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8 為什麼大家都不喜歡于丹了,從熱捧到拋棄經歷了什麼

曾經在百家講壇,掀起于丹的論語風暴,彷彿一夜之間,大家都熱衷讀論語,談論語心得,于丹的書也是暢銷的不行,于丹更是全國演講,還講到了國外。但是不知從何時開始,大家都不喜歡于丹了,甚至在演講的時候被轟下臺,那麼從熱捧到拋棄,經歷了什麼?

為什麼大家都不喜歡于丹了,從熱捧到拋棄經歷了什麼

其實,大把撈出場費,可能正是于丹逐漸被拋棄的原因。她2005年在央視百家講壇講《論語》走紅,甚至嫌棄了全國性的讀《論語》的熱潮。當時,于丹只是北師大一個副教授,她最初是在文學院,但是很難達到文學院的學術要求,就到了北師大藝術學院,她的學問不行,但是課講得很好。她最開始是在央視節目組幫忙,結果大家說,於老師,要不您試試吧——她就那麼火了。

于丹的走紅,有著深刻的時代原因。中國經濟經過90年代迅猛的發展,社會對“文化”的渴求空前強烈,央視嗅到了這種需求,打造《百家講壇》,易中天講三國,火得一塌糊塗。于丹上去講,也是火;再換一個閻崇年講清史,照樣火。

應該說,于丹是非常聰明的。她趁著節目的火爆,把自己講《論語》的書賣了幾百萬冊,賺了很多錢。她到各地演講,出場費都是幾十萬。這完全是名氣帶來的財富,所謂的“眼球效應”,而缺乏真正的學術根基。她知道自己成為了一個明星,而不是大師,她就是要利用明星的身份來變現,來掙錢,毫無疑問,她一度非常成功,很多地方想請她都請不到。

為什麼大家都不喜歡于丹了,從熱捧到拋棄經歷了什麼

于丹講《論語》,講《古詩詞》,都會做一定的美化,同時灌輸一些“接受論”,漸漸的人們就發現于丹其實是在給大家喂“心靈雞湯”。引起群憤的是,面對霧霾,于丹告訴大家關上窗子、打開空氣淨化器,實在不行就啟動精神防護,別讓霧霾進入心裡。這點言論,確實沒法讓人信服,雞湯變成了“毒雞湯”。

為什麼大家都不喜歡于丹了,從熱捧到拋棄經歷了什麼

于丹老師其實是個文化現象,“于丹”二字本身其實已經超越了個體,成為一個文化符號。

于丹特別喜歡說的一個詞語是“道不遠人”,就是傳統思想文化其實與現代人並不遙遠。

這一點我是非常贊同的,其實和孔子、王陽明、曾國藩的思想都是相一致的,都是強調道應該成為“日用”,反求諸己,而不是表面文章、咬文嚼字。

為什麼大家都不喜歡于丹了,從熱捧到拋棄經歷了什麼

值得關注的是,于丹“火”起來,完全是因為一個欄目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

這個節目,我在大學的時候也看,2001年就開始播,但一開始的定位是比較專業學術的,比較陽春白雪,記得好多是考古、文博之類的,很難通俗化,即使是《聊齋》這樣可以通俗化的選題,邀請的也是馬瑞芳教授,當然,馬教授在學術界是很專業的老教授,但是,這類教授往往是按照給科班大學生講課的套路來講,即使盡量講得深入淺出一點,也是按照大學的通識課堂的標準來講的。

這不是他們的問題,而是電視的受眾人群決定的,所以百家講壇一直不溫不火。

還有個人涵養的問題。作為一個學者,一個講述古典文化傳播所謂大愛的女性學者,在不少公眾場合經常被人質疑為缺少修養。前面提到的在北大被群噓、跟人交換名片的事情,都透露了這個細節。一次兩次沒什麼,但是時間長了,在公眾媒體的發酵下,很容易成為個人負面形象。公眾人物連基本的道德都演不出來,形象早晚得崩。

為什麼大家都不喜歡于丹了,從熱捧到拋棄經歷了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