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7 商女亦知亡國恨——《金陵十三釵》

《金陵十三釵》是作家嚴歌苓著中篇小說。

小說描寫的是發生南京大屠殺時的故事。小說名中“金陵”指南京,“十三釵”指的是故事中13位俠肝義膽的妓女。2011年,該作被改編成同名電影,由張藝謀執導。

商女亦知亡國恨——《金陵十三釵》

1937年的南京,日軍殘暴,滿目瘡痍,但由國際友人主持的一個教堂暫時還是一方淨土。幾個神職人員收留了一群躲在教堂裡的金陵女大學生、13個躲避戰火的秦淮河上的風塵女子,以及6個從死人堆裡爬出來的國軍傷兵。共同面對有史以來最慘絕人寰的大屠殺的故事,結果竟然是那13個最“下賤”的女子成了保護眾人的英雄。在這個相對封閉的空間裡,他們共同面對有史以來最可怕、最沒有人性的屠殺,產生了各種各樣奇妙的感情。然而,教堂也不是永遠的淨土,日軍終於衝進了這裡。傷兵被殺,女大學生則眼看就要被日軍擄走凌辱。在這個時刻,這13個平日裡被視為下賤的女子,在侵略者喪失人性的屠刀前,激發了俠義血性:她們身披唱詩袍,懷揣剪刀,代替教堂裡的女學生參加日本人的聖誕慶祝會,去赴一場悲壯的死亡之約。最終十三名女子除了玉墨之外無一生還。

商女亦知亡國恨——《金陵十三釵》

句子摘要:

  • 商女亦知亡國恨,此恨無關風與月。

  • 只有兇險事發生在身邊一個熟識者身上,才顯出它的實感它的真切和險惡程度。

  • 年輕就這點好,荷爾蒙抹殺原則,激情不計較是非。

  • 此刻13歲的孟書娟只知一種極致的恥辱,就是這注定的雌性經血,她朦朧懂得由此她成了引發各種邪惡事物的肉體,並且這肉體不加區分的為一切妖邪提供沃土與溫床,任他們植根發芽,結出後果。

  • 帶慣手槍的男人就像戴慣首飾的女人,沒有它,覺得底氣不足

  • 男人們在賤貨面前展露的,是不能在妻子兒女面前展露的德行,是弱點。

  • 因為理想能給人氣質,氣質比端正的五官更能塑造出男性美。這種男性也更討女人喜歡,討我姨媽那樣渴望男性保護的小姑娘喜歡不合時宜的陪伴和交流就是惱人的打擾,為了保證不被打擾,就不要接受他人的陪伴。人和人不是因為合的攏在一塊兒,而是因為拆不開,都在被動地,無奈地陪伴別人,也忍受別人常常成為打擾的因而是多餘的陪伴。

  • 作為戰勝者,若不去佔有帝國女人,就不算完全戰勝,而佔有敵國女人最重要的是佔有帝國女性最美的成分――那些少女們。所以少佐要完成他最後的佔領,佔有敵國少女,佔有她們的初夜。

商女亦知亡國恨——《金陵十三釵》

金陵十三釵都是關於“血”和“疼痛”的描述。而今傷害已經結束,毀滅的也已毀滅。站在不同的時空中,歷史已然和故事交錯。關於戰爭、屠殺、人性、道德的無數疑問因為歷史的遠去漸漸失去了迫使人們面對的可能。南京城裡十三個女人的故事,不是一個英雄主義的神話,而是歷史的復原,在今天,我們應該仔細的讀這本書,讓書中的每一個文字給予我們“民族骨氣”, 給予人們對 “戰爭” 的又一次反思, 給予人們對 “歷史” 的又一次深刻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