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6 碑刻阴字多,罕见的阳刻对联,尽在长治国保原起寺

胡哥专注发现古村落之美。请点击关注。

美丽的古村长治市潞城市黄牛蹄乡辛安村,因拥有一座国保单位,当代古寺庙原起寺而名声大噪。在前两期的文章中,胡哥详细给大家介绍了原起寺的文化瑰宝, 、 等。本期胡哥带领去详细看看院内中心的献亭风采。

碑刻阴字多,罕见的阳刻对联,尽在长治国保原起寺

小巧的四方献亭。

古为“清”用再今用,可怜石碑被削皮

原起寺的几大文化瑰宝都说到了,唯一没有说到的就是正中间的献亭。因为除了献亭的建筑构件有趣外,亭下的立着的一通石碑更是被历代反复利用,遗留下了一种残缺的历史痕迹。

献亭平面呈正方形,占地十平方米左右,四角是四根砂石柱。每根石柱的正南面都刻有诗文,两两成联,四句成诗。分别是“雾迷塔影烟迷寺”、“暮听钟声夜听潮”、“飞阁流丹临极地”、“层峦耸翠出重霄”。对仗工稳,寓意深刻。既描绘了原起寺的美丽风景,又为大家勾画出了一幅幅水岸山村田园生活的画卷。

碑刻阴字多,罕见的阳刻对联,尽在长治国保原起寺

少见的阳刻手法对联。

有意思的是,前联采用阳刻方法,字都凸起在石柱面上,每个字用不同的线条圈住,或圆或八角或花瓣纹,整句再用指头粗的框线框住,做出类似牌匾的效果。后联刻法却采用阴阳兼刻法,呈现类似双钩的效果,字面与石柱面平齐,外围无框。这两种刻法都与我们所常见的阴刻手法迥异,故很难说是同期作品。

献亭的屋脊形式与大殿相同,都是单檐歇山顶。有趣的是南边屋檐下的斗拱,将外露的华拱、耍头(两种建筑构件),雕成了龙头龙尾形状,斜拱间又雕出两只龙爪,各抓一物。龙嘴大张,龙尾卷曲,龙爪有力,雕工精湛,栩栩如生。这样处理斗拱的做法也很罕见,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清代建筑的特点,轻结构,重装饰。

碑刻阴字多,罕见的阳刻对联,尽在长治国保原起寺

龙头形状的斗拱。

亭内西侧,立着三通石碑。最南边的是文保单位的题字碑。北边的是半截残缺的造像碑。碑的一面雕出佛龛,里面浮雕出一佛二弟子像,只剩下半截了;另一面雕的是成排的小佛像,俗称千佛碑。村委主任小张介绍,有北京专家来看过,说是北魏时期的造像碑,缘何在这里,已经无法考证了。

再来看重点的古为今用石碑。正中间的那通石碑,就是最能体现历史沧桑的古为“清”用再今用的石碑。石碑大约一米五高,碑额是三对缠龙,龙头并列在碑侧,一边仨,看起来古朴厚重。碑两面有造像、有文字,两面均非原貌。

碑刻阴字多,罕见的阳刻对联,尽在长治国保原起寺

左侧磨薄过的痕迹清晰。

西面,缠龙下面雕有一个十厘米见方的佛龛,浮雕一佛二弟子,面目被磨去变得扁平。下面碑文记载了清乾隆、嘉庆年间重修原起寺的经过。从侧面的龙形可大致推测出,碑面至少被磨去两厘米。原来的碑文是什么无法确知。古碑被清朝再利用了。

碑刻阴字多,罕见的阳刻对联,尽在长治国保原起寺

石碑东面的佛造像。

碑东面雕有大大的四个佛龛,中间同样是一佛二弟子,左右两侧小龛内雕侍女,下部小龛雕一佛两兽。下半部就是1957年山西省文化局等单位重修原起寺的碑文。文字横排,繁简混杂,还有若干不规范的简化字、错别字。碑面同样被磨过,程度没有另一面严重罢了,但从浮雕佛像鼻子的扁平程度可推测出。古碑在被清朝人利用后被今人再次利用。磨灭了一段历史痕迹,创造了另一段历史痕迹。毁坏与保护同时出现,是非真难以评说。

原起寺的文化瑰宝本期就介绍到这里基本就算介绍全了。下期胡哥带领大家领略辛安古村的古韵。


喜欢胡哥文章的请加关注,看更多好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