐可笑,但和清朝的秀才比,又肯定是先進得不能再先進。年輕人要是能認識到,自己所謂現代的想法,這些廣博的見識,放在未來,子孫那一輩的眼中,也是陳舊不堪的玩笑,就能多體諒父母、爺奶這一輩人的心情了。

每一代人自有每一代人的見識,彼此之間沒有什麼看得起看不起。親人們可能觀念都落伍了,聊起天來絕不是什麼有趣的對象,但和親人聊天,本來就不是和朋友聊天一樣,為了有趣,而是更多為了陪伴,為了體貼,為了傳遞彼此的關心和愛。作為年輕的一代人,應該把和親人們聊天,看作是一件傳達關心的事情,而不是一件為了爭誰對誰錯是非曲直的事。父母爺奶有些觀念迂腐可笑,甚至封建落後,只要不是原則性的錯誤,不影響正常的生活,完全可以一笑而過,不去在意。切不可拿自己大城市的見聞,來在父母面前顯擺打壓,這種做法就實在是太幼稚了。


陳諾


很多人都有同感,包括我在內,為什麼呢?


最親的人是你最放鬆的,什麼是放鬆就是放下了警惕感,真性情就是隨意性,你在親人面前只考慮了你自己,但是在外面你不可以。

比如,你在公司或是和朋友,股東,你不開心,你說我不開心,別和我說話,可能嗎?在家裡,你面對姐姐妹妹大哥,父母,這些最親的人,你一下子回到了家裡,你放鬆了


這種放鬆是一個人的潛意識,是迴歸到了真性情,真性情就是隨意



意識和思維觀念不同了:這一點很多人都可以有理解的,因為你經歷了太多他們並沒有經歷的事,而有些事,語言是蒼白的,


這就如同你去旅遊,你只有親身經歷了才能感受得到那其中的美,那種回憶是無法用像機和語言表達的,對吧,更何況有些東西還是無形的呢……


所以,你就因為缺少共鳴,而放棄了這次交流……

你不想訴苦,更無法顯耀,這才是根本


你的苦,有時不想訴,你的成功,你更不願意在家人最親的人面前顯耀,這二種是你不願意說的原因,說了又不懂,還免增加對你的擔心……


其實,應該多和家人朋友多交流,讓愛你的人知道你也愛他們,讓他們感受到你的愛,


我年青時也是這樣,後來父母退休了,我們在一起,慢慢年紀的原因,我發現,溝通特別重要,多和家人親人聊聊天,他她們可能不懂,但只要你說他她們就開心的不得了……


與親人說話,就是盡義務


現在是有人、有得說,就怕沒人,想說時都沒有人聽,這種痛苦太多了,人是渺小的,希望你多和家人特別是父母聊天,聊什麼都行……


希望我的話對你有幫助,感謝大家的關注,我是孫洪鶴做創業教育的,歡迎大家關注我,一個熱愛生活,喜歡寫東西的80後


孫洪鶴


是你的原因啊,我就不討厭和親人說話。

兩代人的關係是需要互動的,處理不好和智商,情商都有關係。

所以別覺得自己和家人關係不好,就全世界和家人的關係都不好。

完全不是一回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