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6 碑刻陰字多,罕見的陽刻對聯,盡在長治國保原起寺

胡哥專注發現古村落之美。請點擊關注。

美麗的古村長治市潞城市黃牛蹄鄉辛安村,因擁有一座國保單位,當代古寺廟原起寺而名聲大噪。在前兩期的文章中,胡哥詳細給大家介紹了原起寺的文化瑰寶, 、 等。本期胡哥帶領去詳細看看院內中心的獻亭風采。

碑刻陰字多,罕見的陽刻對聯,盡在長治國保原起寺

小巧的四方獻亭。

古為“清”用再今用,可憐石碑被削皮

原起寺的幾大文化瑰寶都說到了,唯一沒有說到的就是正中間的獻亭。因為除了獻亭的建築構件有趣外,亭下的立著的一通石碑更是被歷代反覆利用,遺留下了一種殘缺的歷史痕跡。

獻亭平面呈正方形,佔地十平方米左右,四角是四根砂石柱。每根石柱的正南面都刻有詩文,兩兩成聯,四句成詩。分別是“霧迷塔影煙迷寺”、“暮聽鐘聲夜聽潮”、“飛閣流丹臨極地”、“層巒聳翠出重霄”。對仗工穩,寓意深刻。既描繪了原起寺的美麗風景,又為大家勾畫出了一幅幅水岸山村田園生活的畫卷。

碑刻陰字多,罕見的陽刻對聯,盡在長治國保原起寺

少見的陽刻手法對聯。

有意思的是,前聯採用陽刻方法,字都凸起在石柱面上,每個字用不同的線條圈住,或圓或八角或花瓣紋,整句再用指頭粗的框線框住,做出類似牌匾的效果。後聯刻法卻採用陰陽兼刻法,呈現類似雙鉤的效果,字面與石柱面平齊,外圍無框。這兩種刻法都與我們所常見的陰刻手法迥異,故很難說是同期作品。

獻亭的屋脊形式與大殿相同,都是單簷歇山頂。有趣的是南邊屋簷下的斗拱,將外露的華拱、耍頭(兩種建築構件),雕成了龍頭龍尾形狀,斜拱間又雕出兩隻龍爪,各抓一物。龍嘴大張,龍尾捲曲,龍爪有力,雕工精湛,栩栩如生。這樣處理斗拱的做法也很罕見,也從一個側面體現了清代建築的特點,輕結構,重裝飾。

碑刻陰字多,罕見的陽刻對聯,盡在長治國保原起寺

龍頭形狀的斗拱。

亭內西側,立著三通石碑。最南邊的是文保單位的題字碑。北邊的是半截殘缺的造像碑。碑的一面雕出佛龕,裡面浮雕出一佛二弟子像,只剩下半截了;另一面雕的是成排的小佛像,俗稱千佛碑。村委主任小張介紹,有北京專家來看過,說是北魏時期的造像碑,緣何在這裡,已經無法考證了。

再來看重點的古為今用石碑。正中間的那通石碑,就是最能體現歷史滄桑的古為“清”用再今用的石碑。石碑大約一米五高,碑額是三對纏龍,龍頭並列在碑側,一邊仨,看起來古樸厚重。碑兩面有造像、有文字,兩面均非原貌。

碑刻陰字多,罕見的陽刻對聯,盡在長治國保原起寺

左側磨薄過的痕跡清晰。

西面,纏龍下面雕有一個十釐米見方的佛龕,浮雕一佛二弟子,面目被磨去變得扁平。下面碑文記載了清乾隆、嘉慶年間重修原起寺的經過。從側面的龍形可大致推測出,碑面至少被磨去兩釐米。原來的碑文是什麼無法確知。古碑被清朝再利用了。

碑刻陰字多,罕見的陽刻對聯,盡在長治國保原起寺

石碑東面的佛造像。

碑東面雕有大大的四個佛龕,中間同樣是一佛二弟子,左右兩側小龕內雕侍女,下部小龕雕一佛兩獸。下半部就是1957年山西省文化局等單位重修原起寺的碑文。文字橫排,繁簡混雜,還有若干不規範的簡化字、錯別字。碑面同樣被磨過,程度沒有另一面嚴重罷了,但從浮雕佛像鼻子的扁平程度可推測出。古碑在被清朝人利用後被今人再次利用。磨滅了一段歷史痕跡,創造了另一段歷史痕跡。毀壞與保護同時出現,是非真難以評說。

原起寺的文化瑰寶本期就介紹到這裡基本就算介紹全了。下期胡哥帶領大家領略辛安古村的古韻。


喜歡胡哥文章的請加關注,看更多好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